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集類
詞曲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渊为工部尚
书不独解与胡也其入内阁也亦未必尽出翰林也西
杨齐府审理也文简中书舍人也文靖户科给事中也 文清监察御史 也文达吏部主事也近日丹徒永嘉安
仁南海贵溪亦中书舍人主事给事中也列圣严于防 (第 7b 页)
书不独解与胡也其入内阁也亦未必尽出翰林也西
杨齐府审理也文简中书舍人也文靖户科给事中也 文清监察御史 也文达吏部主事也近日丹徒永嘉安
仁南海贵溪亦中书舍人主事给事中也列圣严于防 (第 7b 页)
世肖坊记
绩溪程傅佐时以太学生中成化丁酉京闱秋试郡县
大夫相与大书表其门曰世肖之坊以励其乡之人乡
之人在京师者闻之以告予曰惟程氏为徽著姓居六
邑者代不乏人而佐时晚出将亢厥宗世泽之流久而
益鬯他乡外姓固不足以知之敢上于太史氏以请初
天顺中佐时之从父有克和者以乡进士馆于予予兄
事之既而举铨士第一人同知汀州为时良吏成化初
佐时之从子有宽者又馆于予既而以诗经举南畿秋
试第二人盖予方喜佐时亦出馆中则承诸乡人之意
为之记曰先太守公元谭当东晋初为新安有惠政受
代之际民请留之因家是邦传十有二世得云麾将军
忠壮公灵洗起义兵以拒侯景保乡州庙食至今子孙
不下万指其居歙之槐塘者有 宋丞相文清公 元凤岿
然一族之望从子宏祖始别居绩溪之仁里则佐时之
所自出者也宏祖以 (第 19a 页)
文清公 荫为淮东制置司总干其
再世有浙东宣慰副使相三世有忠显校尉燧四世有
昌化簿景高皆以故官之裔仕元五世有晋 …… (第 19a 页)
公府载于家乘足以继先烈启后贤是未
知其本者惟我太守忠壮以来代有家法忠厚孝友不
沦胥于流俗而槐塘一族至 文清公 益脩明之道轩君
尝戒诸子以毋析居佐时与弟儒伦奉训惟谨故其家有 (第 19b 页)
绩溪程傅佐时以太学生中成化丁酉京闱秋试郡县
大夫相与大书表其门曰世肖之坊以励其乡之人乡
之人在京师者闻之以告予曰惟程氏为徽著姓居六
邑者代不乏人而佐时晚出将亢厥宗世泽之流久而
益鬯他乡外姓固不足以知之敢上于太史氏以请初
天顺中佐时之从父有克和者以乡进士馆于予予兄
事之既而举铨士第一人同知汀州为时良吏成化初
佐时之从子有宽者又馆于予既而以诗经举南畿秋
试第二人盖予方喜佐时亦出馆中则承诸乡人之意
为之记曰先太守公元谭当东晋初为新安有惠政受
代之际民请留之因家是邦传十有二世得云麾将军
忠壮公灵洗起义兵以拒侯景保乡州庙食至今子孙
不下万指其居歙之槐塘者有 宋丞相文清公 元凤岿
然一族之望从子宏祖始别居绩溪之仁里则佐时之
所自出者也宏祖以 (第 19a 页)
文清公 荫为淮东制置司总干其
再世有浙东宣慰副使相三世有忠显校尉燧四世有
昌化簿景高皆以故官之裔仕元五世有晋 …… (第 19a 页)
公府载于家乘足以继先烈启后贤是未
知其本者惟我太守忠壮以来代有家法忠厚孝友不
沦胥于流俗而槐塘一族至 文清公 益脩明之道轩君
尝戒诸子以毋析居佐时与弟儒伦奉训惟谨故其家有 (第 19b 页)
书婺源龙陂宗家前村先生传后
敏政平生于乡先达最重前村先生直方之为人求其
世次遗书累年不获成化壬寅大会诸谱亦无所见窃
意婺源之程远近毕会惟龙陂之程未有至者先生必
出于龙陂乃发书以问婺源教谕陈君简陈君得其谱
于文公裔孙儒学生贞转以寄示则知先生遗书不幸
