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舟兵大言曰黄尚
书令我等来杀高令公尔诸监司皆喜谓公曰尚书齮
公公久此足报矣公曰岂有是哉彼自恨没其直尔
书闻之
大惭服父老言细事不能悉志志其大者呜呼
人岂其以声音笑貌强得者邪 (第 20a 页)
 乐善堂全集序         鄂尔泰
  壬戌会试录序        鄂尔泰
  学规类编序          蔡世远
  古文雅正序         (第 85b 页)
蔡世远
 皇五子奉
命祭告 (第 85b 页)
 阙里文庙序           蔡世远
  广西通志序         李 绂
  壬戌会试录后序       汪由敦
  明史功臣表序   …… (第 86a 页)
 瀛台
御试记             徐元正

皇清进士题名碑记        吴 苑
  国子监题名碑记       陆肯堂
  诸罗县学记          蔡世远
敕修夏禹王陵庙碑记       李 绂
驾幸翰林院记          裘曰修
  来牛石城记    …… (第 88b 页)
  日月合璧五星联珠颂     福 敏

  日月合璧五星联珠颂      蔡世远
  日月合璧五星联珠颂     张廷璐
  万年颂           徐 本
  河清颂      …… (第 101a 页)
    张廷玉
 卷三十八
  河清颂           励廷仪
  河清颂            蔡世远

  河清颂           鄂尔奇
  河清颂           任兰枝
  河清颂      (第 101a 页)
伐之甚而恣其横议变乱黑白犬吠枭鸣无所不至
犹自号于人曰吾儒也何怪乎学者以儒为污而相率
入于二氏乎漳浦 蔡闻之先生
尝与余言儒之杂揉谬
乱痛心切齿余曰
尧舜在上黜邪崇正千载一时顾欲尽去杂揉谬乱之
秽习莫若表彰先贤使学 …… (第 12b 页)
皇子之不以此自多也 闻之
文所以载道古圣贤修已
治人明体达用之大要胥于是乎在匪直工其文词以
为美观也故曰非言之艰行之惟艰
皇子 (第 24b 页)
  学规类编序          蔡世远
中丞仪封张先生以伊洛之传开闽中正学仰体
皇上崇儒重道训饬士子之意特设正谊堂于三山会
城手订学规类编一 (第 13a 页)
书示学者以从入之方用功之要
书成命 世远
序之因述先生之意而窃有言曰尧舜禹
汤文武周公之道至孔子而大明孔子之道至孟子几
息而复明孔子孟子之道至 (第 13a 页)
周程张朱久息而复益明
凡其循循启迪皆使人复其性而已其要有三曰主敬

曰穷理曰力行不主敬则无私之体何以澄之不穷理
则天下古今当然之则何以考之不力行则所谓道听
涂说而已何由有以复其性之本然哉明儒有言道学
不明士子或趋于势利或溺于词章或流而入于禅学 世远
窃以今世之病大半在于势利词章其后焉者也
禅学又其后焉者也士子束发受书凡父所以教其子
师所以教其弟者不 …… (第 13b 页)
  古文雅正序          蔡世远
康熙乙未岁余自京师回闽家居数载评选历代古文
自汉至元约二百三十首子弟及门私自抄诵未敢以
问世也雍正元 …… (第 16a 页)
皇五子奉
命祭告
 阙里文庙序           蔡世远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至
孔子而集其成汉唐以来尊崇效法各致其隆至我
皇上而立其准心源契道法昭封五代以报 (第 18a 页)
功诣太学
而亲享巍乎焕乎古未有也雍正八年九月重建
阙里文庙告成黄瓦画栋悉仿

宫殿制度搏拊干戚樽俎豆笾之
颁自上方
皇上御书碑文勒石垂之永久礼部奏请遣官祭告
上特重其典
诏皇五子承命以行 世远

皇子晨夕相讲论者八年于此矣可无一言以敬献乎
夫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希贤圣而则古先
皇子平日之澡浴者然 …… (第 18b 页)
士之踊跃功名思挟所
有以自效又如是其迫也斤斤于去取之际毫釐之未
慊则仰无以副
简任而俯无以对多士且臣 闻之
文章关乎气运持风
会于全盛之日视起衰为尤难光岳气完人才辈出智
能瑰异之士百出其心思才力以角一日之长而 (第 25a 页)
  诸罗县学记          蔡世远
诸罗县学原在善化里之西茅茨数椽康熙四十三年
甲申凤山令宋君永清署篆诸罗因县署移归诸罗山
始就罗山议建 (第 26a 页)
丙戌郡丞孙君元衡摄县事建大成殿
棂星门戊子宋君复来署篆建启圣祠乙未遭飓风屋
瓦门墙皆圯今令君贵阳周侯怃然曰是吾责也是岁
十月兴工修庀破坏大成殿启圣祠则易故而新之又
建东西两庑以祀先贤先儒东有名宦祠西有乡贤祠

