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春秋類
書類
五經總義類
易類
樂類
詩類
    平朔用定朔始于李淳风僧一行大衍推往
    古合朔上符仲康时季秋月朔辰弗集房之
    文较诸家得之为多元之授时成于 郭守敬

    
许衡王恂革去术元日分不用惟恃制器测景
    顺天求合考正者七事创法者五事超轶诸家
    明之大统 …… (第 2a 页)
    未及一度宋沈氏测离三度有馀者梅氏以
    为在二度左右皆言其所用仪器测有未确
    元志 郭守敬
测极星离不动处三度若夫极
    星所以动移由于恒星差言岁差者所当知
    也 (第 28a 页)
    之即黄赤距纬二十三度九十分三十秒
新法算书黄赤二道位置不等其各两极不等二经二
纬纵横不等交互不等故令星行不等其差亦不等有
名为有差而绝不可谓差者黄道之经度是也恒星依
黄道东行如载籍相傅尧时冬至日躔约在虚七度今
躔箕四度四千年间而日退行若干度者即星之进行

若干度也古法谓之岁差各立年率 郭守敬
以为六十
六年有奇而差一度今者斟酌异同辨析微眇定为每
岁东行一分四十三秒七十三微二十六纤六十九年
一 …… (第 8b 页)
数所能穷非思路
所能及也
    蕙田案黄赤距度古今不同后汉张衡灵宪
    称黄道出入赤道二十四度 元郭守敬
测为
    二十三度九十分三十秒以今度法约之为
    二十三度三十三分三十二秒西人第谷所
    …… (第 10a 页)
 自为岁(即周岁十二中气日躔所/行天度其度岁岁微移)累代遵用(所定岁/差年数)
 (微有不同而/大致无异)元世祖时用授时法 郭守敬
测定六十
 六年有八月而差一度回回泰西差法略同(今定为/七十年)
 (差一度数/亦非远)故冬至日一岁 (第 61a 页)
气刻差数(旧/法)
(推日食皆平求食多分不允合至是推日食/以气刻差数增损之测日食分数稍近天验)
元史 郭守敬
列傅至元十七年新法告 (第 34b 页)
守敬
与诸臣
同上奏曰臣等窃闻帝王之事莫重于历自黄帝迎日 (第 34b 页)
 (鉴唐高宗显庆五年命苏定方伐百济以新罗王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是亦以东夷为嵎夷也元史天文志言)
  (郭守敬
为太史四海测景之所凡二十七东极高丽西至/滇池南踰朱崖北尽铁勒皆古人之所未及案高丽即古)
 (朝鲜北极 …… (第 2a 页)
各节气午正之影测得各节气午正
之影亦可知北极之高然其术非易易也圭表之法表
短则分秒难明表长则影虚而淡 郭守敬
所以立四丈
之表用影符以取之也日体甚大竖表所测者日体上
边之影横表所测者日体下边之影皆非中心之 (第 17a 页)

守敬
所以于表端架横梁以测之也其术可谓善矣但 (第 17a 页)
 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为四分之一不足宋何
 承天改天周为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半岁周为
 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半 元郭守敬
考古准今定
 天周为三百六十五度二千五百七十五分岁周为
 三百六十五日二千四百二十五分然天周岁周俱 (第 2a 页)
 法不同之故言时刻之加减由于盈缩迟疾两差而

 盈缩差旧法起冬夏至新法起最高最高有行分惟
 宋绍兴间与夏至同度 郭守敬
后此百年去离一度
 有奇故未觉今最高在夏至后六度此两法之盈缩
 差所以不同也迟疾差旧法只用一转周新法 …… (第 29a 页)
 者当其时已然可知高远无穷之事必积时累世乃

 稍见其端倪故汉至今千七百岁立法者十有三家
 而 守敬
为最优尚不能无数刻之差而况于沿习旧
 法者何能责其精密哉
 六年李天经进交食之议四一曰日月景径分恒不 (第 30b 页)
 月八月频食诸儒皆所不解以日月无频交之理不
 交无从有食惟汉高帝三年及文帝前三年俱于十
 月十一月晦频食与春秋相同术士无从考知 元郭
 守敬
之言曰三代历无定法周秦之间闰馀乖次至
 汉造三统历而是非始定经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历
 凡七十改创法者十 …… (第 2a 页)
 明时当汤武革命之初应天顺人改定正朔其损益
 历法必更大备而自尧命羲和舜齐七政而后六经
 之文无可考见识者惜之然则 守敬
所云历无定法
 者特其法不傅于后非果三代圣人不为更造也自
 武王革殷至春秋时又已数百年周衰失政世无明 (第 2b 页)
推大率
不求尽符故春秋书日食曰日有食之阙于所不见
疑而未定之辞也前人失足后人以谋法垂后世愈
熟愈巧至 元郭守敬
一洗年法日法之拙而精之已
足千古要未有如我朝西方之学为极至者西方人
自云欧罗巴国离中国十万里开辟至今 (第 203a 页)
 (二十六分乃四分之一有馀定岁周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为四分之一不足宋何承天改天周为)
 (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半岁周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半 元郭守敬
考古准今定天周为三百六) (第 29a 页)
禹既略嵎夷不


