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详议务得道真以群臣会司徒府议太尉耽/等以邕议劾光晃不敬正鬼薪法诏勿治罪)
历数精微去圣久远得失更迭其术无常是以承秦
历用颛顼元用乙卯百有二岁孝武皇帝始改正朔
历用太初元用丁丑行之百八十九岁孝章皇帝改从
四分元用庚申今光晃各以庚申为非甲寅为是按历

法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凡六家各自有元光晃所据则
殷历元也他元虽不明于图谶各家术皆当有效于其
当时武帝始用太初丁丑之元有六家纷错争讼是非
太史令 张寿王
挟甲寅元以非汉历杂候清台课在下
第卒以疏阔连见劾奏太初效验无所漏失是则虽非
图谶之元而有效于前者也及 …… (第 56b 页)
学亦妄虚无造欺语之愆至于改朔易元往者 寿王

术巳课不效亶诵之议不用元和诏书文备义著非群
臣议者所能变易(刘昭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观蔡邕/之议可 (第 59a 页)
    (薪法诏勿治○后汉书志复/据太平御览补入邕集不载)

历数精微去圣久远得失更迭术术无常是以汉承秦
正历用颛顼元用乙卯百有二岁孝武皇帝始改正朔
历用太初元用丁丑行之百八十九岁孝章皇帝用清
河李梵之言改从四分元用庚申今光晃各以庚申为
非甲寅为是案历法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凡六家各自
有元光晃所据则殷历元也他元虽不明于图谶各自
一家之术皆当有效于其当时黄帝始用太初丁丑之
元有六家纷错争讼是非太史令 张寿王
挟甲寅元以 …… (第 1b 页)
光晃言秦所用代周之元不知从秦来汉
三易元不常庚申光晃区区信用所学亦妄虚无造欺
语之愆至于改朔易元往者 寿王
之术已课不效亶诵
之义不用元和诏书文备义著非群臣议者所能变易 (第 4a 页)
    (合朝廷/皆此类)
吏纵罪人有常法今更诋吴为不道恐于法深又丞相
素无所守持而为好言于下尽其素行也至擅召中二
千石甚无状延年愚以为丞相久故及先帝用事非有
大故不可弃也间者民颇言狱深吏为峻诋今丞相所

议又狱事也如是以及丞相恐不合众心群下欢哗庶
人私议流言四布延年窃重将军失此名于天下也(汉/书)
   张寿王
   上言黄帝调历书(武帝太初用邓平历后二十/七年元凤三年太史令 (第 35a 页)
张寿)
    (王
上书诏下主历使者鲜于妄人大司农中/承麻光等课诸历疏密 (第 35a 页)
寿王
课疏远案汉元)
    (年不用黄帝调 (第 35a 页)
寿王
非汉历逆天道非所/宜言大不敬有诏勿劾丞相属宝等以 (第 35a 页)
寿王)
    (
言黄帝至元凤三年六千馀岁而黄帝以来/三千六百二十九岁 (第 35a 页)
寿王
历乃太史官殷历)
    (也 (第 35a 页)
寿王
猥曰安得五家历又言化益为天子/代禹骊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皆不合经) (第 35a 页)
    (术又妄言太初历亏四分日之三去小馀七/百五分以故阴阳不调谓之乱世因劾 寿王)
    (
下/吏)
历者天地之大纪上帝所为传黄帝调律历汉元年以
来用之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丞相属宝长 (第 35b 页)
安单安国安陵杯育劾 张寿王
寿王吏八百石古之大夫服儒衣诵不祥之辞作妖言
欲乱制度不道(汉书/)
  睦弘(字孟鲁国蕃人受春秋以 (第 35b 页)
    (下/吏)
历者天地之大纪上帝所为传黄帝调律历汉元年以
来用之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丞相属宝长安单安国安陵杯育劾张寿王 寿王
吏八百石古之大夫服儒衣诵不祥之辞作妖言
欲乱制度不道(汉书/)
  睦弘(字孟鲁国蕃人受春秋以/明经 (第 35b 页)
嗣薨,大鸿胪禹奏云云。奏可,国除。案:《诸侯王表》元薨于元凤二年,是时大鸿胪禹,《百官表》失载。)
张寿王
寿王,元凤中为大史令。

上书言不宜更历
历者天地之大纪,上帝所为。传黄帝《调律历》,汉元年以来用鸿胪禹奏云云。奏可,国除。案:《诸侯王表》元薨于元凤二年,是时大鸿胪禹,《百官表》失载。)