启圣祠之东建明伦堂西建文昌祠迤西为学舍以便
肄业棂星门之外周以墙榜曰礼门义路墙之外为泮
池皆前所未有也靡白金千五百有奇侯独肩之不扰
民丙申六月告成 世远
时应中丞雷阳陈公之招主鳌
峰书院吾友陈君梦林客游台湾周侯介陈君以书来
求记且曰诸罗僻居海外诸生观化聿 (第 26b 页)
新愿有以教之
世远
寡陋何知爰即鳌峰诸友相与砥砺者而告之
曰君子之学主于诚而已矣诚者五常之本百行之原 (第 26b 页)
  谨拜手稽首献颂曰

倬彼七曜为章于天次舍有度其仪不忒不期而聚亘
数千年昔高阳氏定为历元精英旁薄转斡玑璇我
皇神圣建极乘乾适膺
景运兆符于前夹钟应律鳦鸟翩翾日月所会营室是
躔五纬同次娵訾之垣阳精宵朗华晷晨鲜璧影交映
珠辉骈联杲杲皓皓荧荧麟麟瑞色映霭祥光清妍二
气䜣合万灵同欢嘉贶炳焕
帝德广渊

天眷有自予何敢专修德弗懈展孝益虔礼官承
命祇告
寝园荣光奕奕松柏丸丸陟降
帝右锡福孔蕃安阜殷盛昌炽绵延协和上下洋溢寰
埏超轶万古焜煌史编

  日月合璧五星联珠颂(有序/)    蔡世远
  (臣/)
闻天开景历表仪象以垂庥德协乾行汇祥符
  而昭应惟神明之默契自经纬之潜孚凡当极盛
  之朝必显非常之 …… (第 19a 页)
  万姓均瞻四野欢呼动地而乃
乾衷益懋
巽命谦承辞大美而不居表蒙庥于
圣祖却贺笺而弗受谨告瑞于
景陵是
天意凝禧洵独超于万古而

圣心跻敬更远迈于百王矣(臣/) 世远
猥以庸愚备员
禁近瞻云就日惭握管之难窥纪月编年喜簪毫之多
  庆谨拜手稽首而作颂曰
太极浑沦两仪肇分 (第 21a 页)
  河清颂(有序/)          蔡世远
  臣闻圣人在上天不爱道地不爱宝是故河出图
  包羲则之以画卦洛出书大禹则之以叙畴盖天
  地一元之 (第 7a 页)
   王先生(懋竑)
王先生懋竑字与中宝应人世为儒家叔父式丹以诗
文知名海内宋尚书荦巡抚江南选刻江左十五子诗
以式丹为首康熙四十二年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院
修撰世所称楼村先生者也先生少从叔父学即自刻

厉笃志经史耻为标榜声誉康熙戊子举乡试又十年
成进士年巳五十一矣在吏部乞就教职授安庆府学
教授雍正元年秋以荐被召引见
特授翰林院编修在上书房行走时同直者满洲福公
敏徐公元梦高安朱公轼漳浦 蔡公世远
皆负一时重
望而先生尤邃于经术元元本本有扣即应明年春以
母忧去官
特赐内府白金为丧葬之费
谕以治丧毕 (第 28b 页)
  唐顺之林希元茅坤姜宝王慎中王世贞李廷机
  王志坚黄道周陈子龙徐孚远凌安国凌安世在
  本朝为张英励杜讷李光地储欣 蔡世远
皆取其
  于文有所发明者但积卷浩瀚奚能遍览就目之
  所及录之云耳其文中所载姓名字迹有须考者
   (第 4a 页)
  久道志纯也(八章)
三百有一帝享国谁久长所虞历年或以耄荒始终一
德曰惟
仁皇谓六十年来忧勤如一日体元巳久便安莫即
之尚书
所其无逸谓始勤终替功或一篑亏鸿业所系
燕游可危菁华易竭莫过时而萎谓兢业依然不知老
将至前途之计后世之 (第 27b 页)
而知为朴实头地人也坐立屹然无横肱交股急趋
窘步之习谈言坦白与共事者必和衷非其意而强之
虽百折不变漳浦 蔡文勤公
谓人曰今世而时时有尧
舜君民之念者江阴一人而已礼部侍郎桐城方公过
语移时叹曰公真为天地立心为斯人立命 (第 16b 页)
者乃
知公之非墨守也公之学未见所止其见于世者亦仅
仅小试其一二斯则可为太息者也所著有心斋集公
之卒也 蔡文勤公世远
志之汝登与公子本醇更令予
铭其丽牲之石予何敢辞其铭曰 (第 12a 页)

