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密教部類
律部類
新編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法華部類
經集部類
大集部類
本緣部類
阿含部類
乎世法。遂大言狂说。目为异端。及察其所学。不
过文章词藻。刑名法术而巳。于圣人之心源道统无
关也。考 其所行。 不过惊愚饰智。放浪形骸而巳。于先
师之遗言往训无涉也。惟历朝理学名人。多通释教。
往往由此悟澈心源。 (第 0711c 页)
过文章词藻。刑名法术而巳。于圣人之心源道统无
关也。考 其所行。 不过惊愚饰智。放浪形骸而巳。于先
师之遗言往训无涉也。惟历朝理学名人。多通释教。
往往由此悟澈心源。 (第 0711c 页)
云。众生往生我刹。皆得神足。天眼。天耳。
他心。无不周具。一念之顷。过十万亿佛土。行随其
所修。修随 其所行 也。佛之食者。长养万德曰食。所
云。即以食时者。喻一食之顷。事巳周遍。不妨云食
非食之食也。下文饭食 …… (第 0921c 页)
。及期端坐而逝。次日居士归。成殓
之后。棺上出青莲华五朵。远近皆闻。无不叹慕。可
见女人有志西方。遂 其所 愿。何况我等。六根具足
之人。不能脱逃生死耶。若不发心念佛。求生佛土。
譬如身落火坑。弗想速急跳出。 …… (第 0923a 页)
往彼国者。譬之为客他乡。应归故里。若人必欲
同归极乐者。悉照古人立一定愿。岂无佛国之分
耶。
△出 其所 以。】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此说因前文劝人发愿。愿生彼国。因彼国中。有 (第 0927b 页)
他心。无不周具。一念之顷。过十万亿佛土。行随其
所修。修随 其所行 也。佛之食者。长养万德曰食。所
云。即以食时者。喻一食之顷。事巳周遍。不妨云食
非食之食也。下文饭食 …… (第 0921c 页)
。及期端坐而逝。次日居士归。成殓
之后。棺上出青莲华五朵。远近皆闻。无不叹慕。可
见女人有志西方。遂 其所 愿。何况我等。六根具足
之人。不能脱逃生死耶。若不发心念佛。求生佛土。
譬如身落火坑。弗想速急跳出。 …… (第 0923a 页)
往彼国者。譬之为客他乡。应归故里。若人必欲
同归极乐者。悉照古人立一定愿。岂无佛国之分
耶。
△出 其所 以。】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此说因前文劝人发愿。愿生彼国。因彼国中。有 (第 0927b 页)
字元无文字则文理常通岂盲徒摸象之
言所能惑哉。
有谭禅谭道说佛说心但言触目无非佛法头头尽
是道场观 其所行 不如流俗全无实悟只学虚头口
口谭空步步著有自不责业力所牵便说饮酒食肉
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生遭王 …… (第 0331b 页)
其
居彼讼巳过则将何以为栖乎纵彼谋栖得所而数
十载之旧居顿鬻于人宁无恋恋之情乎我务守本
分至老而遽易 其所 守宁不有愧于中是以叹耳正
公愕然曰和尚勿虑弟子当留其仍旧也遂返身取
劵璧还师又喟然曰吾想其价用去矣若 (第 0334a 页)
言所能惑哉。
有谭禅谭道说佛说心但言触目无非佛法头头尽
是道场观 其所行 不如流俗全无实悟只学虚头口
口谭空步步著有自不责业力所牵便说饮酒食肉
不碍菩提行盗行淫无妨般若生遭王 …… (第 0331b 页)
其
居彼讼巳过则将何以为栖乎纵彼谋栖得所而数
十载之旧居顿鬻于人宁无恋恋之情乎我务守本
分至老而遽易 其所 守宁不有愧于中是以叹耳正
公愕然曰和尚勿虑弟子当留其仍旧也遂返身取
劵璧还师又喟然曰吾想其价用去矣若 (第 0334a 页)
策杖寰海遍搜
寻之。一一皆得。随得随梓。海内遍传。若今日始出入
谓达观大师乃觉范后身重来翻腾故书。观 其所行
若实然。今足下曾梦为傅大士后身。今又为船子偈
释。使非傅大士后身决是船子后身重来。翻腾自已
千百年无 …… (第 0681b 页)
答六长刘公
睹来言夙习根深。心花隐隐。想是假设通书之常套。
不然何作是说。若说心花隐隐。衡不知 其所 隐。不知
天覆著地埋著。若天地不能盖覆。万物又岂能遮藏
天地。万物既不能掩蔽。又何为隐耶。岂不知仲尼 (第 0682a 页)
寻之。一一皆得。随得随梓。海内遍传。若今日始出入
谓达观大师乃觉范后身重来翻腾故书。观 其所行
若实然。今足下曾梦为傅大士后身。今又为船子偈
释。使非傅大士后身决是船子后身重来。翻腾自已
千百年无 …… (第 0681b 页)
答六长刘公
睹来言夙习根深。心花隐隐。想是假设通书之常套。
不然何作是说。若说心花隐隐。衡不知 其所 隐。不知
天覆著地埋著。若天地不能盖覆。万物又岂能遮藏
天地。万物既不能掩蔽。又何为隐耶。岂不知仲尼 (第 0682a 页)
菩提唯人道为能耳人而不为吾末如之何也巳矣。】
「十种仙。」
【此十种仙虽优等于人然 其所行 之术皆属幻妄且罗
汉以九次第定为坐禅法世尊犹责之为妄想缘影何
况著认一色身而求寿相者乎故黄龙斥为守尸 (第 0172b 页)
