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樂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書類
四書類
經解類
孟子類
論語類
孝經類
類書類
儒家類
礼运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坏
法乱纪(注谓太史典礼/执简记奉讳恶)
中庸 武王 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
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 (第 5b 页)
法乱纪(注谓太史典礼/执简记奉讳恶)
中庸 武王 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
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 (第 5b 页)
(则以喾配之祭法禘喾是也其感生之帝则以后稷/配之五时迎气及雩祭则以五方人帝配之九月大)
(享五帝则以五人帝及文武配之以文王配五天帝/则谓之祖以 武王 配五人帝则谓之宗崔氏云皆在)
(明堂之上祖宗通言故祭法云祖文王文王称祖孝/经云宗祀文王于明堂是文王 (第 11a 页)
称宗文王既尔则 武)
(王 亦有祖宗之号/故云祖宗通言) …… (第 11a 页)
喾故禘喾冥有水功故郊冥以配天汤出契后故祖
契宗汤者当汤身未有宗也周禘喾义与殷同稷有
播植之功且为始祖故郊稷当 武王 身亦未有宗
杨氏复曰尝以大戴礼帝系及司马史记考之乃知
赵伯循之言确乎不可易也祭法有虞氏禘黄帝夏 …… (第 12a 页)
诗曰衎我烈祖是也又其后殷有三宗祖甲曰太宗
太戊曰中宗武丁曰高宗亦有德而可宗周公作无
逸举殷三宗以戒成王然则三宗亦为不毁之庙也
武王 革殷命为周之祖 (第 14a 页)
武王 之功起于后稷故周 …… (第 14a 页)
以后稷为太祖不言周人祖稷者周人郊稷以祖配
天则祖稷不言可知矣文王受命作周故以文王为
受命之祖所谓文世室是也文王为祖故 武王 为宗
当 (第 14b 页)
武王 之身亦未有宗后世始立 (第 14b 页)
武王 之庙为宗所
谓武世室是也凡此皆赵伯循己开其端特从而推
明之尔
马氏晞孟曰禘者三年一祫五年一禘之 …… (第 14b 页)
书解经以秦汉之事为三代之事然六天之祀汉人
崇之六天之说迁固志之则其谬亦非始于康成也
蔡氏德晋曰禘与祖宗非祭天之名帝喾及 武王 于
周未尝有配天之事不得谓冬至圜丘为禘以喾配
季秋明堂为祖宗以文武并配也祭法之禘与大传
小记之 …… (第 19b 页)
陶匏藁秸埽地而祭宗祀言上帝以季秋物成之时
故祭以明堂而配以父以宗庙之礼享之
杨氏复曰郑以祀五帝五神于明堂而以文王 武王
配之谓之祖宗夫孝经所云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
上帝此严父之义也抗五神于五帝之列而以文武 (第 22a 页)
(享五帝则以五人帝及文武配之以文王配五天帝/则谓之祖以 武王 配五人帝则谓之宗崔氏云皆在)
(明堂之上祖宗通言故祭法云祖文王文王称祖孝/经云宗祀文王于明堂是文王 (第 11a 页)
称宗文王既尔则 武)
(王 亦有祖宗之号/故云祖宗通言) …… (第 11a 页)
喾故禘喾冥有水功故郊冥以配天汤出契后故祖
契宗汤者当汤身未有宗也周禘喾义与殷同稷有
播植之功且为始祖故郊稷当 武王 身亦未有宗
杨氏复曰尝以大戴礼帝系及司马史记考之乃知
赵伯循之言确乎不可易也祭法有虞氏禘黄帝夏 …… (第 12a 页)
诗曰衎我烈祖是也又其后殷有三宗祖甲曰太宗
太戊曰中宗武丁曰高宗亦有德而可宗周公作无
逸举殷三宗以戒成王然则三宗亦为不毁之庙也
武王 革殷命为周之祖 (第 14a 页)
武王 之功起于后稷故周 …… (第 14a 页)
以后稷为太祖不言周人祖稷者周人郊稷以祖配
天则祖稷不言可知矣文王受命作周故以文王为
受命之祖所谓文世室是也文王为祖故 武王 为宗
当 (第 14b 页)
武王 之身亦未有宗后世始立 (第 14b 页)
武王 之庙为宗所
谓武世室是也凡此皆赵伯循己开其端特从而推
明之尔
马氏晞孟曰禘者三年一祫五年一禘之 …… (第 14b 页)
书解经以秦汉之事为三代之事然六天之祀汉人
崇之六天之说迁固志之则其谬亦非始于康成也
蔡氏德晋曰禘与祖宗非祭天之名帝喾及 武王 于
周未尝有配天之事不得谓冬至圜丘为禘以喾配
季秋明堂为祖宗以文武并配也祭法之禘与大传
小记之 …… (第 19b 页)
