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春秋類
書類
四書類
易類
論語類
小學類
五經總義類
  (秋何故深罪庄公三傅及注疏并谓纠为兄为当/立如此则桓公为篡国之贼矣夫子何以许管仲)
  (之不死程子以纠为小白弟盖以孔子答子路子/贡之言以大义断之不第据 薄昭
与淮南王书也)
  (况公榖之经文纠不书子而齐小/白以国氏如郑忽曹羁之例乎) (第 50a 页)
 (子是二罪也齐胡氏铨曰齐不受子纠而公必纳之/故先书公伐 见齐不受子纠也次书纳纠见公党)
 (雠之子也尝朱子曰程子以 薄昭
之言證桓公之为/兄则荀卿 谓桓公杀兄以争国而其言固在 (第 13b 页)
薄昭)
 (
之前矣盖未可以此證其必然但以公榖春秋所书/之文为据而参以夫子荅子路子贡之言断之可也)
 (盖圣人之于 …… (第 13b 页)
 (羊谓纠宜君榖梁谓纠可立亦以子纠为兄也三传/注疏并无异说其见于他书者荀卿谓桓公杀兄史)

 (记序纠于小白之上盖皆以子纠为兄也独 薄昭
与/淮南王书谓齐桓杀弟韦昭注曰子纠兄也言弟者)
 (讳也赵氏汸曰时汉文于淮南为兄故避兄而言弟/是则 (第 15b 页)
薄昭
所云乃一时迁就之语而非不易之论也)
 (程子及胡传据公榖经文称纠不系子遂直以纠为/弟而诸家多因之夫公 (第 15b 页)
榖之传所以释经也取其经)
 (而背其传不几进退两无据乎朱子论语或问引用/程子说而其荅潘友恭书又引荀卿杀兄之语而以)
  (薄昭
所云为未必然盖两存之而未尝有所偏主也/今故从朱子而两存之再考叔向谓齐桓为卫姬之)
 (子有宠于僖史记 (第 15b 页)
  纠不称子国非其国也入者难辞也小白系齐宜
  有国也按公谷荀子史记皆以子纠为兄小白为
  弟程子以 薄昭
之言證小白为兄朱子以为疑左
  传史记杜预谓小白子纠为僖公子而程子以为
  襄公子未知孰是而以经文断 (第 11a 页)
 (之易/也)所以然者襄公见杀纠与小白皆以庶子出奔
 而纠弟也又未尝为世子按史称周公诛管蔡以安
 周齐桓杀其弟以反国(前汉书淮南厉王传王骄恣/不法上令 薄将军昭
与厉王)
 (书諌/数之)是纠幼而小白长其有齐宜矣宜则何以不称
 公子内无所承上不禀命故以王法绝之也 …… (第 14a 页)
 圣人称之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召忽死于子
 纠为伤勇比诸匹夫匹妇之谅自经于沟渎而莫之
 知也(朱子曰程子以 薄昭
之言證桓公之为兄而荀/卿尝谓桓公杀兄以争国其言固出于 (第 14b 页)
薄昭
之)
 (前未可以此證其必然但以公榖春秋所书之文为/据参以夫子答子路子贡之言断之盖圣人之于人)
 ( (第 14b 页)
 人金王卫尉对曰相国守关中关中摇足则关西非
 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乃利贾人之金乎文
 帝尝疑周勃反 薄昭
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
 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邑顾欲反邪其事遂皆得释 (第 36a 页)
 公榖无子字
齐小白入于齐
 紏与小白俱庶子孰为兄孰为弟未可知也左氏无
 明文公榖及二传注则子纠是兄桓公是弟程子以
  薄昭
之言證桓公为兄而荀卿尝谓桓公杀兄以争 (第 34a 页)
 白皆以庶子出奔而纠弟也又未尝为世子按史称
 周公诛管蔡以安周齐桓杀其弟以反国(前淮南厉/王传王骄)
 (恣不法上令 薄将军昭
与/厉王书谏数之曰云云)是纠幼而小白长(展两/反)
 有齐宜矣宜则何以不称公子内无所承上不禀命
  …… (第 5a 页)
 匹夫匹妇之谅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上蔡谢氏/曰召忽死)

 (于子纠为伤勇管仲不死为徙义而夫子子之也朱/子或问程子以 薄昭
之言證桓公之为兄而荀卿尝)
 (谓桓公杀兄以争国其言固出于 (第 5b 页)
薄昭
之前未可以/此證其必然但以公榖春秋所书之文为据参以夫)
 (子答子路子贡之言断之盖圣人之于人功罪不相 (第 5b 页)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谅小信也经缢(壹计反)也莫之知人不知也后汉书引
此文莫字上有人字(后汉应邵献帝时奏议曰昔召忽亲死子纠之难而孔子曰经
于沟渎人莫之知)
 程子曰桓公兄也子纠弟也(按荀子仲尼篇齐桓
公杀兄而争国其后司马迁杜元凯皆以子纠为兄独汉书淮南厉王传厉王上书不逊文帝令
薄昭