「十种仙。」
【此十种仙虽优等于人然 其所行 之术皆属幻妄且罗
汉以九次第定为坐禅法世尊犹责之为妄想缘影何
况著认一色身而求寿相者乎故黄龙斥为守尸 (第 0172b 页)
其本手辑志略
以垂将来命予编阅因僭叙如此如其详悉以俟大
方。
** 云涛诗卷序
凡人之品格不同则 其所行 亦异是以乡有举里有
选褒美之不足则为歌诗以咏叹之一粟何居士素
行精纯操心笃慎持二十年斋力为法门檀护此 …… (第 0736c 页)
从
乐轩陈先生学次参桑万庵禅师深有得于三教合
一之旨为政之暇释三教之书皎如三光岂非世出
世间之人表哉 其所 著有易讲春秋传楞严维摩注
疏老庄列口义及竹溪集等书家传流布历今四百
馀祀随世浮沈十存四五予幼时披诵不 …… (第 0737a 页)
矣
复用道教奚为予曰当时佛教未至儒教难治而老
君乘时救世著道德经五千言授关尹子庄周继之
始有道教之称 其所 发明三皇五帝之道德其文约
而详其理简而至至以修身养神之方治国治家之
法天地变化之道莫不备焉史载孔子问 …… (第 0737a 页)
徒奓东海之筹誇南山之
颂喻天地之高厚能且尽哉若老人者道迈今古德
配圣贤壮契无生年忘逸老虽示生之可见而 其所
以生之不可见岂等閒春秋同日语耶且夫山之高
有顶海之深有涯乾坤之固有时而弊将焉用祝乌
足是拟惟最上一乘 (第 0738a 页)
以垂将来命予编阅因僭叙如此如其详悉以俟大
方。
** 云涛诗卷序
凡人之品格不同则 其所行 亦异是以乡有举里有
选褒美之不足则为歌诗以咏叹之一粟何居士素
行精纯操心笃慎持二十年斋力为法门檀护此 …… (第 0736c 页)
从
乐轩陈先生学次参桑万庵禅师深有得于三教合
一之旨为政之暇释三教之书皎如三光岂非世出
世间之人表哉 其所 著有易讲春秋传楞严维摩注
疏老庄列口义及竹溪集等书家传流布历今四百
馀祀随世浮沈十存四五予幼时披诵不 …… (第 0737a 页)
矣
复用道教奚为予曰当时佛教未至儒教难治而老
君乘时救世著道德经五千言授关尹子庄周继之
始有道教之称 其所 发明三皇五帝之道德其文约
而详其理简而至至以修身养神之方治国治家之
法天地变化之道莫不备焉史载孔子问 …… (第 0737a 页)
徒奓东海之筹誇南山之
颂喻天地之高厚能且尽哉若老人者道迈今古德
配圣贤壮契无生年忘逸老虽示生之可见而 其所
以生之不可见岂等閒春秋同日语耶且夫山之高
有顶海之深有涯乾坤之固有时而弊将焉用祝乌
足是拟惟最上一乘 (第 0738a 页)
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听言观行
始我观听于人也。谓听其所说。以为
有德。但恐其能言而不能行。必欲观 其所行 之行
也。
南岳让
衡州南岳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嗣六
祖大鉴禅师。
大鉴
六祖惠能大鉴禅师。苑 …… (第 0477b 页)
所为猥屑不可教者。愈加爱重。人皆
莫测。乌乎。盖祖之取舍。必有道矣(耿龙学跋法语)。
猥屑
不可言 其所 为谓之恶也。猥。鄙也。屑。苟也。
愈加下
施不测之恩也。
演祖曰。古人乐闻已过。喜于为善。长于包 …… (第 0478b 页)
乱人意。
稽
考證之谓。
白云谓无为子曰。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
言。不若勿行。发言必虑 其所 终。立行必稽 (第 0479c 页)
其所 蔽。于
是先哲谨于言。择于行。发言非苟显其理。将启学者
之未悟。立行非独善其身。将训学者之未成。所以 (第 0479c 页)
听言观行
始我观听于人也。谓听其所说。以为
有德。但恐其能言而不能行。必欲观 其所行 之行
也。
南岳让
衡州南岳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嗣六
祖大鉴禅师。
大鉴
六祖惠能大鉴禅师。苑 …… (第 0477b 页)
所为猥屑不可教者。愈加爱重。人皆
莫测。乌乎。盖祖之取舍。必有道矣(耿龙学跋法语)。
猥屑
不可言 其所 为谓之恶也。猥。鄙也。屑。苟也。
愈加下
施不测之恩也。
演祖曰。古人乐闻已过。喜于为善。长于包 …… (第 0478b 页)
乱人意。
稽
考證之谓。
白云谓无为子曰。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
言。不若勿行。发言必虑 其所 终。立行必稽 (第 0479c 页)
其所 蔽。于
是先哲谨于言。择于行。发言非苟显其理。将启学者
之未悟。立行非独善其身。将训学者之未成。所以 (第 0479c 页)
纵睿圣哲贤。亦有患不知人之病。明下四法。其庶
几焉。听其所言。似乎有德。而恐 其所行 未保合理。
求 (第 0541c 页)
其所行。 毕竟要他合理。而又恐遗失其人之才
力。一也。倘不是平日素与相交接。共游行。备悉详
审。知根本识颠末。 …… (第 0541c 页)
过。则心中欢喜。而便改过。大禹王喜闻好言。则屈
已。下拜而受善。周公系君子处泰。有包荒之量。故 其所 长。志光大也。大舜隐恶扬善。夫子赞其大智。
