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類
政書類
別史類
編年類
傳記類
目錄類
時令類
詔令奏議類
法制類
正史類
子始不负而夫氏涕泣受命忍死抚成之
王大儒妻史氏年二十二大儒卒以贞节闻子克荣妇
刘氏克荣病医曰得鹿血则疗人血 尤良 氏刲臂取
血和药食之罔效乃斲棺二克荣卒旋即自缢人称
一门节烈
生员赵时祯妻刘氏年二十一祯病语氏曰 (第 12b 页)
王大儒妻史氏年二十二大儒卒以贞节闻子克荣妇
刘氏克荣病医曰得鹿血则疗人血 尤良 氏刲臂取
血和药食之罔效乃斲棺二克荣卒旋即自缢人称
一门节烈
生员赵时祯妻刘氏年二十一祯病语氏曰 (第 12b 页)
正士人巾履疏 王家屏
服美于人书以为诫衣裳楚楚国风讥焉故大禹恶衣
文王卑服孔子纯冕季路缊袍即古帝王圣贤身无加
饰岂徒崇道德之润抑以肃容止之观服尧则尧服桀
则桀胡可苟也迩来世教陵夷士风浮靡巾鞶诡异衣
履纤妍丈夫而袭妇女之装士子而被倡优之饰耻心
尽丧雅道沦亡转相效 尤良 可痛恨吾里唐虞故壤犹
存俭啬之风燕赵多豪羞作轻佻之态颇知礼而思义
不随俗而习非乃顷衿弁之中间有纨绔之 (第 50b 页)
服美于人书以为诫衣裳楚楚国风讥焉故大禹恶衣
文王卑服孔子纯冕季路缊袍即古帝王圣贤身无加
饰岂徒崇道德之润抑以肃容止之观服尧则尧服桀
则桀胡可苟也迩来世教陵夷士风浮靡巾鞶诡异衣
履纤妍丈夫而袭妇女之装士子而被倡优之饰耻心
尽丧雅道沦亡转相效 尤良 可痛恨吾里唐虞故壤犹
存俭啬之风燕赵多豪羞作轻佻之态颇知礼而思义
不随俗而习非乃顷衿弁之中间有纨绔之 (第 50b 页)
世祥(伍雅图佐领/) 查克殚(查郎阿佐领/)
鄂鲁礼(雅尔胡达佐领/)关寿(观音保佐领/)
尤良(包衣颜卜佐领名/以上镶白旗五) 图他布(增福佐领名/镶红旗一)
席占(鄂金佐领/) 温敏(阿拉密佐领/) (第 5b 页)
鄂鲁礼(雅尔胡达佐领/)关寿(观音保佐领/)
尤良(包衣颜卜佐领名/以上镶白旗五) 图他布(增福佐领名/镶红旗一)
席占(鄂金佐领/) 温敏(阿拉密佐领/) (第 5b 页)
御马大臣奏请于
御马内马中简其 尤良 者以从其需用驾车马公马
及橐驼之数附疏以
闻由院奏遣卿及侍卫各一人掌
御马侍卫一人沿途监视支放 (第 23b 页)
御马内马中简其 尤良 者以从其需用驾车马公马
及橐驼之数附疏以
闻由院奏遣卿及侍卫各一人掌
御马侍卫一人沿途监视支放 (第 23b 页)
非慎思之而善补之末由去也故孔子告子张曰主
忠信徙义主忠信者进思尽忠之谓也徙义者退思
补过之谓也彼为致良知之说者谓致吾 心之良 知
而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是知主忠信而不知徙义知
进尽忠而不知退补过者也其为学术政事之害可
胜道哉坐兹堂 (第 31a 页)
忠信徙义主忠信者进思尽忠之谓也徙义者退思
补过之谓也彼为致良知之说者谓致吾 心之良 知
而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是知主忠信而不知徙义知
进尽忠而不知退补过者也其为学术政事之害可
胜道哉坐兹堂 (第 31a 页)
罗钦顺
罗钦顺字允升江西泰和人以乡试第一成弘治癸丑进
士及第第三人授编脩尝叩一老僧问佛僧荅以一偈伫
思达旦以为天下之理莫有加焉历南京国子司业读濂
洛关闽诸儒语录喟然叹日昔两程张朱早岁皆常学禅
后乃力排之始悟释氏之明心见性与吾儒之尽心知性
相似而寔不同是时讲学之士皆尊王湛阳明曰吾 心之
良 知即天理丼泉曰天理只吾心本体岂于事物上讨淂钦
顺谓二子皆是认心以为性犹近于禅天下凡事物皆有
理在不于 (第 48a 页)
罗钦顺字允升江西泰和人以乡试第一成弘治癸丑进
士及第第三人授编脩尝叩一老僧问佛僧荅以一偈伫
思达旦以为天下之理莫有加焉历南京国子司业读濂
洛关闽诸儒语录喟然叹日昔两程张朱早岁皆常学禅
后乃力排之始悟释氏之明心见性与吾儒之尽心知性
相似而寔不同是时讲学之士皆尊王湛阳明曰吾 心之
良 知即天理丼泉曰天理只吾心本体岂于事物上讨淂钦
顺谓二子皆是认心以为性犹近于禅天下凡事物皆有
理在不于 (第 48a 页)
遵度 尤良
师也 五月己亥命翰林学士杨察除放天
下欠负 六月壬戌置北京留守司御史台 先是夏
竦谗言石介实不死富弼 …… (第 94a 页)
足一身之费若有妻子争得不饥冻此军情所以易
动也臣窃惟陛下御极于今且三十年甚盛之事所以
感格天地结洽人 心之 深者以其至仁慈厚好生恶杀
哀矜庶狱惟刑之恤也近因贝贼挟妖为乱州郡承风
觉发妖事蔓延平民岂无奸人乘便创 (第 102b 页)
下欠负 六月壬戌置北京留守司御史台 先是夏
竦谗言石介实不死富弼 …… (第 94a 页)
足一身之费若有妻子争得不饥冻此军情所以易
动也臣窃惟陛下御极于今且三十年甚盛之事所以
感格天地结洽人 心之 深者以其至仁慈厚好生恶杀
