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谥议下
  驳赠工部尚书马畅谥议一首
  太尉晋国公韩滉谥议一首
  左常侍柳浑谥议一首
  驳右仆射 郑珣瑜
谥议一首
  驳左散骑常侍房式谥议二首 …… (第 1a 页)
  说而就谥曰贞故载之谥议

   驳尚书左仆射 郑珣瑜
谥议(太常博士徐复/谥文献驳之)
               李 巽
议曰夫谥所以昭德也德既昭矣则 …… (第 5b 页)
   又议

议曰 郑珣瑜
令德清规坐镇风俗理人而善政浃洽作
相而谋猷密勿其终始事迹于时罕俦所以表贤易名
实曰 (第 6b 页)
文献
夫文者焕乎大行献者轩然高名合而褒之
厥有经义亦犹贞惠文子累数其美至于再三以劝事
君者今奉驳议其无进拔 (第 6b 页)
无是非无赈施无謇谔且曰
二字之谥非三代两汉之事愚以为异矣巽之驳所谓
进拔者岂不以推择群萃致之于庭乎 珣瑜
任司衡铨
暨当钧轴流品式叙英髦在朝若无奖拔之明则何以 (第 6b 页)
至此但如来议寡言慎行故其端兆不可得而窥也当
先朝之日上体不平奸臣王叔文招(一作/擅)权作朋将害
于国其视丞相如无也轻议(一作/诣是)相府不循旧章 珣瑜
意虽能诛力固不足移疾高谢万情所归则是非之明
孰大于此夫所谓赈施者在礼家施不及国贤人君子
广爱为心莫不 …… (第 7a 页)