晏平仲之谦卑逊顺。善与人交。端木赐之博施于
民。而能济众 …… (第 0543a 页)
「白云谓无为子曰。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
言。不若勿行。发言必虑 其所 终。立行必稽 (第 0544c 页)
其所 蔽。于
是先哲。谨于言择于行。发言非苟显其理。将启学者
之未悟。立行非独善其身。将训学者之未成。所以 …… (第 0544c 页)
外。有无所不包。无所不载。于道者存。夫佛祖
至宽至广之道。讵是定有两般耶。由各人所得。有
浅有深。故 其所 成立。有小有大焉耳。】
「晦堂曰。久废不可速成。积弊不可顿除。优游不可久
恋。人情不能恰好。祸患不 …… (第 0547b 页)
一大福田乎。盖言一
切道理。无一事不从人情而生也。故凡时世之或
否塞。或通泰。事之或损减。或增益。察 其所 致。必竟
由乎人情。人情若相得而通。则泰自生而无否。不 …… (第 0548b 页)
一样。然彼古人公案。岂恃赖此
批判拈提。以培高沃深也耶。观其诸方老宿之志。
向在补益公案。而殊不自知 其所 用。却不当也。】
「英邵武每见学者。恣肆不惧因果。叹息久之曰。劳生
如旅泊。住则随缘。去则亡矣。彼 (第 0550c 页)
几焉。听其所言。似乎有德。而恐 其所行 未保合理。
求 (第 0541c 页)
其所行。 毕竟要他合理。而又恐遗失其人之才
力。一也。倘不是平日素与相交接。共游行。备悉详
审。知根本识颠末。 …… (第 0541c 页)
过。则心中欢喜。而便改过。大禹王喜闻好言。则屈
已。下拜而受善。周公系君子处泰。有包荒之量。故 其所 长。志光大也。大舜隐恶扬善。夫子赞其大智。
晏平仲之谦卑逊顺。善与人交。端木赐之博施于
民。而能济众 …… (第 0543a 页)
「白云谓无为子曰。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
言。不若勿行。发言必虑 其所 终。立行必稽 (第 0544c 页)
其所 蔽。于
是先哲。谨于言择于行。发言非苟显其理。将启学者
之未悟。立行非独善其身。将训学者之未成。所以 …… (第 0544c 页)
外。有无所不包。无所不载。于道者存。夫佛祖
至宽至广之道。讵是定有两般耶。由各人所得。有
浅有深。故 其所 成立。有小有大焉耳。】
「晦堂曰。久废不可速成。积弊不可顿除。优游不可久
恋。人情不能恰好。祸患不 …… (第 0547b 页)
一大福田乎。盖言一
切道理。无一事不从人情而生也。故凡时世之或
否塞。或通泰。事之或损减。或增益。察 其所 致。必竟
由乎人情。人情若相得而通。则泰自生而无否。不 …… (第 0548b 页)
一样。然彼古人公案。岂恃赖此
批判拈提。以培高沃深也耶。观其诸方老宿之志。
向在补益公案。而殊不自知 其所 用。却不当也。】
「英邵武每见学者。恣肆不惧因果。叹息久之曰。劳生
如旅泊。住则随缘。去则亡矣。彼 (第 0550c 页)
结不开之搭滞尽情攻发。更要验其所得之真假。
定 其所行 之虚实。如其不然。须别用方便。不是死
守一法。昧其利人之变通。必竟要使学者蹈于安
乐无事之境大休大歇 …… (第 0706b 页)
居则蓬荜。取蔽风雨。食则粗粝。取充饥馁。
辛苦憔悴。有不堪其忧。而王公大人。至有愿见而不
可得者。故 其所 建立。皆磊磊落落。惊天动地。」
【此节明至人以道自乐。尤公述妙喜之言教诫时
人曰。祖师巳前。原没有 …… (第 0710c 页)
为。乃是个当然
之事。设若一旦有人驱遣他。却此礼衣文釆。就彼
之草衣木食。非独生疑而不信。将恐必不从 其所
遣也。用是观之。人情安于平时所习。惊骇其未见
未闻者盖常情耳。又何足为之怪△学者于静深
午夜中。清心 …… (第 0712a 页)
应庵先师尝言。贤不肖相反。不得不择。贤者
持道德仁义以立身。不肖者专势利诈佞以用事。贤
者得志。必行 其所 学。不肖者处位。多擅私心。妒贤嫉
能。嗜欲苟财。靡所不至。是故得贤则丛林兴。用不肖
则废。有一于斯。 …… (第 0712b 页)
能振起。
礼法随亦丧亡。丛林安得而兴也。】
「惟古人体本以正末。但忧法度之不严。不忧学者之
失所。 其所 正在于公。今诸方主者。以私混公。以末正
本。上者苟利不以道。下者贼利不以义。上下谬乱。宾
主混淆。安 …… (第 0713c 页)
此节明古今差别。惟圣人体究其根本而正其枝
末。但忧主人法制禁令不自严密。而不必忧学者
不得其所守。然 其所 以正之者。果何在。在于公平
正直而巳。然今日诸方主法者。全是以私心混公
正。假公事济私情。本末俱成颠 …… (第 0713c 页)
住
持无道德。则丛林废矣(见简堂书)。」
【曰。人能守道存德。实为丛林之大根大本。英人哲
士乃能成 其所 学。则衲子又为道德之根本也。住
持人不奖诱衲子。是弃厌道德。道德既忘。住持又 …… (第 0715b 页)
将何法修行教化。整理丛林。诱引来学耶。古之人
乃体本以正末。 其所 忧者忧吾道德之不行。竟不
忧丛林之得所不得所也。故曰。丛林原为衲子所
设。故 (第 0715c 页)
其所 保者是衲子。衲子乃行道德之人。而其
