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類
密严厉。而霞谷阳明之绪独无传。非无传也。当世斥之最甚。惧撄于难。故门人数辈。类皆自守方寸。罕发于辞。 李恒斋
匡臣及金泽秀李震炳。皆高弟也。虽然其传者仅矣。而霞谷考据之学。散传于士友。李圆峤匡师信斋令翊父子。治 (第 574H 页)
三弃斋公爱之。谓之奇儿。甫成童。随群战艺。辄居前列。喜读书。穷日夜不撤。已知为学有内外。题一绝于壁。 恒斋李公
嵩逸过见嗟赏。和韵以勉之。公平居。必早起栉盥。整冠襟终日。无惰容。侍父母侧。愉愉无违。无故不作远游。 (第 377H 页)
之院。乃愚谷处士讲道之地。而因以为妥灵之所者也。处士初从洛滨李公(是樟)学。又从若虚斋辛公,(梦参) 恒斋李公(嵩逸)
游。其学本之事亲敬长。而持身大要不外乎不欺心三字及持敬一段。南岳 (第 305H 页)
李先生 所为墓表。具著其德行事为。南岳百世之师。而其言乃百世之言也。
苇溪书院重修记
铁城县治北文昭之南。有 (第 305H 页)
李先生 所为墓表。具著其德行事为。南岳百世之师。而其言乃百世之言也。
苇溪书院重修记
铁城县治北文昭之南。有 (第 305H 页)
谷川先生金公墓碣铭(并序)
往在 明陵时。岭南桧原地。有豪杰士。即谷川先生金公其人也。公生穷海之澨。能自奋于斯学。自幼少时。已不妄笑语。八岁入学。不劳而通大义。十三从塾师。危坐终日。读小学四子等书。塾师异之。劝令寻儒家路径。事亲孝。母夫人疾革。斮指和药。前后丧。啜粥寝苫。尽哀尽礼。见者莫不感悦。日晨兴拜家庙。忌日必前期致洁视濯具。虽身在草野。当 国恤。因山前不御酒肉。戊申之变。发文倡义。闻乱定乃已。家贫疏粝不继。未尝妄取于人。自以孤陋寡闻。与乡友愚谷朴公。从 恒斋李先生 学。及南岳先生谪晞阳。公负笈而从之。先生东还。公不远千里。岁必一至。至辄留数月。闻见日博。践履日固。 (第 335H 页)
丘墓文(墓志 碑铭 墓碑)
吏曹参判柏岩先生金公墓志铭
观察使讱斋先生崔公墓碣铭
庆州府尹孙公墓碑铭
恒斋李公 墓碣铭(并序)
行状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经筵参赞官,行集庆殿参奉。勿岩金公行状。
序
吏曹参判柏岩先生金公墓志铭
观察使讱斋先生崔公墓碣铭
庆州府尹孙公墓碑铭
恒斋李公 墓碣铭(并序)
行状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经筵参赞官,行集庆殿参奉。勿岩金公行状。
序
魄垂离。精神如昔。犹勤训戒。可验定力。鼎谷之原。灵吉攸钟。归侍父母。其乐融融。我铭其窾。昭示无穷。 恒斋李公
墓碣铭(并序)
海上。有隐德君子。曰赠判书李公。有丈夫子七人。皆名文行。其用儒学。显者。存斋,葛庵二 (第 465L 页)
公。以判书公为父。存斋,葛庵为兄。埙唱篪和。相长以进德者。即 恒斋公。 公嶷嶷有立。能不负家学。若其用之不究。则君子以为有命焉。公讳嵩逸。字应中。 (第 465L 页)
恒斋。 其号也。按李氏出月城。罗祖佐命功臣谒平之后也。于高丽时。有封载宁君者。遂为载宁人。其后徙咸安。有讳孟 (第 465L 页)
海上。有隐德君子。曰赠判书李公。有丈夫子七人。皆名文行。其用儒学。显者。存斋,葛庵二 (第 465L 页)