珣瑜(一作/之字)
所羞言也奚谓无哉至如謇謇匪躬前议巳
书其微婉矣既承高论敢不指明德宗季年李实为京
兆尹殊恩昼接贵倖无比 (第 7b 页)
而实以羡馀称伐莫之敢非 珣瑜
众诘所由上陈利害且曰取于人而未酬其直焉
得有馀是其言不可谓之无謇谔矣伏以国朝宰辅谥
文而兼字者代有人 …… (第 7b 页)
与文伯歜之类皆不为文矣故诔谥之制因时(一作/特)
别前状议 珣瑜
之行曰为一代之名臣斯其旨欤谨上
采礼经旁观旧史参诸国典以定二名请依前谥曰文
献谨议
   又议
议曰 (第 9a 页)
郑珣瑜
两字之谥今太常请依前谥曰 (第 9a 页)
文献
者夫
谥者春秋褒贬之旨也仲尼书法随类推广虽一字褒
贬其文犹博盖欲指明事业以昭示后代俾后之人惩 …… (第 9a 页)
记非尽宣尼所述
故戴圣得(一作/后)以增损也则贞惠文子之谥卫君乱制
也古今无有也非宣尼所述又何足法哉 郑珣瑜
和茂
修整始终无阙可为(一作/谓)美矣至于议行考功而度越
等辈比于酂文成梁文昭魏文贞则不侔而谥号无差 …… (第 10a 页)
轻用国典失春秋之旨矣向者酂梁数公皆经纶草昧
辅翼兴王以道辅君致于化洽彰灼千古言之者凛然
生敬而以 珣瑜
齿之岂无愧于心哉夫数公者皆时主
感风云之会怀谟明之美故加于常典以明其德亦所
以笃君臣之义也然非正也权 …… (第 10b 页)
致理平之化或忘身徇难成中兴之业又岂 珣瑜
之以
典选为进善以辞疾为嫉恶邪皆尚口伪辨非守典确
论也夫以典选者皆为进善耶若然者则国家有天下
二百年 (第 11a 页)
何裴行俭马戴卢从愿等数贤独见称于时也
循资署置谓为进善异乎余所闻也又 珣瑜
之病数月
而终岂伪疾耶(一作/也)借使伪疾尤可怪也昔子路之冗
食家臣有杀身徇难而 (第 11a 页)
珣瑜
履台辅之重当危难之际
平居则飨其高爵厚禄见危则奉身自保以此为是非 …… (第 11a 页)
之明即董狐之书赵盾为妄作也 珣瑜
之辞疾可责于
太常举以为德信君臣之义非常人所知也 (第 11b 页)
珣瑜
之下
诘李实诚中其疾可谓美矣然则 (第 11b 页)
珣瑜
自始筮仕至于
启手足垂四十年历諌职持风宪其忠规激发恐有过
此者今太常举其下诘李实未为多也谓为謇谔者众 …… (第 11b 页)
云三代两汉无
二字之谥此末(一作/未)学之过也无荀文若之进善无孟
轲之是非无文子之赈施无周舍之謇谔以 珣瑜
之行 …… (第 11b 页)
今所议两字之谥亦又
不当其议固(一作/故)不足斥也前巽之言过矣但两字之
谥加等之美以萧何房玄龄言不在 珣瑜
也巽虽不敏
至于言谥美以感(一作/惑)人听此尝所激切而不平也终
不欲有僣齿于萧何房玄龄之宗又不欲有造 …… (第 12a 页)
魏徵前有司之过后之专笔削
者宜有以矫之也不矫之典礼寝乱矣有司不可以尤
而效之也不可以党所见而遂僣典也 郑珣瑜
两字之
谥请下太常重议若一字不足尽 (第 12b 页)
珣瑜
之盛德必须两
字则敢俟再告谨议(竟从复议/谥文献)
   驳左散骑常侍房式谥议(太常博士陆亘谥/曰倾 (第 12b 页)
文怒故有是授 庚寅制(或有/曰字)门下侍郎守吏部尚书
平章事贾耽可检校司空兼左仆射守门下侍郎平章
郑珣瑜
可守吏部尚书守中书侍郎平章事高郢可
守刑部尚书守尚书左丞平章事韦执谊可守中书侍
郎并依前平章事 癸巳 …… (第 12a 页)
为皇太子
改名某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初广陵王名从水傍
享至册为皇太子始改从今名 丁酉吏部尚书平章
郑珣瑜
称疾去位其 (第 12b 页)
珣瑜
方与诸相会食于中书
故事丞相方食百寮无敢谒见者叔文是日至中书欲 …… (第 12b 页)
旧事告叔文叱直
省直省惧入白执谊执谊逡巡惭𧹞(乃版切/与赧同)竟起迎叔
文就其閤语良久宰相杜佑高郢 珣瑜
皆停箸以待(郢/下)
(或有/郑字)有报者云叔文索饭韦相巳与之同餐閤中矣佑
郢等心知其不可(或无不 (第 13a 页)
非是)畏惧叔文执谊莫敢出言
独叹曰吾岂可复居此位顾左右取马径归遂不起
前是左仆射贾耽以疾归第未起 (第 13a 页)
珣瑜
又继去二相皆
天下重望相次归卧叔文执谊等益无所顾忌远近大 …… (第 13a 页)
作诰)
又下制以太常卿杜黄裳为门下侍郎左金吾卫大将
军袁滋为中书侍郎并平章事又下制吏部尚书平章
郑珣瑜
刑部尚书平章事高郢并守本官罢相皇太
子见百寮于东朝百寮拜贺皇太子涕泣不答拜 景
申诏宰臣告天地社稷皇 (第 30a 页)
言焉宗元再拜
  与李翰林建书(建本传贞元中补校书郎德宗思/得文学者或以建闻帝问左右宰)
   (相 郑珣瑜
曰臣为吏部时当补校书者八人他/皆藉贵势以请建独无有帝喜擢左拾遗翰林)
   (学士此书在永时作也书云 (第 17b 页)
文怒故有所授 庚寅制(或有/曰字)门下待郎守吏
部尚书平章事贾耽可检校司空兼左仆射守门下侍
郎平章事 郑珣瑜
可守吏部尚书守中书侍郎平章事
高郢可守刑部尚书守尚书左丞平章事韦执谊可守
中书侍郎并依前平章事 癸已 …… (第 5a 页)

