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農家類
雜家類
天文算法類
譜錄類
诗却顾丨丨丨明颜见云月)美女峰(方/舆)
(胜览惠安县有灵秀山唐工部侍郎黄讷裕祖茔在焉其侄/女有美色 闽王审知 纳为妃妃卒即葬山上因名丨丨丨)庆云
峰(挥尘录宋政和间灵璧县贡一巨石高二/十馀尺徽宗亲洒宸翰云丨丨万 (第 9a 页)
(胜览惠安县有灵秀山唐工部侍郎黄讷裕祖茔在焉其侄/女有美色 闽王审知 纳为妃妃卒即葬山上因名丨丨丨)庆云
峰(挥尘录宋政和间灵璧县贡一巨石高二/十馀尺徽宗亲洒宸翰云丨丨万 (第 9a 页)
之立/事无不丨丨而工于初)历始
(五代史司天考日月五星皆/会于子谓之上元以为丨丨)固始(五代史闽世家 王审/知 光州丨丨人也)耕始(管子/正月)
(今农始作服于公田农耕及雪释丨丨/焉芸卒焉齐民要术亥为天仓丨之丨) (第 5b 页)
(五代史司天考日月五星皆/会于子谓之上元以为丨丨)固始(五代史闽世家 王审/知 光州丨丨人也)耕始(管子/正月)
(今农始作服于公田农耕及雪释丨丨/焉芸卒焉齐民要术亥为天仓丨之丨) (第 5b 页)
答眷祐群臣上之天子万寿)人中宝(五代史/闽世家)
(国计使陈匡范增算商之法以献㬢/曰匡范丨丨丨也按㬢 王审知 少子)传国宝(五代史杂传水运军/将于临河县得一玉)
(杯有文曰丨丨丨万岁杯明宗甚爱之以示冯道道曰此前 (第 22b 页)
(国计使陈匡范增算商之法以献㬢/曰匡范丨丨丨也按㬢 王审知 少子)传国宝(五代史杂传水运军/将于临河县得一玉)
(杯有文曰丨丨丨万岁杯明宗甚爱之以示冯道道曰此前 (第 22b 页)
公威名棱然以)
(谗流/儋州)阿逸(北史突厥传伊利/卒弟丨丨可汗立)子逸(五代史闽世家王延/翰字丨丨 审知 长子)张逸(宋史/丨丨)
(传逸字大𨼆郑州荥阳人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凡四至蜀谙其民风)谢逸(冷斋夜 (第 10a 页)
(谗流/儋州)阿逸(北史突厥传伊利/卒弟丨丨可汗立)子逸(五代史闽世家王延/翰字丨丨 审知 长子)张逸(宋史/丨丨)
(传逸字大𨼆郑州荥阳人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凡四至蜀谙其民风)谢逸(冷斋夜 (第 10a 页)
宋之问为太平公主叹佛)
(文国风丨丨于鹊巢/坤仪光赞于龙扆)南洽(汉书终军传对曰有司临境而东瓯内/附 闽王 伏辜南越赖救大将军秉钺单)
(于奔幕票骑抗旌昆邪右/衽是泽丨丨而威北畅也)液洽(汉书司马相如传德牟往 (第 4b 页)
(文国风丨丨于鹊巢/坤仪光赞于龙扆)南洽(汉书终军传对曰有司临境而东瓯内/附 闽王 伏辜南越赖救大将军秉钺单)
(于奔幕票骑抗旌昆邪右/衽是泽丨丨而威北畅也)液洽(汉书司马相如传德牟往 (第 4b 页)
部尚书致仕张策及三
品四品常参官二十二人先正各追赠一等
五年五月甲申朔制曰诸道节度使钱镠张宗奭马殷 王审知 刘隐各赐一子六品正员官高季昌赐一子八
品正员官贺德伦赐一子九品正员官
册府元龟卷二百十 (第 31b 页)
品四品常参官二十二人先正各追赠一等
五年五月甲申朔制曰诸道节度使钱镠张宗奭马殷 王审知 刘隐各赐一子六品正员官高季昌赐一子八
品正员官贺德伦赐一子九品正员官
册府元龟卷二百十 (第 31b 页)
宋祖之奋威及元魏之雄视芟夷扫荡剪焉靡馀以至
唐室之季王度交丧礼乐征伐不出于朝廷山河疆理
