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類
類書類
雜家類
试者凡数百人或𥈭眙忘所出虽当时驰声场屋者亦有难色振/丨丨游京师人罕知者所作赋尤为典赡太宗甚嘉之金史 张通)
(古
传天资乐易不为表襮虽居宰相自奉如丨丨焉全唐诗话元/和丙申李逢吉下三十三人皆取丨丨时有诗曰元和天子丙申 (第 5a 页)
(古
运传会稽太守孟顗事佛精恳而为灵运所/轻尝谓顗曰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当在灵运前丨)
(丨必在灵运后金史 张通古 传佛者本一小国王子能轻舍富贵/自苦修行由是丨丨今人崇敬以希福利皆妄也苏轼诗丨丨莫)
(教灵运后著鞭常 (第 4a 页)
(丨必在灵运后金史 张通古 传佛者本一小国王子能轻舍富贵/自苦修行由是丨丨今人崇敬以希福利皆妄也苏轼诗丨丨莫)
(教灵运后著鞭常 (第 4a 页)
溺冠(汉书曰沛公略地陈留麾下骑士郦食其里中/子也食其见之曰沛公我所欲从骑士曰沛公)
(不喜儒诸客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未可以儒生说也) 制冠(淮南子曰庄王/诛史里孙叔敖)
(制冠浣衣前又桓子新论曰魏牟北见赵王王方使冠/工制冠于 问治国于牟对曰诚能重国若此二尺纵)
(则国治且安王曰社稷至重而比之二尺纵何也牟曰/大王制冠不使亲近而必求良工者非为其败纵而冠)
(不成/欤) 黄冠(详冠一愈又 张道士通古 今学寄迹老子/法中韩 赠诗曰诣阙三上书臣非黄冠)
(师以又宋文天祥/曰 黄冠归故乡) 白冠(家语 (第 13b 页)
(不喜儒诸客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未可以儒生说也) 制冠(淮南子曰庄王/诛史里孙叔敖)
(制冠浣衣前又桓子新论曰魏牟北见赵王王方使冠/工制冠于 问治国于牟对曰诚能重国若此二尺纵)
(则国治且安王曰社稷至重而比之二尺纵何也牟曰/大王制冠不使亲近而必求良工者非为其败纵而冠)
(不成/欤) 黄冠(详冠一愈又 张道士通古 今学寄迹老子/法中韩 赠诗曰诣阙三上书臣非黄冠)
(师以又宋文天祥/曰 黄冠归故乡) 白冠(家语 (第 13b 页)
以
肄楚而隋之所以狃陈欤夫御戎之术不可以逆知其
详而其大略臣未见有过此者也
王伦至金金主以其右司侍郎 张通古 签书宣徽院事 …… (第 63b 页)
萧哲为江南诏谕使许归河南陜西地与伦偕来 通古
至泗州要所过州迎以臣礼知平江府向子諲不肯拜
且上言和议之非遂乞致仕 (第 64a 页)
通古 至临安要高宗待以
客礼秦桧未见国书疑为封册欲帝屈己以受之帝曰
朕嗣守太祖太宗基业岂可受金人封册于是朝 …… (第 64a 页)
但取金书纳之禁中则礼不行而事定给事中楼炤亦
举谅阴三年事以告桧遂以桧摄冢宰诣馆受书而伦
亦以计说通古 通古 从之桧至馆见 (第 64b 页)
通古 受其 (第 64b 页)
通古
欲百官备礼桧使省吏朝服导从以书纳于禁中人情
始 (第 64b 页)
通古 入见言先归河南陜西地徐议馀事先是伦 …… (第 64b 页)
此军蔽遮江淮因力论和议之非愿效死节率
先迎敌若不胜从之未晚章数上皆慷慨激切且请单
骑诣阙面奏帝不许及 张通古 来以诏谕为名世忠四 …… (第 65a 页)
不可从愿举兵决战兵势最重处臣请当之且
言金人欲以刘豫相待举国士大夫尽为陪臣恐人心
离散士气凋沮不报及 通古 还世忠伏兵洪泽镇将邀
杀之以坏和议不克而罢