公。以判书公为父。存斋,葛庵为兄。埙唱篪和。相长以进德者。即 恒斋公。 公嶷嶷有立。能不负家学。若其用之不究。则君子以为有命焉。公讳嵩逸。字应中。 (第 465L 页)
恒斋。 其号也。按李氏出月城。罗祖佐命功臣谒平之后也。于高丽时。有封载宁君者。遂为载宁人。其后徙咸安。有讳孟 (第 465L 页)
已矣。末学迷所之。无人踏实地。亡羊多异岐。公私一长恸。不忍写哀辞。
愚谷朴处士日记
癸酉十月。身润谒 恒斋李先生 于宜宁县廨。先生气禀刚果。器宇宏廓。议论明快。令人不觉叹服。且谆厚爱人。奖进后学之意。溢于言辞之外。 (第 570H 页)
愚谷朴处士日记
癸酉十月。身润谒 恒斋李先生 于宜宁县廨。先生气禀刚果。器宇宏廓。议论明快。令人不觉叹服。且谆厚爱人。奖进后学之意。溢于言辞之外。 (第 570H 页)
挽金都事(命基)
挽琴仲舒(暹)
挽李珍山(坽)
挽李景玉斋(簠)
挽 李恒斋(嵩逸) 闻孤山李公(惟樟)葬期不赴。恸兼公私情。见于词。
挽权命之(希说)
挽李大玉(玾 …… 祭十三代祖副元帅府君墓文
祭十四代祖双城总管府君墓文
祭葛庵李先生文
祭松月斋李公文
祭 恒斋李公 文
祭李伯起文
祭权天章文
祭李悦卿文
祭权叔章文
祭表兄郑教授(尧天
挽琴仲舒(暹)
挽李珍山(坽)
挽李景玉斋(簠)
挽 李恒斋(嵩逸) 闻孤山李公(惟樟)葬期不赴。恸兼公私情。见于词。
挽权命之(希说)
挽李大玉(玾 …… 祭十三代祖副元帅府君墓文
祭十四代祖双城总管府君墓文
祭葛庵李先生文
祭松月斋李公文
祭 恒斋李公 文
祭李伯起文
祭权天章文
祭李悦卿文
祭权叔章文
祭表兄郑教授(尧天
胸蟠礼乐三千字。身寄渔樵八十年。世上浮名那绊得。閒中真趣自超然。可怜昔日追陪地。哀壑无光锁翠烟。
挽 李恒斋(嵩逸) 吾道蹉跎欲问天。何知此老又重泉。名标东海高阳里。学阐南河伯叔贤。鹤禁曾驰商岭币。牛刀暂试武城弦。他 (第 134L 页)
挽 李恒斋(嵩逸) 吾道蹉跎欲问天。何知此老又重泉。名标东海高阳里。学阐南河伯叔贤。鹤禁曾驰商岭币。牛刀暂试武城弦。他 (第 134L 页)
与归。呜呼哀哉。大雅既远。元气日浇。世道交丧。如水滔滔。松风昼寒。月色宵朗。我怀先生。俾也可忘。
祭 恒斋李公 文
维我南岳。道巍德尊。公为其弟。厥有渊源。学成于家。名彰于邦。怀宝自珍。荐剡交章。擢侍 春宫。掌正 (第 278L 页)
祭 恒斋李公 文
维我南岳。道巍德尊。公为其弟。厥有渊源。学成于家。名彰于邦。怀宝自珍。荐剡交章。擢侍 春宫。掌正 (第 278L 页)
和巷东见寄汉江舟中见别韵
和隐屏词伯同游宝林寺韵
敏上人自故山访我鹫城东阁。于其归乞诗。赠二绝。
李恒斋 丈(嵩逸)挽
自达城上架山欲入山城。到门雨作雾涌不果入。环城而北。夕抵孝宁宿。
同宜春郑
和隐屏词伯同游宝林寺韵
敏上人自故山访我鹫城东阁。于其归乞诗。赠二绝。
李恒斋 丈(嵩逸)挽
自达城上架山欲入山城。到门雨作雾涌不果入。环城而北。夕抵孝宁宿。
同宜春郑
江城此夕还相见。笑指归程天畔松。
青山无恙旧烟藤。永日黄堂簿牒仍。心与白云飞陇上。江城五月见归僧。 李恒斋 丈(嵩逸)挽
宜春儒化世谁如。暂试牛刀即绪馀。小白以南人有几。大名之下士无虚。吕家好学元兄弟。蔡氏传 (第 50L 页)