口谤之是则古道所以不行于今日也公享名最早立
朝最晚生平心知之契自徐文靖公后曰江阴杨文定
公曰漳浦 蔡文勤公
曰西林鄂文端公曰河间魏公曰
今相国海宁陈公曰前直督临川李公曰今总宪宣城
梅公曰今河督顾公其与临川每以 …… (第 6a 页)
  翰林院编脩赠学士长洲何公墓碑铭
国初多稽古洽 闻之
士至康熙中叶而衰士之不欲以
帖括自竟者稍廓之为词章之学已耳求其原原本本
确有所折衷而心得之者未之有也 …… (第 7b 页)
十一年六月九日病卒时
圣祖方有用公之意 闻之
轸悼
特赠超坊局诸阶为侍读学士公之卒踰二十馀年而
其门人陆君锡畴谓予曰吾师遭遇之详子既熟知之
矣其身 …… (第 9b 页)
闻也曰吾师最矜
慎不肯轻著书苟有所得再三详定以为可者则约言
以记之积久遂成道古录如干卷盖亦厚斋困学纪
流乃同门有荷吾师嘘拂之力而晚背之者窃其书
去因乾没焉今遂不可得是一恨也年来颇有嗜吾师
之学者兼金以购 …… (第 9b 页)
有力者之手杭君堇浦 闻之
为告谷林亟以兼金四十
锭赎归仍钞副墨以贻予及予归谷林但取近年所得
地志示予其自明成化以前者已及千种而 (第 7a 页)
归且令给还田宅逍遥里社与予辈为吟
伴凡十年而始卒享年七十有八方君荷
世宗眷睐时尝令荐士以为鹤禁之用时 蔡文勤公

居力荐之遂得召甘盘旧学遂成
今上嗣统之盛斯其功在天下而人不知予不言之不
几湮没爰铨次之以复闵君盖 …… (第 10a 页)
  真隐观洞天古迹记

四明旧志由张津以至杨实皆过于寥略一切古迹阙
而不备予尝思补为辑孴而萍梗南北未遑也客或问
史忠定真隐观洞天之胜因疏旧闻以答之史氏先世
本居月湖上忠定曾祖冀公为明州吏奉其母至孝尝
挥金治具挽舟游湖中而大吏者俗人也 闻之
恚其不
告摧挫之冀公坐是拂郁以天其夫人叶氏即守节训
子者也(见忠定葬五世/祖招魂词中)忠定之为翰林学 (第 9a 页)
 可附入者

  梨洲先生思旧录序
予尝谓文章之事不特藉山川之助亦赖一时人物以
玉成之 蔡侍郎梁村
因数古人享此遇者莫如欧阳兖
公盖其当有宋极盛之时扬历真仁英神四朝一时名
流皆极九等人表之最而兖公尽收 (第 19a 页)
 生诲示明切谆谆不倦听者充然若有得也讲席既
 散诸生愿记之以备观省垂永久因与同学陈君万
 策及先生从子钟旺孙清植同忆所闻条之如左受
 业漳浦 蔡世远
谨书 (第 1b 页)
正风流久己坠歇学植浅薄者固无以服众
即稍有聪明闻见而习为华赝无高志远识者群居终
日其误学者更深也漳浦 蔡翰林世远
有嘐嘐慕古之
志与俗下秀才一片名利心者不同所读书又知以朱
程为宗经史诸家渐能涉猎所见绅士未有过之者明 …… (第 28b 页)
  又