哀矜庶狱惟刑之恤也近因贝贼挟妖为乱州郡承风
觉发妖事蔓延平民岂无奸人乘便创 (第 102b 页)
各四楹前为二门又前为大门树卓楔于通衢匾曰阳
明书院未几工告成予乃谂于众曰夫尚德而右功者
非天地之道乎崇德而报功者非人 心之良 乎惟先
生之居龙场也不独悟彻微旨而功德实大可表见
维时蛮长欲减驿馆变百年成规阿贾阿札等擅兵 (第 33b 页)
明书院未几工告成予乃谂于众曰夫尚德而右功者
非天地之道乎崇德而报功者非人 心之良 乎惟先
生之居龙场也不独悟彻微旨而功德实大可表见
维时蛮长欲减驿馆变百年成规阿贾阿札等擅兵 (第 33b 页)
而发之且精一执中之外又欲考
古稽众视尧加详焉盖必如此然后道理浃洽庶几中
可得以执矣近世论学直欲取足吾 心之良 知而谓诵
习讲说为支离率意径行指凡发于粗心浮气者皆为
良知之本然其说蔓延已为天下害揆厥所由盖由白 …… (第 6b 页)
求故曰子归而求
之有馀师假使曹交在门教之不过如此集注乃谓教
之孝弟不容受业于门未然(此段又与取足于吾 心之/良 知者同何其言之出入)
(耶/) 所谓求放心者非是以心 (第 7a 页)
心之 谓盖此心发于 …… (第 7a 页)
移不
动此心若出躯壳之外不在神明之舍则凡应事接物无
所主矣 耳之聪止于数百步外目之明止于数十里
外惟 心之 思则入于无间虽千万里之外与数千万年
之上一举念即在于此即此是神 象山之学虽主于
尊德性然亦未尝不道问 …… (第 8b 页)
待于扩充/所谓扩充者盖言接续之使不息耳)此与告子不知
性之为理而以所谓气者当之虽能坚持力制至于不
动 心之 速适足为心害也朱子曰以天下之理处天下
之事以圣贤之心观圣贤之书象山所引诸书多是驱
率圣贤之言以就已意 …… (第 9a 页)
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其次
惟庄敬以持养之及其至则一也不同岂直文义之差
而已哉 予昔有志于学而不知操 心之 要未免过于
把捉常觉有一物梗在胸臆虽欲忘之而不可得在南
监时一日过东华门墙下有卖古书者予偶检得四家 …… (第 9b 页)
景象何利如之 湛然虚明者 心之 本体本无存亡出
入之可言其有存亡出入者特在操持敬肆之间耳
好问好察而必用其中诵诗读书而必论其世则合天 …… (第 11b 页)
之病心学之妙至此无馀蕴矣戒慎恐惧敬也
敬有甚形影只是此心存主处才提起心便安才放下
心便无安顿处是乃人 心之 当然有不容不然者若不
知此而以装点外事矜持太过为敬则为此 (第 13a 页)
心之 病矣
故曰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芸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
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寄语了心人素琴本无弦
此是无 …… (第 13a 页)
作兼理气论性深辟性即理也之言重恐得罪于程
朱得罪于敬斋不敢不以复也人得天地之气以成形
气之精爽以为心 心之 为物虚灵洞彻有理存焉是之
谓性性字从心从生乃 (第 14a 页)
心之 生理也故朱子谓灵底是
心实底是性性是理心是盛贮该载敷施发用底浑然
在中虽是一理然各有界分不是儱侗之物 …… (第 14a 页)
广文潘玉斋先生润
潘润字德夫号玉斋信之永丰人师事娄一斋一斋严
毅英迈慨然以师道自任尝谓先生曰致礼以治躬外
猊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致乐以治心中
心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此礼乐之本身 心之 学也先生谨佩其教终日终身出入准绳规矩李
空同督学江右以人才为问诸生佥举先生空同致礼
欲见之时先生居忧 (第 17b 页)
古稽众视尧加详焉盖必如此然后道理浃洽庶几中
可得以执矣近世论学直欲取足吾 心之良 知而谓诵
习讲说为支离率意径行指凡发于粗心浮气者皆为
良知之本然其说蔓延已为天下害揆厥所由盖由白 …… (第 6b 页)
求故曰子归而求
之有馀师假使曹交在门教之不过如此集注乃谓教
之孝弟不容受业于门未然(此段又与取足于吾 心之/良 知者同何其言之出入)
(耶/) 所谓求放心者非是以心 (第 7a 页)
心之 谓盖此心发于 …… (第 7a 页)
移不
动此心若出躯壳之外不在神明之舍则凡应事接物无
所主矣 耳之聪止于数百步外目之明止于数十里
外惟 心之 思则入于无间虽千万里之外与数千万年
之上一举念即在于此即此是神 象山之学虽主于
尊德性然亦未尝不道问 …… (第 8b 页)
待于扩充/所谓扩充者盖言接续之使不息耳)此与告子不知
性之为理而以所谓气者当之虽能坚持力制至于不
动 心之 速适足为心害也朱子曰以天下之理处天下
之事以圣贤之心观圣贤之书象山所引诸书多是驱