青山无恙旧烟藤。永日黄堂簿牒仍。心与白云飞陇上。江城五月见归僧。 李恒斋 丈(嵩逸)挽
宜春儒化世谁如。暂试牛刀即绪馀。小白以南人有几。大名之下士无虚。吕家好学元兄弟。蔡氏传 (第 50L 页)
。而匪其所好也。及孤露遂废举业。扁其堂曰静养。图书满架。梅菊映阶。日啸咏其间。寡言语慎起居。唯与宗人 李恒斋
嵩逸及蔡玉山耇。讲讨经籍。以道义相勉励。 …… (第 367L 页)
非腹中双胎犊不可治。而物非恒有。致之无术。公焦灼绝食累日。家畜雌牛忽脚折就屠。果孕而双胎。试之良效。 李恒斋 为文以记其事。园出小井。冬温而夏凊。其脉甚细而味甚甘香。疏而滋之。编茅而覆之。独以取供亲厨。既丁忧制 (第 368H 页)
非腹中双胎犊不可治。而物非恒有。致之无术。公焦灼绝食累日。家畜雌牛忽脚折就屠。果孕而双胎。试之良效。 李恒斋 为文以记其事。园出小井。冬温而夏凊。其脉甚细而味甚甘香。疏而滋之。编茅而覆之。独以取供亲厨。既丁忧制 (第 368H 页)
祭耻窝安丈文
祭故室孺人黄氏文
祭安都事友三文
祭本生兄嫂淑人广州安氏文
祭 李恒斋(翊九) 文
祭族侄参奉(振容)文
祭安舜仲文
祭许景著文
祭孙澹山汝卿文
祭崔
祭故室孺人黄氏文
祭安都事友三文
祭本生兄嫂淑人广州安氏文
祭 李恒斋(翊九) 文
祭族侄参奉(振容)文
祭安舜仲文
祭许景著文
祭孙澹山汝卿文
祭崔
愚谷朴公三十八岁而卒。葛庵李先生题其墓曰质美而好学。好学而践实。粤四年云岩书院成。辛一庵作梁颂曰奚止十室忠信。丕成一境仪型。皆信笔也。南方学者至今服其闻道之早焉。公 李恒斋
之高第弟子也。 (第 481L 页)
恒斋 宰宜春始见公。致书葛庵曰垂老做官。得见此人。病若祛体。此葛爷所以得之贤弟而信其为人也。一翁又公之石契 (第 481L 页)
恒斋 宰宜春始见公。致书葛庵曰垂老做官。得见此人。病若祛体。此葛爷所以得之贤弟而信其为人也。一翁又公之石契 (第 481L 页)
如哉。呜呼。芦之山明而秀。芦之水清而涟。一家长幼于是而安其业。嫂氏体魄其亦千秋于斯乎。呜呼哀哉。
祭 李恒斋(翊九) 文
呜呼。泽足以施众生而止于党里者。于公虽不幸其不博。而党里之所优被则幸也。教足以化多士而止于一家者 (第 358H 页)
祭 李恒斋(翊九) 文
呜呼。泽足以施众生而止于党里者。于公虽不幸其不博。而党里之所优被则幸也。教足以化多士而止于一家者 (第 358H 页)
冀浇俗敦。
一庸斋李公墓碣铭(并序) 恒斋李公 嵩逸宰宜春。闻一庸斋李公之贤。执中庸讲讨。归语人曰默悟前人未发之旨。吾辈不及也。盖公之学。于易究爻辞 (第 438H 页)
图象。于书解期三百玑衡。于礼有酌古今而成书者。 恒斋 特以庸许之。燕居之扁以一庸。其亦以此欤。公十岁受小学于从母夫李公伟男。因居业三年。文辞大进。李公执亲 …… (第 438H 页)
系仲父。事二母孝。滫瀡之节。贫而能继。亦未有损礼义而苟得者。甲戌遭本生内艰。乙亥丁先妣忧。丧祭尽礼。 恒斋 致赙物。躬往吊之曰孝子也。制阕泣曰更无所及。惟有祭祀一节。遂终身殚诚。伯氏之居距里许。联床和翕。殆无 (第 438H 页)
一庸斋李公墓碣铭(并序) 恒斋李公 嵩逸宰宜春。闻一庸斋李公之贤。执中庸讲讨。归语人曰默悟前人未发之旨。吾辈不及也。盖公之学。于易究爻辞 (第 438H 页)