遂分于土壤 王审知 跨据山海裂五郡而为 (第 2b 页)
闽王 建凭
恃岩险包三川而为蜀杨行密宅淮海之壤擅鱼盐之
富建号而称吴刘陟总百越之众通珠贝之利开国而
为汉其 …… (第 2b 页)
堪伐人勃勃在位十三年子昌嗣伪位寻为后魏所擒
弟定僭号于平凉遂为魏所灭(自勃勃至定凡/二十有六载) 闽王审知 (第 19a 页)
信通 光州固始人父恁世为农民唐僖宗
广明中黄巢犯阙江淮盗贼蜂起有贼帅王绪者自称 …… (第 19a 页)
将军陷固始县 审知 兄潮时为县佐绪署为军正蔡贼
秦宗权以绪为光州刺史寻遣兵攻绪绪率众渡江所
在剽掠自南康转至闽中入临汀自 …… (第 19b 页)
绪多疑忌
为部将所杀唐僖宗光启二年福建观察使陈岩表潮
为泉州刺史昭宗大顺中岩卒子婿范晖自称留后潮
遣 审知 将兵攻之斩晖而降繇是尽有闽岭五州之地
潮即表其事昭宗因建威武军于福州以潮为节度福
建管内观察使命 (第 19b 页)
审知 为副乾宁中潮 (第 19b 页)
审知 遂继兄 …… (第 19b 页)
位封琅邪郡王梁开平中封 闽王 后唐同光元年 (第 20a 页)
审知
卒子延翰嗣为弟延均所杀延均自称帝国号大闽末
帝清泰二年遇弑子昶嗣昶遇弑 (第 20a 页)
审知 少子延羲嗣延
羲遇弑兄延政自称帝于建州晋开运三年为李景所
灭(始王氏以唐光启丙午岁据有/闽越凡二世七 …… (第 20a 页)
闽王 延均福建 (第 35b 页)
节度使闽王审知 (第 35b 页)
次子审知 卒长子延
翰嗣为延均所杀延均袭位后唐长兴三年上言吴越
国王钱镠薨乞封为吴越王不报遂自称皇帝国号大
闽 (第 35b 页)
改元龙启在位十一年
王昶延均之子嗣伪位改元通文
王延羲 审知 之少子嗣伪位改元永隆在位六年
后蜀孟知祥后唐应顺六年以剑东南西川节度使蜀
王称帝于蜀改元明德在位一年 (第 35b 页)
唐室之季王度交丧礼乐征伐不出于朝廷山河疆理
遂分于土壤 王审知 跨据山海裂五郡而为 (第 2b 页)
闽王 建凭
恃岩险包三川而为蜀杨行密宅淮海之壤擅鱼盐之
富建号而称吴刘陟总百越之众通珠贝之利开国而
为汉其 …… (第 2b 页)
堪伐人勃勃在位十三年子昌嗣伪位寻为后魏所擒
弟定僭号于平凉遂为魏所灭(自勃勃至定凡/二十有六载) 闽王审知 (第 19a 页)
信通 光州固始人父恁世为农民唐僖宗
广明中黄巢犯阙江淮盗贼蜂起有贼帅王绪者自称 …… (第 19a 页)
将军陷固始县 审知 兄潮时为县佐绪署为军正蔡贼
秦宗权以绪为光州刺史寻遣兵攻绪绪率众渡江所
在剽掠自南康转至闽中入临汀自 …… (第 19b 页)
绪多疑忌
为部将所杀唐僖宗光启二年福建观察使陈岩表潮
为泉州刺史昭宗大顺中岩卒子婿范晖自称留后潮
遣 审知 将兵攻之斩晖而降繇是尽有闽岭五州之地
潮即表其事昭宗因建威武军于福州以潮为节度福
建管内观察使命 (第 19b 页)
审知 为副乾宁中潮 (第 19b 页)
审知 遂继兄 …… (第 19b 页)
位封琅邪郡王梁开平中封 闽王 后唐同光元年 (第 20a 页)
审知
卒子延翰嗣为弟延均所杀延均自称帝国号大闽末
帝清泰二年遇弑子昶嗣昶遇弑 (第 20a 页)
审知 少子延羲嗣延
羲遇弑兄延政自称帝于建州晋开运三年为李景所
灭(始王氏以唐光启丙午岁据有/闽越凡二世七 …… (第 20a 页)
闽王 延均福建 (第 35b 页)
节度使闽王审知 (第 35b 页)
次子审知 卒长子延
翰嗣为延均所杀延均袭位后唐长兴三年上言吴越
国王钱镠薨乞封为吴越王不报遂自称皇帝国号大
闽 (第 35b 页)
改元龙启在位十一年
