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春秋類
詩類
五經總義類
書類
四書類
經解類
孝經類
少弗忌明言其所见/又以僖公为圣贤齐肃也臣继君犹子继父鲧禹父契)
(汤十三世祖不窋后稷子帝乙微子父厉王 郑桓公
父/二国不以帝乙厉王不肖而犹尊尚之忒差也皇皇美)
(也后帝天也诗颂僖公郊祭上天配以后稷先称帝也/诗邶 (第 46a 页)
    蕙田案此鲁庙饰非礼也
文公二年八月丁卯大事于太庙跻僖公(注跻升也僖/公闵庶兄继)
(闵而立庙坐宜次闵下今/升在闵上故书而讥之) 左氏传逆祀也于是夏父
弗忌为宗伯尊僖公且明见曰吾见新鬼大故鬼小先
大后小顺也跻圣贤明也明顺礼也君子以为失礼礼
无不顺祀国之大事也而逆之可谓礼乎子虽齐圣不
先父食久矣故禹不先鲧汤不先契文武不先不窋宋

祖帝乙郑祖厉王犹上祖也是以鲁颂曰春秋匪懈享
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君子曰礼谓其后稷亲而
先帝也诗曰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君子曰礼为其姊亲
而先姑也仲尼曰臧文仲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
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
知也(注僖是闵兄不得为父子尝为臣位应在下今居/闵上故曰逆祀臣继君犹子继父帝乙微子父厉)
(王 郑桓公
父二国不以帝乙厉王不肖而犹尊尚之同/疏礼父子异昭穆兄弟昭穆同故僖闵不得为父子)
(为穆耳当闵在僖上今 (第 7a 页)
 则全无庙也注大夫三庙云大夫太祖别子始爵者

 然则诸侯始封之太祖如 郑桓公友
是也 (第 6a 页)
郑桓公

 周厉王少子而始封于郑既为诸侯可以立五庙矣
 然其考则厉王祖则夷王曾祖则懿王高祖则共王
 五世祖 (第 6a 页)
则穆王自穆至厉皆天子也诸侯不敢祖天
 子则此五王之庙不当立于郑所谓此君之身全无
 庙也必俟 桓公
之子然后可立一庙以祀 (第 6a 页)
桓公
为太
  (第 6a 页)
桓公
之孙然后可立二庙以祀其祖若祢必俟五
 世之后而郑国之五庙始备也大夫始爵之太祖则 (第 6a 页)
 (薮宋有望诸是也又虞城县北有孟诸台俗/谓之湄台即杜预所谓水草之交曰麋矣)
 郑都新郑(今为河南许州府之新郑县初宣王封弟 桓公友
于郑居咸林为今陜西同州府之)
 (华州幽王时 (第 6b 页)
桓公
寄帑于虢桧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卒定其地号曰新郑以别于初封之郑故城在今县)
 (治西/北)栎为郑别都(桓 (第 6b 页)
          右飨食之等
礼记王制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
内视元士(注给齐戒自洁清之用浴用汤沐用潘亦疏/天子元士视附庸以汤沐之邑视元士 五)
(十里以下异义公羊说诸侯朝天子天子之郊皆有朝/宿之邑从泰山之下皆有汤沐之邑左氏说诸侯有功)
(德于王室京师有朝宿之邑泰山有汤沐之邑鲁周之/后郑宣王母弟此皆有汤沐邑其馀则否许慎谨案京)
(师之地皆有朝宿邑周千八百诸侯尽京师地不能容/之不合事理之宜是许慎不从公羊之说郑无駮当从)
(许/说)
春秋隐公八年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左氏传郑伯诸

