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類
詔令類
紀事本末類
職官類
正史類
傳記類
雜史類
藩屏(唐文宗命温造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诏)氐羌接轸为威御之镇(寰/宇)
(记/)秦蜀出入之冲(文同/集)前瞰三秦后蔽四川黄横以
为蜀之股肱 杨洪 以为蜀之咽喉(孙道夫/奏议)左控三秦
右跨西蜀中缠襄楚为关陇一大都会而斗山天柱
挟褒斜之险泻嶓𡺪 (第 30b 页)
(记/)秦蜀出入之冲(文同/集)前瞰三秦后蔽四川黄横以
为蜀之股肱 杨洪 以为蜀之咽喉(孙道夫/奏议)左控三秦
右跨西蜀中缠襄楚为关陇一大都会而斗山天柱
挟褒斜之险泻嶓𡺪 (第 30b 页)
亭(在县南三十里旧志在治南二十里/子云山上汉扬雄隐居构亭于此)
古碑记附
孝女碑(在清溪口 杨洪 山下东汉永建初孝女叔/先雄以父泥和坠湍水尸丧不归雄于父)
(溺处自投水死后五日与父尸相附浮/江上 (第 31b 页)
古碑记附
孝女碑(在清溪口 杨洪 山下东汉永建初孝女叔/先雄以父泥和坠湍水尸丧不归雄于父)
(溺处自投水死后五日与父尸相附浮/江上 (第 31b 页)
侯 暽(汉州/人) 吴 槐(江津/县人) 高继光(巴县/人)
王 慧(安居/县人) 邓时敏(广安/州人) 谭 译(夔州/府人)
刘 瑄(温江/县人) 杨洪 宣(涪州/人) 陈 斗(重庆/府人)
度可权(渠县/人) 吴 慎(夹江/县人) 韩世亿(长寿/县 (第 96b 页)
王 慧(安居/县人) 邓时敏(广安/州人) 谭 译(夔州/府人)
刘 瑄(温江/县人) 杨洪 宣(涪州/人) 陈 斗(重庆/府人)
度可权(渠县/人) 吴 慎(夹江/县人) 韩世亿(长寿/县 (第 96b 页)
抵江西宜由袁州直取长沙一以断贼饷道一以分贼
兵势一以扼广西咽喉一以固江西门户乌合之众自
当瓦解荆岳大兵即可乘机直进况宁羌告变川贼必
通 杨洪 二贼窥我郧襄扰我南邓侵我荆州后路揆其
大势进兵湖南断不容缓且南方卑湿延至夏月霪雨 (第 19a 页)
兵势一以扼广西咽喉一以固江西门户乌合之众自
当瓦解荆岳大兵即可乘机直进况宁羌告变川贼必
通 杨洪 二贼窥我郧襄扰我南邓侵我荆州后路揆其
大势进兵湖南断不容缓且南方卑湿延至夏月霪雨 (第 19a 页)
腾冲驿驿丞
李仲和金齿司诸葛营土人洪武三十三年编作土军
选充龙川江百夫长管赛下总甲永乐五年钦除前职
给与冠带印记回还年老男李寿龄永乐十六年钦准
袭职洪熙元年复姓杨寿龄景泰元年靖远伯奏准将
侄杨锐替职故嫡男杨洪告替查无杨洪告袭原行欲
将本人发回覆勘为照腾冲地方极边题准将杨洪暂
袭职事冠带回还不许到任管事行三司会奏覆勘是
实成化三年题准行令 杨洪 就彼到任管事故男杨乡
眼疾未袭亦故男杨瑞见在听袭
元江军民府知府 (第 7a 页)
李仲和金齿司诸葛营土人洪武三十三年编作土军
选充龙川江百夫长管赛下总甲永乐五年钦除前职
给与冠带印记回还年老男李寿龄永乐十六年钦准
袭职洪熙元年复姓杨寿龄景泰元年靖远伯奏准将
侄杨锐替职故嫡男杨洪告替查无杨洪告袭原行欲
将本人发回覆勘为照腾冲地方极边题准将杨洪暂
袭职事冠带回还不许到任管事行三司会奏覆勘是
实成化三年题准行令 杨洪 就彼到任管事故男杨乡
眼疾未袭亦故男杨瑞见在听袭
元江军民府知府 (第 7a 页)
妻吴氏(高淳人夫亡守节同县刘观标妻胡氏吴/位良妻岑氏孔传楹妻戴氏吴待学妻谈)
(氏芮应廷妻魏氏吴方铉妻葛氏芮明芳妻杭氏/葛绍崧妻赵氏周廷崒妻李氏杨仕元妻吴氏陈)
