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守要害]
易曰。二多誉。四多惧。近也。东方于四裔别国。最近于

中国。惟其近也。所以多惧。故东方之运。每与中国相盛衰。周微而满番汗入于燕。秦亡而平壤陷于卫满。公孙度据辽东于汉乱。 大祚荣
并浿西于唐侵。完颜灭而蒙古有西京。奇渥败而红巾躏八路。此必然之势也。今清胡本我北鄙。鸣吠相达之邻。而 (第 411L 页)
籍。使奉其祀。僚佐皆赐爵渤海。以唐开元元年受唐封。至后唐天成元年。为契丹所灭。凡二百十四年。
赞曰。 大祚荣
以高丽一饿隶。乘时鹊起。奄有东北诸夷五千里地。折狞诡凶犷之心。而衣冠礼乐于椎髻引弓之民。为馀屡百年小 (第 519L 页)
 新罗之封五岳九州者。北曰太白,南曰智异,东曰吐含,西曰鸡龙。并中岳而为五也。沙伐曰尚州。歃良曰良州。豆并曰全州。何瑟曰溟州。并五州而为九也。高丽之置四京十道者。臣按通考曰高丽王居蜀莫郡为上京。以新罗故都庆州。百济故都金马。箕子故都平壤。为东南西三京。所谓四京也。至成宗时。始定十道。关内中原河南岭南岭东山南江南海阳朔方。并开城府为十者是也。真兴之巡北境者。按真兴王十六年。巡狩北道。与句丽定界。其碑在咸兴府北草黄岭下者是也。景德之改邑名者。前所云沙伐为尚州。歃良为良州等是也。朝得暮失则辟土之功。不足多也。去俚就雅则易名之美。不可少也。
 渤海之半入契丹者。臣按丽济既亡。渤海继兴。至唐玄宗时。渤海王 大祚荣。
尽得夫馀沃沮朝鲜之地。地方数千里。贾耽郡国志云。渤海之地。东自泉井。(今德原)西至栅城。凡三十九驿。 (第 164H 页)
误矣。
二十四号。 臣谨按太白山有二。一在宁边。一在三陟。 案太白山今白头山也。唐以白头山为太白山。 大祚荣
东依太白山可證。 …… (第 498L 页)
豆肸。为带方属县。军那,徒山,半那等地。皆会津近邑。则竹军疑今之会津。
三十三号。 高句丽旧将大荣祚 (祚荣)
。走保太伯山之东北。又移女真之东牟山。 案太伯山之为白头山明甚。
卷七(舆地考)
三号。 臣谨接汉书 (第 499H 页)
方。可移于西方。此其受病之源也。
又或误据唐书闲漫之笔。遂疑弁辰(一作韩)在北方。
 唐书渤海传云。 大祚荣
尽得扶馀、沃沮、弁韩、朝鲜、海北诸国。(东史同。)〇句丽史云。泉男生既降。(男生盖苏文之子。)帝召入 (第 250H 页)
。进右卫大将军卞国公。〇镛案东儒又执此文。以为男生句丽之人。而号曰卞国渤海北蕃之国。而尽得弁韩。则句丽亦可为卞韩。然当时封号。多不以实。故新罗诸王。皆封乐浪郡公。岂即庆州为乐浪乎。此不足为据。又如 大祚荣
既得朝鲜。又得弁韩。其云朝鲜。正是今平安道之地。句丽故疆也。岂得复以卞韩。为句丽哉。此皆闲漫不核之笔 (第 250H 页)
真兴王改元称鸿济元年。此盖新罗之盛时也。
新罗既亡。南北沃沮之地。尽为渤海之所据。
 唐书渤海传云。 大祚荣
尽得扶馀、沃沮、朝鲜、海北诸国。〇又云。大氏保挹娄之东牟山。南接新罗。以泥河为境。(泥河。在江陵之北 …… (第 258H 页)
 唐书云。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〇又云。武后时。乞乞仲象。东走渡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仲象死。其子 祚荣。
乃建国。尽得夫馀、沃沮、弁韩、朝鲜、海北诸国。万岁通天中。契丹尽忠。杀营州都督赵翙。反有舍利。乞乞仲 (第 265H 页)