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三月郑伯
使宛来归祊不祀泰山也(注成王营王城有迁都之志/故赐周公许田以为鲁国朝)
(宿之邑后世因而立周公别庙焉 郑桓公
周宣王之母/弟封郑有助祭泰山汤沐之邑在祊郑以天子不能复)
(巡狩故欲以祊易许田各从本国所近之宜恐鲁以 …… (第 32b 页)
也其称田
何田多邑少称田邑多田少称邑(注诸侯来朝当有所/住止故赐邑于远郊)
(其实天子地诸侯不得专也 桓公
专以/与郑背叛当诛故深讳之若暂假借) 榖梁传非假
而曰假讳易地也许田者鲁朝宿之邑也邴者郑伯之
所受命 (第 33a 页)
  (方正之以法是非曲直自不可/掩然犹怙乱嚚讼刑不容巳)
 易氏曰刑之与上经同
 郑锷曰邦国都鄙之君与所治之民上下相临犹有
 待约剂为信考左传 郑桓公
与商人世有盟誓相信 …… (第 6a 页)
 分为二说何邪曰不然四方之志乃周志郑志之类
 若夫邦国之志非杂记邦国之事乃志诸侯所出之
 世系与其庙祧昭穆之志如鲁出于周公郑出于
 公
晋出于叔虞世系绵远传序寖多昭穆久而或乱
 王朝亦有志以记之小史掌其志奠其本系之所出
 与世数之远近( (第 17b 页)
 曹伯莒子邾子于鄬注郑地 又集韵阪名在郑(又集韵吁为切音撝又俱为切音妫又广韵韦委切集韵羽委切并音蔿)
(义并司)(正字通鄂本字详前鄂字注)(集韵师奸切音山地名)(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直)
(正切音㽀国名释名郑町也地多平町町然也正字通郑本西都畿内地周宣王封其弟友是为 郑桓公
寄孥与贿于虢郐其)
(子武公定平王于东都因徙其封施旧号于新邑是为新郑今河南开封府郑州是也)又南郑县名 (第 90b 页)
今属陜西汉中府 桓公 
(封邑在畿内为西郑汉中在京兆之南故称南郑以别之一统志南郑古褒国附庸之邑桓公殁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郑)

(第 90b 页)
 曹伯莒子邾子于鄬注郑地 又集韵阪名在郑(又集韵吁为切音撝又俱为切音妫又广韵韦委切集韵羽委切并音蔿)
(义并司)(正字通鄂本字详前鄂字注)(集韵师奸切音山地名)(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直)
(正切音㽀国名释名郑町也地多平町町然也正字通郑本西都畿内地周宣王封其弟友是为郑桓公寄孥与贿于虢郐其)
(子武公定平王于东都因徙其封施旧号于新邑是为新郑今河南开封府郑州是也)又南郑县名今属陜西汉中府桓公 
(封邑在畿内为西郑汉中在京兆之南故称南郑以别之一统志南郑古褒国附庸之邑 桓公
殁其民南奔居此因曰南郑) (第 90b 页)
  先不窋(不窋后/稷子)宋祖帝乙郑祖厉王犹上祖也(帝/乙)

  (微子父厉王 郑桓公
父二国不/以帝乙厉王不肖而犹尊尚之)是以鲁颂曰春秋
  匪懈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忒差也皇皇/美 (第 13b 页)
  月郑伯使宛来归祊不祀泰山也(成王营王城有/迁都之志故赐)
  (周公许田以为鲁国朝宿之邑后世因而立周公/别庙焉 郑桓公
周宣王之母弟封郑有助祭泰山)
  (汤沐之邑在祊郑以天子不能复巡守故欲以祊/易许田各从本国所近之宜恐 (第 4b 页)
  虞(周礼有泽虞之官虞度也掌度/知川泽之大小及所生育者)山立三衡(周礼/有山)
  (虞林衡之官衡平/也掌平其政也) 桓公
曰伍鄙若何(管子上言参/其国而伍其)
  (鄙内政既备故/复问伍鄙之事)管子对曰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 …… (第 18a 页)
  (正五正也听/大夫之治也)牧政听县(牧五属大夫也/听县帅之治)下政听乡