率圣贤之言以就已意 …… (第 9a 页)
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其次
惟庄敬以持养之及其至则一也不同岂直文义之差
而已哉 予昔有志于学而不知操 心之 要未免过于
把捉常觉有一物梗在胸臆虽欲忘之而不可得在南
监时一日过东华门墙下有卖古书者予偶检得四家 …… (第 9b 页)
景象何利如之 湛然虚明者 心之 本体本无存亡出
入之可言其有存亡出入者特在操持敬肆之间耳
好问好察而必用其中诵诗读书而必论其世则合天 …… (第 11b 页)
之病心学之妙至此无馀蕴矣戒慎恐惧敬也
敬有甚形影只是此心存主处才提起心便安才放下
心便无安顿处是乃人 心之 当然有不容不然者若不
知此而以装点外事矜持太过为敬则为此 (第 13a 页)
心之 病矣
故曰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芸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
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寄语了心人素琴本无弦
此是无 …… (第 13a 页)
作兼理气论性深辟性即理也之言重恐得罪于程
朱得罪于敬斋不敢不以复也人得天地之气以成形
气之精爽以为心 心之 为物虚灵洞彻有理存焉是之
谓性性字从心从生乃 (第 14a 页)
心之 生理也故朱子谓灵底是
心实底是性性是理心是盛贮该载敷施发用底浑然
在中虽是一理然各有界分不是儱侗之物 …… (第 14a 页)
广文潘玉斋先生润
潘润字德夫号玉斋信之永丰人师事娄一斋一斋严
毅英迈慨然以师道自任尝谓先生曰致礼以治躬外
猊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致乐以治心中
心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此礼乐之本身 心之 学也先生谨佩其教终日终身出入准绳规矩李
空同督学江右以人才为问诸生佥举先生空同致礼
欲见之时先生居忧 (第 17b 页)
必于善恶必于恶无
是无非而不容已者虚灵不昧之性体也为善去恶只
是率性而行自然无善恶之夹杂先生所谓致吾 心之
良 知于事事物物也四句本是无病学者错会反致彼
以无善无恶言性者谓无善无恶斯为至善善一也而 …… (第 2b 页)
可以为穷理则知知
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夫万事万物
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 心之
良 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是
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
勉至于人一已百 …… (第 20a 页)
传习录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
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
是义外也至善是 心之 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
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
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徐爱记 …… (第 27b 页)
𩔖有许多节目亦须讲求否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
头脑只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如讲求冬温也
只是要尽此 心之 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
也只是要尽此 (第 28a 页)
心之 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此心若
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之心冬时自然思量 …… (第 28a 页)
是起个意)
(去好恶可知固知意/不可以起灭言也) 爱问格物物字即是事字皆从
心上说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 所发便是意意之