(升楫妻徐氏杨懋康妻施氏赵近尹妻邢氏吴云/妻陈氏唐士俊妻陈氏吴侍搢妻杨氏唐九歌妻)
(甘氏赵锡照妻张氏孔毓镐妻陈氏孙实隆妻蒋/氏李大立妻黄氏李昌文妻郑氏李生玉妻孙氏)
(赵其维妻吴氏李邦榖妻谷氏刘震庆妻孙氏邢/皋妻徐氏史光赞妻唐氏杨敬珏妻孔氏吴晋崧)
(妻孔氏陈道瀛妻史氏谷毓仲妻夏氏陈其恩妻/卞氏陈长龄妻葛氏葛至清妻陈氏王孟械妻魏)
(氏赵尔骧妻李氏 杨洪 仪妻叶氏陈朝询妻孙氏/陈其济妻李氏赵晋翼妻邢氏赵养昭妻李氏孔)
(毓升妻魏氏张正础妻何氏孔毓松妻邢氏 (第 56b 页)
(氏芮应廷妻魏氏吴方铉妻葛氏芮明芳妻杭氏/葛绍崧妻赵氏周廷崒妻李氏杨仕元妻吴氏陈)
(升楫妻徐氏杨懋康妻施氏赵近尹妻邢氏吴云/妻陈氏唐士俊妻陈氏吴侍搢妻杨氏唐九歌妻)
(甘氏赵锡照妻张氏孔毓镐妻陈氏孙实隆妻蒋/氏李大立妻黄氏李昌文妻郑氏李生玉妻孙氏)
(赵其维妻吴氏李邦榖妻谷氏刘震庆妻孙氏邢/皋妻徐氏史光赞妻唐氏杨敬珏妻孔氏吴晋崧)
(妻孔氏陈道瀛妻史氏谷毓仲妻夏氏陈其恩妻/卞氏陈长龄妻葛氏葛至清妻陈氏王孟械妻魏)
(氏赵尔骧妻李氏 杨洪 仪妻叶氏陈朝询妻孙氏/陈其济妻李氏赵晋翼妻邢氏赵养昭妻李氏孔)
(毓升妻魏氏张正础妻何氏孔毓松妻邢氏 (第 56b 页)
,既以避仇流寓江、淮间,失其藁,乃就所记忆著国风省篇、诗札、毛诗写官记。复在江西参议道施闰章所与湖广 杨洪
才说诗,作白鹭洲主客说诗一卷。明嘉靖中,鄞人丰坊伪造子贡诗传、申培诗说行世,奇龄作诗传诗说驳议五卷,
副长官。张体泰,同。
乌萝长官司,在府西二百里。始自唐时杨通孙。明洪武五年,改授乌萝长官司。传至 杨洪 基,清顺治十五年,归附,仍准世袭。
副长官。冉天奇,同。
平头长官司,在府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二
乌萝长官司,在府西二百里。始自唐时杨通孙。明洪武五年,改授乌萝长官司。传至 杨洪 基,清顺治十五年,归附,仍准世袭。
副长官。冉天奇,同。
平头长官司,在府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二
泥族番人。明永乐二年,率叠番、达拉等族投诚。十六年,授土官指挥佥事。正德间,玄孙旺秀调京引见,赐姓名 杨洪。
传至杨朝梁,于顺治十八年归附,仍给劄管理土务,为外委土司。康熙十四年,吴三桂乱,助饷,授拜他喇布勒哈
洪熙元年(一四二五)四月,钦差内官柴山往琉球,载神香火以行。至外洋,一夕,云雾晦冥,山方假寐,梦神抚其几曰:『若辈有水厄,当慎之!吾将为汝解』。及寤,不敢明言,只严戒舵工加谨。正扬帆而进,突阴霾蔽天,涛翻浪滚,咫尺不相辨,孤舟飘泊于洪波之中,桅樯颠倒,舟中坠水者数人。舵工急取大板乱掷水中,数人攀木而浮,随波上下,呼天求救,哀声震天。迨薄暮,见灯光自天而来,风倏静,浪倏平,舵工亟拨棹力救,堕水者争攀附登舟,感庆再生之赐。回京奏上,奉旨遣官致祭,拜答神功。
庇太监 杨洪 使诸番八国
宣德五年庚戌(一四三0)十二月,钦差太监 (第 39 页)
杨洪 统领指挥千百户及随从人等,驾船大小三十只,装载彩币,赏赐阿丹、暹罗、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刺、木骨都束 (第 39 页)
庇太监 杨洪 使诸番八国
宣德五年庚戌(一四三0)十二月,钦差太监 (第 39 页)
杨洪 统领指挥千百户及随从人等,驾船大小三十只,装载彩币,赏赐阿丹、暹罗、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刺、木骨都束 (第 39 页)