图象。于书解期三百玑衡。于礼有酌古今而成书者。 恒斋 特以庸许之。燕居之扁以一庸。其亦以此欤。公十岁受小学于从母夫李公伟男。因居业三年。文辞大进。李公执亲 …… (第 438H 页)
系仲父。事二母孝。滫瀡之节。贫而能继。亦未有损礼义而苟得者。甲戌遭本生内艰。乙亥丁先妣忧。丧祭尽礼。 恒斋 致赙物。躬往吊之曰孝子也。制阕泣曰更无所及。惟有祭祀一节。遂终身殚诚。伯氏之居距里许。联床和翕。殆无 (第 438H 页)
西林寺。有四庚契。壬子夏课于密州之今是堂。时金上舍凤喜有词垣重名。与表兄许莲坡勋往从之。安小庐孝寔, 李恒斋
翊九,金希人奎现结为石契。共资丽泽。是年冬。要乡里同 …… (第 602H 页)
至松川硕垕。以儒术著江西。于公为七世祖也。曾祖讳圣麟,祖讳泂号听天,祢讳以健。妣昌原黄氏学生尚祐女。 恒斋 孝昌之曾孙也。以 成孝王丁亥。生公于草溪三鹤里第。天姿颖悟。读书过眼成诵。弱冠负场屋隽声。 圣上戊辰 (第 605L 页)
至松川硕垕。以儒术著江西。于公为七世祖也。曾祖讳圣麟,祖讳泂号听天,祢讳以健。妣昌原黄氏学生尚祐女。 恒斋 孝昌之曾孙也。以 成孝王丁亥。生公于草溪三鹤里第。天姿颖悟。读书过眼成诵。弱冠负场屋隽声。 圣上戊辰 (第 605L 页)
在而后承思所以弓冶之矣。缝掖之登是亭者。知所以涂轨之矣。亭固未可以已也。
恒斋记
凝州华岳之阳。闻有 恒斋李公 筑室于山水之间。而隐居行义于其中。蔚然为南方之津轨。余尝交臂而相失责沈而愧之。公既没。得公遗文而读之 …… (第 566L 页)
见其胤子炳憙所记西皋之胜。摹写其閒居之乐。恍然如入寻真咏归之洞。历竹坞寒栖之庵。花香袭人。岳色盈衣。 恒斋 之上。朋徒十数。蹠尻列坐。公以峨冠大袍。大谈名理。萧然无一点尘埃气。余于是又得公之所乐焉。公之学。盖 …… (第 566L 页)
。若其庸学之议,历史之劄,十箴家训之正。是皆此心之推。而恒其道而学之不已。有得乎易之所谓立不易方。而 恒斋 之箴。其庶几矣。噫。公之文不亡而公不亡矣。使公之斋而在者。是不亦公之在乎。公以仁民利物之心。加综理缜 (第 566L 页)
恒斋记
凝州华岳之阳。闻有 恒斋李公 筑室于山水之间。而隐居行义于其中。蔚然为南方之津轨。余尝交臂而相失责沈而愧之。公既没。得公遗文而读之 …… (第 566L 页)
见其胤子炳憙所记西皋之胜。摹写其閒居之乐。恍然如入寻真咏归之洞。历竹坞寒栖之庵。花香袭人。岳色盈衣。 恒斋 之上。朋徒十数。蹠尻列坐。公以峨冠大袍。大谈名理。萧然无一点尘埃气。余于是又得公之所乐焉。公之学。盖 …… (第 566L 页)
。若其庸学之议,历史之劄,十箴家训之正。是皆此心之推。而恒其道而学之不已。有得乎易之所谓立不易方。而 恒斋 之箴。其庶几矣。噫。公之文不亡而公不亡矣。使公之斋而在者。是不亦公之在乎。公以仁民利物之心。加综理缜 (第 566L 页)
庙之兴而斯文兴矣。斯庙之废而斯文废矣。吾将以斯庙之兴废。卜斯文之盛衰。而不以不定而责天也。
思庵记 恒斋李公 记其弟之静存轩。余尝读其文而知静存之为恒翁之难弟也。及余南游海山。过华岳之下。登静存之轩。山川林木。 (第 579L 页)
思庵记 恒斋李公 记其弟之静存轩。余尝读其文而知静存之为恒翁之难弟也。及余南游海山。过华岳之下。登静存之轩。山川林木。 (第 579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