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詩文評類
別集類
诡谲为诚实包藏为智谋缄默为沈鸷遂致二圣蒙
尘后妃亲王与无辜之人流离北去想陛下龙潜济郓
尝亲闻见张邦昌 耿南仲
辈所为也陛下入继大统即
将前主和议者窜之岭外使天下冤抑之气一旦舒快
自后臣窃闻陛下日与二三大臣论思讲 (第 10b 页)
百官多言请割地求成便㮚固持不
可谓三镇为国塞垣三镇破国谁与守且敌情无厌即
割内地尽江淮岂有不来理唐恪 耿南仲
力争不释公
厉声曰河北民无罪弃地民独安之且以河北取天下
势若建瓴河北既亡其谁为中原者帝曰何㮚言是然 (第 25a 页)
南仲
宠厚不能夺竟罢㮚开封尹已复诏为尚书仆
射数日敌薄城下殿前诸统制败死斡里雅布纵兵乘城 …… (第 25a 页)
仆射建炎中兴仆射
最有功勋宜配享高庙策劳记室而史阙不载诚为遗
憾吾悲靖康之难蔡京为戎首王黼养乱幸成至 耿南

凌迟狼籍莫可楥救然数人者皆得完狗马馀骨死
葬东南仆射生不逢明主末路乃得柄用国事已去身
陷朔漠死委骨瀚 (第 25b 页)
  刘 弇
   刘 跂      黄 裳
   晁说之      晁补之
   余 干       耿南仲
   
柳子文      商 倚
   李之仪      赵德儒 (第 29a 页)
师而反劝进为怀二
而挟奸无大臣节况尝污伪命不可以立新朝好问惭
求去甚力乃除资政殿学士知宣州又进呈肃论 耿南
父子章疏上曰 (第 9b 页)
南仲
误渊圣罪天下共知朕尝欲手
剑击之夫复何道乃以散官安置岭南而其子延禧落
龙图阁学士令随侍又进呈王宾论范 (第 9b 页)
官知
起居注入直
南书房纂修明史一统志秀水朱□尊记
  龙图阁直学士将乐杨时中立
  观文殿学士开封 耿南仲晞道(建炎元年/)
  述古殿直学士上蔡谢克家任伯 (第 13a 页)
叔之后在明为陜西抚军斗枢至今犹以
读书世其家
  陈用之论语解序
荆公六艺之学各有传者考之诸家著录中 耿南仲

原之易陆佃之尚书尔雅蔡卞之诗王昭禹郑宗颜之
周礼马希孟方悫陆佃之礼记许允成之孟子其渊源
具在而陈 (第 11b 页)
  书周礼集说后
仁和严十区笃好经学雍正癸丑四月以散馆入京赠
予周礼集说十二卷为前代文渊阁藏书元吴兴陈友
仁所编也友仁自序言得此本于沈则正家不知作者
因为增益其所未详附以前辈诸老之议论以广其传

予读其书虽不逮订义之精博要亦经师家一种也中
閒脱去地官一卷明关中刘氏储秀尝补足之今世所
见皆元本未得刘氏所补友仁于五官俱有总论在卷
首祇考工记无之今雕本多颠错有在凡例纲领中者
俟他日访得刘氏本再为釐订其末附临川俞氏庭椿
复古编盖成化时张都御史瑄所合刋而传是录以友
仁别自有复古编与庭椿之书并列舛矣甲寅五日十
区以羸疾下世偶翻书架为之腹痛
  王昭禹周礼详解跋
荆公三经当时以之取士而祖述其说以成书者 耿南

龚深甫之易方性夫陆农师之礼于今皆无完书其
散见诸书中皆其醇者也独王光远周礼至今无恙因
得备见荆公以字 (第 15b 页)
   宇文虚中免言者劾其议和之罪出知青州
甚哉人君听言不可不审也况用之进退大臣乎虚中
失节之士君子所不予然在宣和靖康之际未见其罪
也方王黼为相虚中上言庙谟失策主帅非人将有纳
侮自焚之祸其先见之智岂在李纲下及金人败盟上
下震恐虚中草罪己之诏徵勤王之兵词气激烈虽陆
贽奉天之诏未能远过至于姚平仲劫营而败也帝欲
遣使辨解大臣畏祸皆不欲行虚中承命毅然而往视