皇太子改名某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初广陵王名
从水傍享至册为皇太子始改从今名 丁酉吏部尚
书平章事 郑珣瑜
称疾去位其日 (第 5b 页)
珣瑜
方与诸相会食
于中书故事丞相方食百寮无敢谒见者叔文是日至
中书欲与执谊计事令直省通执谊直省以旧事告叔 …… (第 5b 页)
文叱直省直省惧入白执谊执谊逡巡惭𧹞(乃版切/与赧同)
起迎叔文就其閤语良久宰相杜佑高郢 珣瑜
皆停箸
以待(郢下或/有郑字)有报者云叔文索饭韦相已与之同餐閤
中矣佑郢等心知其不可(或无不/字非是 (第 6a 页)
)畏惧叔文执谊莫敢
出言 珣瑜
独叹曰吾岂可复居此位顾左右取马径归
遂不起前是左仆射贾耽以疾归第未起 (第 6a 页)
珣瑜
又继去
二相皆天下重望相次归卧叔文执谊等益无所顾忌
远近大惧焉 (第 6a 页)
将军袁滋为中书侍郎并平章事又下制吏部尚书平
章事 郑珣瑜
刑部尚书平章事高郢并守本官罢相皇
太子见百寮于东朝百寮拜贺皇太子涕泣不答拜
景申诏宰臣告天地社稷皇太 (第 11b 页)
有诗云何况镜中年又逼三十二时年三十一也旧谱
以为校书时作非是
十九年癸未
以拔萃选登科时 郑珣瑜
为吏部李商隐撰公墓碑云
前进士避祖讳选书判拔萃盖公祖名锽与宏同音言
所以不应宏辞也摭言云白公试宏词赋 (第 63b 页)
   用人
陆贽奏唐德宗曰当天后时非惟人得荐士亦令士得
自荐又曰天后以宽得人陛下以精失士盖德宗自文

艺外它政率庸闇疏缪赵憬卢迈贾耽高郢 郑珣瑜

政胥多历年所而韩全义李说李锜辈之节钺不知以
何名授之然而谓德宗取士之不精则又不可也武后
改制凡狄 (第 3a 页)
怒故有所授 庚寅制(下或有/曰字)门下侍郎守
吏部尚书平章事贾耽可检校司空兼左仆射守门下
侍郎平章事 郑珣瑜
可守吏部尚书守中书侍郎平章
事高郢可守刑部尚书守尚书左丞平章事韦执谊可
守中书侍郎并依前平章事 癸已 …… (第 5a 页)
为皇太子改名某仍令所司择日备礼册命初广陵王
名从水傍享至册为皇太子始改从今名 丁酉吏部
尚书平章事 郑珣瑜
称疾去位其 (第 5b 页)
珣瑜
方与诸相会
食于中书故事丞相方食百寮无敢谒见者叔文是日 …… (第 5b 页)
事令直省通执谊直省以旧事告
叔文叱直省直省惧入白执谊执谊逡巡惭赧竟起迎
叔文就其阁语良久宰相杜佑高郢 珣瑜
皆停箸以待
(郢下或/有郑字)有报者云叔文索饭韦相已与之同餐阁中矣
佑郢等心知其不可畏惧叔文执谊莫敢 (第 6a 页)
出言(或无不/字非是) 珣瑜
独叹曰吾岂可复居此位顾左右取马径归遂不
起前是左仆射贾耽以疾归 (第 6a 页)
珣瑜
又继去二相
皆天下重望相次归卧叔文执谊等益无所顾忌 (第 6a 页)
或/作诰)又下制以太常卿杜黄裳为门下侍郎
左金吾卫大将军袁滋为中书侍郎并平章事又下制
吏部尚书平章事 郑珣瑜
刑部尚书平章事高郢并守
本官罢相皇太子见百僚于东朝百寮拜贺皇太子涕
泣不答拜 丙申诏宰臣告天地社稷皇 (第 11a 页)
下简武官议典礼上以为
能益器之与信臣议且致相位遇公有惑疾使视之疾
甚不能知人遂不用用郑吏部高太常为相 (郑珣瑜/
高郢)
以秘书命公所以示优之也公有文章若干卷深茂古
老慕司马相如扬雄之辞而其诂训多尚书尔雅之说
(第 17a 页)
   国男赠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
按李发事魏为横野将军申国公十一世而生有唐绥
州刺史明明生太子中允进德进德生昌明令珍玉珍