孝宗时金使者至捧书升殿北面立榻前跪进帝降榻
受书以授内侍 (第 65b 页)
肄楚而隋之所以狃陈欤夫御戎之术不可以逆知其
详而其大略臣未见有过此者也
王伦至金金主以其右司侍郎 张通古 签书宣徽院事 …… (第 63b 页)
萧哲为江南诏谕使许归河南陜西地与伦偕来 通古
至泗州要所过州迎以臣礼知平江府向子諲不肯拜
且上言和议之非遂乞致仕 (第 64a 页)
通古 至临安要高宗待以
客礼秦桧未见国书疑为封册欲帝屈己以受之帝曰
朕嗣守太祖太宗基业岂可受金人封册于是朝 …… (第 64a 页)
但取金书纳之禁中则礼不行而事定给事中楼炤亦
举谅阴三年事以告桧遂以桧摄冢宰诣馆受书而伦
亦以计说通古 通古 从之桧至馆见 (第 64b 页)
通古 受其 (第 64b 页)
通古
欲百官备礼桧使省吏朝服导从以书纳于禁中人情
始 (第 64b 页)
通古 入见言先归河南陜西地徐议馀事先是伦 …… (第 64b 页)
此军蔽遮江淮因力论和议之非愿效死节率
先迎敌若不胜从之未晚章数上皆慷慨激切且请单
骑诣阙面奏帝不许及 张通古 来以诏谕为名世忠四 …… (第 65a 页)
不可从愿举兵决战兵势最重处臣请当之且
言金人欲以刘豫相待举国士大夫尽为陪臣恐人心
离散士气凋沮不报及 通古 还世忠伏兵洪泽镇将邀
杀之以坏和议不克而罢
孝宗时金使者至捧书升殿北面立榻前跪进帝降榻
受书以授内侍 (第 65b 页)
许份(字子大崇宁中擢甲科知邓州政尚宽厚郡有百花洲建堂其上与民同乐值岁饥公置场给)
(食全活饥民二万九百有奇去之日百姓遮遒拜泣方之召父杜母上闻之曰许将之子贤能)
(世其家)
许忻(拱州人宣和三年进士高宗时为吏部员外郎是时金使 张通古 在馆忻上疏极论和议不便)
(疏入不省后忻乞外补授荆湖南路转运判官谪知抚州起至邵阳卒)
许叔微( (第 72a 页)
(食全活饥民二万九百有奇去之日百姓遮遒拜泣方之召父杜母上闻之曰许将之子贤能)
(世其家)
许忻(拱州人宣和三年进士高宗时为吏部员外郎是时金使 张通古 在馆忻上疏极论和议不便)
(疏入不省后忻乞外补授荆湖南路转运判官谪知抚州起至邵阳卒)
许叔微( (第 72a 页)
。希尹曰:而意甚与我合。由是器重之。
《梁肃传》:肃幼勤学,夏夜读书,往往达旦,母葛氏常灭烛止之。 《张通古 传》: 通古, 字乐之。读书过目不忘,该综经史,善属文。
《越王永功传》:永功,沉默寡言笑,勇健绝人,涉书史,好法书 ……咸倚以为重焉。以《周礼》首荐乡郡,诸经中《三礼》尤深,言礼学者,咸推宗之。有家集三十卷,其大者明乎礼 乐之 事,关于世教,其馀若天文、地理、方技、名物、度数,靡不精究。
牟应龙,字伯成。幼警敏过人,日记数千言 ……蓄书数万卷,枢尽取而读之,过目辄不忘,肆笔成章,顷刻数千言。有问以古今沿革、政治得失、宇宙之分合、礼 乐之 兴废,以至帝号官名、岁月先后,历历如指诸掌。其为文,务明经史,以扶翼教道,尤长于叙事。尝取三国时事撰
《梁肃传》:肃幼勤学,夏夜读书,往往达旦,母葛氏常灭烛止之。 《张通古 传》: 通古, 字乐之。读书过目不忘,该综经史,善属文。
《越王永功传》:永功,沉默寡言笑,勇健绝人,涉书史,好法书 ……咸倚以为重焉。以《周礼》首荐乡郡,诸经中《三礼》尤深,言礼学者,咸推宗之。有家集三十卷,其大者明乎礼 乐之 事,关于世教,其馀若天文、地理、方技、名物、度数,靡不精究。
牟应龙,字伯成。幼警敏过人,日记数千言 ……蓄书数万卷,枢尽取而读之,过目辄不忘,肆笔成章,顷刻数千言。有问以古今沿革、政治得失、宇宙之分合、礼 乐之 兴废,以至帝号官名、岁月先后,历历如指诸掌。其为文,务明经史,以扶翼教道,尤长于叙事。尝取三国时事撰