张寿王
寿
王,元凤中为大史令。

上书言不宜更历
历者天地之大纪,上帝所为。传黄帝《调律历》,汉元年以来用之。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汉书·律历志》:元凤三年,太史 令张寿
王上书言。)

丞相属宝
宝,失其姓。 劾张寿王
寿王吏八百石,古之大夫,服儒衣,诵不祥之辞,作妖言欲乱制度,不道。(《汉书·律历志》:元凤三年,丞历之过也。(《汉书·律历志》:元凤三年,太史令张寿王上书言。)

丞相属宝
宝,失其姓。

劾张寿王
寿
王吏八百石,古之大夫,服儒衣,诵不祥之辞,作妖言欲乱制度,不道。(《汉书·律历志》:元凤三年,丞相属宝、长安单安国、安陵怀育 劾寿
王,下吏。)

王吉
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云阳令。举贤良,为昌邑王
他元虽不明于图谶,各有一家之术,皆当有效于当时。昔《太初》始用丁丑之后,有六家纷错,争讼是非。太史令 张寿王
挟甲寅元以非汉历,杂候清台,课在下第,卒以疏阔,连见劾奏,《太初》郊验,无所漏失。是则虽非图谶之元, ……代周之元,不知从秦来,汉三易元,不常庚申。光、晃区区信用所学,亦妄虚无造欺语之愆。至于改朔易元,往者 寿王
之术已课不效,亶诵之议不用,元和诏书文备议著,非群臣义者所能变易。(《续汉·律历志中》,《宋书·历志
 太岁在子。已得太初。则高见的是。而终有疑晦处。前历上元太初四千六百一十七年。至于元封七年。复得阏逢摄提格之仲冬十一月甲子朔冬至云云。夫自上元太初至元封七年四千六百一十七年。则元封一年是甲寅岁。而七年乃庚申也。十一月冬至。乃庚申之冬至也。又以为甲子朔朝则欠了四分日之三。而以历法纪之。当为癸亥朔朝也。此等处推究不得。
取考诸史纪年则元封七年实丁丑也。非甲寅非庚申。而班志说如此。无怪其推算不得。要之太岁在子已得太初。则已得太初后五十七年。即太初回元后加三章之数也。以太史公太初历算计之。则四分欠三。果如来谕所疑。此当时太史令 张寿王
之所抵死争执者。而但 (第 406H 页)
寿王
所谓日分阙三则固得矣。然若其所谓去七百单五则亦有不可知者。若全然除去每章七百单五。则又何止日分阙三而 (第 406H 页)
已乎。 寿王
之论。 …… (第 406H 页)
而恰无馀分。故以是为起统之首。盖必如是而后日法统法皆合于黄钟之数。而其法亦自巧密。 寿王
未尝推原其立法之意。而轻肆诋排。此其所以终归于妄言之科。而不见白于当世者也。然其立论之意则要不可少。 (第 407H 页)
就考太史公历书则其法与 寿王
言合。班氏历志则一从闳平之算。而刘歆父子又宗之。虽未知其得失如何。而其同异之所以然则有如此者。
 一 …… (第 407H 页)
 一章末算六十一分则果似差误。而蔡西山直举本算八十一分。而谓之穿凿傅会何也。
今以八十一分七乘而十九归之。次以一朔二十九乘之得数。又以四十三分七乘而十九归之得数后。合二算而计之则八百八十一分二釐六毫零。而一毫零亦加多。上通朔所得之溢数。实本于此。此西山所以直斥本算为穿凿傅会者也。且以八十一作分则本朔零日四十三分。不得不如此。而章末六十一分。因此而误。西山之直斥八十一。不亦宜乎。
按律与历。各自为数。而不可滚合者也。闳平等必欲傅合而缘饰之。此所以不能无差者也。若愚陋生于汉元封之间。而得与于十七家课历之列。则必与 寿王
同受妄言之罪。而高明亦入于株连之科可呵。尝疑太史公亦于是时。同请改历。而其所编历书则一遵太初旧算。又 …… (第 408L 页)
又按 寿王
谓闳平历法失历纪之数则固得之矣。而但其所以为说者。失其肯綮而不足以服其心。盖其法六十一算。即七百单五 (第 409H 页)
之对算。而 寿王
以为全去七百单五。又四分阙三。以其法求之则未尝阙三。而 (第 409H 页)
寿王
只泛言其阙三。将何以服其心乎。如欲服其心而开其惑。则必须以其法而攻其法然后。方可以厌服。盖一章分齐之 (第 409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