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经部
          右宋明堂
明史世宗本纪嘉靖十七年六月丙辰定明堂大飨礼
九月辛卯大享上帝于元极宝殿奉睿宗配
礼志明初无明堂之制嘉靖十七年六月致仕扬州府
同知丰坊上疏言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请
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

下礼部会议 尚书严嵩
等言昔羲农肇祀上帝或为明
堂嗣是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作明堂之制视夏
殷加详焉盖圣王事天如子事父体尊 …… (第 22a 页)
    蕙田案丰坊献邢说以邀宠卒悒悒以卒可
    谓枉自为小人矣然当时亦必有恶之而使
    之然者岂非公议有不可泯没者乎谄如
    嵩
尚为两可之论而坊竟毅然出之异哉
王圻续通考十八年九月六日遣成国公朱希忠行大 (第 31b 页)
 也伏望远法商周之彝典光复圣祖之旧制则亿万
 世太平之基端在是矣上览疏喜有旨宗庙祀典仪
 制朕尝有谕辅臣礼部便会议来夏言乃会同郭勋
  严嵩
等议仍执同堂异室之说唯太祖高皇帝受天
 明命以有天下初为四亲各别立庙其一时制度俨
 合古礼嗣后改建太 …… (第 26a 页)
    此条以备考鉴
明史世宗本纪嘉靖十七年九月辛巳上太宗庙号成

祖献皇帝庙号睿宗遂奉睿宗神主祔太庙跻武宗上
 明史纪事本末十七年秋七月议祔皇考于太庙初
 帝因 严嵩
请既敕礼部议又谕嵩曰太宗靖难功与
 开创同当称祖以别之嵩遂上议曰古者父子异昭
 穆兄弟同世次殷有四君 …… (第 34a 页)
 向
明史世宗本纪嘉靖二十九年十一月壬寅祧仁宗祔
孝烈皇后于太庙
礼志二十七年帝欲以祔孝烈皇后方氏于太庙而祧
仁宗大学士 严嵩礼部尚书
徐阶等初皆持不可既而 (第 36b 页)
 永陵谥孝烈亲定谥礼视昔加隆焉礼成颁诏天下
 及大祥礼臣请安主奉先殿东夹室帝曰奉先殿夹
 室非正也可即祔太庙于是 大学士严嵩
等请设位
 于太庙东皇妣睿皇后之次后寝藏主则设幄于宪 …… (第 27a 页)
 当祔庙居朕室次礼官顾谓今日未宜徒饰说以惑

 众听因谕 严嵩
等曰礼官从朕言勉强耳即不忍祧
 仁宗且置后主别庙将来由臣下议处忌日令奠一
 卮酒不至伤情于是礼臣不敢 (第 29a 页)
丙申帝拜天于元极殿出御奉天殿百官公
服行八拜礼帝谕礼部元极之拜可移于九日取阳九
之数庶犹躬奉愈于摄行 尚书严嵩
因言新正免贺臣 (第 54b 页)
成化
二十三年五月皇子冠之次日各诣奉天门东庑序立
百官常服四拜
嘉靖二十四年穆宗在东宫方十岁欲行冠礼 大学士
严嵩
尚书费寀初皆难之后遂阿旨以为可行而请稍 (第 40b 页)
          右元官制
明史职官志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自洪武十
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
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祗备顾问帝方自操威
柄学士鲜所参决其紏劾则责之都察院章奏则达之
通政司平反则参之大理寺是亦汉九卿之遗意也分
大都督府为五而征调𨽻于兵部外设都布按三司分
𨽻兵刑钱榖其考核则听于府部是时吏户兵三部之

权为重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
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
可否虽吏部蹇义户部夏原吉时召见得预各部事然
希阔不敌士奇等亲自是内阁权日重即有一二吏兵
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至世宗中叶夏言 严嵩
迭用
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然内阁之拟票不得
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
纪纲贤 (第 35a 页)
 成追罪俊进历代成礼论革为民
 典汇十七年六月通州同知丰坊言宜建明堂加尊
 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七帝下部议 礼部尚书
 严嵩
言大祀殿在圜丘北秋享即此可行献皇帝配
 帝侑食元合周道上谕明堂秋享宜于奉天殿行之
 皇考称宗不为过情 (第 38b 页)
林院检讨诏以五月发引上复躬视大峪召 礼部尚书
严嵩
谕之曰是地空凄不如纯德完美其用前议遂令
合葬礼举慰神之礼于永孝殿后妃与事上曰以此尽
子妇情也
明会典 (第 19b 页)
享乃援孝洁皇后故事请权祔奉先殿岁时享献上以
奉先殿非当祔之正后主即宜祔享太庙命辅臣 严嵩
及尚书费寀等详议明日嵩等具拜祔位次上之上曰
卿以会议之礼回奏礼至重者岂可权就又是争考争
王之袭也夫后 …… (第 32a 页)
祔庙先是礼部请奉
安神主于奉先殿东室上欲祧仁宗而以后主祔太庙
礼部请下廷臣议有旨姑己之俟再期以闻至是 大学
士严嵩
等言窃以君父在上其递迁以祔新主之庙次
臣等不敢遽言此识见凡陋所致蒙谕遵今祖制奉祧
仁宗祔以新序即朕位 (第 32b 页)
钦遣大臣题主开茔掩圹祠谢后土并用工部官送葬
仪仗人数皆增于旧上览之谓 大学士严嵩
等曰部拟
用宪庙淑妃例大不同且裕王不当服斩衰嵩等对宪
庙初有悼恭太子在前淑妃之子居次正与康妃事体
(第 15b 页)
元载之
于鱼朝恩史弥远之于韩侂胄而大臣谋国诛剪巨憝
则若王曾之除丁谓杨一清用张永以除刘瑾徐阶之
计除 严嵩
俱外不设异同之迹机会可乘不崇朝而制
其死命譬之抟虎一击不胜则将为所噬吾独悲夫明
季诸君子绝无长虑却顾 (第 21b 页)
 关于社稷苍生之计人心世道之防匪浅鲜也自古
 以来鄙夫不可枚举即如唐之李林甫宋之秦桧元
 之王文统明之 严嵩
嫉贤误国无所不至而皆始于
 自私自利之一念遂成骑虎难下之势是可不为之
 鉴哉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 (第 17b 页)
 也从其心之所明而入然后推及其馀孟子所谓成

 德达才是也此可为万世事君立教者法矣窃谓前
 朝刘瑾之诛借牖于宦寺 严嵩
之败借牖于巫蛊其
 亦纳约自牖之义乎
象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
 樽酒簋贰该全义刚谓五柔谓四君臣交际有明 (第 62b 页)
 孚于剥以五所处者正当说体之中位而密比上六
 有相说之道故设此戒也以明太祖之刚明而孚于
 胡惟庸肃宗之刚明而孚 严嵩
非其验与
 (谨按明皇之于李林甫德宗/之于卢杞亦孚剥之厉也) (第 7b 页)
 其罪曰文法诛皆狱之所大忌也故曰无敢折狱(如/张)
 (敞之案椽吏也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深文也 严嵩
之杀杨椒山也曰假传亲王令)
 (旨舞文也如汉宣之杀杨恽也曰日食之咎此人当/之文致其罪也徐有贞之杀于忠 (第 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