言耶。乃执弓矢,踰垣以入伺之。忽见垣之南,有一物堕而下,又一人踰来,善射者一发中之,乃惊去。因至林甫 张乐之
地,见歌者舞者噤而不能啭其喉,屹而不得翻其袖,寂寂然若木偶状者。因视垣南堕下之物,即一囊而结者。解其
寻没于战,赠功大夫。时有万安僧亦起兵举义旗,曰降魔,其诗曰: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旋亦败殁。《金史 张通古
传》:海陵御下严厉,收威柄,亲王大臣未尝少假以颜色,惟见 通古,
必以礼貌。会磁州僧法宝欲去,张浩、张晖欲留之不可得,朝官又有欲留之者。海陵闻其事,诏三品以上官上殿,
张云
张康 张润之
张庆之 张炳
金
张浩 张通古
张奕 张中孚
张中彦 张元素
张用直 张九思
张亨 ……申前请。乃除判东京留守。疾不能赴任,因请致仕。是岁,薨。谥曰文康。子汝为、汝霖、汝能、汝方、汝猷。 张通古
按《金史 张通古 传》: 通古, 字乐之,易州易县人。读书过目不忘,该综经史,善属文。辽天庆二年进士第,补枢密院令史。丁父忧,隐居易州太宁山下。宗望复燕京,侍中刘彦宗与 通古 素善,知其才,召为枢密院主奏,改兵刑房承旨。天会四年。除中京副留守,为诏谕江南使。已除参知行台尚书省 ……王,改封郓王。以疾求解机务,不许。拜司徒,封沈王。海陵御下严厉,收威柄,亲王大臣未尝少假以颜色,惟见 通古, 必以礼貌。正隆元年,以司徒致仕,进封曹王。是年,薨。 通古 天资乐易,不为表襮,虽居宰相,自奉如寒素焉。子沉,天德三年,赐杨建中榜及第。
张奕
按《金史·张奕传
张康 张润之
张庆之 张炳
金
张浩 张通古
张奕 张中孚
张中彦 张元素
张用直 张九思
张亨 ……申前请。乃除判东京留守。疾不能赴任,因请致仕。是岁,薨。谥曰文康。子汝为、汝霖、汝能、汝方、汝猷。 张通古
按《金史 张通古 传》: 通古, 字乐之,易州易县人。读书过目不忘,该综经史,善属文。辽天庆二年进士第,补枢密院令史。丁父忧,隐居易州太宁山下。宗望复燕京,侍中刘彦宗与 通古 素善,知其才,召为枢密院主奏,改兵刑房承旨。天会四年。除中京副留守,为诏谕江南使。已除参知行台尚书省 ……王,改封郓王。以疾求解机务,不许。拜司徒,封沈王。海陵御下严厉,收威柄,亲王大臣未尝少假以颜色,惟见 通古, 必以礼貌。正隆元年,以司徒致仕,进封曹王。是年,薨。 通古 天资乐易,不为表襮,虽居宰相,自奉如寒素焉。子沉,天德三年,赐杨建中榜及第。
张奕
按《金史·张奕传
往来馆中计事。八年秋,以端明殿学士再使金国。伦至金国,金主亶为设宴三日,遣签书宣徽院事萧哲、左司郎中 张通古
为江南诏谕使,偕伦来。许归梓宫、太母及河南地。九年春,赐伦同进士出身、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充迎
许忻
按《宋史·许忻传》:忻,拱州人。宣和三年进士,高宗时,为吏部员外郎,有旨引见。是时,金国使人 张通古 在馆,忻上疏极论和议不便,疏入,不省。后忻托故乞从外补,乃授荆湖南路转运判官。谪居抚州,起知邵阳,卒
按《宋史·许忻传》:忻,拱州人。宣和三年进士,高宗时,为吏部员外郎,有旨引见。是时,金国使人 张通古 在馆,忻上疏极论和议不便,疏入,不省。后忻托故乞从外补,乃授荆湖南路转运判官。谪居抚州,起知邵阳,卒
自商州奔蜀。侍读范仲举焞自代,授崇政殿说书,以疾辞。诏书,趣起之,焞始入见就职。除太常少卿。时金人遣 张通古
来议和,焞上疏非之。又移书,秦桧皆不报,于是焞固辞新命。且乞放归田里。十二年,卒。
