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库 经部
稷之三过其门而不入是即随其所处而安乎易之
序也此乃终身所安之序也又若孟子之受于宋薛
而不受于齐由 邹之 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
子皆是善用易而安其序处此则所谓今日与昨日
所应又各有其序者也○以古君子 (第 74b 页)
序也此乃终身所安之序也又若孟子之受于宋薛
而不受于齐由 邹之 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
子皆是善用易而安其序处此则所谓今日与昨日
所应又各有其序者也○以古君子 (第 74b 页)
龟蒙二山名(孔氏颖达曰春秋齐人来归郓欢龟阴/之田谓龟山之北田也论语说颛臾云)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鲁境内有此二山故言奄有/○曹氏粹中曰龟则 邹之 龟山蒙则费之东蒙山○)
(何氏楷曰蒙山一名东山孟/子所谓登东山而小鲁是也)荒奄也大东极东也(孔/氏 (第 29b 页)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鲁境内有此二山故言奄有/○曹氏粹中曰龟则 邹之 龟山蒙则费之东蒙山○)
(何氏楷曰蒙山一名东山孟/子所谓登东山而小鲁是也)荒奄也大东极东也(孔/氏 (第 29b 页)
说出故佳若亦将如世文凌驾扭合一口道破何味
孟子居邹节 张彦陵曰曰居邹曰平陆曰处守曰为
相此是序事中书法却未道破 乐天斋翼注曰两
不报虽同而所以不报之意则不同
他日由 邹之 任两节 四书脉曰季任与储子初不自 (第 11a 页)
孟子居邹节 张彦陵曰曰居邹曰平陆曰处守曰为
相此是序事中书法却未道破 乐天斋翼注曰两
不报虽同而所以不报之意则不同
他日由 邹之 任两节 四书脉曰季任与储子初不自 (第 11a 页)
(蒙山在西南○孔氏曰春秋齐人来归郓读龟阴之/田谓龟山之北田也论语说颛臾云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主是鲁之境内有此二山故言奄有○/曹氏曰龟则 邹之 龟山蒙则费之东蒙山)荒奄也
大东极东也海邦近海之国也(曹氏曰淮夷来同则/淮浦诸夷在鲁之南)
(者 (第 21a 页)
(东蒙主是鲁之境内有此二山故言奄有○/曹氏曰龟则 邹之 龟山蒙则费之东蒙山)荒奄也
大东极东也海邦近海之国也(曹氏曰淮夷来同则/淮浦诸夷在鲁之南)
(者 (第 21a 页)
周可谓义举矣然以其名则是以其实则非为其实
者以王法正诸夏以诸夏攘夷狄荆楚虽大以当中
国之全力所谓以一服八无异于 邹之 敌楚也齐桓
公建一匡之烈为五伯首未尝有资于秦晋之力况
晋国天下莫强焉奉王命帅齐鲁宋卫陈郑之师讨 (第 19b 页)
者以王法正诸夏以诸夏攘夷狄荆楚虽大以当中
国之全力所谓以一服八无异于 邹之 敌楚也齐桓
公建一匡之烈为五伯首未尝有资于秦晋之力况
晋国天下莫强焉奉王命帅齐鲁宋卫陈郑之师讨 (第 19b 页)
(齐师亦以战而败之若以曹刿之谋为诈则城濮晋/君臣之谋独非诈耶当是战有大小如野战薄战之)
(类不成其为战故不言战耳观孟子 邹之 于鲁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言閧不言战可知矣又战以日成)
(者长勺乘丘于偃不纪日崔氏以长勺乘丘为讥庄 (第 21a 页)
(类不成其为战故不言战耳观孟子 邹之 于鲁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言閧不言战可知矣又战以日成)
(者长勺乘丘于偃不纪日崔氏以长勺乘丘为讥庄 (第 21a 页)
在今沂州费县孔仲达曰春秋齐人来归郓欢龟阴
之田谓龟山之北田也论语说颛臾云昔者先王以
为东蒙主鲁境内有北二山故言奄有曹纯老曰龟
则 邹之 龟山蒙则费之东蒙山何玄子曰蒙山一名
东山孟子所谓登东山而小鲁是也
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 (第 49a 页)
之田谓龟山之北田也论语说颛臾云昔者先王以
为东蒙主鲁境内有北二山故言奄有曹纯老曰龟
则 邹之 龟山蒙则费之东蒙山何玄子曰蒙山一名
东山孟子所谓登东山而小鲁是也
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 (第 49a 页)
非矣孟子曰皆是也孟子归邹滕定公薨文公立使然
友之邹问丧礼于孟子然后行事逾年孟子自 邹之 滕
馆于上宫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使毕战
问井地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
禄可坐而 (第 26a 页)
友之邹问丧礼于孟子然后行事逾年孟子自 邹之 滕
馆于上宫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使毕战
问井地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
禄可坐而 (第 26a 页)
赵氏曰季任任君之弟任君朝(音潮)会于邻国季任为
(去声)之居守其国也储子齐相也不报者来见则当报
之但以币交则不必报也(朱子曰初不自来但以币交未为非礼但孟子既受
之后便当来见而又不来则其诚之不至可知矣故孟子过而不见施报之宜也亦不屑之教诲也○庆
源辅氏曰来见则礼意重币交则礼意轻也)
他日由 邹之 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
喜曰连得间矣
屋庐子(连其名也)知孟子之处(上声)此必有义理 (第 12b 页)
(去声)之居守其国也储子齐相也不报者来见则当报
之但以币交则不必报也(朱子曰初不自来但以币交未为非礼但孟子既受
之后便当来见而又不来则其诚之不至可知矣故孟子过而不见施报之宜也亦不屑之教诲也○庆
源辅氏曰来见则礼意重币交则礼意轻也)
他日由 邹之 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
喜曰连得间矣
屋庐子(连其名也)知孟子之处(上声)此必有义理 (第 1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