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史類
編年類
地理類
史評類
正史類
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
孔胄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
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 袁遗 济北相鲍
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
军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 (第 2b 页)
孔胄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
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 袁遗 济北相鲍
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
军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 (第 2b 页)
兵与从弟后将军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
孔胄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
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 袁遗 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
信等同时俱起众各数万以讨卓为名绍与王匡屯河
内胄屯颍川馥屯邺馀军咸屯酸枣约盟遥 (第 14b 页)
孔胄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
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 袁遗 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
信等同时俱起众各数万以讨卓为名绍与王匡屯河
内胄屯颍川馥屯邺馀军咸屯酸枣约盟遥 (第 14b 页)
(故名曰协帝王纪曰协字伯和蜀谥帝曰悯魏/谥帝曰献此从魏谥者以魏受汉禅为正也)
初平元年春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勃海
太守袁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
(时卓挟天子绍等罔攸/禀命故权宜板授官号)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
州牧韩馥留邺给其军粮豫州刺史孔胄屯颍川兖州
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大守超东郡太守
桥瑁山阳太守 袁遗 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酸/枣)
(县属陈留/郡瑁音冒)后将军袁术屯鲁阳(鲁阳县属/南阳郡)众各数 (第 25b 页)
初平元年春正月关东州郡皆起兵以讨董卓推勃海
太守袁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诸将皆板授官号
(时卓挟天子绍等罔攸/禀命故权宜板授官号)绍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
州牧韩馥留邺给其军粮豫州刺史孔胄屯颍川兖州
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大守超东郡太守
桥瑁山阳太守 袁遗 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酸/枣)
(县属陈留/郡瑁音冒)后将军袁术屯鲁阳(鲁阳县属/南阳郡)众各数 (第 25b 页)
攻之拔平原走保南皮/盖在平原界也复扶又翻下同)绍击破之瓒遂还幽州
不敢复出 扬州刺史汝南陈温卒袁绍使 袁遗 领扬
州袁术击破之遗走至沛为兵所杀术以下邳陈瑀为
扬州刺史(术考异曰献帝纪四年三月袁术杀陈温据淮南魏 (第 29b 页)
不敢复出 扬州刺史汝南陈温卒袁绍使 袁遗 领扬
州袁术击破之遗走至沛为兵所杀术以下邳陈瑀为
扬州刺史(术考异曰献帝纪四年三月袁术杀陈温据淮南魏 (第 29b 页)
嗟乎公之文章日光玉洁可学而式公之闻望泰山北
斗可仰而尊公之笃道自比孟轲可从而信公之经学
为诸儒倡可从而效至于排辟浮屠力抵万乘先谪于
潮旋移于 袁遗 爱勿泯邦人是思去古虽邈其风犹在
无择偶以罪谴出守于斯遐想英风筑宫以祠乃绘卢
郑暨公门人贤若湜翱并列从 (第 5b 页)
斗可仰而尊公之笃道自比孟轲可从而信公之经学
为诸儒倡可从而效至于排辟浮屠力抵万乘先谪于
潮旋移于 袁遗 爱勿泯邦人是思去古虽邈其风犹在
无择偶以罪谴出守于斯遐想英风筑宫以祠乃绘卢
郑暨公门人贤若湜翱并列从 (第 5b 页)
豫州刺史孔胄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
太守张超(邈之/弟)河内太守王匡(字公节/泰山人)山阳太守 袁
遗(字伯业/绍从弟) 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众
各数万以讨卓为名绍与王匡屯河内韩馥留邺给
军粮袁术屯鲁阳(后汉 (第 13b 页)
豫州刺史孔胄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
太守张超(邈之/弟)河内太守王匡(字公节/泰山人)山阳太守袁
遗(字 伯业/ 绍从弟)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众
各数万以讨卓为名绍与王匡屯河内韩馥留邺给
军粮袁术屯鲁 …… (第 13b 页)
罢
(癸/酉)四年春正月甲寅朔日食
袁术进兵封邱(汉县今属河/南开封府)曹操击破之术走寿春(注/见)
(前/)自领扬州事
术为刘表所迫进兵北向为曹操所破走归逐所置
扬州刺史陈瑀(先是扬州刺史陈温卒袁绍以 袁遗/ 领剔州袁术击破之遗走死术遂以)
(下邳陈瑀为刺史至是术奔九江瑀拒不纳术合军/攻瑀瑀走归下邳 九江 (第 35b 页)
太守张超(邈之/弟)河内太守王匡(字公节/泰山人)山阳太守 袁
遗(字伯业/绍从弟) 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众
各数万以讨卓为名绍与王匡屯河内韩馥留邺给
军粮袁术屯鲁阳(后汉 (第 13b 页)