尹天民
按《尚友
尹天民
按《尚友
、弥逊、弥正也。宋之子浚,止于閤门祗候,果如夫人之言。《金史·赵隇传》:隇卒,后十馀年,隇子孙、司徒 张通古
子孙皆不肖淫荡,破赀产,卖田宅。世宗闻之,诏曰:自今官民祖先亡没,子孙不得分割居第,止以嫡幼主之,毋
年,复攻和尚原,克之。天会十五年,为右副元帅,封沈王。天眷元年,挞懒、宗磐执议以河南之地割赐宋,诏遣 张通古
等奉使江南。明年,宋主遣端明殿学士韩肖冑奉表谢,遣王伦等乞归父丧及母韦氏兄弟。宗弼自军中入朝,进拜都
苟利国家,岂敢私邪。是时,太宗长子宗磐为宰相,位在宗干上,挞懒、宗隽附之,竟执议以河南、陕西地与宋。 张通古
为诏谕江南使。久之,宗磐跋扈尤甚,宗隽亦为丞相,挞懒持兵柄,谋反有状。宗磐、宗隽皆伏诛,诏以挞懒属尊
编官常典
第二百三十四卷目录
公辅部名臣列传五十四
金一
韩企先 萧仲恭
张通古 张浩
耶律安礼 纥石烈良弼
耨碗温敦兀带 李石
翟永固 移刺履
……京留守。海陵亲为书,以玉山子赐之。是岁,薨,年六十一。谥贞𥳑。正隆例降王爵,改仪同三司、郑国公。 张通古
按《金史本传》: 通古, 字乐之,易州易县人。读书过目不忘,该综经史,善属文。辽天庆二年进士第,补枢密院令史。丁父忧,起复,恳辞不获,因遁去,屏居兴平。太祖定燕京,割以与宋。宋人欲收人望,召 通古。 通古 辞谢,隐居易州太宁山下。宗望复燕京,侍中刘彦宗与 通古 素善,知其才,召为枢密院主奏,改兵刑房承旨。天会四年,初建尚书省,除工部侍郎,兼六部事。高庆裔设磨勘法,仕宦者多夺官, 通古 亦免去。辽王宗干素知 通古 名,惜其才,遣人喻之使自理。 通古 不肯,曰:多士皆去,而己何心,独求用哉。宗干为论理之。除中京副留守,为诏谕江南使,宋主欲南面,使 通古 北面。 通古 曰:大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天子以河南、陕西赐之宋,宋约奉表称臣,使者不可以北面。若欲贬损使者,使者不敢 ……嫌疑,若兴师问罪,将何以为辞。江左且不可保,况齐乎。肖胄惶恐曰:敬闻命矣。即驰白宋主。宋主遽命罢戍。 通古 至上京,具以白宗干,且曰:及其部置未定,当议收复。宗干喜曰:是吾志也。即除参知行台尚书省事。未几,诏宗弼复取河南, 通古 请先行至汴谕之。比至汴,宋人已去矣。或谓 通古 曰:宋人先退,诈也,今闻将自许、宿来袭我。 通古 曰:南人宣言来者,正所以走耳。乃使人觇之,宋人果溃去。宗弼抚髀笑曰:谁谓书生不能晓兵事哉。河南卒孙进 ……刃杀人。及海陵中伤胙王,熙宗以为信然不疑,遣护卫特思就汴京鞫治。行台知熙宗意在胙王,导引孙进连属之。 通古 执其咎,极力辩止。及孙进引服,盖假托名称,将以惑众,规取财物耳,实无其人也。特思奏状,海陵谮之曰:特思且将徼福于胙王。熙宗益以海陵为信,遂杀胙王,并特思杀之。行台诸人乃责 通古 曰:为君所误,今坐死矣。 通古 曰:以正获罪死,贤于生。海陵既杀胙王,不复缘害他人,由是坐止特思,行台不坐。天德初,迁行台左丞,进拜 ……王,改封郓王。以疾求解机务,不许。拜司徒,封沈王。海陵御下严厉,收威柄,亲王大臣未尝少假以颜色,惟见 通古, 必以礼貌。会磁州僧法宝欲去,张浩、张晖欲留之不可得,朝官又有欲留之者。海陵闻其事,诏三品以上官上殿, ……今乃畏死耶。遂于朝堂杖之二百,张浩、张晖杖二十。正隆元年,以司徒致仕,进封曹王。是年,薨,年六十九。 通古 天资乐易,不为表襮,虽居宰相,自奉如寒素焉。
张浩
按《金史本传》:浩,字浩然,辽阳渤海人。本姓高,