陶匏藁秸埽地而祭宗祀言上帝以季秋物成之时
故祭以明堂而配以父以宗庙之礼享之
杨氏复曰郑以祀五帝五神于明堂而以文王 武王
配之谓之祖宗夫孝经所云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
上帝此严父之义也抗五神于五帝之列而以文武 (第 22a 页)
文献通考马氏曰王者祭天而以祖配之古今之通
义祀典之首也舜摄政之初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
于山川遍于群神汤代夏之初用玄牡告于上帝神
后 武王 代殷之初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然
则其所祀者天与六宗地与山川而已初无祀五帝
之文周颂三十有一篇 (第 37b 页)
义祀典之首也舜摄政之初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
于山川遍于群神汤代夏之初用玄牡告于上帝神
后 武王 代殷之初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然
则其所祀者天与六宗地与山川而已初无祀五帝
之文周颂三十有一篇 (第 37b 页)
而康成之所谓配天者以为周祀天于圜丘以喾配
谓之禘祀五帝于郊以稷配谓之郊又祀五帝及五
人帝于明堂以文王配谓之祖祀五神于明堂以 武
王 配谓之宗此三祭者必皆有祖考可配而后可以
举事是以魏文帝之时有郊祀而未有祖配直至明
帝时复远取舜以 …… (第 11a 页)
右魏郊礼
宋书礼志孙权始都武昌及建业不立郊兆至末年太
元元年十一月祭南郊其地今秣陵县南十馀里郊中
是也
三国志吴主传注江表传曰群臣以权未郊祀奏议曰
顷者嘉瑞屡徵远国慕义天意人事前后备集宜修郊
祀以承天意权曰郊祀当于土中今非其所于何施此
重奏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者以天下为家昔周文
武郊于酆镐非必土中权曰 武王 伐纣即阼于镐京而
郊其所也文王未为天子立郊于酆见何经典复奏曰
伏见汉书郊祀志匡衡奏徙甘泉河东郊于酆权 …… (第 13b 页)
泰始所行后世所可法也
图书集成案晋起居注曰武帝太始元年十二月太常
诸葛绪上言知士祭酒刘喜等议帝王各尊其祖所自
出大晋礼天郊当以宣皇帝配地郊宣皇后配明堂以
景皇帝文皇帝配博士宣兆议礼王者郊天以其祖配
周公以后稷配天于南郊以文王配五精上帝于明堂
经典无配地文魏以先后配不合礼制周配祭不及 武
王
礼制有断今晋郊天宜以宣皇帝配明堂宜以文皇
帝配有司奏大晋初建庶事未定且如魏诏郊天大事
速议为定
晋书 (第 16a 页)
谓之禘祀五帝于郊以稷配谓之郊又祀五帝及五
人帝于明堂以文王配谓之祖祀五神于明堂以 武
王 配谓之宗此三祭者必皆有祖考可配而后可以
举事是以魏文帝之时有郊祀而未有祖配直至明
帝时复远取舜以 …… (第 11a 页)
右魏郊礼
宋书礼志孙权始都武昌及建业不立郊兆至末年太
元元年十一月祭南郊其地今秣陵县南十馀里郊中
是也
三国志吴主传注江表传曰群臣以权未郊祀奏议曰
顷者嘉瑞屡徵远国慕义天意人事前后备集宜修郊
祀以承天意权曰郊祀当于土中今非其所于何施此
重奏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者以天下为家昔周文
武郊于酆镐非必土中权曰 武王 伐纣即阼于镐京而
郊其所也文王未为天子立郊于酆见何经典复奏曰
伏见汉书郊祀志匡衡奏徙甘泉河东郊于酆权 …… (第 13b 页)
泰始所行后世所可法也
图书集成案晋起居注曰武帝太始元年十二月太常
诸葛绪上言知士祭酒刘喜等议帝王各尊其祖所自
出大晋礼天郊当以宣皇帝配地郊宣皇后配明堂以
景皇帝文皇帝配博士宣兆议礼王者郊天以其祖配
周公以后稷配天于南郊以文王配五精上帝于明堂
经典无配地文魏以先后配不合礼制周配祭不及 武
王
帝配有司奏大晋初建庶事未定且如魏诏郊天大事
速议为定
晋书 (第 16a 页)
周之文太祖景皇帝始为唐公肇基天命义
同周之后稷而以高祖拟文王太宗拟 武王
此定论也况重以高祖己有定制乎禘郊宗
祖虽兼论功德然实重水源木本之义商周
之契稷为始祖 …… (第 11a 页)
不妨监殷者夫
二年春夏旱言事者云太祖景皇帝追封于唐高祖实
受命之祖百神受职合依高祖今不得配享天地所以
神不降福以致愆阳代宗疑之诏百寮会议太常博士
独孤及献议曰礼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凡受命始封之君皆为太祖继太祖已下六庙则以亲
尽迭毁而太祖之庙虽百代不迁此五帝三王所以尊