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
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 …… (第 30a 页)
只是个格物(以 心之 所发言意意之所在言物则心有/未发之时却如何格物即请以前好恶之)
(说参/之) 知是 (第 30b 页)
心之 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
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
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 …… (第 30b 页)
人不能无私意所以须用致
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礼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
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既云至善是 心之 本体又云/知是 (第 30b 页)
心之 本体盖知只是知)
(善知恶知善知恶正是 (第 30b 页)
心之 至善处既谓之/良知决然私意障碍不得常人亦与圣人同) 问博约 …… (第 30b 页)
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 心之 得其正者
即道心道 (第 31b 页)
心之 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
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
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 (第 31b 页)
是无非而不容已者虚灵不昧之性体也为善去恶只
是率性而行自然无善恶之夹杂先生所谓致吾 心之
良 知于事事物物也四句本是无病学者错会反致彼
以无善无恶言性者谓无善无恶斯为至善善一也而 …… (第 2b 页)
可以为穷理则知知
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夫万事万物
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 心之
良 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是
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
勉至于人一已百 …… (第 20a 页)
传习录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
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
是义外也至善是 心之 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
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
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徐爱记 …… (第 27b 页)
𩔖有许多节目亦须讲求否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
头脑只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如讲求冬温也
只是要尽此 心之 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
也只是要尽此 (第 28a 页)
心之 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此心若
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之心冬时自然思量 …… (第 28a 页)
是起个意)
(去好恶可知固知意/不可以起灭言也) 爱问格物物字即是事字皆从
心上说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 所发便是意意之
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