价回多烦裁答儒雅风流溢于楮墨敝乡自蔡虚斋陈
紫峰林次崖诸先生后实学衰歇至明季而大敝欲兴
之者舍崇经书励行义则复古终无望矣若徒课文赋
诗为制举之羔雁而已虽使科名盛如吴越恐非明府
所以振起育成之本志也 蔡闻之
志尚不凡既蒙招致
惟授以规模次第宾主相与设诚而致行之期月而变
三年而化弟老矣庶几犹见闽学之兴岂非数百 (第 29b 页)
  中秋催月(已丑年/)
微出潮头影已新閒庭延望早通神一年佳赏长如许
此夜清光别有真萧飒雨馀堪濯魄朦胧云际便翻身
桂花欲伴黄花发寄语幽宫净扫尘
   蔡闻之
尊人双寿(已丑年/)
南浦扶舆浸海波风流近代发黄河(明季黄石斋何元/子两先生俱漳浦) (第 24b 页)
鼎百
代犹将见之区区以为诗文之工抑末矣先生涖邑时
以经学及诗古文词振励多士漳之树帜建鼓与海内
相角如 蔡梁村世远
阮鹳石蔡文陈他斋梦林庄葵山
亨阳林于九锡龄王鹿皋道李鳞苍松龄等诸君皆其
教也月湖水镜固梁浦学问之渊源 …… (第 15b 页)
斯集俨然若临之在上满腔抑
郁对此潜消震动奋发之心亦复油然而起敬识数语
于简端不知子厚以为何如也
   蔡梁村
扪斋初集序
余少时未 (第 16a 页)
梁村
则闻 (第 16a 页)
梁村
好为古文词心识之辛巳
春馆于浦邑西湖上 (第 16a 页)
梁村
过余谈竟日各恨相见晚已
乃出袖中文稿示余余益惊喜过望察其行则天性孝
友族党籍籍然称之意气磊落胸中无城 (第 16a 页)
府见义若嗜

欲不顾前后盖 梁村
位置高固不徒以文人自命者余
既喜与定交因与朝夕论文当是时余家桂山之麓离
县六十里虽不能年年常聚然 (第 16b 页)
梁村
有所作余未尝不
得读岁癸未宫坊沈心斋先生视学闽中余与 (第 16b 页)
梁村

受知门墙追随轺车者数载所过名山怪石洪涛激湍 (第 16b 页)
梁村
悉取笔记之余读且击节相对高歌又时与评论
古今人物揭其可法可师可憎可骂之状 (第 16b 页)
梁村
不尽发
之文不止心斋师每叹其学行超卓序其集而刋之更 …… (第 16b 页)
教以立身行已之道明体达用之学且以经国大业不
朽盛事属 梁村
至是而 (第 17a 页)
梁村
之文且一变矣乙酉秋 (第 17a 页)

举乡闱余被刖冬 (第 17a 页)
梁村公
车北上余亦别师还浦明
年丙戍又以奔走衣食羁馆丹霞当是时虽已移家邑
中反不能与 (第 17a 页)
梁村
朝夕谈论丁亥夏大中丞仪封张先
生抚闽倡明绝学开书院于三山延聘九郡知名士纂
修先儒书籍 (第 17a 页)
梁村
首蒙特达之知余樗栎下材亦以徵
书来觏盛事更得 (第 17a 页)
梁村
切磋砥砺因以读所未读之 …… (第 17a 页)
书上自濂洛关闽下逮许薛胡罗 梁村
皆有以得其要
而会其归无意于为文而文日进乎道盖 (第 17b 页)
梁村
之文至
是又一变矣今秋闱余又被刖冬 (第 17b 页)
梁村
又将北上仪封
先生因其旧集而增订焉重付剞劂 (第 17b 页)
梁村
属余序之余 (第 17b 页)
梁村
之文名儒钜公序之者众矣知之者亦众矣 (第 17b 页)

虽闭户家居不肯向人妄投一刺而吾乡诸当事震
于其名凡有撰述折节重币灵蛇之珠紫燕之马奚待
高其声价哉况余 …… (第 17b 页)
者心斋师三年教诲学业之疏久矣窃愧无以对仪封
尚敢栩栩然向吾友攘臂谈文耶第念八载同学文居
其半又今者 梁村
此行将驰驱王路为国宣力尽出其
生平所学而见之行事又以其礼乐政教发为文章烺
烺炳炳经世理物之谟猷知尔日 (第 18a 页)
梁村
之文当又有一
变也友朋相爱之情学问无疆之境余所望 (第 18a 页)
梁村
者 …… (第 18a 页)
  林元白诗序
南诏林元白先生老于诗者也少慕微之乐天因自字
曰元白集成即以名编吾乡前朝侍御李宝弓先生及
今太史 蔡梁村
为之序其诗冲和宕逸潇洒出尘质不
伤俚华不及靡是真能得微之之神而兼乐天之致者
学优才长可为世用念祖父累 (第 18b 页)
学诸君子彬彬一堂曾几何日遂成畴昔余不肖固不
足道其他皆以事业功名显于此事寂寂鲜闻惟 蔡梁
村先生
一继皋比不惮大声疾呼以成就后学为已任
今仕宦于朝又无暇此太史之居则勉斋故里近鳌峰
若彼其甚也余不能无 (第 7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