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库 经部
致也 问春秋传序引夫子答颜子为邦之语为颜
子尝闻春秋之大法何也曰此不是孔子将春秋大
法向 颜子说盖三代制作极备矣孔子更不可复作
故告以四代礼乐只是集百王不易之大法其作春
秋善者则取之恶者 (第 21a 页)
子尝闻春秋之大法何也曰此不是孔子将春秋大
法向 颜子说盖三代制作极备矣孔子更不可复作
故告以四代礼乐只是集百王不易之大法其作春
秋善者则取之恶者 (第 21a 页)
矣云国君世子生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
食子三年而出见于公宫则劬非慈母者引此者彼既
总据国君与乡大夫士养子 法向 来所引唯据大夫与
公子养子法故更见国君养子之礼但国君子之三母
具如前说三母之外别有食子者二者之中先取 (第 10a 页)
食子三年而出见于公宫则劬非慈母者引此者彼既
总据国君与乡大夫士养子 法向 来所引唯据大夫与
公子养子法故更见国君养子之礼但国君子之三母
具如前说三母之外别有食子者二者之中先取 (第 10a 页)
(妖诞怪神深溺人心重黎绝地天通固区别其大分/矣然蛊惑之久未易遽胜伯夷复降天地人之祀典)
(使知天地之性鬼神之德森然各有明 法向 之蛊惑/消荡不留所谓折民于刑也自不知本者观之平水)
(播榖若所急而降典可缓抑不知人心不正胥为禽/夷 (第 34a 页)
(使知天地之性鬼神之德森然各有明 法向 之蛊惑/消荡不留所谓折民于刑也自不知本者观之平水)
(播榖若所急而降典可缓抑不知人心不正胥为禽/夷 (第 34a 页)
区别其大分矣然蛊惑之久未易遽胜也故伯夷于
此降天地人之祀典以折民之邪妄使知天地之性
鬼神之德森然各有明 法向 之蛊惑摧败销落荡乎
其不留矣是所谓折民惟刑也主名山川者因九州
之所主山镇川渎以名其州奠六域而使民 (第 7a 页)
此降天地人之祀典以折民之邪妄使知天地之性
鬼神之德森然各有明 法向 之蛊惑摧败销落荡乎
其不留矣是所谓折民惟刑也主名山川者因九州
之所主山镇川渎以名其州奠六域而使民 (第 7a 页)
(地天通固区别其大分矣然蛊惑之久未易遽胜伯夷/复降天地人之祀典使知天地之性鬼神之德森然各)
(有明 法向 之蛊惑消荡不留所谓折民于刑也自不知/本者观之平水播谷若所急而降典可缓抻不知人心)
(不正胥为禽夷虽有 (第 55a 页)
(有明 法向 之蛊惑消荡不留所谓折民于刑也自不知/本者观之平水播谷若所急而降典可缓抻不知人心)
(不正胥为禽夷虽有 (第 55a 页)
先言之也吕祖谦曰当时承蚩尤之后人心蛊惑已
久未易遽胜伯夷乃降天地人之祀典使知天地之性
鬼神之德森然各有明 法向 之蛊惑者始消荡无馀
所谓折民惟刑也(吴澄曰折断斯/民入刑之路)后贤亦谓先正神
祠然后民知为善王应 (第 12b 页)
久未易遽胜伯夷乃降天地人之祀典使知天地之性
鬼神之德森然各有明 法向 之蛊惑者始消荡无馀
所谓折民惟刑也(吴澄曰折断斯/民入刑之路)后贤亦谓先正神
祠然后民知为善王应 (第 12b 页)
远佞人盖此事易惑人也○问伊川春秋传序引夫子答为邦之语惟颜子尝闻
春秋大法何也朱子曰此不是孔子将春秋大 法向 颜子说盖三代制作极备矣孔子更不可复作故告
以四代礼乐只是集百王不易之大法其作春秋善者则取之恶者则诛之 (第 22b 页)
春秋大法何也朱子曰此不是孔子将春秋大 法向 颜子说盖三代制作极备矣孔子更不可复作故告
以四代礼乐只是集百王不易之大法其作春秋善者则取之恶者则诛之 (第 2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