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集部
   日不思山川辽阔致稽裁布人至辱长书累幅
   意贶勤厚殊慰驰想不审比来旧疾差减否甚
   悬悬也闻御榜到日足下与 李济之
适同榻一
   升一沉不能不怅然也然此亦何足置怀前者
   足下与李钦叔各魁省贡群口嗷嗷争为毁訾
  (第 22b 页)
  古人有言曰天子有道守在而自夏殷周迄于汉唐
边衅时有是故不可无防也予观皇朝之为防也其险
入于朔漠其延袤尽乎西北故非广卒不能周其守非
富粟不能固其势宣府有三仓焉曰宣德曰宣义曰宣
政凡粟之未升庾也暴于庭下沙砾之所混风雨之所
毁输人久病之正德丙子夏户部郎中大梁李志学谋
于佥都御史王纯命通判孙某各于庭下作露台石围
其外砖布其中高累以尺广延以丈使暴粟无他害也

夫民之输边粟也其贾加于内地者倍蓰侵于揽户而
抑于官者其费又倍矣予闻昔之郎中有三原秦伟者
力能御强才足裕民民之赴边者如于其家焉 李君济
以宽持之以靖是故险不可恃贵在人和富不可居
贵在政平然则宣府其将宁矣

  序医

  予官京师十年思 (第 38b 页)
  

从兄素隐先生家传
素隐 李先生讳津。
后改𤂪字季通。素隐其号也。瀷之从父兄。系出骊州。八世祖兵曹判书谥敬宪讳继孙始大显。历县监讳之时。启 (第 164L 页)
寔忠靖公之世嫡也。妣达城徐氏。生员宗普之女。领相文重之孙。生妣。右尹 李济之
女也。君幼宽厚聪颖。就学不烦教督。宗党莫不期爱。九岁当室。于判书公之丧。持衰如礼。吊者嗟异焉。太硕人 (第 171L 页)
 时有赍咨官卜物。今湾府出来之 命。公疏论其不当轻许。以启奸窦。 批曰。所陈当问于大臣而处之。
十七日。上疏请归护。
二十三日。因 特教参次对。
 公曰。终日引接。无一事讲定者。应天之道。以宲不以文也。诸臣虽疲竭以达。而别无新奇之论。 李济之
疏甚好。 殿下更入其疏而详览之。清夜丙枕之间。常常留意。则不待新言而可以有补。先究其受病之源。以求治 (第 430L 页)
而已乎。都堂之选。既据本馆之公论。而择采遗珠。人无异议。今乃各立标目。恣意句断。何其论人之大容易耶。 李济之
兼带。盖有说焉。其文学固有定价于搢绅。而才术亦尝著声于中外。国子铨部。又已历践。则资望素轻之云。既是 …… (第 257H 页)
之悚仄靡容。于是切矣。国势时事之艰危若此。则如臣非才无德。已试蔑能者。尤宜早赐斥黜。图任硕辅。终收匡 济之
效。岂不公私大幸。至其所称在外大臣事。辞句之间。臣固有悚怖者。而又引寇贾故事。则窃恐其比拟不侔也。顷 …… (第 259H 页)
虽以为未见全书。不容辨论。而其所主意。既甚可怕。李济事则驳论兼带之不足。并与旧践而句断。臣实骇然也。 济之
才望表著。前疏槩陈。今不必覼缕。而两司提举之拟差。铨部佐贰之荐望。皆出于臣。则臣安得晏然而已。其他侵 (第 259H 页)
荷 圣眷。而顾臣难安之势。转加一层。何可以其疏之未经 睿览。晏然自掩乎。世最春间一疏。胁持臣身者。以 李济之
被论。由臣一不入于都宪之望。便生逞憾之计云。而主论之说。于是乎俑矣。今其疏复以此推演抑勒。而语意比前 (第 413L 页)
宜无异同。而被此毁誉。判然不同者。抑何以哉。臣于三臣之新录。既有参涉之端。不得不略卞焉。且臣于前参议 李济之
事。宲有慨然者。 (第 48H 页)
济之
文学才望。求之一世。亦不多得。其处己则不喜交游。其在职则恪勤 …… (第 48H 页)
势涂等语。为其题目。噫嘻。此何言也。夫奔趍势利之涂者。宲是鄙夫之丑行。虽微官庶僚。固不可容易勒断。况 济之
持恬守静。见许于士类者。岂有一毫彷佛于此者乎。不顾公议。惟务凌籍。臣宲惜之也。且臣伏见承宣批旨。有戚 …… (第 48L 页)
例之有无。臣固未知。而苟无其例。庙堂必不敢启下矣。而庙堂既荐之。殿下亦既允许之矣。今玆承宣之疏。只论 李济之
事。则殿下惟当明其事之是非而处分可也。今乃提出别人。圣教至严。彼亦休戚之臣。亦岂可无故而斥退也。一扶 (第 48L 页)
 问 起居于临津行在所。
 十一月。入侍 经筵。请讲性理书。
  时 上欲观资治通鉴。故有是请。
 论南訚, 李济之
配享 太祖庙当否。
   (第 189H 页)
太上王思訚, 济之
有功开国。欲追配。先生对曰。二人前虽有功。后不忠于社稷。岂可以功掩罪乎。
 入侍新宫宴。
  后 太 (第 189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