象者。与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丽馀种。东走渡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武后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其罪。比羽不受命。后诏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中郎将索仇。击斩之。是时。仲象已死。其子 祚荣。
引残痍遁去。楷固穷蹑。度天门岭。 (第 265H 页)
祚荣
因高丽靺鞨兵。拒楷固。楷固败还。于是契丹附突厥。王师道绝。不克讨。 (第 265H 页)
祚荣。
即并比羽之众悖(一作恃)荒远。乃建国。自号震国。王遣使交突厥地方五千里户十馀万。 〇又云。睿宗先天中 (第 265H 页)
。遣使拜 祚荣。
为渤海郡王。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〇镛案太白山者。我邦之白头山也。(长白山。)奥娄河者。今之额敦 (第 265H 页)
山。出二河。西入混同江。查其纬度。正在营州东二千里也。仲象立国之初。本据白山之东。其子 祚荣。
暂遁旋还。不离白山之东。其后嗣王拓地广土。西极夫馀。(今开原。)以至沈州。(今盛京。)而今太子河以南 …… (第 265H 页)
此不过百馀年。(自宋太宗时至徽宗时。)高丽睿宗使尹瓘攻取之。乃筑九城。旋复失之耳。(详见沃沮考。) 高王
既卒。 (第 265L 页)
(大祚荣。
)武王继立。(名武艺。)寔犯登州。而新罗承诏。击其南鄙。以其壤地相接也。
 
唐书云。开元中黑水靺鞨 …… (第 265L 页)
 唐书云。武艺谥武王。钦茂谥文王。(武艺子。)华屿谥成王。(钦茂孙。)嵩邻谥康王。(钦茂子。)元瑜谥定王。(嵩邻子。)言义谥僖王。(元瑜弟。)明忠谥简王。(言义弟。)言义死。从父仁秀立。其四世祖野勃。 祚荣
弟也。能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死谥宣王。初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至是。遂为海东盛 (第 266H 页)
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〇镛案唐书靺鞨传。越喜虞娄之等。至贞元中。(德宗时。)朝唐。其后服属渤海。不与王会。以此推之。仁秀之所开拓。即越喜铁利之等。至于我邦西北之边。沃沮、句丽之故地。已于 高王
时得之。故南接新罗也。
肃慎故地。为上京曰龙井府。领龙、湖、渤三州。(唐书)
 唐书云。天宝末。钦茂 …… (第 266H 页)
 唐书云。俗谓贵者。曰显州之布。卢城之稻。〇镛案中京者。所谓旧国也。在上京之南三百里。东牟山之下。即 大祚荣
树壁之处也。其地在忽汗河之西。故及徙上京。谓之忽汗河之东也。今镜泊之南二百里。有额敦山。其高六十里。 …… (第 266L 页)
 唐书云。鸭渌。朝贡道也。长领。营州道也。又云。果有九(一作丸)都之李乐游之梨。 〇辽史地理志云。渌州本高句丽故国。渤海号西京鸭渌府。桓州。在渌州西南二百里。正州。在渌州西北三百八十里。〇镛案辽之渌州。即渤海之鸭渌府。盖以神州为治也。唐书地理志。称自丸都城。溯流东北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中京。(文见上。)则所谓神州西京。当在今虞芮慈城之北隔水之地也。其疆域所辖。或至水南。或限水北。今不可详也。其谓之朝贡道者。当时辽蓟之地。契丹梗路。故其朝唐之路。盖于今龙川前洋。乘舟至登州下陆也。据唐书云。李楷固败还。而契丹附突厥。王师道绝。不克讨 祚荣。(已见上。)