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 …… (第 30a 页)
只是个格物(以 心之 所发言意意之所在言物则心有/未发之时却如何格物即请以前好恶之)
(说参/之) 知是 (第 30b 页)
心之 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
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
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 …… (第 30b 页)
人不能无私意所以须用致
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礼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
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既云至善是 心之 本体又云/知是 (第 30b 页)
心之 本体盖知只是知)
(善知恶知善知恶正是 (第 30b 页)
心之 至善处既谓之/良知决然私意障碍不得常人亦与圣人同) 问博约 …… (第 30b 页)
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 心之 得其正者
即道心道 (第 31b 页)
心之 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
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
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 (第 31b 页)
之知也然录中有
云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为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
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使此 心
之良 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则三字之提不始于江
右明矣但江右以后以此为宗旨耳是故阳明之学先 …… (第 5a 页)
名者𩔖
举富贵誇耀以为言抑末矣凡其意有为而为虽其迹
在孝弟忠信礼义犹其好名也犹其私也古之学者其
立 心之 始即务去此而以全吾性命之理为心当其无
事以勿忘勿助而养吾公平正大之体勿先事落此溪 …… (第 6a 页)
敛为主也故邹东廓之戒惧
罗念庵之主静此固阳明之真传也先生与龙溪亲炙
阳明最久习闻其过重之言龙溪谓寂者 心之 本体寂
以照为用守其空知而遗照是乖其用也先生谓未发
竟从何处觅离已发而求未发必不可得是两先生之 …… (第 11b 页)
以为恶者而去之此吾可能为者也其不出于
此者非吾所得为也又曰向吾之言犹二也非一也夫
子尝有言矣曰至善者 心之 本体动而后有不善也吾
不能必其无不善吾无动焉而已彼所谓意者动也非
是之谓动也吾所谓动动于动焉者也吾惟 …… (第 12b 页)
于一切感应俱入无情非徒无益反凿其原矣孟子工
夫不论 心之 动不动念念精义使动必以义无歉于心
自然俯仰无亏充塞无间是之谓浩然之气告子见性
在内一切无动于外取效若 …… (第 14b 页)
一著于有心即不得其正矣故正 心之 功不在他求只
在诚意之中体当本体明彻止于至善而已矣 除却
好恶更有甚心体除却元亨利贞更于何处觅太极平 …… (第 15b 页)
者未尝离诚意而得也言止则不必言寂而寂
在其中言至善则不必言悟而悟在其中然皆必本于
诚意焉何也盖心无体 心之 上不可以言功也应感起 …… (第 21a 页)
之不容自已也活泼非见也性之不加一物也 心之
本体纯粹无杂至善也良知者至善之著察也良知即
至善也心无体以知为体无知即无心也知无体以感
应之是非为体 …… (第 22a 页)
此知之体不因意之动静有
明暗也物有去来此知之体不因物之去来为有无也
性体流行自然无息通昼夜之道而知也 心之 神明本 …… (第 22a 页)
也然
皆非本体之自然也何也意见使之也君子之学必事
于无欲无欲则不必言止而心不动 毋求诸己放之
心求诸 心之 未放焉尔已夫 (第 22b 页)
心之 体性也性不可离又
乌得而放也放之云者驰于物焉已尔
论学书良知天理原非二义以 (第 22b 页)
心之 灵虚昭察而言谓
之知以 (第 22b 页)
心之 文理条析而言谓之理灵虚昭察无事学
虑自然而然故谓之良文理条析无事学虑自然而然 …… (第 22b 页)