所保者又在道德。住持不保护衲子。衲子若无道
德。是二俱丧亡。则丛 …… (第 0715c 页)
。虽遭时势之龃龉。龃龉者。谓人齿相值一前
一却。比坎坷之意。或穷于饥寒。以至危亡于丘壑。
人虽往矣。 其所 遗留之道风。馀剩之功烈。亘百千
年而不泯。后人犹以为法则。世世相与传之而不
休也。向使他视此道为狭小 …… (第 0718a 页)
青山。幽林丘阜可谓得其所矣。若比此岩之
高绝秀丽。则吾之居处若培塿然。岂能俦类之哉。
培塿。小阜也。 其所 以不能俦匹者何。试看此处一
放目间。则云山千里可见。又所喜者。泉石四时常
流。我今日刚才一到。幽趣潇 …… (第 0718c 页)
达。而后竟当传灯之列。非有冀望。
非是希求。要皆得之于无心。故其道益大。其德愈
宏。若使作计以求。则 其所 得之名返卑。所存之旨
转狭矣。】
「惟师度量凝远。继踵古人。乃能栖迟于筦山。一十七 …… (第 0720a 页)
于微。将在博釆而审用其
中。固不在慕高而好异也(与吴给事书)。」
【世人之常情。触境随情。少有不被 其所 惑者。大抵
被惑有四种。一则凡闻人语不审察是非。是为轻
信所蔽也。二则或遇事欲为不为。是阻于所疑也。 (第 0720b 页)
定 其所行 之虚实。如其不然。须别用方便。不是死
守一法。昧其利人之变通。必竟要使学者蹈于安
乐无事之境大休大歇 …… (第 0706b 页)
居则蓬荜。取蔽风雨。食则粗粝。取充饥馁。
辛苦憔悴。有不堪其忧。而王公大人。至有愿见而不
可得者。故 其所 建立。皆磊磊落落。惊天动地。」
【此节明至人以道自乐。尤公述妙喜之言教诫时
人曰。祖师巳前。原没有 …… (第 0710c 页)
为。乃是个当然
之事。设若一旦有人驱遣他。却此礼衣文釆。就彼
之草衣木食。非独生疑而不信。将恐必不从 其所
遣也。用是观之。人情安于平时所习。惊骇其未见
未闻者盖常情耳。又何足为之怪△学者于静深
午夜中。清心 …… (第 0712a 页)
应庵先师尝言。贤不肖相反。不得不择。贤者
持道德仁义以立身。不肖者专势利诈佞以用事。贤
者得志。必行 其所 学。不肖者处位。多擅私心。妒贤嫉
能。嗜欲苟财。靡所不至。是故得贤则丛林兴。用不肖
则废。有一于斯。 …… (第 0712b 页)
能振起。
礼法随亦丧亡。丛林安得而兴也。】
「惟古人体本以正末。但忧法度之不严。不忧学者之
失所。 其所 正在于公。今诸方主者。以私混公。以末正
本。上者苟利不以道。下者贼利不以义。上下谬乱。宾
主混淆。安 …… (第 0713c 页)
此节明古今差别。惟圣人体究其根本而正其枝
末。但忧主人法制禁令不自严密。而不必忧学者
不得其所守。然 其所 以正之者。果何在。在于公平
正直而巳。然今日诸方主法者。全是以私心混公
正。假公事济私情。本末俱成颠 …… (第 0713c 页)
住
持无道德。则丛林废矣(见简堂书)。」
【曰。人能守道存德。实为丛林之大根大本。英人哲
士乃能成 其所 学。则衲子又为道德之根本也。住
持人不奖诱衲子。是弃厌道德。道德既忘。住持又 …… (第 0715b 页)
将何法修行教化。整理丛林。诱引来学耶。古之人
乃体本以正末。 其所 忧者忧吾道德之不行。竟不
忧丛林之得所不得所也。故曰。丛林原为衲子所
设。故 (第 0715c 页)
其所 保者是衲子。衲子乃行道德之人。而其
所保者又在道德。住持不保护衲子。衲子若无道
德。是二俱丧亡。则丛 …… (第 0715c 页)
。虽遭时势之龃龉。龃龉者。谓人齿相值一前
一却。比坎坷之意。或穷于饥寒。以至危亡于丘壑。
人虽往矣。 其所 遗留之道风。馀剩之功烈。亘百千
年而不泯。后人犹以为法则。世世相与传之而不
休也。向使他视此道为狭小 …… (第 0718a 页)
青山。幽林丘阜可谓得其所矣。若比此岩之
高绝秀丽。则吾之居处若培塿然。岂能俦类之哉。
培塿。小阜也。 其所 以不能俦匹者何。试看此处一
放目间。则云山千里可见。又所喜者。泉石四时常
流。我今日刚才一到。幽趣潇 …… (第 0718c 页)
达。而后竟当传灯之列。非有冀望。
非是希求。要皆得之于无心。故其道益大。其德愈
宏。若使作计以求。则 其所 得之名返卑。所存之旨
转狭矣。】
「惟师度量凝远。继踵古人。乃能栖迟于筦山。一十七 …… (第 0720a 页)
于微。将在博釆而审用其
中。固不在慕高而好异也(与吴给事书)。」
【世人之常情。触境随情。少有不被 其所 惑者。大抵
被惑有四种。一则凡闻人语不审察是非。是为轻
信所蔽也。二则或遇事欲为不为。是阻于所疑也。 (第 0720b 页)
的猥鄙媟污之事。于自已分上
不曾去除。遂被小人窥觑。窥觑。探视也。虽则道高
德备与古人无异。而学者窥 其所行。 将疑而不信
矣△操履清净。岂独住持为然。孰不欲其然也。逸
欲生。骄情起。使大信一机。隳丧殆尽矣。】 …… (第 0662c 页)
。百妄庸和之于其后。拟争奉之。真卑小之耳。削弱
风教。莫甚于佞人。实奸邪欺伪之渐。虽端人正士。巧
为 其所 入。则陷身于不义。失德于不救。可不哀欤。」
【此节重出庸人。称恩府者。出于佞人一已之私。原
无凭据 …… (第 0671c 页)
实与古