契丹之梗路。可知也。又其入寇。必寇登州。其朝贡之
 路。亦必由是也。唐书地理志云。安东都护府。故汉襄 …… (第 267H 页)
 一统志。辽东都司云。唐征句丽。置盖辽二州。寻为渤海。大氏所据。五代时地。入契丹。〇盛京志云。渤海置五京十五府。而辽地始盛。辽金皆袭渤海。各置五京。其三皆今盛京所属之地。〇镛案谪中。苦无书籍。即辽史地志。不见全文。其源头误处。无由劈析。然渤海大氏。原不得辽东一片之地。今谓唐征句丽。而大氏据辽可乎。仲象东走之初。本保太白之东北。 祚荣
远遁之后。只得海北之诸国。此时未敢窥辽东一步也。七王之后。宣王仁秀。开大境宇。始乃西极扶馀。遂至建沈 (第 269L 页)
。辽东一县。何尝为大氏物乎。楷固败还之后。唐人愤欲雪耻。直缘契丹梗路。遂致王师道绝。若使 祚荣
早得辽东。岂患长鞭之不及哉。契丹既灭渤海。虏其部落。多徙辽东。遂取渤海州县之名。冒之于辽东诸邑。如玄 (第 269L 页)
  原编所论。渤海疆域之辨。既已详著。玆于辽宋高丽之史。更摭事实。录为一篇。其于疆域之辨。亦有助矣。
渤海太祖高王 大祚荣
元年。(唐武后圣历二年。)自立为震国王。
 旧唐书云。渤海靺鞨。 (第 294H 页)
大祚荣
者。本高丽别种也。高丽既灭。(高宗时。) (第 294H 页)
祚荣
率家属。徙居营州。万岁通天年。(武后十三年。)契丹李尽荣叛。(句) (第 294H 页)
祚荣
与靺鞨乞四比羽。各领亡命东奔。保阻以自固。尽荣既死。武后命右玉铃卫大将军李楷固。率兵讨其馀党。先破斩 (第 294H 页)
乞四比羽。又度天门岭。(岭东。即古肃慎地。)以迫 祚荣。
(第 294H 页)
祚荣
合高丽靺鞨之众。以拒楷固。王师大败。楷固脱身而还。(句)属契丹及奚尽降突厥。(东夷合北虏。)道路阻绝 (第 294H 页)
。武后不能讨。 祚荣
遂率其众。东保挹娄之故地。据东牟山筑城以居之。(后以为中京。) (第 294H 页)
祚荣
骁勇。善用兵。靺鞨之众及高丽馀烬。稍稍归之。〇武后圣历中。 (第 294H 页)
祚荣
自立为震国王。遣使通于突厥。其地在营州之东二千里。南与新罗相接。(界咸兴。)西越憙靺鞨。(越喜者。今 …… (第 294H 页)
 新唐书云。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万岁通天中。契丹尽忠杀营州都督赵翙。反有舍利乞乞仲象者。(胡三省云。舍利契丹。管军头目之称。)与靺鞨酋乞四比羽及高丽馀种。东走渡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白头山东北。)武后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其罪。

比羽不受命。后诏玉铃卫大将军李楷固。中郎将索仇。击斩之。是时。仲象已死。(其间四年。)其子 祚荣。
引残痍遁去。楷固穷蹑。度天门岭。 (第 294L 页)
祚荣
因高丽靺鞨兵。拒楷固。楷固败还。于是。契丹附突厥。王师道绝。不克讨。(辽沈多梗也。) (第 294L 页)
祚荣
即并比羽之众。尽得扶馀、(今开原。)沃沮、(我北道)弁韩、朝鲜海北诸国。(弁韩云者。传闻之误。)〇案 (第 294L 页)
大氏树壁。本在天门岭之东。此云。追奔而度岭似误。(大氏本都其中京。今之艾丹城似是也。) 高王