垢驳杂停于吾心何所则磨之之功又于何所乎今所
指吾 心之 斑垢驳杂者非气拘物蔽而言乎既曰气拘
曰物蔽则吾 (第 25a 页)
心之 斑垢驳杂由人情事物之感而后有
也既由人情事物之感而后有而今之致知也则将于
未涉人情事物之感之前而先加 …… (第 25a 页)
思恶念虽至美之念先横于中积而不化已落将迎意
必之私而非时止时行之用矣故先师曰无善无恶者 心之 体是对后世格物穷理之学为先有乎善者立言
也因时设法不得已之辞焉耳(复杨/斛山) 龙溪学日平实
每于毁 …… (第 26b 页)
不放此即行著习察实地格物之功也于此体当
切实著衣吃饭即是尽心至命之功(与陈/两湖) 先师曰无
善无恶 心之 体双江即谓良知本无善恶未发寂然之
体也养此则物自格矣今随其感物之际而后加格物 (第 27a 页)
云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为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
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使此 心
之良 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则三字之提不始于江
右明矣但江右以后以此为宗旨耳是故阳明之学先 …… (第 5a 页)
名者𩔖
举富贵誇耀以为言抑末矣凡其意有为而为虽其迹
在孝弟忠信礼义犹其好名也犹其私也古之学者其
立 心之 始即务去此而以全吾性命之理为心当其无
事以勿忘勿助而养吾公平正大之体勿先事落此溪 …… (第 6a 页)
敛为主也故邹东廓之戒惧
罗念庵之主静此固阳明之真传也先生与龙溪亲炙
阳明最久习闻其过重之言龙溪谓寂者 心之 本体寂
以照为用守其空知而遗照是乖其用也先生谓未发
竟从何处觅离已发而求未发必不可得是两先生之 …… (第 11b 页)
以为恶者而去之此吾可能为者也其不出于
此者非吾所得为也又曰向吾之言犹二也非一也夫
子尝有言矣曰至善者 心之 本体动而后有不善也吾
不能必其无不善吾无动焉而已彼所谓意者动也非
是之谓动也吾所谓动动于动焉者也吾惟 …… (第 12b 页)
于一切感应俱入无情非徒无益反凿其原矣孟子工
夫不论 心之 动不动念念精义使动必以义无歉于心
自然俯仰无亏充塞无间是之谓浩然之气告子见性
在内一切无动于外取效若 …… (第 14b 页)
一著于有心即不得其正矣故正 心之 功不在他求只
在诚意之中体当本体明彻止于至善而已矣 除却
好恶更有甚心体除却元亨利贞更于何处觅太极平 …… (第 15b 页)
者未尝离诚意而得也言止则不必言寂而寂
在其中言至善则不必言悟而悟在其中然皆必本于
诚意焉何也盖心无体 心之 上不可以言功也应感起 …… (第 21a 页)
之不容自已也活泼非见也性之不加一物也 心之
本体纯粹无杂至善也良知者至善之著察也良知即
至善也心无体以知为体无知即无心也知无体以感
应之是非为体 …… (第 22a 页)
此知之体不因意之动静有
明暗也物有去来此知之体不因物之去来为有无也
性体流行自然无息通昼夜之道而知也 心之 神明本 …… (第 22a 页)
也然
皆非本体之自然也何也意见使之也君子之学必事
于无欲无欲则不必言止而心不动 毋求诸己放之
心求诸 心之 未放焉尔已夫 (第 22b 页)
心之 体性也性不可离又
乌得而放也放之云者驰于物焉已尔
论学书良知天理原非二义以 (第 22b 页)
心之 灵虚昭察而言谓
之知以 (第 22b 页)
心之 文理条析而言谓之理灵虚昭察无事学
虑自然而然故谓之良文理条析无事学虑自然而然 …… (第 22b 页)
垢驳杂停于吾心何所则磨之之功又于何所乎今所
指吾 心之 斑垢驳杂者非气拘物蔽而言乎既曰气拘
曰物蔽则吾 (第 25a 页)
心之 斑垢驳杂由人情事物之感而后有
也既由人情事物之感而后有而今之致知也则将于
未涉人情事物之感之前而先加 …… (第 25a 页)
思恶念虽至美之念先横于中积而不化已落将迎意
必之私而非时止时行之用矣故先师曰无善无恶者 心之 体是对后世格物穷理之学为先有乎善者立言
也因时设法不得已之辞焉耳(复杨/斛山) 龙溪学日平实
每于毁 …… (第 26b 页)
不放此即行著习察实地格物之功也于此体当
切实著衣吃饭即是尽心至命之功(与陈/两湖) 先师曰无
善无恶 心之 体双江即谓良知本无善恶未发寂然之
体也养此则物自格矣今随其感物之际而后加格物 (第 27a 页)
物皆备于我非意之也吾之目遇色自能辨青黄
是万物之色备于目也吾之耳遇声自能辨清浊是万
物之声备于耳也吾 心之良 知遇父自能知孝遇兄自
能知弟遇君上自能知敬遇孺子入井自能知怵惕遇 …… (第 8b 页)
人亦是生知安行方是真机直达 心之 官则思出其
位便是废心职学者须信得位之所在始有用力处
古人说凝命凝道真机透露即是凝若真心透露前有