尽燬于元季兵火且续谱者又以前村之号及其平生
履历误归诸先生从祖崇礼而于先生之名反无所述
其不幸又如此夫先生之名见于国朝班赐易经大全
书昭如日星何可泯也敏政因录此传附其谱而归之
呜呼为子孙者于上世之名尚有舛误则亦何怪夫他
人之不以阚止字我为宰予子我也哉
书绩溪仁里宗家宣慰公志后
按 宋丞相文清公 世居歙槐塘而有别业在绩溪仁里
公兄朝议子运机宏祖宏祖子宣慰相相子司丞燧燧
子主簿宗观皆用公荫入官子孙 (第 11a 页)
敏政平生于乡先达最重前村先生直方之为人求其
世次遗书累年不获成化壬寅大会诸谱亦无所见窃
意婺源之程远近毕会惟龙陂之程未有至者先生必
出于龙陂乃发书以问婺源教谕陈君简陈君得其谱
于文公裔孙儒学生贞转以寄示则知先生遗书不幸
尽燬于元季兵火且续谱者又以前村之号及其平生
履历误归诸先生从祖崇礼而于先生之名反无所述
其不幸又如此夫先生之名见于国朝班赐易经大全
书昭如日星何可泯也敏政因录此传附其谱而归之
呜呼为子孙者于上世之名尚有舛误则亦何怪夫他
人之不以阚止字我为宰予子我也哉
书绩溪仁里宗家宣慰公志后
按 宋丞相文清公 世居歙槐塘而有别业在绩溪仁里
公兄朝议子运机宏祖宏祖子宣慰相相子司丞燧燧
子主簿宗观皆用公荫入官子孙 (第 11a 页)
廷器
避暑归来踏晚凉郊行不觉意相将蝉依绿树秋声近
马脱红尘野趣长拍手醉怜人似玉洗心清爱水如霜
浮生良会真能几莫惜吟鞭袅夕阳
寿程母唐孺人九十
歙庠生仁世居槐塘 宋丞相文清公 之裔于予为
族子中失所怙其祖母唐孺人年九十母朱孺人
年五十俱无恙在堂生与二兄一弟奉二母甚谨 (第 19b 页)
避暑归来踏晚凉郊行不觉意相将蝉依绿树秋声近
马脱红尘野趣长拍手醉怜人似玉洗心清爱水如霜
浮生良会真能几莫惜吟鞭袅夕阳
寿程母唐孺人九十
歙庠生仁世居槐塘 宋丞相文清公 之裔于予为
族子中失所怙其祖母唐孺人年九十母朱孺人
年五十俱无恙在堂生与二兄一弟奉二母甚谨 (第 19b 页)
赠程文实序 鲍 宁
予家去槐川不二里视程氏为世戚而予又与文实俱
业儒为同道交地近也世戚也同道也其相知之深为
何如嗟夫文实世家后裔之贤者也修在己之学以绍
德于前述先世之勋以垂声于后此其志也数年前文
实以其六世祖 丞相文清公 所上宋理宗道学表并救
灾备边诸劄俾读之予叹曰不图公之造道至于斯也
其济时垂训之典乎文实曰先丞相文翰甚 (第 12a 页)
予家去槐川不二里视程氏为世戚而予又与文实俱
业儒为同道交地近也世戚也同道也其相知之深为
何如嗟夫文实世家后裔之贤者也修在己之学以绍
德于前述先世之勋以垂声于后此其志也数年前文
实以其六世祖 丞相文清公 所上宋理宗道学表并救
灾备边诸劄俾读之予叹曰不图公之造道至于斯也
其济时垂训之典乎文实曰先丞相文翰甚 (第 12a 页)
尽见之百年以来诗文之辑录盖多有之然虽多
不足以尽其文或约而不足以尽其意亦其势然也监
察御史前进士燕人 宋褧显夫 在史馆多暇其所会稡
开国以来辞章之善多至数十大编自草野之所传诵
亦皆载焉庶几可以为博而传写之难四方又 (第 5b 页)
不足以尽其文或约而不足以尽其意亦其势然也监
察御史前进士燕人 宋褧显夫 在史馆多暇其所会稡
开国以来辞章之善多至数十大编自草野之所传诵
亦皆载焉庶几可以为博而传写之难四方又 (第 5b 页)
成四园竹以里纸叶扉知千里和词亦同东坡哨遍
以扉飞叶累是稼轩亦以之知叶水里友古飞雪满
群山以里字叶时衣 宋褧 穆护砂以枯腴叶苦雨如