祖敬宗也故受命于神宗禹也而夏后氏祖颛顼而郊
鲧缵禹黜夏汤也而殷人郊冥而祖契革命作 周武王
也而周人郊稷而祖文王则明自古必以首封之君配
昊天上帝唯汉氏崛起丰沛丰公太公无位无功不可
以为祖宗故汉 (第 12a 页)
同周之后稷而以高祖拟文王太宗拟 武王
此定论也况重以高祖己有定制乎禘郊宗
祖虽兼论功德然实重水源木本之义商周
之契稷为始祖 …… (第 11a 页)
不妨监殷者夫
二年春夏旱言事者云太祖景皇帝追封于唐高祖实
受命之祖百神受职合依高祖今不得配享天地所以
神不降福以致愆阳代宗疑之诏百寮会议太常博士
独孤及献议曰礼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凡受命始封之君皆为太祖继太祖已下六庙则以亲
尽迭毁而太祖之庙虽百代不迁此五帝三王所以尊
祖敬宗也故受命于神宗禹也而夏后氏祖颛顼而郊
鲧缵禹黜夏汤也而殷人郊冥而祖契革命作 周武王
昊天上帝唯汉氏崛起丰沛丰公太公无位无功不可
以为祖宗故汉 (第 12a 页)
(于南郊议者不以为疑今皇地祇亦从上帝而合祭/于圜丘独以为不可则过矣书曰肆类于上帝禋于)
(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舜之受禅也自上帝六宗/山川群神莫不毕告而独不告地祇岂有此理哉 武)
(王 克商庚戌柴望柴祭上帝望祭山川也一日之间/自上帝而及山川必无南北郊之别也而独略地祇)
(岂有此理哉臣 …… (第 13a 页)
(今可与不可施行所贵严祀大典以时决定取进止/贴黄称唐制将有事于南郊则先朝献太清宫朝享)
(太庙亦如今礼先二日告原庙先一日享太庙然议/者或亦以为非三代之礼臣谨案 武王 克商丁未祀)
(周庙庚戌柴望相去三日则/先庙后郊亦三代之礼也)
初诏议北郊典礼苏轼主合祭之说从之 …… (第 16b 页)
光武亲诛莽亦采用元始合祭故事不当以
莽为不足法然沛公亲灭秦而所用皆秦法
非秦法果足尚也 武王 受命未遑制作必有
待于周公今以光武袭莽故事遂谓不当以
人废其失四也汉魏及唐谁则能复古 (第 19a 页)
(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舜之受禅也自上帝六宗/山川群神莫不毕告而独不告地祇岂有此理哉 武)
(王 克商庚戌柴望柴祭上帝望祭山川也一日之间/自上帝而及山川必无南北郊之别也而独略地祇)
(岂有此理哉臣 …… (第 13a 页)
(今可与不可施行所贵严祀大典以时决定取进止/贴黄称唐制将有事于南郊则先朝献太清宫朝享)
(太庙亦如今礼先二日告原庙先一日享太庙然议/者或亦以为非三代之礼臣谨案 武王 克商丁未祀)
(周庙庚戌柴望相去三日则/先庙后郊亦三代之礼也)
初诏议北郊典礼苏轼主合祭之说从之 …… (第 16b 页)
光武亲诛莽亦采用元始合祭故事不当以
莽为不足法然沛公亲灭秦而所用皆秦法
非秦法果足尚也 武王 受命未遑制作必有
待于周公今以光武袭莽故事遂谓不当以
人废其失四也汉魏及唐谁则能复古 (第 19a 页)
一
天祖亦惟一祖故大报天之祀止当以高皇帝配文皇
帝功德岂不可配天但开天立极本高皇帝肇之耳如
周之王业 武王 实成之而配天止以后稷配上帝止以
文王当时未闻争辨功德也因命寝其议已而夏言复
疏言虞夏殷周之郊惟配一祖 (第 18a 页)
天祖亦惟一祖故大报天之祀止当以高皇帝配文皇
帝功德岂不可配天但开天立极本高皇帝肇之耳如
周之王业 武王 实成之而配天止以后稷配上帝止以
文王当时未闻争辨功德也因命寝其议已而夏言复
疏言虞夏殷周之郊惟配一祖 (第 18a 页)
逸周书明堂大维商纣暴虐脯鬼侯以享诸侯天下
患之四海兆民欣戴文武是以周公相 武王 以伐纣
夷定天下既克纣六年而 (第 19a 页)
武王 崩成王嗣幼弱未能
践天子之位周公摄政君天下弭乱六年而天下大
治乃会方国诸侯于宗周大朝诸侯明堂之位 …… (第 19a 页)
(十二宫象日辰也水环四周言王者动作法天地德/广及四海方此水也礼记盛德篇曰明堂九室以茅)
(盖屋上圆下方此水名曰辟廱王制曰天子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戏告乐记曰 武王 伐殷荐俘)
(馘于京太室诗鲁颂云矫矫虎臣在泮献馘京镐京/也太室辟廱之中明堂大室也与诸侯泮宫俱献馘) …… (第 37b 页)
明堂以享帝则非郊以享亲则非庙夏商所未有也
而周始为之故夫子曰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 上帝武王 之伐商而归也祀
明堂以教民知孝其礼行于朝觐耕藉养老之先而
严父配天之义夫子不属之 (第 51a 页)
武王 而属之周公者盖
明堂之 (第 51a 页)