书云周公诛管叔霍叔放蔡叔以安周齐桓杀其弟以返国韦昭注子纠兄也言弟者讳也程子断以子
纠为弟者虽有 (第 31a 页)
薄昭
之言可證亦以春秋书法断之经书小白系之以齐明其当有国而长矣)仲私 (第 31a 页)
  系恐必合从程朱为是
答庄公九年公伐齐纳子纠齐小白入于齐齐人取子
纠杀之谓桓公为弟子纠为兄者公羊榖梁之论而荀
卿司马迁杜预孙太山胡安定刘原父胡邦衡孙莘老
吕东莱凡三十馀家之说也愚所以取之盖亦有为大
凡春秋书子某者必当立之子也其单称名者必庶孽
不当立者也又春秋凡书入于某者篡位者也公伐齐

纳子纠左氏有子字公榖虽无子字而齐人取子纠杀
之之文则左氏公榖皆有子字桓公于此单书小白之
名又书入于齐故公羊曰其书入于齐何篡也榖梁曰
恶之也程子以大义推之而疑桓公为兄非有所考也
虽引 薄昭
之言以为證而朱子乃云荀卿谓桓公杀兄
以争国其言固在 (第 75a 页)
薄昭
之前论语集注虽取程子之说
而又尝举荀卿之言则亦不能无疑于其间矣不特荀
卿之言也史记齐世家亦云襄公立杀 (第 75a 页)
 者为之间狱岂宜用哉既明且威又柔且中治狱之
 道也
 纪闻曰昔五侯僣逼罪状显明成帝得于亲目非不
 明也乃不能如文帝之诛 薄昭
临时赦而不诛则雷
 不与电合矣赵盖韩杨之死宣帝非不断也然皆罪
 非当死则电不与雷合矣此卦卦象雷电并作 (第 56b 页)
 也以柔居刚为利用狱以刚居柔为利否曰刚柔质

 也居用也用柔非治狱之宜也须如此分析才是三
 代而后若汉文帝者邓通之狱不挠大臣之法 薄昭
 
之狱不徇戚畹之情其亦庶乎柔中而利用狱者矣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夲义作电雷从蔡邕石经本为是或 (第 55a 页)
 白长其有齐宜矣宜则何以不称公子内无所承上

 不禀命故以王法绝之也 今按不称公子说又见
 昭元年莒去疾下 朱子曰程子以 薄昭
之言證桓
 公之为兄而荀卿尝谓桓公杀兄以争国其言固出
 于 (第 24a 页)
薄昭
之前未可以此證其必然但以公榖春秋所
 书之文为据参以夫子答子路子贡之言断之盖圣
 人之于人功罪不相掩 (第 24a 页)
 纠是兄小白是弟而胡氏引据有云史称齐桓杀其
 弟以反国一语求之列代之史并无其文及考汉淮
 南王傅知淮南厉王不法文帝令大将军 薄昭
以书
 责之有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齐桓杀其弟以返 (第 2b 页)
 (而断制枉直不失情理若吕刑过于矜恤至大辟亦/予其赎姑息已甚未免柔而失中矣 昔五侯僣逼)
 (罪状显明成帝得于亲目非不明也乃不能如文帝/之诛 薄昭
临刑始行赦免则雷不与电合矣赵盖韩)
 (杨之死宣帝非不断也然皆/死非其罪则电不与雷合矣)
 (见易曰 (第 24a 页)
谁如其仁者又再言以深许之盖管仲虽未得为仁人而其利泽及人则有仁之功矣○或问管仲不死
之说曰程子至矣但以 薄昭
之言證桓公之为兄则荀卿尝谓桓公杀兄以争国而其言固出于 (第 18b 页)
薄昭
之前矣
盖未可以證其必然但以公谷春秋所书之文为据而参以此章之言断之可也盖圣人之于人有功则称其
功有罪 (第 18b 页)
并见矣鲁不
葬者二公而国乱与礼废并见矣诸侯之䘚或名或否
而列国之敏惰著矣大夫之䘚或曰或否而君恩之厚 薄昭
矣有当期之葬有过期之葬有不及期之葬而葬
之得失分焉有天子之求赙有王臣之归赗有远国之 (第 45b 页)
  或问齐桓晋文之正谲奈何曰程子之说密矣然以其

说求之本文则未见其有以𤼵晋文之本心而能使
后世慎所举者张子以谲为婉以事实字义求之亦
若未安惟胡说为得之而吕伯恭考之为尤详文多
不能悉载学者求之左氏之书自可见矣

  或问管仲不死之说曰程子至矣但以 薄昭
之言證桓
公之为兄则荀卿尝谓桓公杀兄以争国而其言固
出于 (第 9a 页)
薄昭
之前矣盖未可以此證其必然但以公谷
春秋所书之文为据而参以此章之言断之可也盖 (第 9a 页)
 经纳纠不书子杀纠乃称子胡子以为纠不当立取
 以为证而公榖自以桓公为篡义旨不同荀卿传公
 榖之学遂曰桓公杀兄矣独 薄昭
与淮南书言桓公 (第 17a 页)
 目其人

夏公伐齐纳纠齐小白入于齐
 按纠与小白史记以小白为弟程子引 薄昭
之言證
 小白为兄(按精义载程子之言曰桓公子纠襄公之/二弟也大全引以为襄公之二子误甚)
 二说纷纷迄 (第 15a 页)
 秋之辞也礼立适以长立子以贵子以母贵也纠鲁

 出也小白卫出也(本史/记)鲁出宜贵矣纠兄也小白弟也
 (本荀子史记惟 薄昭
与淮南王书言桓/公杀弟盖有所避时文帝于淮南为兄)纠贵而又为
 兄则纠宜立者也鲁纳之正也春秋之法纳所宜 (第 17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