有述及此书的来历。
又此刊本的目次,起于「列朝诰敕」,以次为「天妃诞降」、「窥井得符」,以迄「庇 杨洪 出使八国」,共计四十四个项目。而正文首列「历朝显圣褒封共二十四命」,次列「历朝褒封致祭诏诰」,再次始 (第 79 页)
为「天妃诞降」、「窥井得符」、以迄「庇太监 杨洪 使诸番八国」(按此标题与目次中「 (第 79 页)
杨洪 出使八国」略有增损)等四十三段记述。然则 …… (第 79 页)
清朝的诰敕加入了,当然用上「皇清」的字样,但没有删去「皇明」的「皇」字。
又此刊本的目次,于「庇 杨洪 出使八国」之后,先空两行,再附四行文字:前二行为「天妃功德崇隆,威灵烜赫,累代褒封荣典,纶音荐锡,自 (第 80 页)
古神明显著,未有如」共二十九字;后二行则分列「师泉井记、灯光引护舟人、澎湖神助得捷、琉球阴护册使」四个项目。这四项文字显然是后来附入的,决非旧录所有。但正文内接著「庇太监 杨洪 使诸番八国」之后,尚有「托梦除奸」迄「涌泉给师」八段文字,再下面才接到上述「师泉井记」等四个项目。因 (第 80 页)
此,我们又猜想:这部天妃显圣录最早的本子是从「列朝诰敕」到「庇 杨洪 出使八国」共四十四个项目;第二次辑录的本子可能加上了「托梦除奸」到「涌泉给师」八个项目;最后增辑的本 (第 80 页)
又此刊本的目次,起于「列朝诰敕」,以次为「天妃诞降」、「窥井得符」,以迄「庇 杨洪 出使八国」,共计四十四个项目。而正文首列「历朝显圣褒封共二十四命」,次列「历朝褒封致祭诏诰」,再次始 (第 79 页)
为「天妃诞降」、「窥井得符」、以迄「庇太监 杨洪 使诸番八国」(按此标题与目次中「 (第 79 页)
杨洪 出使八国」略有增损)等四十三段记述。然则 …… (第 79 页)
清朝的诰敕加入了,当然用上「皇清」的字样,但没有删去「皇明」的「皇」字。
又此刊本的目次,于「庇 杨洪 出使八国」之后,先空两行,再附四行文字:前二行为「天妃功德崇隆,威灵烜赫,累代褒封荣典,纶音荐锡,自 (第 80 页)
古神明显著,未有如」共二十九字;后二行则分列「师泉井记、灯光引护舟人、澎湖神助得捷、琉球阴护册使」四个项目。这四项文字显然是后来附入的,决非旧录所有。但正文内接著「庇太监 杨洪 使诸番八国」之后,尚有「托梦除奸」迄「涌泉给师」八段文字,再下面才接到上述「师泉井记」等四个项目。因 (第 80 页)
此,我们又猜想:这部天妃显圣录最早的本子是从「列朝诰敕」到「庇 杨洪 出使八国」共四十四个项目;第二次辑录的本子可能加上了「托梦除奸」到「涌泉给师」八个项目;最后增辑的本 (第 80 页)
船,开洋往西去讫。查得阵亡亲丁七名:王爱民、董虎、刘连芳、陈二、王锡爵、吕喜、陈有禄;阵亡兵丁四名: 杨洪
道、夏虎、杨志堂、夏文升;失去随身铁盔甲二副、腰刀四把、弓三张;重伤兵丁成自福。又查随阵携印亲丁冷朝 (第 337 页)
诸多革命遗址:东南面有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起义门和楚望台,西面有为纪念武昌首义而牺牲的彭楚藩、刘复基和 杨洪
胜3位烈士而建筑的“三烈士祠”和纪念亭。
1952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市长吴德峰发起“千元(旧人民币)
1952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市长吴德峰发起“千元(旧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