武王 主其事而行之其制度则周公明其 …… (第 51a 页)
深得其旨五帝之说始于郑氏应氏杨氏辨
之是也陈氏礼书谓祭五帝与天仍用郑氏
六天之说明堂五室而祭六天亦难强通矣
附辨注疏 武王 配五人神于明堂下
(祭法祖文王而宗武王郑注祭五帝五神于明堂曰祖/宗祖宗通言尔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 …… (第 54b 页)
(明堂也之郊特牲孔疏五时迎气及雩祭则以五方/人帝配 九月大飨五帝则以五人帝及文武配之)
(以文王配五天帝则谓之祖以 武王 配五人神则谓/之宗崔氏曰皆在明堂之上祖宗通言故祭法云祖)
(文王文王称祖孝经云宗祀文王于明堂是文王 (第 55a 页)
称/宗文王既尔则 武王 亦有祖宗之号故云祖宗通言)
王氏肃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祖宗自是不毁之
名非谓配食于明堂者也审如郑 …… (第 55a 页)
杜氏通典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谓祀昊天上
帝先儒所释不同若以祭五帝则以天帝皆坐明堂
之中以五人帝及文王配之五官之神坐于庭中以
武王 配之通名曰祖宗故云祖文王而宗武王文王
为父配祭于上 (第 55b 页)
武王 为子配祭于下如其所论非为
通理但五神皆生为上公死为贵神生存之日帝王
享会皆须升堂今死为贵神独配于 …… (第 55b 页)
陈氏礼书祭法曰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
王郑氏曰禘郊祖宗谓祭祀以配食也其说以为坐
五帝于堂上以五人帝及文王配之坐五神于庭中
以 武王 配之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祖宗其庙
耳非谓配于明堂也月令之五人帝五人神所以配
食四郊也其与享明堂 (第 56a 页)
于经无见又况降五神于庭
中降 武王 以配之岂严父之意哉 (第 56a 页)
唐氏仲友曰文王配上帝周之子孙未之有改孝经
谓之严父为周公言之也乐记谓祀乎明堂而民知
孝者为 武王 言之也若成王以降则亦祖而已德如
文王而可以配上帝文王既配上帝则 (第 56b 页)
武王 虽无配
可也康成谓配以文武凿说也其说谓祭法禘郊祖
宗皆配天之祭亦考之未详耳禘祖宗宗庙之祭郊
配 …… (第 56b 页)
飨为祭五帝所以支离穿凿一至于此也不
知礼书何以亦有祭五帝之说亦考之未精
耳
附辨陈氏成王应宗祀 武王
(陈氏礼书宗祀文王则成王矣成王不祀武王而祀/文王者盖于是时成王未毕丧武王未立庙故宗祀)
(文王而已此所以/言周公其人也)
司马氏光曰窃以孝子之心谁不欲尊其父者圣人
制礼以为之极不敢踰也故祖已训高宗曰典祀无
丰于昵孔 (第 57a 页)
附辨陈氏成王应宗祀武王
(陈氏礼书宗祀文王则成王矣成王不祀 武王 而祀/文王者盖于是时成王未毕丧 (第 57b 页)
武王 未立庙故宗祀)
(文王而已此所以/言周公其人也)
司马氏光曰窃以孝子之心谁不欲尊其父者圣人
制 …… (第 57b 页)
曰此是周公创立一个法如此将文王配明堂永为
定例以后稷配郊推之自可见后来妄将严父之说
乱了
蕙田案礼书谓成王未毕丧 武王 未立庙故
宗祀文王而已然则成王终丧之后当改以
(第 59a 页)
武王 配帝耶康昭而后亦各以其父配耶此
盖泥孝经严父之说而失其旨者也夫明堂 (第 59a 页)
宗祀之礼虽制于周公而行之实自 武王 始
(第 59b 页)
武王 身有开创之功而为之父者又文王也
故得推尊其父以配上帝其后王既无 (第 59b 页)
武王
之功而其父之德又或不如文王则乌可援
严父之例耶且严父之说在周亦有不得已
者周之王业成 …… (第 59b 页)
大报而曰由内及外由亲及疏凿矣
礼记乐记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注文王之庙/为明堂制)
祭义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
蕙田案祀乎明堂即所谓宗祀文王于明堂
也孝经以为创自周公而此属之 武王 何也 (第 60b 页)
周公制之 武王 行之所以并称达孝也注以
文王之庙当之误矣
右明堂飨帝宗祀
孟子齐宣王问曰 (第 61a 页)
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
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注/明)