王昶延均之子嗣伪位改元通文
王延羲 审知 之少子嗣伪位改元永隆在位六年
后蜀孟知祥后唐应顺六年以剑东南西川节度使蜀
王称帝于蜀改元明德在位一年 (第 35b 页)
利而还赵凝之失荆襄也弟明以其奴奔蜀建因得夔
峡忠万等州及梁祖开国蜀人请建行刘备故事建自
帝于成都 闽王审知 光州固始人唐广明中黄巢犯阙江淮盗贼
蜂起有贼率王绪者自称将军陷固始县 (第 18b 页)
审知 兄潮时
为县佐绪署为军正蔡贼秦宗权以绪为光州刺史寻
遣兵攻绪率众渡江所在剽掠自南康转至闽中入临
汀自 …… (第 18b 页)
克之又平狼山贼帅薛蕴兵锋日
盛唐光启二年福建观察使陈岩表潮为泉州刺史大
顺中岩卒子婿范晖自称留后潮遣 审知 将兵攻之踰
年城中食尽乃斩晖而降繇是尽有闽岭五州之地潮 …… (第 19a 页)
即表其事昭宗因建威武军于福州以潮为节度福建
管内观察使 审知 为副乾宁中潮卒 (第 19b 页)
审知 遂继兄位梁
祖开国累加中书令封 (第 19b 页)
闽王审知 卒子延钧乃僣即帝
位
唐李昪海州人伪吴大丞相徐温之养子本名知诰唐
天祐初杨行密卒其子渥嗣会佐卫都指挥 (第 19b 页)
峡忠万等州及梁祖开国蜀人请建行刘备故事建自
帝于成都 闽王审知 光州固始人唐广明中黄巢犯阙江淮盗贼
蜂起有贼率王绪者自称将军陷固始县 (第 18b 页)
审知 兄潮时
为县佐绪署为军正蔡贼秦宗权以绪为光州刺史寻
遣兵攻绪率众渡江所在剽掠自南康转至闽中入临
汀自 …… (第 18b 页)
克之又平狼山贼帅薛蕴兵锋日
盛唐光启二年福建观察使陈岩表潮为泉州刺史大
顺中岩卒子婿范晖自称留后潮遣 审知 将兵攻之踰
年城中食尽乃斩晖而降繇是尽有闽岭五州之地潮 …… (第 19a 页)
即表其事昭宗因建威武军于福州以潮为节度福建
管内观察使 审知 为副乾宁中潮卒 (第 19b 页)
审知 遂继兄位梁
祖开国累加中书令封 (第 19b 页)
闽王审知 卒子延钧乃僣即帝
位
唐李昪海州人伪吴大丞相徐温之养子本名知诰唐
天祐初杨行密卒其子渥嗣会佐卫都指挥 (第 19b 页)
北凉沮渠蒙逊僣称河西王命征南姚艾尚书左丞房
咎撰朝堂制行之旬月百寮振肃及尅酒泉百姓安堵
军无私焉 闽王审知 起自垄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
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
求諌 (第 9b 页)
咎撰朝堂制行之旬月百寮振肃及尅酒泉百姓安堵
军无私焉 闽王审知 起自垄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
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
求諌 (第 9b 页)
生疾疢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什二三虽举越国而虏
之不足以偿所亡臣闻道路言闽越王弟甲弑而杀之
(甲者 闽/王 弟名)甲巳诛死其民未有所属陛下若欲来内处之
中国使重臣临存施德垂赏以招致之此必携幼扶老
以归圣德若陛 (第 6a 页)
之不足以偿所亡臣闻道路言闽越王弟甲弑而杀之
(甲者 闽/王 弟名)甲巳诛死其民未有所属陛下若欲来内处之
中国使重臣临存施德垂赏以招致之此必携幼扶老
以归圣德若陛 (第 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