豫州刺史孔胄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
太守张超(邈之/弟)河内太守王匡(字公节/泰山人)山阳太守袁
遗(字 伯业/ 绍从弟)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众
各数万以讨卓为名绍与王匡屯河内韩馥留邺给
军粮袁术屯鲁 …… (第 13b 页)
罢
(癸/酉)四年春正月甲寅朔日食
袁术进兵封邱(汉县今属河/南开封府)曹操击破之术走寿春(注/见)
(前/)自领扬州事
术为刘表所迫进兵北向为曹操所破走归逐所置
扬州刺史陈瑀(先是扬州刺史陈温卒袁绍以 袁遗/ 领剔州袁术击破之遗走死术遂以)
(下邳陈瑀为刺史至是术奔九江瑀拒不纳术合军/攻瑀瑀走归下邳 九江 (第 35b 页)
汝郁(鲁相/陈人)毕湛(鲁相东/平人)翟超(山阳/太守)王梁(山阳济南二郡/太守渔阳安阳)
(人/)吕羌(山阳/太守)单迁(山阳太守/河南人)周荣(山阳太守/大江舒人) 袁遗(山阳/太守)
(汝南汝/阳人) 秦彭(山阳太守扶/风茂陵人)刘方(山阳太守东/牟牟平人)刘景宗(山/阳)
(太守广/阳人)薛勤(山 (第 7a 页)
(人/)吕羌(山阳/太守)单迁(山阳太守/河南人)周荣(山阳太守/大江舒人) 袁遗(山阳/太守)
(汝南汝/阳人) 秦彭(山阳太守扶/风茂陵人)刘方(山阳太守东/牟牟平人)刘景宗(山/阳)
(太守广/阳人)薛勤(山 (第 7a 页)
(德化后为大司马进封侯务存宽政都督农植/民悦年登青徐士庶避难归虞者累百万口)程昱
(东阿人汉末保东阿归曹操累迁都督兖州事卒谥/肃侯尝劝操因兖州三城以图 伯业 策袁绍必禽公)
(孙瓒孙权必不杀/刘备无不中者)三国王粲(龚子畅之孙博物多识/问无不知蔡邕奇其才) (第 43a 页)
(东阿人汉末保东阿归曹操累迁都督兖州事卒谥/肃侯尝劝操因兖州三城以图 伯业 策袁绍必禽公)
(孙瓒孙权必不杀/刘备无不中者)三国王粲(龚子畅之孙博物多识/问无不知蔡邕奇其才) (第 43a 页)
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 袁遗
东郡太守
桥瑁(原注英雄记瑁字元伟玄族子先为兖州刺史甚有威惠)济北相(案原本讹北海相据后汉书改)
鲍 …… (第 5b 页)
伯业 为长安令河间张超荐于太尉朱俊称遗有冠世
之才干时之略其忠允亮直固天所纵若乃包罗载籍
管综百氏登高能赋 …… (第 48a 页)
焉靡俦俊
遂辟遗累迁山阳太守举兵讨卓后失官绍乃用为扬
州刺史袁术攻之败死曹操称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
与 袁伯业 尔(原注范晔论曰袁绍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天下胜兵举旗者莫不假以为
名及临场决敌则悍夫争命深筹高议 …… (第 48a 页)
奴于扶罗等佐术与曹操战于匡亭大败退保
雍丘又走襄邑操追击连破之乃将其馀众奔九江初
扬州刺史陈温卒绍遣 袁遗 领州术攻遗败走沛国为
乱兵所杀术用下邳陈鄅为之术败欲赴寿春瑀拒不纳 (第 50b 页)
桥瑁(原注英雄记瑁字元伟玄族子先为兖州刺史甚有威惠)济北相(案原本讹北海相据后汉书改)
鲍 …… (第 5b 页)
伯业 为长安令河间张超荐于太尉朱俊称遗有冠世
之才干时之略其忠允亮直固天所纵若乃包罗载籍
管综百氏登高能赋 …… (第 48a 页)
焉靡俦俊
遂辟遗累迁山阳太守举兵讨卓后失官绍乃用为扬
州刺史袁术攻之败死曹操称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
与 袁伯业 尔(原注范晔论曰袁绍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天下胜兵举旗者莫不假以为
名及临场决敌则悍夫争命深筹高议 …… (第 48a 页)
奴于扶罗等佐术与曹操战于匡亭大败退保
雍丘又走襄邑操追击连破之乃将其馀众奔九江初
扬州刺史陈温卒绍遣 袁遗 领州术攻遗败走沛国为
乱兵所杀术用下邳陈鄅为之术败欲赴寿春瑀拒不纳 (第 50b 页)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等十郡守
相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操
行奋武将军豪杰多归心绍者鲍信独谓操曰夫略不
世出能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彊必毙君殆天
之所启乎二月卓闻兵起遂弑弘农王徙天子都长安
卓留屯雒阳时术屯南阳馥屯邺绍与河内太守王匡
屯河内(谨案魏志列诸人屯兵处独缺王匡鲍信考通鉴纲目绍与王匡屯河内信与刘岱等屯酸枣
此云匡屯河内与纲目合)豫州刺史孔胄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
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 袁遗 共屯酸枣 (第 7b 页)
相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操
行奋武将军豪杰多归心绍者鲍信独谓操曰夫略不
世出能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彊必毙君殆天
之所启乎二月卓闻兵起遂弑弘农王徙天子都长安
卓留屯雒阳时术屯南阳馥屯邺绍与河内太守王匡
屯河内(谨案魏志列诸人屯兵处独缺王匡鲍信考通鉴纲目绍与王匡屯河内信与刘岱等屯酸枣
此云匡屯河内与纲目合)豫州刺史孔胄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
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 袁遗 共屯酸枣 (第 7b 页)
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英雄记》曰:瑁字元伟,玄族子。先为兖州刺史,甚有威惠。)山阳太守 袁遗
、(遗字 伯业,
绍从兄。为长安令。河间张超尝荐遗于太尉朱俊,称遗「有冠世之懿,干时之量。其忠允亮直,固天所纵;若乃包 ……,邈焉靡俦。」事在超集。《英雄记》曰:绍后用遗为扬州刺史,为袁术所败。太祖称「长大而能勤学者,惟吾与 袁伯业
耳。」语在文帝《典论》。)济北相鲍信(信事见子《勋传》。)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
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 袁伯业
耳。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博物志》曰:帝善弹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