富弼慷慨使辽殆无愧焉虚中志节焯焯如此使钦宗
推诚而任之俾与李纲协心比力岂不贤于李邦彦
南仲
诸人耶今也金师甫退台谏遽以议和割地归咎
虚中且首陈和议者谁欤力请割地者谁欤非邦彦 (第 10b 页)

诸人欤虚中不过承命出使耳台谏于邦彦 (第 10b 页)
南仲

罪不闻举劾顾乃劾虚中之议和岂天下之公论哉钦
宗以耳目所及曾不能察遽用台諌之言而罢之伤忠
义之心莫 (第 10b 页)
听政遣奉御史尚书左丞冯解副
使权尚书右丞李回诣大元帅府迎王已已邦昌以太
宰退处资善堂大元帅府随行官属 耿南仲
等上表劝 (第 34a 页)

狐狸可乎公屡荐徐著作霖徐论事语多侵公遂拂
衣去公奏晋之曰柰何以臣故失此贤士昔高若讷
劾责已之馆职 耿南仲
仇㐲阙之诸生凡人之情自 (第 10b 页)
    (臣/)等谨案优古堂诗话一卷宋吴幵撰幵字
    正仲滁州人绍圣丁丑中宏词科靖康中官
    翰林承旨与 耿南仲
力主割地之议卒误国
    事又为金人往来传道意旨立张邦昌而事
    之建炎后窜谪以死其人本不足道 (第 1a 页)
    部唱和诗集此书盖用其例而宋志独未著

    录其相与酬答者忠臣而外为张耒晁补之
    蔡肇余干 耿南仲
商倚曹辅柳子文李公麟
    孔武仲等凡十一人又有但题其名曰向曰
    益而不著姓二人益疑即温益向 (第 1b 页)
则不知何
    人也耒补之肇 南仲公
麟武仲益七人宋史
    有传忠臣倚并入元祐党籍惟干子文行事
    不槩见辅亦非靖康时为枢筦者楼钥 (第 1b 页)
  周易新讲义十卷提要
宋龚原撰原字深甫遂昌人少与陆佃同师王安石
进士高第元丰中为国子直讲官至宝文阁待制事
迹详宋史本传宋艺文志称原著易传十卷续解易
义十七卷朱彝尊经义考则云未见东都事略称原
著有易传春秋解论语孟子解各十卷并载有邹浩
一序按所云易传疑即是书晁氏读书志云宋王安
石三经义当时俱颁学宫独易解以为少作未善不
专以取士故绍圣后又有龚原 耿南仲
注易并行场
屋考之宋杨时之说曰龚原本王学一派其人其书 (第 1b 页)
似无足取惟宋时古笈传世绝少而此书完善犹存
李衡义海撮要李简学易记赵汝梅筮宗多取其说
耿南仲
书已收
四库兹编续出亦未可偏废矣
  通纪七卷续五卷提要
唐马总撰总有意林
四库全书已著录史称总笃学 (第 2a 页)
  卷三十七

   同文唱和
    诗呈同院诸公(计十人)
(邓忠臣/商/倚/余/张/干/耒 耿南仲/
眺补之)
(曹/辅/李公麟/蔡/肇/柳子文)
    秋日同文馆诗(计九人)
(邓忠臣/蔡/肇/眺补 (第 56b 页)
之/商/倚/张/耒 耿南仲)
(
柳子文/李公麟/曹/辅)
    未试即事杂书率用秋日同文馆为
    首句(计十人) (第 56b 页)
(邓忠臣/眺补之/张/余/耒/干/蔡/啇/肇/倚)
(柳子文/曹/辅/李公麟 耿南仲)
    天启有少年真喜事之句用其韵和
(计二人)
(邓忠臣/蔡/肇)
    诗呈同院后至诸公(计 …… (第 57a 页)
    初八试院(计十人)
(邓忠臣/柳子文/孔仲武/李公麟/眺补之/啇/倚)