人相去远甚。一万倍犹不止也△有圣师则贤弟
子至。响顺声和。诚足以植万古徽猷。岂偶然哉。须
知 其所 以来宾于八表者。唯道德而巳也。】
此篇见道人知机识宜。终不为声势所屈也。
「雪堂曰。予在龙门时。 …… (第 0678a 页)
在直须不置之于前一句。
果尔如是。何患乎心之不正。而道之不办者哉。】
此篇谓学道以节俭为要。乃可造 其所 以也。
「死心曰。节俭放下。最为入道捷径。多见学者。心愤愤
口悱悱。孰不欲继踵古人。及观其放下节俭 …… (第 0680b 页)
和尚一片公正之心。无有私事于
人。故所以如此△至人之情。真无二用。以爱憎拟
之。是以常情度至人。不达 其所 以同也。学者当深
体会。】
此篇谓人有生成之性。不可强移使之为善为恶
也。
「死心谓草堂曰。晦堂 …… (第 0681c 页)
偏见。不通物情。舍佥
议而重已权。废公论而行私惠。致使进善之途渐隘。
任众之道益微。毁其未见未闻。安 其所 习所蔽。欲其
住持经大传远。是犹却行而求前。终不可及(与山堂书)。」
【此节教去其私蔽为要。其或作 …… (第 0682b 页)
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郤行而
求前。岂可及乎△审人情知上下义无不合。何往
而不达。失于义徒恃聪明。安 其所 蔽。则气势所至
无不败也。】
此篇教学者处心端正。则不落异议也。
「草堂曰。学者立身。须要正当。 …… (第 0682c 页)
韩公因问万庵。近闻被李成兵吏所执。何计得
脱。万庵曰。昨被执缚。饥冻连日。自度必死矣。偶大雪
埋屋。 其所 系屋壁。无故崩倒。是夜幸脱者百馀人。公
曰。正被所执时如何排遣。万庵不对。公再诘之。万庵
曰。此何足 …… (第 0685b 页)
师被李成兵吏所执。未审何计而得脱
去。万庵曰。昨者被伊执缚。饥冻连日。自度必定死
矣。偶因大雪埋屋。 其所 系屋壁。无故一时崩倒无
故者。见非有意使之而倒。乃生机也。是夜幸然得
脱者百馀人。公曰。正当被所执之 (第 0685b 页)
不曾去除。遂被小人窥觑。窥觑。探视也。虽则道高
德备与古人无异。而学者窥 其所行。 将疑而不信
矣△操履清净。岂独住持为然。孰不欲其然也。逸
欲生。骄情起。使大信一机。隳丧殆尽矣。】 …… (第 0662c 页)
。百妄庸和之于其后。拟争奉之。真卑小之耳。削弱
风教。莫甚于佞人。实奸邪欺伪之渐。虽端人正士。巧
为 其所 入。则陷身于不义。失德于不救。可不哀欤。」
【此节重出庸人。称恩府者。出于佞人一已之私。原
无凭据 …… (第 0671c 页)
实与古
人相去远甚。一万倍犹不止也△有圣师则贤弟
子至。响顺声和。诚足以植万古徽猷。岂偶然哉。须
知 其所 以来宾于八表者。唯道德而巳也。】
此篇见道人知机识宜。终不为声势所屈也。
「雪堂曰。予在龙门时。 …… (第 0678a 页)
在直须不置之于前一句。
果尔如是。何患乎心之不正。而道之不办者哉。】
此篇谓学道以节俭为要。乃可造 其所 以也。
「死心曰。节俭放下。最为入道捷径。多见学者。心愤愤
口悱悱。孰不欲继踵古人。及观其放下节俭 …… (第 0680b 页)
和尚一片公正之心。无有私事于
人。故所以如此△至人之情。真无二用。以爱憎拟
之。是以常情度至人。不达 其所 以同也。学者当深
体会。】
此篇谓人有生成之性。不可强移使之为善为恶
也。
「死心谓草堂曰。晦堂 …… (第 0681c 页)
偏见。不通物情。舍佥
议而重已权。废公论而行私惠。致使进善之途渐隘。
任众之道益微。毁其未见未闻。安 其所 习所蔽。欲其
住持经大传远。是犹却行而求前。终不可及(与山堂书)。」
【此节教去其私蔽为要。其或作 …… (第 0682b 页)
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犹郤行而
求前。岂可及乎△审人情知上下义无不合。何往
而不达。失于义徒恃聪明。安 其所 蔽。则气势所至
无不败也。】
此篇教学者处心端正。则不落异议也。
「草堂曰。学者立身。须要正当。 …… (第 0682c 页)
韩公因问万庵。近闻被李成兵吏所执。何计得
脱。万庵曰。昨被执缚。饥冻连日。自度必死矣。偶大雪
埋屋。 其所 系屋壁。无故崩倒。是夜幸脱者百馀人。公
曰。正被所执时如何排遣。万庵不对。公再诘之。万庵
曰。此何足 …… (第 0685b 页)
师被李成兵吏所执。未审何计而得脱
去。万庵曰。昨者被伊执缚。饥冻连日。自度必定死
矣。偶因大雪埋屋。 其所 系屋壁。无故一时崩倒无
故者。见非有意使之而倒。乃生机也。是夜幸然得
脱者百馀人。公曰。正当被所执之 (第 0685b 页)
天下犹疑信相半。
再得芙蓉继之。而其道始大振。且凛凛标格。如雪
鸿戾天。可仰而不可即。今以其所言。较 其所行。 若
函盖然。呜呼。 (第 0450b 页)
其所 以起曹洞也。 …… (第 0450b 页)
。则草堂其叔父行也。二老皆以无
出世为嘱。而空竟出世崇觉。未几。院罹回禄。而区
区于土木之间。得非犯 其所 诫。而致然耶。空虽道
眼明白。而所守。则不及性空石头辈远矣。
圭峰宗密禅师。山南温慥尚书问。悟理息 …… (第 0453a 页)