(堂谓泰山下明堂本周天子东巡狩朝诸侯之处也齐/侵地而得有之 疏案地理志云齐南有泰山史记封)
(禅书云舜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遂觐东/后又云此山黄帝之所常游自占受命帝王未有睹符)
(瑞见而不臻乎泰山也云泰山下明堂本周天子东巡/狩朝诸侯之地者案礼记明堂位云明堂者明诸侯之)
(尊卑昔殷纣乱天下脯诸侯以享诸侯是以周公相 武/王 伐纣 (第 61b 页)
武王 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六年朝诸)
(侯于明堂七年致政于成王成王封周公于曲阜令鲁/世世祀周公以天子礼 (第 61b 页)
患之四海兆民欣戴文武是以周公相 武王 以伐纣
夷定天下既克纣六年而 (第 19a 页)
武王 崩成王嗣幼弱未能
践天子之位周公摄政君天下弭乱六年而天下大
治乃会方国诸侯于宗周大朝诸侯明堂之位 …… (第 19a 页)
(十二宫象日辰也水环四周言王者动作法天地德/广及四海方此水也礼记盛德篇曰明堂九室以茅)
(盖屋上圆下方此水名曰辟廱王制曰天子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戏告乐记曰 武王 伐殷荐俘)
(馘于京太室诗鲁颂云矫矫虎臣在泮献馘京镐京/也太室辟廱之中明堂大室也与诸侯泮宫俱献馘) …… (第 37b 页)
明堂以享帝则非郊以享亲则非庙夏商所未有也
而周始为之故夫子曰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 上帝武王 之伐商而归也祀
明堂以教民知孝其礼行于朝觐耕藉养老之先而
严父配天之义夫子不属之 (第 51a 页)
武王 而属之周公者盖
明堂之 (第 51a 页)
武王 主其事而行之其制度则周公明其 …… (第 51a 页)
深得其旨五帝之说始于郑氏应氏杨氏辨
之是也陈氏礼书谓祭五帝与天仍用郑氏
六天之说明堂五室而祭六天亦难强通矣
附辨注疏 武王 配五人神于明堂下
(祭法祖文王而宗武王郑注祭五帝五神于明堂曰祖/宗祖宗通言尔孝经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 …… (第 54b 页)
(明堂也之郊特牲孔疏五时迎气及雩祭则以五方/人帝配 九月大飨五帝则以五人帝及文武配之)
(以文王配五天帝则谓之祖以 武王 配五人神则谓/之宗崔氏曰皆在明堂之上祖宗通言故祭法云祖)
(文王文王称祖孝经云宗祀文王于明堂是文王 (第 55a 页)
称/宗文王既尔则 武王 亦有祖宗之号故云祖宗通言)
王氏肃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祖宗自是不毁之
名非谓配食于明堂者也审如郑 …… (第 55a 页)
杜氏通典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谓祀昊天上
帝先儒所释不同若以祭五帝则以天帝皆坐明堂
之中以五人帝及文王配之五官之神坐于庭中以
武王 配之通名曰祖宗故云祖文王而宗武王文王
为父配祭于上 (第 55b 页)
武王 为子配祭于下如其所论非为
通理但五神皆生为上公死为贵神生存之日帝王
享会皆须升堂今死为贵神独配于 …… (第 55b 页)
陈氏礼书祭法曰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
王郑氏曰禘郊祖宗谓祭祀以配食也其说以为坐
五帝于堂上以五人帝及文王配之坐五神于庭中
以 武王 配之然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谓祖宗其庙
耳非谓配于明堂也月令之五人帝五人神所以配
食四郊也其与享明堂 (第 56a 页)
于经无见又况降五神于庭
中降 武王 以配之岂严父之意哉 (第 56a 页)
唐氏仲友曰文王配上帝周之子孙未之有改孝经
谓之严父为周公言之也乐记谓祀乎明堂而民知
孝者为 武王 言之也若成王以降则亦祖而已德如
文王而可以配上帝文王既配上帝则 (第 56b 页)
武王 虽无配
可也康成谓配以文武凿说也其说谓祭法禘郊祖
宗皆配天之祭亦考之未详耳禘祖宗宗庙之祭郊
配 …… (第 56b 页)
飨为祭五帝所以支离穿凿一至于此也不
知礼书何以亦有祭五帝之说亦考之未精
耳
附辨陈氏成王应宗祀 武王
(陈氏礼书宗祀文王则成王矣成王不祀武王而祀/文王者盖于是时成王未毕丧武王未立庙故宗祀)
(文王而已此所以/言周公其人也)
制礼以为之极不敢踰也故祖已训高宗曰典祀无
丰于昵孔 (第 57a 页)
附辨陈氏成王应宗祀武王
