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训有转训次叙列布若网在纲择浙士之秀者若干人
分门编录以教授归安丁小雅董其事又延武进 臧在
专司校勘书成凡百有十六卷公既任满赴
阙将刋梨枣嘉惠来学以予粗习雅故贻书令序其缘
起夫六经定于至圣舍经 (第 15a 页)
人色君慰之曰死生有命虽恐惧无
益静以待之可耳其教子极严有过扑责不少恕延端
士为之师课以举子业晚岁谓子 镛堂
曰文章当从经
典来汝等能续我祖玉林公之传吾愿足矣又言吾身
后勿作佛事天堂地狱当于生前善恶决之礼忏作乐 (第 10b 页)
徒为比邱辈作快乐场耳嘉庆元年七月九日以疾终
于家春秋六十有九娶章氏子 镛堂
常州府学生次鳣
堂礼堂屺堂孙一人始馀姚卢学士召弓数与予言 (第 10b 页)

之贤因与定交及君之 (第 10b 页)
镛堂
述事状乞铭故不得 (第 10b 页)
   荅袁简斋书

   与谢金圃学使书
   与弟书
   与梁曜北书
   荅 臧生在东

   与友人论无服之殇书
 卷二十二
  议
   驳尧冢在平阳议
   后议
   归奇于扐以 (第 24a 页)
良吏殆
庶几乎斯志也亦尽职之一端也既嘉其成且因以致
吾期望之意鹤亭勉乎哉
         弟子武进 臧镛堂在东
(第 26a 页)
   辑卢子干礼记解诂序(庚戌)
余壮岁见朱子之言曰后汉诸儒说礼甚有功而于吾
家子干且独举其名意窃慕之考后汉书本传载其作
礼记解诂而隋唐志皆云礼记注当由后人改易本名
其卷则二十诸书略同后人无传者余思就所见纂辑
而服官少暇继又奔驰道涂终于不果岁月空掷念之
未尝不内热也武进 臧生在东
研求遗经志甚锐力甚
勤慨然补余之阙日度不盈六十而所辑巳裒然成卷
录以遗余余得之喜甚凡诸经之义疏史籍之 …… (第 16b 页)

大传虽巳散失而后人为之掇拾其卷轴犹不甚约乃
于子干后世至不能举其书之名莫为之后虽美不传
犹幸今有 在东
其人以英敏之资乘精锐之力不为则
巳为则必成余为卢氏后人乃悠悠忽忽以迄于今而
得安享其成幸之甚愧亦甚焉 …… (第 17a 页)
   尔雅汉注序(己酉)
不识古训则不能通六艺之文而求其意欲识古训当
于年代相近者求之尔雅一书旧说谓始于周公孔子
而子夏暨叔孙通辈续成今 臧生在东
从扬子云郑康
成之言断以为孔子门人所作其为注者汉有犍为文
学樊光李巡魏有孙炎为反切之学所自始是皆说尔 (第 17b 页)
雅者所必宗也今唯晋郭璞注盛行而他皆失传郭于
古文古义不能尽通往往以己意更定考古之士病焉
幸李孙诸人说时散见于唐人诸书中其为郭氏所弃

而不取者说顾往往胜郭 在东
笃好古义遍加搜辑□
成三卷庶乎遗言之不尽队也夫时之近远犹夫州土
之各异以吴人解越人之言纵不尽通犹得其 (第 18a 页)
六七燕
秦之士必不逮焉故吾亦不谓李孙诸人之解之尽得
也然其是者必贤于后人所见 在东
勤勤掇拾能引伸
其所长而不曲护其所短由诂训以通经学斯不难循
涂而至矣吾因以知宋人若陆佃郑樵之更不足尚 (第 18a 页)
劳而坐享其成觉天之予我亦太优
矣令亲孙侍御向欲借我左传本今番乃可信为善本
归来当与共快读也
   荅 臧生在东(镛堂)
(庚戌)
疑经自是近世学者之病生于论语谓齐鲁不过字句
之异非或有或无齐论不及鲁论也所言诚是然门弟 (第 17b 页)
其成觉天之予我亦太优
矣令亲孙侍御向欲借我左传本今番乃可信为善本
归来当与共快读也
   荅臧生在东 (镛堂)
(庚戌)
疑经自是近世学者之病生于论语谓齐鲁不过字句
之异非或有或无齐论不及鲁论也所言诚是然门弟 (第 17b 页)
以知先生矣先生所为书
或成或未成孔氏体生梓于曲𨸏十馀种学者苦其不
易得文集十卷先生之学梗槩具见武进 臧氏在东