(余/干 耿南仲/
蔡/肇)
    试院即事呈诸公(计九人)
(余/张/干/耒/孔仲武/柳子文/眺补之/李公麟)
(邓 (第 58a 页)
忠臣 耿南仲/
商/倚)
    再呈慎思诸公兼以言怀(计二人)
(商/倚/邓忠臣)
    重九考罢试卷书呈同院诸 (第 58a 页)
(计九/人)
(邓忠臣/余/干/眺补之 耿南仲/
蔡/肇)
(张/耒/柳子文/李公麟) …… (第 58a 页)
   以荅(计七人)

(邓忠臣/曹/辅/蔡/余/肇/干/眺补之/商/倚) (耿南仲)
    感兴复用钟字韵呈同舍(计一人)
(邓忠臣)
    慎思屡以佳篇见贻且俾属和而衰
     (第 60a 页)
与平仲谋之已蚤,所以决胜,非藉王超、石保吉之师。靖康之难,种师道与伯纪谋之太生,所以决挫,非独唐恪、 耿南仲
之弱。今事迫坏,群贤无一还顾者。老先生身在辇毂,手持日月,左圜右方,幸与当世贤豪亟襄此务,弃敝蹻而获 (第 225 页)
相涉则已。若以心迹为不可判。则举措之不可掩如此而曰。子不欲和。臣民之未之信也久矣。此所以 耿南仲,
秦桧,王伦,何藓接迹于后世。而陷君父于不义之地也。不从其令而从其意。乃古今人臣之常态。其能保其特操。 (第 42L 页)
。金人亦问其安否。使得毕力于靖康。殚虑于建炎。莫或挠之。则二帝必无北狩之辱。高宗必无南渡之患。而前则 耿南仲
沮之。后则张浚劾之。而国不可为矣。噫。浚以君子之口。发小人之言。遂汪,黄陷纲之计者。独何心哉。彼潜善 (第 528H 页)
   览庄生齐物论。诙诡阔诞。似是而实非。聊成二诗。始与终夺。以寓辟异端之意。
   山居四喜(四首)
   西郊饯席。次南云卿(龙翼)韵。赠冬至 副使南仲
(二星)赴燕。(二首)
   与申寅伯(晸)遇西郊。次其韵。又赠仲辉。
   咏洪伯涵(万容)
     
(右非齐物论)
山居四喜(四首)
晴窗暖日披黄卷。虚阁清宵弄素琴。棋局乍开邀客设。瓮醪初熟使妻斟。(使一作唤)
儿知读字声音好。翁罢看书睡味甘。时对涧童询钓事。偶逢田叟打农谈。(询一作论)
屋后青山看斐亹。门前绿水听潺湲。半帘微雨烧香坐。一至清风倚枕眠。
睡起启签翻古画。兴来挥笔写新诗。花明槛外耽看处。月白庭中散步时。
西郊饯席。次南云卿(龙翼)韵。赠冬至 副使南仲
(二星)赴燕。(二首)
欲向樽前强赋诗。愁多不觉句成迟。向来契阔犹堪怅。况此关山远别时。
我且停 (第 339H 页)
  且大同之法。只当量入为出。今乃量出为入。而又过为赢馀。今其馀米积在各邑。久为贪官奸吏牟利和籴之资。臣愿依朱子破分之训。以其所馀之数。量减所收之数。则民情必大悦矣。

十七。臣窃听。今之论变异者皆曰。将无奈天数何。此绝不然也。朱子尝以为钦宗勤俭仁慈。出于天资。亲出诏答。所论皆是。其即位时。日有重晕相轧。是太祖即位陈桥时瑞也。其三四日后。昏雾四塞。是 耿南仲
邪说。有以蒙蔽之。若使钦宗专任李纲。则岂不复太祖之业。以符荡日之瑞乎。然则人事之感天。甚昭昭也。且臣 (第 213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