(陈氏礼书宗祀文王则成王矣成王不祀 武王 而祀/文王者盖于是时成王未毕丧 (第 57b 页)
武王 未立庙故宗祀)
(文王而已此所以/言周公其人也)
司马氏光曰窃以孝子之心谁不欲尊其父者圣人
制 …… (第 57b 页)
曰此是周公创立一个法如此将文王配明堂永为
定例以后稷配郊推之自可见后来妄将严父之说
乱了
蕙田案礼书谓成王未毕丧 武王 未立庙故
宗祀文王而已然则成王终丧之后当改以
(第 59a 页)
武王 配帝耶康昭而后亦各以其父配耶此
盖泥孝经严父之说而失其旨者也夫明堂 (第 59a 页)
宗祀之礼虽制于周公而行之实自 武王 始
(第 59b 页)
武王 身有开创之功而为之父者又文王也
故得推尊其父以配上帝其后王既无 (第 59b 页)
武王
之功而其父之德又或不如文王则乌可援
严父之例耶且严父之说在周亦有不得已
者周之王业成 …… (第 59b 页)
大报而曰由内及外由亲及疏凿矣
礼记乐记祀乎明堂而民知孝(注文王之庙/为明堂制)
祭义祀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
蕙田案祀乎明堂即所谓宗祀文王于明堂
也孝经以为创自周公而此属之 武王 何也 (第 60b 页)
周公制之 武王 行之所以并称达孝也注以
文王之庙当之误矣
右明堂飨帝宗祀
孟子齐宣王问曰 (第 61a 页)
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
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注/明)
(堂谓泰山下明堂本周天子东巡狩朝诸侯之处也齐/侵地而得有之 疏案地理志云齐南有泰山史记封)
(禅书云舜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遂觐东/后又云此山黄帝之所常游自占受命帝王未有睹符)
(瑞见而不臻乎泰山也云泰山下明堂本周天子东巡/狩朝诸侯之地者案礼记明堂位云明堂者明诸侯之)
(尊卑昔殷纣乱天下脯诸侯以享诸侯是以周公相 武/王 伐纣 (第 61b 页)
武王 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六年朝诸)
(侯于明堂七年致政于成王成王封周公于曲阜令鲁/世世祀周公以天子礼 (第 61b 页)
云 武王
又周颂思文后稷配天也我将祀文王于明堂
也 (第 31a 页)
武王 之文唯执竞云祀 (第 31a 页)
武王 此自周庙祭 (第 31a 页)
武王 诗弥
知明堂无矣佟之又议孝经是周公居摄时礼祭法是
成王反位后所行故孝经以文王为宗祭法以文王为
祖又孝 …… (第 31a 页)
请问周公祀后稷文王为何所歌又国语云
周人禘喾郊稷祖文王宗武王韦昭云周公时以文王
为宗其后更以文王为祖 武王 为宗寻文王以文治而
为祖 (第 31b 页)
武王 以武定而为宗欲明文亦有大德武亦有大
功(寻文意当作文亦有大功/武亦有大德疑监本误)故郑注祭法云祖宗通 (第 31b 页)
言
耳是以诗云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注云二后文王 武
王 也且明堂之祀有单有合故郑云四时迎气于郊祭
一帝还于明堂因祭一帝则以文王配明一宾不容两 (第 31b 页)
也 (第 31a 页)
武王 之文唯执竞云祀 (第 31a 页)
武王 此自周庙祭 (第 31a 页)
武王 诗弥
知明堂无矣佟之又议孝经是周公居摄时礼祭法是
成王反位后所行故孝经以文王为宗祭法以文王为
祖又孝 …… (第 31a 页)
请问周公祀后稷文王为何所歌又国语云
周人禘喾郊稷祖文王宗武王韦昭云周公时以文王
为宗其后更以文王为祖 武王 为宗寻文王以文治而
为祖 (第 31b 页)
武王 以武定而为宗欲明文亦有大德武亦有大
功(寻文意当作文亦有大功/武亦有大德疑监本误)故郑注祭法云祖宗通 (第 31b 页)
言
耳是以诗云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注云二后文王 武
王 也且明堂之祀有单有合故郑云四时迎气于郊祭
一帝还于明堂因祭一帝则以文王配明一宾不容两 (第 31b 页)
于明堂
者乎郑引孝经以解祭法而不晓周公本意殊非仲尼
之义旨也又解宗武王云配勾芒之类是谓五神位在
堂下 武王 降位失君叙矣又案六韬曰 (第 12b 页)
武王 代纣雪深
丈馀五车二马行无辙迹诣营求谒 (第 12b 页)
武王 怪而问焉太
公对曰此必五方之神来受事耳遂以其名召入各以
其职命焉既而克殷风调雨顺岂有生来受职殁则配 …… (第 12b 页)