而广申问
难。岂徒然哉。三祖云。毫𨤲有差。天地悬隔。政为此
可凡真心学道者。请于此问。子细审勘。庆 其所 巳
得。而勉 (第 0454c 页)
其所 未至。则佛法幸甚。
圆悟禅师。示一书记法语。英灵衲子。蕴卓识奇姿。慷
慨隳冠。视身世声名。如游尘浮 …… (第 0454c 页)
。
评曰。一书记未入佛果法嗣。或是他枝学辈。预入
法会者也。想见其人。是必英伟杰特。离类绝伦。故 其所 示法语。广大精密如此。盖所谓观机授法。非
孟浪也。又是篇入道蹊径。冥合洞上五位法门。头
尾圆备。识者 …… (第 0455a 页)
或言之。犹不论也。如西天外道。皆大
权菩萨。示化之所施为。横生诸见。曲尽异端。以明佛
法是为正道。此 其所 以谓圣人之道。顺逆皆宗。非思
议之所能知矣。故古人有言。缘昔真宗未至。孔子且
以系心。今知理有所归。 …… (第 0455c 页)
。如斯之类。尚不能自识业果。妄言自利
利他。自谓上流。并他先德。但言触目无非佛事。举足
皆是道场。原 其所 习。不如一个五戒十善凡夫。观其
发言。嫌他三乘十地菩萨。且醍醐上味。为世珍奇。遇
斯等人。翻成毒药。 …… (第 0456a 页)
事。集在一身。世人梦里
贪欢。漠然不顾。可叹也。故傅大士。一一颂出。欲人
知其苦耳。既知其苦。则知求 其所 以出苦之法。所
谓早求无上道。应免四方山是也。祇如无上道。毕
竟如何求。大士又有偈曰。有物先天地。无 …… (第 0457a 页)
于万松秀禅师。号
湛然居士云。
评曰。以僧从征。法灭之相也。湛然奏止之。其护法
之功。不在禹下。且 其所 陈论。精确严明。千古犹见
生气。至于挽近之世。无志行僧。往往有之。佛法王
法。皆成罪人。吾不知其何以 (第 0457b 页)
再得芙蓉继之。而其道始大振。且凛凛标格。如雪
鸿戾天。可仰而不可即。今以其所言。较 其所行。 若
函盖然。呜呼。 (第 0450b 页)
其所 以起曹洞也。 …… (第 0450b 页)
。则草堂其叔父行也。二老皆以无
出世为嘱。而空竟出世崇觉。未几。院罹回禄。而区
区于土木之间。得非犯 其所 诫。而致然耶。空虽道
眼明白。而所守。则不及性空石头辈远矣。
圭峰宗密禅师。山南温慥尚书问。悟理息 …… (第 0453a 页)
而广申问
难。岂徒然哉。三祖云。毫𨤲有差。天地悬隔。政为此
可凡真心学道者。请于此问。子细审勘。庆 其所 巳
得。而勉 (第 0454c 页)
其所 未至。则佛法幸甚。
圆悟禅师。示一书记法语。英灵衲子。蕴卓识奇姿。慷
慨隳冠。视身世声名。如游尘浮 …… (第 0454c 页)
。
评曰。一书记未入佛果法嗣。或是他枝学辈。预入
法会者也。想见其人。是必英伟杰特。离类绝伦。故 其所 示法语。广大精密如此。盖所谓观机授法。非
孟浪也。又是篇入道蹊径。冥合洞上五位法门。头
尾圆备。识者 …… (第 0455a 页)
或言之。犹不论也。如西天外道。皆大
权菩萨。示化之所施为。横生诸见。曲尽异端。以明佛
法是为正道。此 其所 以谓圣人之道。顺逆皆宗。非思
议之所能知矣。故古人有言。缘昔真宗未至。孔子且
以系心。今知理有所归。 …… (第 0455c 页)
。如斯之类。尚不能自识业果。妄言自利
利他。自谓上流。并他先德。但言触目无非佛事。举足
皆是道场。原 其所 习。不如一个五戒十善凡夫。观其
发言。嫌他三乘十地菩萨。且醍醐上味。为世珍奇。遇
斯等人。翻成毒药。 …… (第 0456a 页)
事。集在一身。世人梦里
贪欢。漠然不顾。可叹也。故傅大士。一一颂出。欲人
知其苦耳。既知其苦。则知求 其所 以出苦之法。所
谓早求无上道。应免四方山是也。祇如无上道。毕
竟如何求。大士又有偈曰。有物先天地。无 …… (第 0457a 页)
于万松秀禅师。号
湛然居士云。
评曰。以僧从征。法灭之相也。湛然奏止之。其护法
之功。不在禹下。且 其所 陈论。精确严明。千古犹见
生气。至于挽近之世。无志行僧。往往有之。佛法王
法。皆成罪人。吾不知其何以 (第 0457b 页)
修此法。
我常不离其人。所指示道路不令告径。又□□鬼神役使疾得气力。令彼□□□□达玄
灵表。生知死。 其所行 法速离世间。世尊凡
欲诵咒作诸方法者。点诵咒及呼唤鬼神。并
须闇密作之。勿令出声。当作使唤时。忆得随 …… (第 0654b 页)
大
臣人民皆悉归伏。及诸虫兽飞行居地四足。
皆持香华而来供养。诸天散华作大法乐音
声。远彻十方世界。 其所 □□□皆获阿阿上
妙饮食供养如□□□是语已。即严种种饮
食。往灵鹫山。头面作礼绕百千匝。却住一面
而 (第 0655a 页)
我常不离其人。所指示道路不令告径。又□□鬼神役使疾得气力。令彼□□□□达玄
灵表。生知死。 其所行 法速离世间。世尊凡
欲诵咒作诸方法者。点诵咒及呼唤鬼神。并
须闇密作之。勿令出声。当作使唤时。忆得随 …… (第 0654b 页)
大
臣人民皆悉归伏。及诸虫兽飞行居地四足。
皆持香华而来供养。诸天散华作大法乐音
声。远彻十方世界。 其所 □□□皆获阿阿上
妙饮食供养如□□□是语已。即严种种饮
食。往灵鹫山。头面作礼绕百千匝。却住一面
而 (第 0655a 页)
上五事相违,即是五也。成此五法,所有诤
