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史部
  太宗
淳化五年春正月甲寅朔上制元旦除夕诗各二章赐
近臣俾之属和翰林学士张洎上表解释诗意凡数千
言上甚悦命宰相召至中书奖谕 先是上谓翰林学
士韩丕曰卿早在嵩阳当时辈流颇有遗逸否丕以田

诰及杨朴万适对上悉令召之诏下而诰卒朴至对于
便殿不愿仕进上赐以束帛与一子出身遣还乡适最
后至公车拒之不得见寓居京师半年几至寒饿丕时
已罢翰林因为上言其事即日命适为梁县主簿始受
命太医赵自化怪其色变为诊脉曰君将死矣适犹勉
赴朝谢举止 山野人
皆笑之后数日果卒朴莆田人适
宛丘人俱以歌诗得名自化洛阳人也 上语蒙正曰
夫否极则泰来物之常理晋汉兵乱 (第 1b 页)
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瘗埋之鸟葬则弃之 山野人
性贪吝男女恣其奔随国法无牢狱有讼者先斋三日
乃烧斧令极赤讼者捧行七步又以金镮或鸡子投沸
汤中令探取之 (第 26b 页)
 谓可木地野人以桦皮为屋行则驮载止则张架
  以养马射猎为生又称乞列迷去努儿干三千馀
  里一种曰北 山野人
乘鹿出入盖其僻在穷荒习
  俗殊异自古以为化外之邦今且审户比丁编为
  佐领俨与八旗世仆相等焉又岂特 (第 27b 页)
  关中书院记         冯从吾
余不肖偕诸同志讲学宝庆古刹有年矣岁己酉十月

朔日右丞汪公宪长李公宪副陈公学宪段公联镳会
讲同志几千馀人相与讲心性之旨甚具驩然日晡始
别濒行诸公谓余曰寺中之会第可暂借而难垂久远
当别有以图之明日即以寺东小悉园檄咸长两邑改
为关中书院延余与周淑远诸君子讲学其中而汪公
复为书院置公田延绥抚台涂公闻而嘉之以俸馀增
置焉讲堂六楹诸公匾曰允执盖取关中中字意也左
右各为屋四楹皆南向若翼东西号房各六楹堂后假

山一座三峰耸翠宛然一小华岳也堂前方塘半亩竖
亭于中砌石为桥偏西南不数武掘井及泉引水注塘
并覆以亭二门四楹大门二楹旧开于南缘邻官署冠
盖纷遝深 山野人
不便厕迹因改于西巷境益岑寂且
不失吾颜氏陋巷家法也西巷地基乃用价易民居大
门外复搆屋南北相向各三楹门 (第 34b 页)
金一笥遗蜀王蜀王报以礼
物尽化为土秦王大怒臣下拜贺曰土地也秦当得蜀
(蜀王/本纪)
秦穆公亡善马岐 山野人
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馀人吏
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闻食马肉不饮酒伤
人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 (第 2a 页)
 夷先生受并消息李寿翁刋于当涂乾道间南康戴
 师愈孔文始为之跋以行未可据也
 张萱曰道者五代末人宋嘉定间胡岩起前序李潜
 后序谓得之庐 山野人
亡名氏周易服药法
  唐志一卷 (第 24b 页)
  (㳽循禹之轨厥有暴隋凿通淮泗昼泣疲民夜哭/溺鬼似赭流川如铅贯地龙舟未故江都已弑陈)
  (迹空有逝波不止在隋则害在唐则利呜呼圣主/守旧而已宋梅尧臣诗我实 山野人
不识经济宜)
  (闻歌汴渠劳谩缀汴渠诗汴水源本清隋分黄河/支浊流方已盛清派不可推天王居大梁龙举云) (第 12b 页)
固南山然一日万几或烦圣虑色力营卫必有相资臣
从西 山野人
得其良者其色多白乃是云液臣不揆拙
昧辄采古仙要方量事施艺剪弃粗类收聚轻英开洁
清之所远淹秽之迹浸以茅 (第 31a 页)
之权教茫无理据乃至陷人于恶 解舜之深 山野人
者曰身与野人同心与野人异也噫使舜之心果与野
人异也曷足以为舜也盖野人之心质实舜心亦质实
无以异也 王 (第 16b 页)
植者岂深 山野人
有此异趣若以为山土所宜何他冈
别陇杳然无遗也由村西复西上坡一里转峡而平行
顶上三里乃出西岭之端下望其 …… (第 36a 页)
茅塞不通惟茶 山野人
门从此出入负茶蜡红藤飞
松黑鱼与松山固栋诸土人交易盐布中国亦间有出
者以多为所掠不甚往也其关昔有守者 (第 61a 页)
   重修放鹤亭记      (明/)李日华
昔人次第隐逸以声光泯绝邈不可追如披裘石户推