应越莱夷而西治潍淄是则可疑耳且朝鲜更在


成山之东寅宾出日尤为得宜(元史天文志言 郭守敬
为太史四海)


(测景之所凡二十七东极高丽西至滇池南踰朱崖北尽铁勒皆古人之所未及按高丽即古朝鲜) (第 16a 页)
 后世有司天台我朝改为钦天监盖天文古经虽不
 可见汉有甘石洛下闳颇得其传不外乎汉史所推
 者矣唐有李淳风僧一行元有 郭守敬
亦有卓然名
 家者斯皆有书藏于天府今监立四科之职以司之
 不传于民间矣而大统历颁行天下者民所宜用止 (第 16b 页)

而实此不当实而实者也诚能抑而损之其不可者易
之则政不在大夫矣春秋志日食兼志地震后世推日
食之法至 元郭守敬
而始精至今日而益精则日食可
推而得也独汉张平子造候风地动仪制作侔造化天
下如有地动寻其方面即知震之所 (第 40b 页)
 尚书考灵曜

贲居子曰学莫大于稽天自尧历象舜玑衡于是


礼乐兵刑一祖以天矣后世以宣夜为殷制周髀


托于周公然于天度多不相应惟浑仪之图师准


璿玑历代宝用自汉张衡铸为铜仪迄唐之梁令



瓒李淳风以至许衡 郭守敬
莫能外焉而不知其


秘皆原于纬书汉儒穷纬故谈天为至精此考灵


曜所繇名也孔门之学揆合唐虞以故其传 (第 2a 页)
 度数南北列百刻可使见日知时白道月环设于黄
 道环内使就黄道为交合以测每夜月离游仪四柱
 为龙龙下有山云俱在水平槽上皆用铜至元 太史
 郭守敬
乃创为简仪仰仪及圭表景符正方案大明
 殿灯漏皆古人所未及者又胜国四海测景之所凡
 二十有七东极高丽西 (第 6a 页)
 (年差一度宋何承天以为太速倍之百年差一度隋/刘焯又折衷之以七十五年差一度皆臆说也逮唐)
 (一行以八十三年差一度而始有定论至 元郭守敬/
以为百年差一度半上考往古每百加一秒下验将) (第 50b 页)
 气侯随之约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此分至
 启闭所由起也然周天之度岂能截然整齐或有奇
 馀不尽之数一岁之日亦岂能截然整齐或有奇欠
 不足之数 郭守敬
谓天馀七十五杪岁缩七十五杪
 每岁差一分五十杪六十六年有奇差一度此岁差
 所由起也历法十九年为章至朔 …… (第 35a 页)
 度岁差渐多历法不可不更定也今之术家类称开
 禧授时夫宋宁宗开禧历以开禧丁卯为历元乃第
 六十六甲子元 郭守敬
授时历以至元辛已为历元
 乃第六十七甲子授时迄今壬寅越三百二十二年
 大统历犹以为差而术者尚执开禧授 (第 36a 页)
 时占候修改以与天合者同意

 至元十七年 太史郭守敬
奏钦惟圣朝统一六合
 肇造区夏专命臣等改治新历臣等用创造简仪
 高表凭其测到实数所考正者凡七事一曰冬 (第 44a 页)
 未名则地形高下难以槩论又嵩高特中国测候之

 中直谓正当天中则不可矣
大元至元十六年 太史郭守敬
奏唐一行开元间令南
宫说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凡十三处星辰去天高下不
同即日测验人少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景遂 …… (第 3a 页)
书志称梁秘府
有之云元嘉中所造由是言之古人候天具此三器乃
能尽妙今惟一法诚恐未得精密
大元至元十三年 太史郭守敬
言历之本在于测验测
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
与此处天度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 (第 13b 页)
 榖梁云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朔日并不言食二日
 也姜岌校春秋日食云是岁二月己亥朔无己巳三
 月己巳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与姜氏合 郭守敬

 时历云是岁三月己巳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
 日六千六百三十一分入食限
  按古历正月得己巳朔杜 (第 5a 页)
 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朔日并不言食二日也姜岌

 校春秋日食云是岁二月己亥朔无己巳似失一闰
 三月己巳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与姜氏合 郭守敬
 
授时历云是岁三月己巳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
 六日六千六百三十一入食限
  按古历三月当戊辰朔二日得己 (第 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