  (下政县帅也听/乡帅之治也) 桓公
曰各保治尔所无或淫怠而
  不听治者(国语/齐语)
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
与其 (第 18b 页)
  嚚奸之大者也弃德崇奸祸之大者也(崇聚/也)郑有
  平惠之勋(平王东迁晋郑是依惠王/出奔虢郑纳之是其勋也)又有厉宣之
  亲(郑始封之祖 桓公友
周/厉王之子宣王之母弟)弃嬖宠而用三良(七年/杀嬖)
  (臣申侯十六年杀宠子子华也/三良叔詹堵叔师 (第 18a 页)
正义曰此一节明好/贤恶恶赏罚得中则)
(为民下所信好贤如缁衣者缁衣朝服也诸侯视朝之/服缁衣素裳郑武公 桓公
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
(郑人善之愿君久留郑国服此缁衣衣服败破则又作/新衣以授之故以歌此诗是好贤之 …… (第 2a 页)
言皆信敬之故云万国作孚犹文王明德慎罚为民所)
(敬信引之者證上爵不渎刑不试也注正义曰缁衣者/诗郑风美 郑桓公
武公诗也巷伯刺幽王之诗也故云)
(皆诗篇名云缁衣之宜兮者言 (第 2b 页)
桓公
武公并皆有德堪/为国君国人愿之言德宜著此缁衣破敝我又欲改更) …… (第 2b 页)
(为新衣云适子之馆兮者郑人云 桓公
武公既为卿士/适子之馆舍兮谓向卿士治事馆舍云还予授子之粲)
(兮者从馆舍回还来向本国我即授子以粲餐兮 (第 3a 页)
也郑/人爱 桓公
武公之甚矣是好贤也缁衣者诸侯朝服故)
(论语云缁衣羔裘注云诸侯之朝服其服缁布衣而素/裳缁带素韠故士冠 (第 3a 页)
 

 
 
 
 
 
 
 案 郑桓公
武公当幽平之世以诈取虢桧之地其地
 当中国要害四面皆强国故虽以郑庄之奸雄无能 …… (第 42b 页)
 上浣三日复初氏又识
晋公子重耳适诸国论

左氏叙事其藏针不露处要使人统前后传而得之向
尝疑重耳游历遍天下而其返国也卒由秦则当其处
狄十二年而行也何不径之秦以求入而必过卫适齐
及其之郑也又何不入秦而必迂道之楚楚为蛮夷之
国重耳岂不知其不可倚仗而当日之所以为此者盖
其事势实有所万不得已也夫重耳有贤名且多得士
夷吾以弟越次而代立其君臣之欲甘心于重耳非一
日矣此时为重耳者藏形匿影侧足无所幸有齐狄秦

楚诸大国其力足与晋相抗得庇护公子馀如郑卫诸
小邦则晋令朝下而夕且絷公子而献于晋耳故其如
齐也时当秦归惠公之明年秦晋新协和未有衅而齐
桓方下士故且之齐以求庇逮 桓公
卒而孝公内乱兄
弟相争诸侯之兵数至不得不更适他国其历曹历宋
历郑特为过客耳宋方新败而曹与郑皆小国由郑 (第 69a 页)
音俊杰音桀荥户扄反本或/作荧非苑于阮反又于元反)(正义曰郑国伯爵谱/云郑姬姓周厉王子)
(宣王母弟 桓公友
之后也宣王封友于郑今京兆郑县/是也及幽王无道友迁其民于虢郐虢郐之君分其地)
(遂国焉今河南新郑县是也 …… (第 12b 页)
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注宰官咺名
也咺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故贬而名之此
天子大夫称字之例仲子者 桓公
之母妇人无谥故以
字配姓来者自外之文归者不反之辞音义(咺吁阮反/赗芳凤反) …… (第 13b 页)
宰夫也仲子乃惠公妾耳王使赗)
(之者隐立桓为大子成桓母为夫人天王知其然故遣/赗惠公因即赗之杜言仲子者 桓公
之母正见此意不)
(然仲子为桓母传有明文不须解也男子之有谥者人/君则配王配公大夫或配子或配字皆不以字 …… (第 14b 页)
也例在僖十九年者彼经书会)
(陈人蔡人楚人郑人盟于齐传曰陈穆公请脩好于诸/侯以无忘齐桓之德冬盟于齐脩 桓公
之好也言脩 (第 15b 页)
桓)
(公
之好齐人必与可知也齐人不序于列而以齐为盟/地是其盟以国地者国主与盟之例此亦推以为例非)
(凡例也然则 …… (第 15b 页)
 (雅反三代之/号可以意求)不书即位摄也注假摄君政不脩即位
 之礼故史不书于策传所以见异于常音义(见贤/遍反)
 (正义曰摄训持也隐以 桓公
幼少且摄持国政待其/年长所以不行即位之礼史官不书即位仲尼因而) …… (第 18a 页)
 (注正义曰僖五年传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晋语/称文王敬友二虢则虢国本有二也晋所灭者其国)