居太上余曰此程品之论也亦憎夫借径终南佐命句
曲者耳夫隐品当程而隐材尤当覈璞惟引虹是以贵
其不雕剑惟犯斗是以惜其终掩彼碌碌铮铮者譬如
猿蹲树杪鷇饮岩阿顽然有生一无表见则真深 山野
何从觅几希之异而命之隐君哉宋和靖先生嵚㟢
磊落之士也应制科不第退隐钱塘明圣湖初亦婚娶
生子洪著有山家 (第 35b 页)
  议曰伟平不仕暴朝终不犯难非惟明哲保身至使暴
君致敬就加爵秩国亡而不苟禄仕不降其志不陨其
节有吴高士二人而已亦汉季幼安承明之流亚江南
吴越之清风至今可攀也彼二陆之贪冒权宠至于杀
身夷宗视伟平能无愧乎


  赞曰坤翕乾阖莽无人道君子好遁长往高蹈性全神
逸弄月吟风深 山野人
木石不同邈矣仲弓渊乎叔度
乡邻尽斗我方闭户幼安矫矫海外独步岂视三公天
下弗顾林宗孺子既清且哲粲乔之义 (第 47b 页)
手艺者,无论操镘、执针,日须银二、三钱。即肩担、背负辈,计日百钱,尚趄不前,必二、三百文乃应命。呼 山野人
曰草地郎,嘲其与麋鹿为群也。别有游手无赖,遨游街衢、以讹索为事者,曰罗汉脚;及冬衣食不继,辄聚徒党伺 (第 33 页)
  天启丁卯,芳声父子同举省试;主者斥子而取其父明徵,卷为「书经」冠。明徵曰:『吾冠一经无所愧;吾愧者,特吾儿耳』!时甫弱冠,所试无大小,必第一。四方论文之家,每耻不得与芳声交。而仲光之学,则益主居敬者也。甲申之变,同集学中诸子弟哭孔氏庙三日。
  既而芳声入潘山隐,称「潘 山野人」
。尝曰:『读书贵有用也』。自惜其经济不为天下用,思以言嬗后;因著兵、农、礼、乐诸有用书,而于「兵」尤 (第 642 页)
  徐芳声字徽之;蔡仲光字子伯,原名士京,字大敬:萧山两高士也。天启丁卯(一六二七),芳声与父明徵同举省试,主者斥子而取其父,卷为「书经」冠。明徵曰:『吾冠一经无所愧;吾愧者,特吾儿耳』!时甫弱冠,论文家每耻不得与芳声交。仲光论学主「居敬」,所造较芳声为尤进。
  甲申(一六四四)之变,同集学中子弟哭孔庙三日。既而芳声入潘山隐, 称「潘
山野人」。尝曰:『读书贵有用也』。著兵、农、礼、乐诸有用书;而别辑兵书数十卷,凡运筹指顾、制械器、设 (第 728 页)
  台称幼女曰娘;鼻箫,以鼻吹者,与嘴琴同。



   郎

  台人男女均呼郎,呼女为杂木郎。又呼内地人为「唐山郎」,呼 山野人
为「草地郎」。又台歌云:『艋舺女、沪尾风、鸡笼雨、郎去郎来容易死』。 (第 14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