之十五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唐册王。为渤海郡王。
 旧唐书云。中宗即位。 (第 294L 页)
(高王
七年。)遣侍御史张行岌。往招慰之。 (第 294L 页)
祚荣
遣子入侍。将加册立。会契丹与突厥。连岁寇边。使命不达。睿宗先天二年。(即开元元年。)遣郎将崔䜣。往册 (第 294L 页)
祚荣
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天子锡其地名。名曰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 (第 294L 页)
每岁。遣使朝贡。〇案徙都上京。虽在武王之时。上京作都已在 高王
之初。故名其所统曰忽汗州。盖其上京。在忽汗河之东。(今称呼儿哈河。)与今宁古塔。隔水之地也。(汗忽河 …… (第 294L 页)
 新唐书云。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〇案渤海。是唐锡之美名。其前称震国公。亦唐锡。自称则靺鞨而已。〇又按东史。称 大祚荣。
本句丽旧将。唐灭句丽。 (第 294L 页)
祚荣
东保太白山。后又附新罗。受五品大阿餐之秩。而金富轼史。无此文也。 (第 294L 页)
高王
在位廿一年而卒。子武艺立。是为武王。(以其年。为元年。)
 旧唐书云。玄宗开元七年三月。 (第 294L 页)
祚荣
死。六月丁卯。遣左监门率吴思谦。摄鸿胪卿充。使吊祭。册立其适子桂娄郡王大武艺。袭父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 (第 294L 页)
郡王忽汗州都督。(册府元龟云。兼九姓燕然都督。)〇新唐书云。 祚荣
死其国。私谥为高王。武艺立。斥大土宇。东北诸夷。畏臣之。私改年曰仁安。〇案新主改元。则先主建元明矣。 …… (第 294L 页)
 新唐书云。元和十三年。言义死。谥僖王。弟明忠立。改年太始。立一岁死。谥简王。从父仁秀立。改年建兴。其四世祖野勃。 高王祚荣
弟也。〇正月。渤海遣使来朝。且告哀五月。以知国务大仁秀。为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 …… (第 296H 页)
 册府元龟云。唐明宗天成元年十一月。(即同光四年冬。)青州霍彦威。奏得登州状申(时渤海通后唐。由登莱水路。)契丹先发诸部。攻逼渤海国。自阿保机身死。虽已抽退。尚留兵马在渤海夫馀城。今渤海王弟部领兵士。攻围夫馀城契丹。〇宋史云。渤海自唐梁后唐。朝贡不绝。后唐天成初。为契丹阿保机攻夫馀城下之。阿保机死。渤海王复攻夫馀。不能克。历长兴、(唐明宗。)清泰。(唐末主珂。)遣使朝贡。周显德后。隔绝不能通中国。〇按此二史之文。渤海王弟权立为王。以攻夫馀城明矣。是年下距清泰之年。恰满十年。犹能遣使朝贡。则諲撰之后。更有嗣王明矣〇又按诸书。皆以渤海灭于是年。而其不绝不亡之證。班班可见。第自 高王
(第 298L 页)
大祚荣
建国之元年。(唐武后圣历二年己亥。)下至是年。(后唐同光四年丙戌。)为二百二十八年。厥享国不为不久矣 …… (第 298L 页)
 辽史云。圣宗太平九年 宗(一作宋)仁宗天圣七年。丽显宗二十年。 秋八月。东京(今辽阳城。)舍利军详稳大延琳。(即渤海 高王
七世孙。)囚留守驸马都尉萧孝先。遂僭位。号其国。为兴辽。年为天庆。(高丽史作天兴。)时南北女真。皆从 …… (第 299L 页)