事应当灭之。又复灭者,随僧行法能随顺之,
所有善法日日增进, 其所行 事常为解说。若有
事能令僧喜,行之不惓,是名灭法。
「舍戒法。若 …… (第 0808c 页)
灭摈、别住还行本事、行摩那
埵、行阿浮呵那乃至七灭诤。有比丘大德,为
巨富信心檀越所重,请其多年,随 其所 须供
给与之。傍人说曰:『此长者巨富,由比丘故
大损其财。』痴失性比丘尼受戒已,来僧中乞
戒;犯戒事 (第 0811a 页)
事应当灭之。又复灭者,随僧行法能随顺之,
所有善法日日增进, 其所行 事常为解说。若有
事能令僧喜,行之不惓,是名灭法。
「舍戒法。若 …… (第 0808c 页)
灭摈、别住还行本事、行摩那
埵、行阿浮呵那乃至七灭诤。有比丘大德,为
巨富信心檀越所重,请其多年,随 其所 须供
给与之。傍人说曰:『此长者巨富,由比丘故
大损其财。』痴失性比丘尼受戒已,来僧中乞
戒;犯戒事 (第 0811a 页)
此等事,
皆应夏安居中上座所作。复应巡房看敷具,
谁如法受用、谁不如法受用?如法受用者,示
教利喜赞 其所行。 不如法者,应谏令忆念,语
言:『长老!应如法受用,不如法受用有五事过
患。如来制戒,应忆念此事。』 …… (第 0834b 页)
行比丘应成就五法:一行时不应在前而
去。二不得远在后,要次后而行。三前比丘若
是和尚阿阇梨若是上座, 其所 言说不得违
逆,若问行道诵经所修之业,皆应实答不得
藏隐,除得禅得圣果。若前有所说善法胜者,
应随喜 (第 0835c 页)
皆应夏安居中上座所作。复应巡房看敷具,
谁如法受用、谁不如法受用?如法受用者,示
教利喜赞 其所行。 不如法者,应谏令忆念,语
言:『长老!应如法受用,不如法受用有五事过
患。如来制戒,应忆念此事。』 …… (第 0834b 页)
行比丘应成就五法:一行时不应在前而
去。二不得远在后,要次后而行。三前比丘若
是和尚阿阇梨若是上座, 其所 言说不得违
逆,若问行道诵经所修之业,皆应实答不得
藏隐,除得禅得圣果。若前有所说善法胜者,
应随喜 (第 0835c 页)
而不假诱进之。无缘大慈亦遍一切诸法。虽此空
智无缘。而菩萨恒顺众生。调护保爱众生之心。无
时暂憩。凡 其所行。 上合三世诸佛之心。同一慈力。
亦下合一切众生之心。同一悲仰也。以圣法等者。
言此菩萨教导众生。别无他 …… (第 0016a 页)
巳说心百法明门。」
【若佛子作慧等者。作起也。言佛子起此慧见。能照
观智。以观诸邪见结患等缚。而破 其所 惑也。此菩
萨于诸魔外执。常执断六十二诸邪见十使八难
诸结患。一一照破。如空华。如水月。无决定体性。 …… (第 0017c 页)
后二智本不动摇。如空如镜。 其所 以能转能化此
二识證入本智者。谁之力欤。皆七六能转能变之
力也。七依八起。六从五生。生与俱生故同时。 …… (第 0019b 页)
如理智圆融周遍
之故。而不能缚也。一切等者。言至于一切法门一
切贤所行住行向道。一切圣所观地地法。凡 其所
有一切等法亦如是。而不能缚也。一切佛等者。言
不特贤圣法不能缚。即尽十方三世一切佛。教化
开导一切众 …… (第 0022b 页)
位初證理性。始获法味。證二空理。今二空
观现前。便能永断。愚障既断。能益自他。生大欢喜。
名欢喜地。 其所 證真如名偏行真如。以能遍行染
净法故。菩萨位寄转轮圣王。广修慈悲等法。而化
导众生。故华严经云。欢喜 …… (第 0023c 页)
。又或继佛而生。绍法王位。形仪
如佛。为佛真子。故云生出佛家也。坐佛性地者。谓
此菩萨得證真如境界。 其所 坐止之处。与佛性地
无二无别也。一切等者。言一切异生性障凡夫有
漏善恶因果。到此永离。亦毕竟不复更受 …… (第 0024b 页)
境不
生。云何具识。故云不具也。言内根身外尘境互触
之中。或根境相触而具识。或根境不相触而不具
识。 其所 以具识。毕竟从何而有。盖毕竟具内身苦
本缘。外刀杖苦境尘缘。二种缘中而生此触识。触
识即五识也。二缘 (第 0026b 页)
中既生五识。则意识同时而起
分别。前照后了。为造业主故。还是六识作之。还是
六识受之耳。 其所 谓苦识者。就是此触识。名为苦
识行。盖具二种缘而生识故也。心心缘色等者。心
心即六识心。念念缘前刀杖 …… (第 0026b 页)
即也。既生住灭。即则无边刹海同一世。十世古今
同一时。真俗生灭同一有也。更何差别之有哉。种
异等者。 其所 以有差别者。无他。因众生种子有能
熏所熏之异。而有差别故也。既熏种有异。而菩萨
利生不得不现异法。而 …… (第 0030b 页)
乃至入于涅槃。一切佛事皆以一
念心中。一时示现一切众生之前。现一切色身金
相。皆具八十种好三十二相。 其所 示现。自在受用。
大乐无比。广大同法界。究竟如虚空。无以异也。而
此种种无量大悲。种种光明。种种相好 (第 0038c 页)
智无缘。而菩萨恒顺众生。调护保爱众生之心。无
时暂憩。凡 其所行。 上合三世诸佛之心。同一慈力。
亦下合一切众生之心。同一悲仰也。以圣法等者。
言此菩萨教导众生。别无他 …… (第 0016a 页)
巳说心百法明门。」
【若佛子作慧等者。作起也。言佛子起此慧见。能照