氏子述因增其未备编为十二卷精校重刋略以意类
分次其先后不分体如他文集者意欲求其学者之易
为力也壬 …… (第 2a 页)
逸不必)
(倒为故训故亦不必改/为诂也全书内仿此/五页上/六行)晁错(本作/朝/下七/行)
(系 臧镛堂
语以后/凡云案者皆同/六页上/七行)伊陟(本作肆命臧所云/宋版者据日本山)
(井鼎/考文/七页下/二 (第 3a 页)
 愚经韵楼刻辄补入又因丁升衢旁搜得数篇附焉
 定为十二卷近日江东人颇得家弦户诵矣惜牵于
 家事未能亲校友人 臧庸
顾明编次失体字画讹误
 未称善本近日谋一新之以垂久远焉
 先生初谓天下有义理之源有考覈之源有文章之 (第 42a 页)
 敏徵君宇逵蒋通守骐昌吴封君端彝陈大令宾蒋表
 兄廷耀等往还唱酬无间每岁皆然其于庄大令述祖
 臧明经 镛堂
则时时相与商榷经义屡有辨證焉五月 (第 35a 页)

  许叔重本主结衔议
抚浙使者阮芸台先生既设诂经精舍以教生徒星衍请崇祀
先师许叔重郑康成于堂中与 臧文学镛堂
舍生洪茂才颐煊
震煊议所以书木主衔者臧君以谓许君之子冲上书称太尉
南阁祭酒比范史称洨长为得其实范史不 (第 12b 页)
 端木国瑚(青田)姚沧楠(庆元)

  以上古学识拔之士六十四人
 王瑜(江苏镇洋) 臧镛堂(江苏武进)
 臧礼堂(江苏武进)方起谦(安徽歙县)
 何元锡(钱唐)汤 燧(仁和)
  以上纂述经诂之友六人 (第 25b 页)
   廿三日自海塘回舟晓过皋亭复成一律

   登镇海招宝山阅新造水师大舰
   腊月朔日入山祈雪出山过诂经精舍访顾
   千里(广圻) 臧在东(镛堂)
用去年得雪诗韵
  壬戌
   晓至西溪祭 社稷坛
  海宁州迎潮
   安澜园小憩
  自乍浦彩旗 (第 13b 页)
   登镇海招宝山阅新造水师大舰
   腊月朔日入山祈雪出山过诂经精舍访顾
   千里(广圻)臧在东 (镛堂)
用去年得雪诗韵
  壬戌
   晓至西溪祭 社稷坛
  海宁州迎潮
   安澜园小憩
  自乍浦彩旗 (第 13b 页)
惟用陈启源说陈启源实与之参正焉陈启源
字长发鹤龄同县人著毛诗稽古编为唐以前专门
之学(四库/提要) 臧庸
字拜经初名镛堂沈默(拜经日记/许宗彦序)朴厚学术精
审著拜经日记十二卷(拜经日记/王念孙序)拜经堂文 …… (第 12b 页)
  小沧浪亭

独泛沧浪平底船轩窗面面叶田田风光谁许平
分得人与池心四照莲(池中碧莲一枝四/心分出因以名之)
小艇穿池不碍花种花人住艇为家教收荷叶三
霄露供我瓷瓯午后茶
笔床书箧向池摊池上荷花高过栏支起乌篷遮
午日一双银蒜压青竿
北渚红桥结笠亭蕉衫纨扇此消停夕阳若为人
间立留照湖山半角青
蝉歇残声绿树间霞痕山影共阑删微风吹动金
波色月 在东
南箕斗间 (第 5b 页)
  武进臧布衣传
布衣姓臧名继宏字世景晚号厚庵先世山东东莞
人迁浙江长兴复迁江南武进曾祖琳祖晋父兆魁
幼贫困失学冬寒无厚服日得四五钱以为食及长
助人理业诚谨勤笃稍能自给乃力举先代五殡卜
葬孺慕以终其身族之无嗣者继之寡者赡之孤女

嫁之负贷者代偿之尝旅行遇虎见覆舟皆无惧色
盖有以自恃也生子四 镛堂
鳣堂礼堂屺堂卒于嘉
庆元年春秋六十有九布衣殆敦孝友笃行于乡里
者欤然而布衣之曾祖玉林先生经学大儒也学 (第 15a 页)

太原阎百诗徵君齐徵君称为隐德君子所著经义
杂记三十卷尚书集解一百二十四卷大学考异二
卷知人编三卷困学钞十八卷水经注纂三卷皆未
传于世布衣箧藏之不失片纸命其子 镛堂
礼堂从
馀姚卢召弓学士游勖以经术不期以科名遂通九
经三史尤明小学乃命启其箧校录之曰四世相传 …… (第 15a 页)
  登镇海县招宝山阅新造水师大舰
怒涛如雪拥蛟门百道楼船过虎蹲(山/名)旗鼓一新
人气壮风云四合炮光屯句章郡县来相望横海