经史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而郑玄注玉藻听
朔以秦制月令有五帝五官之事遂云凡听朔必持
牲告其时帝及其神配以文王 武王 此郑注之误也 …… (第 32a 页)
之外郑注云朝日春分之时也东门皆谓国门也明
堂在国之阳每月就其时之帝而听朔焉卒事反宿
于路寝凡听朔必以特牲告其时帝及其神配以文
王 武王 臣谓今岁首元日通天宫受朝读时令及布
政自是古礼孟春上辛受十二月之政班于明堂其
义昭然犹未行也即如 (第 35a 页)
者乎郑引孝经以解祭法而不晓周公本意殊非仲尼
之义旨也又解宗武王云配勾芒之类是谓五神位在
堂下 武王 降位失君叙矣又案六韬曰 (第 12b 页)
武王 代纣雪深
丈馀五车二马行无辙迹诣营求谒 (第 12b 页)
武王 怪而问焉太
公对曰此必五方之神来受事耳遂以其名召入各以
其职命焉既而克殷风调雨顺岂有生来受职殁则配 …… (第 12b 页)
经史正文无天子每月告朔之事而郑玄注玉藻听
朔以秦制月令有五帝五官之事遂云凡听朔必持
牲告其时帝及其神配以文王 武王 此郑注之误也 …… (第 32a 页)
之外郑注云朝日春分之时也东门皆谓国门也明
堂在国之阳每月就其时之帝而听朔焉卒事反宿
于路寝凡听朔必以特牲告其时帝及其神配以文
王 武王 臣谓今岁首元日通天宫受朝读时令及布
政自是古礼孟春上辛受十二月之政班于明堂其
义昭然犹未行也即如 (第 35a 页)
为七成又从第二至/第三为八成地示皆出若九变者又从第三至北头第)
(一为九变人鬼可得礼焉此约周之大武象 武王 伐纣/故乐记云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
(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陜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 (第 43b 页)
(一为九变人鬼可得礼焉此约周之大武象 武王 伐纣/故乐记云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
(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陜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 (第 43b 页)
(四圭祀天两圭祀地璋邸射祀山川则无祀社之圭/何其缺略如此耶或谓天子之社非诸侯各祭一方)
(者比古无北郊社以祭地也故尊与郊等亲与庙并/故 武王 伐商类于上帝即宜于冢土成王迁洛用牲)
(于郊即社于新邑周礼盖言地即不言社言社即不/言地耳信斯言也则 (第 33a 页)
(者比古无北郊社以祭地也故尊与郊等亲与庙并/故 武王 伐商类于上帝即宜于冢土成王迁洛用牲)
(于郊即社于新邑周礼盖言地即不言社言社即不/言地耳信斯言也则 (第 33a 页)
(望是也以天之高故燔柴以上达以山/川之远故望而祀之皆所以告至而已)
(叶氏梦得曰或曰望祀或曰望秩/者秩其无文而祀其在祀典者也)
诗周颂时迈序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也(天疏 武王 既定/ 下巡行其守)
(土诸侯至于方岳之下作告至之祭柴祭昊天望祭山/川安祀百神乃是王者盛事周公既致 (第 12a 页)
太平追念 武王)
( 之业故述其事/而为此歌焉)
怀柔百神及河乔岳(毛传怀来也柔安也乔高也高岳/岱宗也 疏百神者谓天与山 …… (第 12a 页)
(王氏樵曰刋旅举始末以包中间/刋者治水之始旅者功成祭告)
蕙田案以上三条治水祭山川
诗周颂般序般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也(疏 武王 既定/天下巡行诸)
(侯所守之土祭祀四岳河海之神神皆享其祭祀降之/福祚至周公成王太平之时诗人述其事而 (第 34a 页)
(叶氏梦得曰或曰望祀或曰望秩/者秩其无文而祀其在祀典者也)
诗周颂时迈序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也(天疏 武王 既定/ 下巡行其守)
(土诸侯至于方岳之下作告至之祭柴祭昊天望祭山/川安祀百神乃是王者盛事周公既致 (第 12a 页)
太平追念 武王)
( 之业故述其事/而为此歌焉)
怀柔百神及河乔岳(毛传怀来也柔安也乔高也高岳/岱宗也 疏百神者谓天与山 …… (第 12a 页)
(王氏樵曰刋旅举始末以包中间/刋者治水之始旅者功成祭告)
蕙田案以上三条治水祭山川