第二百三十四卷目录
公辅部名臣列传五十四
金一
韩企先 萧仲恭
张通古 张浩
耶律安礼 纥石烈良弼
耨碗温敦兀带 李石
翟永固 移刺履
……京留守。海陵亲为书,以玉山子赐之。是岁,薨,年六十一。谥贞𥳑。正隆例降王爵,改仪同三司、郑国公。 张通古
按《金史本传》: 通古, 字乐之,易州易县人。读书过目不忘,该综经史,善属文。辽天庆二年进士第,补枢密院令史。丁父忧,起复,恳辞不获,因遁去,屏居兴平。太祖定燕京,割以与宋。宋人欲收人望,召 通古。 通古 辞谢,隐居易州太宁山下。宗望复燕京,侍中刘彦宗与 通古 素善,知其才,召为枢密院主奏,改兵刑房承旨。天会四年,初建尚书省,除工部侍郎,兼六部事。高庆裔设磨勘法,仕宦者多夺官, 通古 亦免去。辽王宗干素知 通古 名,惜其才,遣人喻之使自理。 通古 不肯,曰:多士皆去,而己何心,独求用哉。宗干为论理之。除中京副留守,为诏谕江南使,宋主欲南面,使 通古 北面。 通古 曰:大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天子以河南、陕西赐之宋,宋约奉表称臣,使者不可以北面。若欲贬损使者,使者不敢 ……嫌疑,若兴师问罪,将何以为辞。江左且不可保,况齐乎。肖胄惶恐曰:敬闻命矣。即驰白宋主。宋主遽命罢戍。 通古 至上京,具以白宗干,且曰:及其部置未定,当议收复。宗干喜曰:是吾志也。即除参知行台尚书省事。未几,诏宗弼复取河南, 通古 请先行至汴谕之。比至汴,宋人已去矣。或谓 通古 曰:宋人先退,诈也,今闻将自许、宿来袭我。 通古 曰:南人宣言来者,正所以走耳。乃使人觇之,宋人果溃去。宗弼抚髀笑曰:谁谓书生不能晓兵事哉。河南卒孙进 ……刃杀人。及海陵中伤胙王,熙宗以为信然不疑,遣护卫特思就汴京鞫治。行台知熙宗意在胙王,导引孙进连属之。 通古 执其咎,极力辩止。及孙进引服,盖假托名称,将以惑众,规取财物耳,实无其人也。特思奏状,海陵谮之曰:特思且将徼福于胙王。熙宗益以海陵为信,遂杀胙王,并特思杀之。行台诸人乃责 通古 曰:为君所误,今坐死矣。 通古 曰:以正获罪死,贤于生。海陵既杀胙王,不复缘害他人,由是坐止特思,行台不坐。天德初,迁行台左丞,进拜 ……王,改封郓王。以疾求解机务,不许。拜司徒,封沈王。海陵御下严厉,收威柄,亲王大臣未尝少假以颜色,惟见 通古, 必以礼貌。会磁州僧法宝欲去,张浩、张晖欲留之不可得,朝官又有欲留之者。海陵闻其事,诏三品以上官上殿, ……今乃畏死耶。遂于朝堂杖之二百,张浩、张晖杖二十。正隆元年,以司徒致仕,进封曹王。是年,薨,年六十九。 通古 天资乐易,不为表襮,虽居宰相,自奉如寒素焉。
张浩
按《金史本传》:浩,字浩然,辽阳渤海人。本姓高,
蒲马入奏。世宗大喜,欲以肃为执政,左丞相良弼曰:梁肃可相,但使宋还即为之,宋人自此轻我矣。上乃止。 《张通古
传》: 通古,
易州易县人。除中京副留守,为诏谕江南使,宋主欲南面,使 通古
北面。 通古
曰:大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天子以河南、陕西赐之宋,宋约奉表称臣,使者不可以北面。若欲贬损使者,使者不敢 ……嫌疑,若兴师问罪,将何以为辞。江左且不可保,况齐乎。肖胄惶恐曰:敬闻命矣。即驰白宋主。宋主遽命罢戍。 通古
至上京,具以白宗干,及其部置未定,当议收复。宗干喜曰:是吾志也。即除参知行台尚书省事。
《黄久约传》
《黄久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