玉生雅州别驾赠礼部尚书震公即尚书第三子讳建
字杓直始以进士第二人试校秘书郎判容州招讨事
复调为本官会德宗皇帝选文学公被荐上问少信臣
皆曰闻而不之面唯宰相 郑珣瑜
对曰臣为吏部侍郎
时以文入官当校秘书者八其书则驰他人书建不驰
故独得上嘉之使居翰林中就拜左 (第 6a 页)
会病狂易中/自刺弗殊遂不用犹自考功员外再迁给事)用郑
吏部高太常为相(孙曰十九年十二月以太常卿高/邺 吏部侍郎郑珣瑜
同平章事)
以秘书命公(孙曰帝疑京为忌者中伤中人问责相继/后对延英帝谕遣京沮骇走出罢为袐书)
(少 (第 19b 页)
化之宗源辍于周行往涖通邑申可长安县令 郑珣瑜
可检校吏部员外郎兼奉先县令韦武可检校礼部员
外郎兼昭应县令贾全可咸阳县令兼监察御史霍琮
可华原县令兼 (第 5a 页)
郑珣瑜
高郢平章事制 …… (第 26b 页)
致邕熙。用康区夏。布和缉化。属
在辅臣。所谓适宜。实为通典。银青光禄大夫守吏部尚书
平章事上柱国 郑珣瑜
银青光禄大夫守刑部尚书平章
事上柱国高郢等。咸以忠靖。累更班列。秉彝廉慎。植操贞
常。自参辅中枢 (第 26b 页)
郎窦申等十人。咸以器
能。理道精心。究烝黎之疾苦。知教化之宗源。辍于周行。往
涖通邑。申可长安县令。 郑珣瑜
可检校吏部员外郎兼奉
先县令。韦武可检校礼部员外郎兼昭应县令。贾全可咸
阳县令兼监察御史。霍琮可华原 (第 06a 页)
郴州旧桂阳监置炉两所。采铜铸钱。每日约二十贯。计
一年铸成七千贯。有益于人。

** 駮尚书右仆射 郑珣瑜
谥议 …… (第 02b 页)
议曰。 郑珣瑜
两字之谥。今太常请依前谥曰文献者。夫谥
者。春秋褒贬之旨也。仲尼书法。随类推广。虽一字褒贬。其
文犹 …… (第 03a 页)
非尽宣尼所
述。故戴圣得以增损也。则贞惠文子之谥。卫君乱制也。古
今无有也。非宣尼所述。又何足法哉。 郑珣瑜
和茂修整。始
终无阙。可为美矣。至于议行考功。而度越等辈。比于酂文
成梁文昭魏文贞则不侔。而谥号无差 …… (第 04a 页)

之旨矣。向者酂梁数公。皆经纶草昧。辅翼兴王。以道辅君。
致于化洽。彰灼千古。言之者凛然生敬。而以 珣瑜
齿之。岂
无愧于心哉。夫数公者。皆时主感风云之会。怀谟明之美。 …… (第 04a 页)
心。岂当举之以为训也。其馀姚元崇宋璟刘
幽求。或辅相一代。致理平之化。或忘身徇难。成中兴之业。
又岂 珣瑜
之以典选为进善。以辞疾为嫉恶耶。皆尚口伪
辩。非守典确论也。夫以典选者皆为进善耶。若然者。则国
家有 (第 04b 页)
天下二百年。何裴行俭马戴卢从愿等数贤独见称
于时也。循资署置。谓为进善。异乎余所闻也。又 珣瑜
之病。 …… (第 04b 页)
数月而终。岂伪疾耶。借使伪疾。尤可怪也。昔子路之冗食
家臣。有杀身徇难。而 珣瑜
履台辅之重。当危难之际。平居
则飨其高爵厚禄。见危则奉身自保。以此为是非之明。即
董狐之书赵盾。为妄 (第 05a 页)
作也。 珣瑜
之辞疾可责。于太常举以
为德。信君臣之义。非常人所知也。 (第 05a 页)
珣瑜
之下诘李实。诚中
其疾。可谓美矣。然则 (第 05a 页)
珣瑜
自始筮仕。至于启手足。垂四十
年。历谏职。持风宪。其忠规激发。恐有过此者。今太常举其
下诘李实。未为 …… (第 05a 页)
。三代两汉无二字之谥。此未学之过
也。无荀文若之进善。无孟轲之是非。无文子之赈施。无周
舍之謇谔。以 珣瑜
之行。清而无阙。可为掩之。不足辩也。今
所议两字之谥。亦又不当。其议固不足斥也。前巽之言过
矣。但两 (第 05b 页)
之谥。加等之美。以萧何房元龄言。不在 珣瑜
也。
巽虽不敏。至于言谥美以惑人听。此尝所激切而不平也。
终不欲有僭。齿于萧何房元龄之宗。又不欲有造 …… (第 05b 页)
。后之专笔削者。宜有以矫
之也。不矫之。典礼寝乱矣。有司不可以尤而效之也。不可
以党所见而遂僭典也。 郑珣瑜
两字之谥。请下太常重议。
若一字不足 (第 06a 页)
珣瑜
之盛德。必须两字。则敢俟再告。谨议。