 (在西故谓此为东虢也郑语史伯为 桓公
设谋云虢/叔恃势鄫仲恃险皆有骄侈怠慢之心君以成周之)
 (众奉辞伐罪无不克 (第 22a 页)
桓公
从之是其恃险而不脩/德为郑灭之之事也云虢叔封西虢仲封东而此云)
 (虢叔东虢君者言所灭之君字叔也桓十 (第 22a 页)
 郑伯使宛来归祊不祀泰山也注成王营王城有迁
 都之志故赐周公许田以为鲁国朝宿之邑后世因
 而立周公别庙焉 郑桓公
周宣王之母弟封郑有助
 祭泰山汤沐之邑在祊郑以天子不能复巡守故欲 …… (第 13b 页)
 (得许田也公羊传曰许田者何鲁朝宿之邑也是许/田为鲁朝宿之邑郑请易许田而求祀周公故知后)
 (世因在许田之中而立周公别庙焉 郑桓公
以周宣/王之母弟故于泰山之下亦受祊田以为汤沐之邑)
 (祊邑内亦有郑先君别庙此时周室既衰王不巡守/郑 …… (第 14a 页)
 (言之异耳释例曰别而称之谓之氏合而言之则曰/族例言别合者若宋之华元华喜皆出戴公向鱼鳞)

 (荡共出 桓公
独举其人则云华氏向氏并指其宗则/云戴族桓族是其别合之异也记谓之庶姓者以始)
 (祖为正姓高祖为庶姓亦 …… (第 18a 页)
 京兆音义(贿呼罪反字林音悔寘之豉反/置也亟纪力反急也下注同)(注正义/曰地理)
 (志云河南郡新郑县诗 郑桓公
之子武公所国是知/新邑于此谓河南新郑也且志又云京兆郑县周宣)
 (王弟 (第 35a 页)
郑桓公
邑是知旧郑在京兆也志又云夲周宣/王弟友为周司徒食采于宗周畿内是为 (第 35a 页)
郑桓公
桓)
 (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史伯为桓/公谋取虢郐之地令寄帑与贿而虢郐受之后三年) (第 35a 页)
 (志云河南郡新郑县诗郑桓公之子武公所国是知/新邑于此谓河南新郑也且志又云京兆郑县周宣)
 (王弟郑桓公邑是知旧郑在京兆也志又云夲周宣/王弟友为周司徒食采于宗周畿内是为郑桓公 桓)
 (公
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史伯 (第 35a 页)
桓/公
谋取虢郐之地令寄帑与贿而虢郐受之后三年) (第 35a 页)
 (幽王败 桓公
死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卒定虢郐之/地然则传云先君新邑于此谓武公始居此也史记)
 (郑世家称虢郐自分十邑 (第 35b 页)
献于 桓公
(第 35b 页)
桓公
竟国之案/郑 (第 35b 页)
桓公
始谋未取之也武公始国非 (第 35b 页)
桓公
也全灭)
 (虢郐非献邑也马迁之言皆谬耳昭十六年传子产/谓韩宣子曰我先 (第 35b 页)
桓公
与商人皆出自周以艾杀)
 (此地而共处之者谓寄帑与贿之时/商人即与俱行耳非 (第 35b 页)
桓公
身至新郑)王室而既卑矣
 周之子孙日失其序注郑亦周之子孙夫许大岳之
 胤也注大岳神农之后尧四岳也胤继 …… (第 35b 页)
 (得失总谓理有曲直兵有彊弱也狄伐邢之类非狄/能告也楚灭庸之徒非庸能告也故知败克互言不)
 (须两告乃书也且哀元年传曰吴入越不书吴/不告庆越不告败也吴越并言知其不待两告)○羽
 父请杀 桓公
将以求大宰注大宰官名音义(大音泰/注同)
 疏(注正义曰周礼天子六卿天官为大宰诸侯则并/六为三而兼职 …… (第 40a 页)
 裘鲁邑在泰山梁父县南不欲复居鲁朝故别营外
 邑音义(菟兔都反裘音求父/音甫复扶又反下同)羽父惧反谮公于 桓公
 
而请弑之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注
 内讳获故言止狐壤郑地音义(谮侧鴥反弑音试/下同一夲作杀) …… (第 40b 页)
 斋于社圃注社圃园名音义(圃布/古反)馆于寪氏注馆舍
 也寪氏鲁大夫音义(寪于/委反)壬辰羽父使贼杀公于寪
 氏立 桓公
而讨寪氏有死者注欲以杀君之罪加寪
 氏而复不能正法诛之传言进退无据疏(正义曰刘/炫云羽父)
 (遣贼 (第 41a 页)
 王出奔虢郑纳之是其勋也又有厉宣之亲注郑始