诗周颂般序般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也(疏 武王 既定/天下巡行诸)
(侯所守之土祭祀四岳河海之神神皆享其祭祀降之/福祚至周公成王太平之时诗人述其事而 (第 34a 页)
(初到方岳以燔柴告至之后乃考诸侯功绩及封土/为坛更燔柴祭天告诸侯之成功也此唯泰山为之)
(馀岳则否其巡守则每岳皆至也而皇氏云太平乃/巡守案诗颂时迈巡守告祭柴望时迈 武王 之诗而)
(有巡守之 (第 5a 页)
武王 未太平何得云太平乃巡守其义/非也孝经说云至刻石纪号皆孝经纬文也封乎泰)
(山者谓封土为坛在于泰山之 …… (第 5a 页)
(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乎又曰孔子论述六萟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 梁父者七十馀王矣其俎)
(豆之礼不彰盖难言之诗云纣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 武王 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爰周德之洽)
(惟成王成王之/封禅则近之矣)
(后汉书祭祀志注庄子曰易姓而王 …… (第 6a 页)
柴者记所谓祭天也至于岱宗陟其高山云者记所
谓因名山也有山则因以为高无则于郊而坛其义
类一也又有大事而告于上帝者 武王 克商始有天
下故柴望而告也舍此则渎矣记以飨帝于郊与升
中于天为二事则传者之失也然则七十二君之编 (第 13b 页)
(馀岳则否其巡守则每岳皆至也而皇氏云太平乃/巡守案诗颂时迈巡守告祭柴望时迈 武王 之诗而)
(有巡守之 (第 5a 页)
武王 未太平何得云太平乃巡守其义/非也孝经说云至刻石纪号皆孝经纬文也封乎泰)
(山者谓封土为坛在于泰山之 …… (第 5a 页)
(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乎又曰孔子论述六萟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 梁父者七十馀王矣其俎)
(豆之礼不彰盖难言之诗云纣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 武王 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爰周德之洽)
(惟成王成王之/封禅则近之矣)
(后汉书祭祀志注庄子曰易姓而王 …… (第 6a 页)
柴者记所谓祭天也至于岱宗陟其高山云者记所
谓因名山也有山则因以为高无则于郊而坛其义
类一也又有大事而告于上帝者 武王 克商始有天
下故柴望而告也舍此则渎矣记以飨帝于郊与升
中于天为二事则传者之失也然则七十二君之编 (第 13b 页)
右因事祭四方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注礼谓/始告神)
(时荐于神坐书曰周公植璧秉圭是也对疏言作六器/者此据礼神则曰器上文人执则曰瑞 此文义尔若)
(通而言之礼神虽不得言瑞人执者亦曰器故聘礼云/圭璋璧琮凡四器者唯其所宝以聘可也尚书亦以五)
(瑞为五器卒乃复是其人执亦曰器也云礼谓始告神/时荐于神坐者此以玉礼神在作乐下神后故郑注大)
(司乐云先奏是乐以致其神礼之以玉而祼焉是其以/玉礼神与宗庙祼同莭若然祭天当实柴之节也书曰)
(周公植璧秉圭是也者此金縢文彼以周公请天代 武/王 死之说为三坛同墠又为坛于南方周公于前立焉)
(告太王王季文王故植璧于三王之坐手/秉桓圭引之者证植璧于 (第 10a 页)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注礼谓/始告神)
(时荐于神坐书曰周公植璧秉圭是也对疏言作六器/者此据礼神则曰器上文人执则曰瑞 此文义尔若)
(通而言之礼神虽不得言瑞人执者亦曰器故聘礼云/圭璋璧琮凡四器者唯其所宝以聘可也尚书亦以五)
(瑞为五器卒乃复是其人执亦曰器也云礼谓始告神/时荐于神坐者此以玉礼神在作乐下神后故郑注大)
(司乐云先奏是乐以致其神礼之以玉而祼焉是其以/玉礼神与宗庙祼同莭若然祭天当实柴之节也书曰)
(周公植璧秉圭是也者此金縢文彼以周公请天代 武/王 死之说为三坛同墠又为坛于南方周公于前立焉)
(告太王王季文王故植璧于三王之坐手/秉桓圭引之者证植璧于 (第 10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