 高丽史显宗二十年(辽太平九年。)九月。契丹东京将军大延琳。遣大府丞高吉德。告建国。兼求援延琳。渤海始祖 大祚荣
七代孙。叛契丹。国号兴辽。建元天兴。(续纲目云。延琳因民怨思乱。遂囚留守。)十二月。兴辽国太师大延定 …… (第 299L 页)
 绎史云。渤海。本靺鞨之粟末部。臣属于句丽。及句丽灭。其人多入于唐。而诸部分散。迸入渤海。又有拂涅、懿娄、越喜、铁利等部。唐初通使中国。及渤海强盛。皆服属而置郡。〇东史云。大祚案 (大祚荣)
本句丽旧将。唐灭句丽。徙其人于陇右河南。 (第 301H 页)
祚荣
收逋残。保太白山。又附新罗。受五品大阿飧之秩。其后尽据句丽靺鞨之地。地方五千里。西通上国。南聘新罗。 (第 301H 页)
北捍契丹。东使日本。雄视东北之奥。殆三百年。所以称海东盛国也。〇案 大祚荣
无远仕新罗之理。大阿餐之说。似系东人夸诞也。
  
(附见)洪大提学(奭周)渤海世家。(叙事有法。故 (第 301H 页)
录之。其有小差者。微删之。)
靺鞨之种。有曰粟末。大氏常附高句丽。或曰。高句丽之别种也。高句丽既灭。徙其民于河南陇右。其旧将 大祚荣。
帅众保太伯山东北。寻徙挹娄之东牟山。其地直营州东二千里。高句丽遗民多归之。号其国曰震朝。或曰。武氏万 (第 301H 页)
岁通天中。契丹陷营州。有舍利乞乞仲象者。与靺鞨酋乞四比羽。东走度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自固。武后封比羽。为许国公。仲象为震国公。赦其罪。而比羽不受命。武后乃遣将军李楷固等。击杀比羽。而仲象亦病死。其子 祚荣
遁。楷固引兵穷追。度天门岭。为 (第 301H 页)
祚荣
所败。 (第 301H 页)
祚荣
遂并有比羽之众及高句丽、靺鞨兵。合四十万人。自立为震国王。会契丹突厥相连。而中国之路。不通于辽东。 (第 301H 页)
祚荣
于是尽得高句丽浿水以北故地。扶馀、沃沮、肃慎之土。皆隶焉。地方五千里。户十馀万云。大氏其人。皆中国之 …… (第 301H 页)
义立。改元朱雀。僖王薨。弟简王明忠立。改元太始。简王立一岁而薨。从父仁秀立。改元建兴。仁秀者。 高王
弟野勃之四世孙也。天姿英武。有 (第 302H 页)
高王
之风。数用兵伐新罗及海北诸部。以广其地。天子以为有功。加检校司空。当宪宗、穆宗、敬宗时。凡遣使朝献者 …… (第 302H 页)
之稻。湄沱湖之鲫。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其果则有丸都之李。乐游之梨。皆尝见称于中国云。
赞曰。渤海 高王。
以芟夷创残之馀。一呼而得四十万众。表东海而有之者。二百馀年。其文物典章。班班有中国之风。可不谓命世之 (第 302L 页)
乃鼓行而前。遂举平壤。此杜牧之论定河北诸镇。先于得魏者也。今建州即魏志所称小水貊也。其始非有阿保机, 大祚荣
之智略也。非有强弓长戟之利也。非有回纥,吐蕃之强也。直以四路出师。庸帅偾事。又熊袁之材也。为党仇所陷 (第 301H 页)
。夫人儆戒相成阴功亦多。寡人不忘于心。乃封为夫人。岁赐租一千石。)
[咏东史]其二百九十七
太伯山东 大祚荣。
尽收丽烬事兼并。如何渤海封王后。天子还忧靺鞨兵。(渤海靺鞨酋长 (第 146L 页)
大祚荣。
据大伯山。东勾丽馀烬。稍稍归之。乃建国号震国。地方千里。有兵数万。尽得扶馀沃沮朝鲜诸国之地。唐封为渤 (第 146L 页)
王甲申。安胜族子大文。据金马渚以畔。新罗讨平之。寘金马郡。)
渤海国。本粟末靺鞨。高句丽亡后。其旧将 大祚荣。
