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志铭         权德舆
府君讳有方字某天水略阳人(集有/也字)曾祖崇本皇朝散
大夫滑州匡城县令祖若讷皇右补阙起居郎桂歙梓
三州刺史考仿皇杭州紫溪县令代以儒门四科为家
法故发 于文则
菁华施于政则惠和公承是休德饬躬
践行得诗之无邪易之通理凡五授命皆以推择曰左
清道率府兵曹参军太子通事 (第 9a 页)
称也乎太史公冁然而惊喟然而叹曰尽之矣其蔑有
加矣此固载道之器而圣人之至文矣嗟乎世之学者
无志 于文则
己苟有志焉舍是无以议为矣是故本之
诗以求其恒本之易以求其变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
春秋以求其断本之乐以求 (第 19a 页)
乃得郡其于进退取舍之际如此志之所
存何可量也而天固啬之则当世君子所以重为公惜
者岂惟以其文哉虽然公之 于文则
有道矣公尝论儒 (第 9b 页)
则郡檄交移承讳则倚庐同戚虽伯季具迩而敦赏独深
矣试为标论诗盖错综魏晋而托宿于唐英赋则驰驱屈
宋而逸驾 于散骑文则
陶铸班贾而呈范于中郎其为篇
也幽玄以通思舂容以御气婉丽以陈词和易以达理愤 (第 13a 页)
无欲而以为无事也顾又曰非佛老之玄寂非罔乎至 于文则
明道达意止矣浅深大小唯其所造六经异体
非群圣人之殊致邪拟之维肖绘工耳故君子丑之道
思曰今之贤者其言皆 (第 19a 页)
之者之多端而所以
致其乐者不一也得之者以缮性而失之者以溺心悟
之者以反本而徇之者以灭质方其悦于博而耽 于文
心愈溺质愈灭而愈足以为乐吾又安知是书之不
为声色之娱博塞技击之靡而何以贤夫鉴古琢句者
之所好耶君诚以 (第 3a 页)
  张东海墓表(王鏊/)
公讳弼字汝弼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奇节伟行慨然
思与之齐视世之龊龊无足动其意而世亦莫之用也
其坏奇卓荦之气无所泄则时发之于文发之于诗发

之于草书而发之事业殆不能十之一二而亦足以名
世矣公少为弟子员已博览无不观及长始中南畿乡
荐成化丙戌登进士授兵部武选主事改武库进车驾
员外郎出守南安六年以病乞归卒公天分高朗出语
不凡其发 于文则
病近世委靡腐烂之习痛扫去之自
立一家言顾尝自许得古人矩度而世莫之知也为诗
每寓感时忧国抑邪与正之意翰 (第 1b 页)
   山居赋(自注/)
古巢居穴处曰岩栖栋宇居山曰山居在林野曰丘园
在郊郭曰城傍四者不同可以理推言心也黄屋实不

殊于汾阳即事也山居良有异乎市廛抱疾就闲顺从
性情敢率所乐而以作赋扬子云云诗人之赋丽以则
文体宜兼以成其美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
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榖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
外咏 于文则
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览者废张左
之艳辞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傥值其心耳意实言
表而书不尽遗迹索意托之 (第 7b 页)
               (宋/)谢灵运
古巢居穴处曰岩栖栋宇居山曰山居在林野曰丘园
在郊郭曰城傍四者不同可以理推言心也黄屋寔不
殊于汾阳即事也山居良有异乎市廛抱疾就闲顺从
性情敢率所乐而以作赋扬子云云诗人之赋丽以则
文体宜兼以成其美今所赋既非京都宫观游猎声色

之盛而叙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才乏昔人心放俗
外咏 于文则
可勉而就之求丽邈以远矣览者废张左
之艳辞寻台皓之深意去饰取素傥值其心耳意寔言
表而书不尽遗迹索意托之 (第 6a 页)
  赠顾母太夫人九十序
天子之侍医顾君以母太夫人九十告也诸荐绅先生

大人奉觞为寿已张少保相公文壁间少保故贵贤声 于文则
人人益大羡喜争自效为祝若干万言而顾君
数为击鲜合乐堂上下以谢客而娱太夫人之观且侈
盛举云世贞于君乡人 (第 17b 页)
  张助甫
不佞自以远方待罪之吏不敢文深其辞以干用事者
乃辱不鄙而赐之书出迁入固洸洋累百千言中间所
以奖与不佞非不佞所当固足下自道也数坐白事上
省得从于鳞田间酒语便推足下垂天之翼真可以搏