此等调向来谱家皆未究心致多失注使本调缺韵
今俱细订详注(又山谷拨棹子以在害 (第 117b 页)
以扉飞叶累是稼轩亦以之知叶水里友古飞雪满
群山以里字叶时衣 宋褧 穆护砂以枯腴叶苦雨如
此等调向来谱家皆未究心致多失注使本调缺韵
今俱细订详注(又山谷拨棹子以在害 (第 117b 页)
游流风馀
思犹有存者文字之传将及于四海矣读者尚能兴起
矣夫
宋翰林文集序
延祐中朝廷大兴文治予友 宋显夫 从其兄诚夫自江
南来出其橐中诗文若干篇一时学者共传观之公卿
大夫争识其面而大宋小宋之名隐然传播于京都 (第 6a 页)
矣
未几诚夫果魁多士久之 显夫 亦赐同进士出身初 (第 6b 页)
显
夫 兄弟从亲宦游于江汉之间日益贫窭衣食时或不
充故其为学精深坚苦下至稗官传记亦无不览诗尤
清新飘逸间出奇 (第 6b 页)
古若卢仝李贺之流盖喜其词以摹
拟之及闻贡举诏下始习经义策问既擢科第遂入馆
阁为校书编修修撰待制又尝为太禧掌故中台御史
山南佥宪最后由国子司业入翰林为直学士至正丙
戌之春年五十三以卒谥曰 文清 诚夫累官至礼部尚 …… (第 6b 页)
书国子祭酒谥曰正献始者诚夫之卒 显夫 属予序其
文今 (第 7a 页)
显夫 之亡其子国子生吁复汇其稿徵序于予夫
宋氏文学之伟固不待予言而传也第念伯仲方以才
能进用于时用不极其至 …… (第 7a 页)
岂无其人哉彼或訹之以利害视之以祸福事弗合义
言不中度诡随而妄作者亦有之矣 显夫 学识持守迥
与流俗不同斯其兄弟平昔讲于家庭而世人或不能
尽识也予以交游之久故深知之知之深则其哀之也 (第 7b 页)
切是则国家承平百年德泽涵濡而庠序乐育多士之
功岂第求其文章言语之工而已 显夫 家本京师故题
其某曰燕石云至正六年冬十月朔集贤侍讲学士通
奉大夫兼国子祭酒赵郡苏天爵序 (第 7b 页)
思犹有存者文字之传将及于四海矣读者尚能兴起
矣夫
宋翰林文集序
延祐中朝廷大兴文治予友 宋显夫 从其兄诚夫自江
南来出其橐中诗文若干篇一时学者共传观之公卿
大夫争识其面而大宋小宋之名隐然传播于京都 (第 6a 页)
矣
未几诚夫果魁多士久之 显夫 亦赐同进士出身初 (第 6b 页)
显
夫 兄弟从亲宦游于江汉之间日益贫窭衣食时或不
充故其为学精深坚苦下至稗官传记亦无不览诗尤
清新飘逸间出奇 (第 6b 页)
古若卢仝李贺之流盖喜其词以摹
拟之及闻贡举诏下始习经义策问既擢科第遂入馆
阁为校书编修修撰待制又尝为太禧掌故中台御史
山南佥宪最后由国子司业入翰林为直学士至正丙
戌之春年五十三以卒谥曰 文清 诚夫累官至礼部尚 …… (第 6b 页)
书国子祭酒谥曰正献始者诚夫之卒 显夫 属予序其
文今 (第 7a 页)
显夫 之亡其子国子生吁复汇其稿徵序于予夫
宋氏文学之伟固不待予言而传也第念伯仲方以才
能进用于时用不极其至 …… (第 7a 页)
岂无其人哉彼或訹之以利害视之以祸福事弗合义
言不中度诡随而妄作者亦有之矣 显夫 学识持守迥
与流俗不同斯其兄弟平昔讲于家庭而世人或不能
尽识也予以交游之久故深知之知之深则其哀之也 (第 7b 页)
切是则国家承平百年德泽涵濡而庠序乐育多士之
功岂第求其文章言语之工而已 显夫 家本京师故题
其某曰燕石云至正六年冬十月朔集贤侍讲学士通
奉大夫兼国子祭酒赵郡苏天爵序 (第 7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