个 …… (第 10a 页)
日往月来月往日来自然往来不失常度便是存之之
法(水西/会语) 乐是 心之 本体本是活泼本是脱洒本无挂
碍系縳尧舜文周之兢兢业业翼翼乾乾只是保任得
此体不失此活泼脱洒之机非有加 (第 11a 页)
也(答汪/南明) 静者 心
之 本体濂溪主静以无欲为要一者无欲也则静虚动
直主静之静实兼动静之义动静所遇之时也人心未
免逐物以其有欲 …… (第 11a 页)
是二用二即支离到底不能归一 知者 心之 本体所
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本明不须假借随感而应
莫非自然圣贤之学惟自信得及是是非非不从外来
故自 …… (第 12a 页)
汲以礼为教执礼便是宋儒学脉礼非外饰人 心之 条
理也流传既久渐入支离心理分为两事故阳明提出
良知以觉天下使知物理不外于吾心致知便是今日
学脉皆是 …… (第 13a 页)
便是二本支离之学
晦庵以尊德性为存心以道问学为致知取證于涵养
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之说以此为内外交养知是 心之
虚灵以主宰谓之心以虚灵谓之知原非二物舍心更 …… (第 15b 页)
问何修而得心和罗子曰和妻子宜兄弟顺父母心斯
和矣先生曰守中原是圣学虞廷所谓道 心之 微精者
精此一者一此是谓允执厥中情反于性谓之还丹学
问只是理会性情吾人此身自顶至踵皆道体之所寓
真我 …… (第 17a 页)
为分明是两条路径贤者自信本心是是非非一
毫不从人转换乡党自好即乡愿也不能自信未免以
毁誉为是非始有违 心之 行徇俗之情虞廷观人先论
九德后及于事乃言曰载采采所以符德也善观人者
不在事功名义格套上惟于心术微处密 (第 18a 页)
是万物之色备于目也吾之耳遇声自能辨清浊是万
物之声备于耳也吾 心之良 知遇父自能知孝遇兄自
能知弟遇君上自能知敬遇孺子入井自能知怵惕遇 …… (第 8b 页)
人亦是生知安行方是真机直达 心之 官则思出其
位便是废心职学者须信得位之所在始有用力处
古人说凝命凝道真机透露即是凝若真心透露前有
个 …… (第 10a 页)
日往月来月往日来自然往来不失常度便是存之之
法(水西/会语) 乐是 心之 本体本是活泼本是脱洒本无挂
碍系縳尧舜文周之兢兢业业翼翼乾乾只是保任得
此体不失此活泼脱洒之机非有加 (第 11a 页)
也(答汪/南明) 静者 心
之 本体濂溪主静以无欲为要一者无欲也则静虚动
直主静之静实兼动静之义动静所遇之时也人心未
免逐物以其有欲 …… (第 11a 页)
是二用二即支离到底不能归一 知者 心之 本体所
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本明不须假借随感而应
莫非自然圣贤之学惟自信得及是是非非不从外来
故自 …… (第 12a 页)
汲以礼为教执礼便是宋儒学脉礼非外饰人 心之 条
理也流传既久渐入支离心理分为两事故阳明提出
良知以觉天下使知物理不外于吾心致知便是今日
学脉皆是 …… (第 13a 页)
便是二本支离之学
晦庵以尊德性为存心以道问学为致知取證于涵养
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之说以此为内外交养知是 心之
虚灵以主宰谓之心以虚灵谓之知原非二物舍心更 …… (第 15b 页)
问何修而得心和罗子曰和妻子宜兄弟顺父母心斯
和矣先生曰守中原是圣学虞廷所谓道 心之 微精者
精此一者一此是谓允执厥中情反于性谓之还丹学
问只是理会性情吾人此身自顶至踵皆道体之所寓
真我 …… (第 17a 页)
为分明是两条路径贤者自信本心是是非非一
毫不从人转换乡党自好即乡愿也不能自信未免以
毁誉为是非始有违 心之 行徇俗之情虞廷观人先论
九德后及于事乃言曰载采采所以符德也善观人者
不在事功名义格套上惟于心术微处密 (第 18a 页)
心之良 知即是天理亦是以知觉为性矣先生申之曰
知觉与良知名同而实异凡知视知听知言知动皆知
觉也而未必其皆善良 …… (第 3a 页)
量于形迹文为之粗纷纷扰扰泛而无归
故宋儒主静之论使人反求而得其本心今既知得良
知更不须论动静矣夫知者 心之 神明知是知非而不
可欺者也君子恒知其是非而不自欺致知也故无感
自虚有感自直所谓有为为应迹明觉为自然也 …… (第 6a 页)
于父子之间是乃循其天然之则所谓格物
致知也舍此则无所据而不免于安排布置远人以为
道矣 意与知有辨意者 心之 意念良知 (第 9a 页)
心之 明觉 …… (第 9a 页)
得从容与圣贤作用处天悬地隔 良知乃本 心之 真
诚恻怛人为私意所杂不能念念皆此真诚恻怛故须
用致知之功致知云者去其私意之杂使念念皆真诚
恻怛而无 (第 10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