 封之祖 桓公友
周厉王之子宣王之母弟弃嬖宠而
 用三良注七年杀嬖臣申侯十六年杀宠子子华也
 三良叔詹堵叔师叔所谓尊贤 (第 30b 页)
 后稷子音义(窋知/律反)宋祖帝乙郑祖厉王犹上祖也注

 帝乙微子父厉王 郑桓公
父二国不以帝乙厉王不
 肖而犹尊尚之音义(肖悉/召反)(正义曰帝乙微子父宋/世家文厉 (第 20b 页)
郑桓公
父)
 (郑世家文微子 (第 20b 页)
桓公
宋郑始祖也言宋祖帝乙郑祖/厉王则二国立其庙而祖祀之微子不先帝乙 (第 20b 页)
桓公)
 (
不先厉王犹上祖也言不以不肖犹尊尚之也宋为/王者之后得祀殷之先王帝乙之庙不毁者盖以为)
 (其所出故特 (第 20b 页)
 音义(俘方夫反囚也滨/音宾剪子浅反)若惠顾前好注楚郑世有盟
 誓之好音义(好呼报/反注同)徼福于厉宣桓武不泯其社稷
 注周厉王宣王郑之所自出也 郑桓公
武公始封之
 贤君也愿楚要福于此四君使社稷不灭泯犹灭也
 音义(厉宣 (第 4a 页)
郑桓公友
周厉王之子宣王之母弟桓武/郑武公名滑突 (第 4a 页)
桓公
之子泯弥忍反徐亡轸反)
 (要于/遥反)(正义曰 (第 4a 页)
郑桓公
是周厉王之子宣王母弟又/宣王封之故僖二十四年及此皆厉宣并言) (第 4a 页)
 (之 桓公
始封西郑武公始居东郑二公是始封之贤/君若其存郑则四君祐楚故愿楚要福于此四君使)
 (社稷不灭泯/灭也 …… (第 4b 页)
 春秋左传注疏卷二十三
#+PROPERTY: JUAN 卷二十三考證

 春秋左氏传注疏卷二十三考證
传卜临于大宫注大宫郑祖庙○(臣召南/)按大宫即太
 庙郑自 桓公
始封则 (第 36a 页)
桓公
庙也襄二十五年传齐盟
 国人于大宫注太宫庙亦始封之君也又按传云郑
 祖厉王则当时僭礼诸侯亦祖天子所谓 …… (第 36a 页)
 厉王庙是也
传徼福于厉宣桓武注周厉王宣王郑之所自出也○

 (臣召南/) 郑桓公
厉王之子宣王始封于郑以宣为
 郑所自出注稍未检当云厉王郑之所自出宣王郑
 之所自封也
传使改事君夷于 (第 36b 页)
 风故不惧为之歌郑注诗第七疏(正义曰周宣王封/母弟友于西都畿)

 (内是为 郑桓公
于汉则京兆郑县是其都也幽王之/时 (第 16a 页)
桓公
为大司徒见幽王政荒问于史伯曰王室多)
 (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教之济洛河颍/之间有虢郐之国取 (第 16a 页)
而守之唯是可以少固及幽王)
 (为犬戎所杀 桓公
死之其子武公为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王城卒取史伯所云虢郐之地而居之于汉)
 (则河南新郑县是其都也武公 (第 16a 页)
 (音嫁本或作价请/夫音扶重直用反)今买诸商人商人曰必以闻敢以
 为请子产对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注
 郑本在周畿内 桓公
东迁并与商人俱疏(正义曰贾/人即商人)
 (也行曰商坐曰贾对文虽别散则不殊故商贾并言/之注正义曰世本 (第 26b 页)
郑桓公
封棫林即汉之京兆郑)
 (县是也本在周之西都畿内也郑语称史伯为 (第 26b 页)
桓公/
谋使 (第 26b 页)
桓公
寄帑与贿于虢郐之国 (第 26b 页)
桓公
从之其子武)
 (公遂灭虢郐而国之 (第 26b 页)
桓公
东/迁帑贿之时并与商人俱来也)庸次比耦注庸用也 (第 26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