** 请符载书 (第 06a 页)
平章事 郑珣瑜
可守吏部尚书。守中书侍郎平章事高郢
可守刑部尚书。守尚书左丞平章事韦执谊可守中书侍
郎。并依前平章事 …… (第 09b 页)
始改从今名。 丁酉。吏部尚书平章事 郑珣瑜
称疾去位。
其日。 (第 10a 页)
珣瑜
方与诸相会食于中书。故事。丞相方食。百寮无
敢谒见者。叔文是日至中书。欲与执谊计事。令直省通执
谊。 (第 10a 页)
直省以旧事告。叔文叱直省。直省惧。入白执谊。执谊逡
巡惭赧。竟起迎叔文。就其閤语良久。宰相杜佑高郢 珣瑜
皆停箸以待。有报者云。叔文索饭。韦相已与之同餐閤中
矣。佑郢等心知其不可。畏惧叔文执谊。莫敢出言。 (第 10a 页)
珣瑜

叹曰。吾岂可复居此位。顾左右取马径归。遂不起。前是左 …… (第 10a 页)
仆射贾耽以疾归第未起。 珣瑜
又继去。二相皆天下重望。
相次归卧。叔文执谊等益无所顾忌。远近大惧焉。

** 顺宗实录三(起四月 …… (第 10b 页)
又下制。以太常
卿杜黄裳为门下侍郎。左金吾卫大将军袁滋为中书侍
郎。并平章事。又下制。吏部尚书平章事 郑珣瑜
刑部尚书
平章事高郢并守本官罢相。皇太子见百寮于东朝。百寮
拜贺。皇太子涕泣不答拜。 景申。诏宰臣告 (第 23b 页)
复。元和初官太常博士。

** 驳李巽拟相国赠尚书右仆射 郑珣瑜
谥议 (第 17b 页)
UT1469
:END:

郑珣瑜
令德清规。坐镇风俗。理人而善政浃洽。作相而谋 …… (第 17b 页)
猷密勿。其终始事迹。当时罕俦。所以表贤易名。实曰 文献。
夫文者焕乎大行。献者轩然高名。今而褒之。厥有经义。亦
犹贞惠文子累数其功。至于再三。以劝事君者。今 …… (第 18a 页)
。无赈施。无謇谔。且曰二字之谥。非三
代两汉事。愚以为巽之驳。所谓进拔者。岂不推择偫萃致
之于庭乎。 珣瑜
往司铨衡。暨当钧轴。流品式叙。英髦在朝。
若无奖拔之明。则何以至此。但如来议寡言慎行。故其端
兆不可 …… (第 18a 页)

珣瑜
意虽能诛。力固不足。移疾高谢。万情所归。则是非之
明。孰大于此。夫所谓赈施者。在礼。家施不及国。贤人 …… (第 18b 页)
患。免
逋租。亦既当之矣。其于笃亲庇族。衣无常主。践名教者。谁
则不行。若以分孤寡之资。同于赈施。则 珣瑜
所羞言也。奚
谓无哉。至如謇謇匪躬。前议已书其微婉矣。既承高论。敢
不指明。德宗季年。李实为京兆尹。 (第 18b 页)
殊恩昼接。贵幸无比。而
实以羡馀称贷。莫之敢非。 珣瑜
众诘所繇。上陈利害。且曰。
取于人而未酬其直。焉得有馀。是其言不可谓之无謇谔 …… (第 18b 页)
则鲁侯与文伯歜之类。皆不为文矣。故诔谥之制。因时旌
别。前状议 珣瑜
之行。曰为一代之名臣。斯其旨欤。谨上采
礼经。旁观旧史。参诸国典。以定二名。请依前谥曰文献。 (第 20a 页)
校秘书郎。判容州招讨事。复调为本
官。会德宗皇帝选文学。公被荐。上问少信臣。皆曰闻而不
之面。唯宰相 郑珣瑜
对曰。臣为吏部侍郎时。以文入官当
校秘书者八。其书则驰他人书。建不驰。故独得。上嘉之。使
居翰林中。 (第 04a 页)
画必 郑元伯。
诗应李一源。桃花一千树。茅屋两三村。流水逶迤曲。繁松交互根。始知今世上。真有武陵存。
其二
酌彼三池 (第 223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