收拾馀烬。国号震。唐封为渤海郡王。地方五千里。有五京十二府六十二州。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为契丹所 …… (第 442L 页)
  
[驾洛国世系]
【增】(驾洛国世系。)首露。 居登。 麻品。 居叱弥。 伊尸品。 坐知。 吹希。 铚智。 钳知。 仇衡。(三韩三国所属诸国世系。皆不可考。独驾洛可考。故附见。)
[渤海国世系]
【增】(渤海国世系。) 高王。(大祚荣。)
 武王。(武艺。祚荣子。建元仁安。) 文王。(钦武。武艺子。建元大兴。) 元义。(钦武族弟。) 成王 (第 465H 页)
  
[驾洛国世系]
【增】(驾洛国世系。)首露。 居登。 麻品。 居叱弥。 伊尸品。 坐知。 吹希。 铚智。 钳知。 仇衡。(三韩三国所属诸国世系。皆不可考。独驾洛可考。故附见。)
[渤海国世系]
【增】(渤海国世系。)高王。 (大祚荣。
) 武王。(武艺。 (第 465H 页)
祚荣
子。建元仁安。) 文王。(钦武。武艺子。建元大兴。) 元义。(钦武族弟。) 成王。(华与。钦武孙。建 (第 465H 页)
 高句丽盖苏文。东部大人大对卢之子也。(对卢官名。)一姓盖金。自云生水中。故姓泉氏以惑众。
按盖苏文即大对卢之子。而自云生于水中。改称泉氏以惑众。解慕漱,金蛙,柳花,高朱蒙之生。皆是物也。盖大氏即高丽大姓。 大祚荣
其后也。至辽金及胜国时。大氏尤多。若金海陵王完颜亮之母亦大氏。今处东国者。加一点为大氏。
 盖苏文弑 …… (第 143H 页)
拔之基。按丽济之故。奠宅土中。号令四方。则辽海以东。不咸以南。扶馀靺鞨肃慎挹娄沃沮之地。尽我提封。而 祚荣
之黠。亦无地卵育于其间。而梁吉之奸。弓裔之猾。亦何敢肆其陆梁于畿邑咫尺之地哉。呜呼。骊山之冢才拔。而 (第 146L 页)
首当其祸。而不数日到咸兴矣。其急如是。不此之忧。远戍于六镇之外。不亦迂乎。臣以为永兴耀德山城。古渤海 大祚荣
之国都。英雄割据。必取形胜。若依宁边。更设重镇。移入巡营。两道官民兵俱属两镇。储器机积粮饷。期于必守 (第 377H 页)
者十数人。学士彬彬。与王氏相甲乙。祚荣可谓旷世之杰也。东史曰唐灭高句丽。徙其人于河南陇右。高句丽旧将 大祚荣
收其逋残之众。与靺鞨走保太白山之东北。又移女真之东牟山。建国号震旦。开元初改称渤海。后唐天成元年为契 …… (第 177L 页)
丽王赐光显姓名王继。畀白州奉祀。文献通考云唐武后时。舍利乞乞仲象。与靺鞨奠乞四比羽走保太伯山。仲象子 祚荣
乃建国太伯山。(未详。)贾耽郡国志曰渤海国南海,扶馀,鸭绿,栅城四府并是句丽旧地也。自新罗泉井郡至栅 (第 177L 页)
之源流也。句骊未灭之时。本为疣赘部落。靺羯之属。寔繁有徒。是名栗末小蕃。尝逐句骊内徙。其首领乞四羽及 大祚荣
等。至武后临朝之际。自营州作孽而逃。辄据荒丘。始称振国。时有句骊遗烬。勿吉杂流。枭音则啸聚白山。鸱义 …… (第 156L 页)
与契丹济恶。旋于突厥通谋。万里耨苗。累拒渡辽之辙。十年食葚。晚陈降汉之旗。初建邑居。来凭邻援。其酋长 大祚荣。
始受臣藩第五品大阿餐之秩。后至先天 (第 156L 页)
考之前史。辽金氏为遣使价。来贺生辰。甚盛举也。及我本朝。只称诞日。礼甚简约固无不可。然臣观唐史。渤海 大祚荣。
前丽旧将也。暴起而亡。无足可称。而东国礼乐文物之盛。只称渤海。而三韩不与焉。臣窃耻之。我东方与尧并兴 (第 306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