观智。以观诸邪见结患等缚。而破 其所 惑也。此菩
萨于诸魔外执。常执断六十二诸邪见十使八难
诸结患。一一照破。如空华。如水月。无决定体性。 …… (第 0017c 页)
后二智本不动摇。如空如镜。 其所 以能转能化此
二识證入本智者。谁之力欤。皆七六能转能变之
力也。七依八起。六从五生。生与俱生故同时。 …… (第 0019b 页)
如理智圆融周遍
之故。而不能缚也。一切等者。言至于一切法门一
切贤所行住行向道。一切圣所观地地法。凡 其所
有一切等法亦如是。而不能缚也。一切佛等者。言
不特贤圣法不能缚。即尽十方三世一切佛。教化
开导一切众 …… (第 0022b 页)
位初證理性。始获法味。證二空理。今二空
观现前。便能永断。愚障既断。能益自他。生大欢喜。
名欢喜地。 其所 證真如名偏行真如。以能遍行染
净法故。菩萨位寄转轮圣王。广修慈悲等法。而化
导众生。故华严经云。欢喜 …… (第 0023c 页)
。又或继佛而生。绍法王位。形仪
如佛。为佛真子。故云生出佛家也。坐佛性地者。谓
此菩萨得證真如境界。 其所 坐止之处。与佛性地
无二无别也。一切等者。言一切异生性障凡夫有
漏善恶因果。到此永离。亦毕竟不复更受 …… (第 0024b 页)
境不
生。云何具识。故云不具也。言内根身外尘境互触
之中。或根境相触而具识。或根境不相触而不具
识。 其所 以具识。毕竟从何而有。盖毕竟具内身苦
本缘。外刀杖苦境尘缘。二种缘中而生此触识。触
识即五识也。二缘 (第 0026b 页)
中既生五识。则意识同时而起
分别。前照后了。为造业主故。还是六识作之。还是
六识受之耳。 其所 谓苦识者。就是此触识。名为苦
识行。盖具二种缘而生识故也。心心缘色等者。心
心即六识心。念念缘前刀杖 …… (第 0026b 页)
即也。既生住灭。即则无边刹海同一世。十世古今
同一时。真俗生灭同一有也。更何差别之有哉。种
异等者。 其所 以有差别者。无他。因众生种子有能
熏所熏之异。而有差别故也。既熏种有异。而菩萨
利生不得不现异法。而 …… (第 0030b 页)
乃至入于涅槃。一切佛事皆以一
念心中。一时示现一切众生之前。现一切色身金
相。皆具八十种好三十二相。 其所 示现。自在受用。
大乐无比。广大同法界。究竟如虚空。无以异也。而
此种种无量大悲。种种光明。种种相好 (第 0038c 页)
衣领。中道非人见沙
弥持钱。在比丘后行。复化作龙。左绕沙弥以土坌
上。乃言。汝失善利。出家修道。而捉 钱行。 沙弥便啼。
比丘顾问沙弥。弥泣言。我不意有过。无故得恼。师
问汝有所捉耶。答曰。持是钱来。师言。舍弃 (第 0367c 页)
弥持钱。在比丘后行。复化作龙。左绕沙弥以土坌
上。乃言。汝失善利。出家修道。而捉 钱行。 沙弥便啼。
比丘顾问沙弥。弥泣言。我不意有过。无故得恼。师
问汝有所捉耶。答曰。持是钱来。师言。舍弃 (第 0367c 页)
即以钱与沙弥为路
粮。沙弥持至中途。非人复化作龙来。左绕沙弥。以
土坌上说言。汝失善利。出家修道而捉 钱行。 沙弥
便啼。比丘回视。知其持钱。便令舍钱。非人复如前
供养。由是观之。为害非小。故佛喻之为大毒蛇。丧 (第 0242a 页)
粮。沙弥持至中途。非人复化作龙来。左绕沙弥。以
土坌上说言。汝失善利。出家修道而捉 钱行。 沙弥
便啼。比丘回视。知其持钱。便令舍钱。非人复如前
供养。由是观之。为害非小。故佛喻之为大毒蛇。丧 (第 0242a 页)
知好与
不好。诸比丘白佛。佛言。从今食时。应表宣施意。故
食前。念供养。唱僧跋。及食后。诵偈咒愿也。 其所行
之法。皆当起恭敬心。不得散心怠慢。损德招愆△
出生饭。不过七粒者。谓以七粒之饭。不多不少。仗
咒愿力 …… (第 0311b 页)
等。安在佛经律上△人阅经。
不得近彼案前经行者。谓凡看经。必须澄静思惟。
若行绕其前。则分佗心路。动 其所 思。即成过咎△
经籍损坏。宜速脩补者。经籍。即经典也。乃圣贤之
血脉。亦吾人之父母。若有损坏。急宜脩 (第 0315b 页)
不好。诸比丘白佛。佛言。从今食时。应表宣施意。故
食前。念供养。唱僧跋。及食后。诵偈咒愿也。 其所行
之法。皆当起恭敬心。不得散心怠慢。损德招愆△
出生饭。不过七粒者。谓以七粒之饭。不多不少。仗
咒愿力 …… (第 0311b 页)
等。安在佛经律上△人阅经。
不得近彼案前经行者。谓凡看经。必须澄静思惟。
若行绕其前。则分佗心路。动 其所 思。即成过咎△
经籍损坏。宜速脩补者。经籍。即经典也。乃圣贤之
血脉。亦吾人之父母。若有损坏。急宜脩 (第 0315b 页)
所须。沙弥受取。系著衣头中。道非人复化作龙左
绕。沙弥以土坌上。说如是言。汝失善利。出家修道。
而捉 钱行。 沙弥便啼。比丘顾问其故。答言。我不忆
有过。无故得恼。师言。汝有所捉耶。答言。持是钱来。
师令弃巳。 (第 0390a 页)
绕。沙弥以土坌上。说如是言。汝失善利。出家修道。
而捉 钱行。 沙弥便啼。比丘顾问其故。答言。我不忆
有过。无故得恼。师言。汝有所捉耶。答言。持是钱来。
师令弃巳。 (第 0390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