将军许细论果使水犀腾浪去不教海外有孙恩
  辛酉腊月朔入山祈雪即日得雪出山过诂
  经精舍访顾千里(广圻) 臧在东(镛堂)
用去年
  得雪诗韵
残岁山峥嵘陈迹两年合峰峦泄春气一雪复成
腊空谷无行人白光冻千衲出山入精舍拂衣花 (第 9b 页)
  登镇海县招宝山阅新造水师大舰
怒涛如雪拥蛟门百道楼船过虎蹲(山/名)旗鼓一新
人气壮风云四合炮光屯句章郡县来相望横海

将军许细论果使水犀腾浪去不教海外有孙恩
  辛酉腊月朔入山祈雪即日得雪出山过诂
  经精舍访顾千里(广圻)臧在东 (镛堂)
用去年
  得雪诗韵
残岁山峥嵘陈迹两年合峰峦泄春气一雪复成
腊空谷无行人白光冻千衲出山入精舍拂衣花 (第 9b 页)
  臧拜经别传

拜经姓臧名庸字西成又字拜经本名 镛堂
武进县
人父继宏业贾康熙间有与阎百诗同时老儒玉林
先生名琳者拜经之高祖也乾隆五十四年馀姚卢
学士(文 (第 21a 页)
  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直云修不云克中庸

  云非礼不动所以修身动实兼视听言三者与
  下文荅颜渊请问其目正相合辞意尤明显也
   臧用中
太学曰桉左氏克已复礼仁也即论语
  克已复礼为仁古志本有是语孔子尝称之左
  氏引以论楚子论语引以荅 …… (第 10b 页)
  伯子张视仁太易故孔子难之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克伐怨欲不
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臧庸
案皇侃义疏邢炳正义皆一章/集注本自克伐怨欲以下分别章误)
  元谓此但能无损于人不能有益于人未能立 (第 14a 页)
疏发挥殊未得其
肯綮(臣)元于此经旧有校本且合经注疏读之时窥
见其一二因通校经注疏之讹字更属武进监生
蒐校各本并及陆氏释文(臣)复定其是非凡言周
制言汉学者容有藉于此
仪礼最为难读昔顾炎武以唐石刻九经校 …… (第 24a 页)
之由亦无可考也(臣)旧有校
本今更以何煌所校蜀大字本宋鄂州官本及唐石
经本宋元以来各注疏本属武进监生 臧庸
胪其同
异之字(臣)为订其是非成公羊注疏校勘记十一卷
释文校勘记一卷后之为是学者俾得有所考焉
六艺论 …… (第 29a 页)
精审而从前古注之散见者通儒多爱惜捃拾之若
近日宝应刘玉麟武进 臧庸
皆采辑成书可读邢炳
作疏在唐以后不得不綷唐人语为之近者翰林学
士邵晋涵改弦更张别为一疏与邢并行时出其 …… (第 31b 页)
明吴元恭仿宋刻尔雅
经注三卷元椠雪窗书院尔雅经注三卷宋椠尔雅
邢疏未附合经注者十卷皆极可贵授武进监生
取以正俗本之失条其异同纤悉毕备(臣)复定其 (第 31b 页)
 敬时有目疾。而书思记闻。日夜不休。过用其力。故复书此而戒之。
中庸集解序疑义。书赠李希善。
中庸廿三章小注曰。孟子明则动矣未变也。颜子动则变矣未化也。此乃朱子答张敬夫问目中语也。大全卷卅二之六十板末。(湖南本)可考卷五十四之卌七板答徐彦章论经说所疑十六条。又曰。明则动以下。当从程子。皆以他人而言。孟子在下位一章。全 用中庸
语。其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即谓此也。鹿门任氏。以此为先生定论。愚窃疑二书之义诚不同。考诸语类诸 (第 390H 页)
。鬓去玉环。足纳草履。使田夫过客。不知为 金闺之彦。而专意于先师所传道心之学。相从于千岩万壑之閒。而 用中庸
五弗措之功。则穷通屈伸。付之于天。而吾所以成己成物。以为公私之福者。将与古人比隆矣。岂若区区以一节成 …… (第 434L 页)
虽震主盖世之威。海溢河漫之势。莫敢䵝昧矣。所惧者。方来之事变不测。而吾心之义理未熟。则众论不同之极。 用中。
为不易也。古人有言。众言淆乱折诸圣。若前书所陈巽之坤明夷之彖。此四圣一心。开示明公之前路也。台宁得罪 (第 441H 页)
 正道定理云云
正是不偏之意。定是不易之意。所示得之矣。
 程子曰。笔之于书。以授孟子云云。
孟子诚章。 用中庸
之文。故来示云然。详味之则七篇 …… (第 463L 页)
 舜其大知云云
所当着眼。岂但不自用而好问乎哉。夫不敢自用而好问于人固善矣。迩言或不察。则听德有不周。而至理有不悉矣。不知隐恶。则彼有所愧悔而不复献忠矣。不知扬善。则彼无所兴劝而怠于乐告矣。不知 用中。
则发号施令无一得当。而天下之事终于纰缪矣。尚何好问之足贵哉。此须逐勾研精。方是切己入用之学。
 均天 (第 465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