九万而息天池不欲足下区区为时闻人而已不佞少
窃父兄馀波污版籍赖天之灵不令入从中秘诸先生
游而以游于鳞故并盛年壮气却黜人间之好相与劘
琢其辞以为亡论身后名即人生舍死亡足娱者而又
赖天之灵不遂懵昧自六经而下 于文则
知有左氏司
马迁于骚则知有屈宋赋则知有司马相如扬雄张衡
于诗古则知有枚乘苏李曹公父子旁及陶谢乐府则 (第 17b 页)
语极有致文生于情世所恒晓情生 于文则
未易论盖
有出之者偶然而览之者实际也吾平生时遇此境亦
见同调中有此又庾子嵩作意赋成为文康所难而云
(第 9b 页)
  黄老黄庭经
余于道藏中得一卷曰黄老黄庭经妄庸人标之曰太
上黄庭中景经盖欲以配内外景也其注曰上清元命
真人李千乘李君不知何许人尚不及考其出处窃意
其经与注皆李君笔也自古训故之学未有精悉至此
其精悉之极也则先经而后注也或先注而后经也皆

未可知也是故曰李君笔也 于文则
竭蹶而趣内外景
不及也岂天与人之别乎然而近古矣谈理则黄庭之
羽翼也徵韵则琴心之遗响也友人王舜华以小楷 (第 6b 页)
  颜帖
晚又得文忠与李大夫二帖澄师一帖祭伯父一帖附
装坐位帖后澄师帖极伟劲而小过于拙有篆籀意李
大夫祭伯父风骨遒逸神采惊人与坐位结法正同据
题当有祭侄季明文而今失之令人怅然米颠谓颜行

书尚可教其任诞乃尔然亦不为无意也
  又颜帖
书家铁手腕当推颜鲁公第一如前数帖皆稿草不经
意而天真烂然往往有步武山阴意至 于文则
愈窜改
而愈不快人有不胜其絮与沓拖者何也鲁公在唐举
制科又中文词清丽科此尤不可晓
  题颜鲁公汝越帖 (第 3a 页)
乃得郡其于进退取舍之际如此志之所
存何可量也而天固啬之则当世君子所以重为公惜
者岂惟以其文哉虽然公之 于文则
有道矣公尝论儒
者之学去己之私以尽其所受之分以施于上下亲疏
之际前圣有作大经大法皆具今之学者亦求合于 (第 5a 页)
   刑法疏(惠帝时政出群下各立私/情刑法不定故上疏云)
自近世以来法渐多门令甚不一臣今备掌刑断职思
其忧谨具启闻臣窃伏惟陛下为政每尽善故事求曲
当则例不得直尽善故法不得全何则上求尽善则诸
下牵文就意以赴主之所许是以法不得全刑书徵文
徵文必有乖于情听之断而上安于曲当故执平者因
文可引则生二端是法多门令不一则吏不知所守下
不知所避奸伪者因法之多门以售其情所欲浅深苟

断不一则居上者难以检下于是事同议异狱犴不平
有伤于法古人有言人主详其政荒人主期其事理详
匪他尽善则法伤故其政荒也期者轻重之当虽不厌
情苟入 于文则
(狠本/字)而行之故其事理也夫君臣之
分各有所司法欲必奉故令主者守文理有穷塞故使
大臣释滞事有时宜 (第 35b 页)
者也故曰博礼根于心
而一本者也故曰约博文而非约之以礼则其文
为虚文而后世功利辞章之学矣约礼而非博学 于文则
其礼为虚礼而佛老空寂之学矣是故约
礼必在于博文而博文乃所以约礼二之而分先
后焉者是圣学之不明而功利异 (第 62b 页)
  庐山出修行便禅经统序
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藉有方是
故发轸分逵涂无乱辙革俗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
则幽绪告微渊博难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寻试略
而言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则禅智
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
游应必同趣功玄在于用交养于万法其妙物也运群
动以至壹而不有廓大象于未形而不无无思无为而

无不为是故洗心静乱者以之研虑悟彻入微者以之
穷神也若乃将入其门机在摄会理玄数广道隐 于文
是阿难曲承音诏遇非其人必藏之灵府何者心无
常规其变多方数无定像待感而应是故化行天竺缄
之有匠幽关莫开 (第 5a 页)
  达摩多罗禅经序(姚秦/)
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籍有方是
故发轸分逵途无乱辙革俗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

则幽诣告微渊博难究然理不云昧庶智统可寻试略
而言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然则禅
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
俱游应必同趣功玄于在用交养于万法其妙物也运
群动以至一而不有廓大象于未形而不无无思无为
而无不为是故洗心静乱者以之研虑悟彻入微者以
之穷神也若乃将入其门机在摄会理玄数广道隐
文则
是阿难曲承音诏遇非其人必藏之灵府何者心 (第 17b 页)
至邃古之遐踪昭代之经
制虫鱼之琐屑科斗之瑰奇无弗肆而覈曲而通焉庶
几乎齐驱左马杜韩追美侨弘向朔矣惜其 于文则

缺于史于学则未暇于经也夫独造而不能兼该固前
人之所短自开一堂奥自立一门户亦明代之所阙也
盖前人当 (第 5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