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祭亡室淑人申氏文
   祭亡室淑人申氏墓文
   祭亡女李室文
 哀词
   姜述古(祖钦)哀词
   金弘甫 (宗燮)
哀词
   南宗伯哀词
 诔词
   李注书(泰宇)诔词
   族祖都事(晚荣)诔词
默轩先生文集卷
曰。
述古之禄则乖。而述古之材则美也。无禄虽可悲。而多材足喜也。已乎述古。终不以此而易彼也。
金弘甫 (宗燮)
哀词 (第 364H 页)
大宪闵齐仁。齐仁称以确论。引而自咎。臣虽不敢比拟于白仁杰而重臣独不可为闵齐仁乎。臣论重臣之时。并及李 宗燮。
(第 456L 页)
宗燮
则自服其失。重臣则乃如是。其视 (第 456L 页)
宗燮。
又如何也。)
乙巳(公五十九岁。)正月。服阕。拜汉城府判尹。疏辞。 不许。
 二月。状辞递。
 三月 (第 456L 页)
到平壤。与监司朴公师洙同查。一如前招。遂据实驰启而归。先是癸卯科。既削旋复。而时人持之甚力。权䙗,徐 宗燮,
申晚等。相继投疏。秉铨者又欲并枳宿趼。僚议不可相持。久不相下。 上召三铨堂。缕缕开谕。而卒不归一。并 (第 174H 页)
   同士仰得韵。寄赠殷栗宰李公会。
   病枕晓吟
   恋明轩独夜
   洪掌宪履健,李骑曹益运,洪正言仁浩,李修撰 宗燮。
分日来访。喜而有吟。
   壬寅正月。余以大司马。被用事者谗诬。陈章蒙解。出三浦金氏亭。甥子李儒庆从 ……   答李校理(显靖)
   答李参判(献庆)
   答李生汉舟汉纪书
   与金进士(宗德)佐郎(宗发)进士 (宗燮)

   答林川使君尹持范书
   答安边府使柳范休书
   答李参奉镇祜书
   与岭南士友书
 
睦景鲁祖洙。沈景玄景锡。崔圣著烜。李季和秀发。李幼文东郁。韩景善光传。尹圣玉持升。李季受益运。李城伯 宗燮。
李士圭燝。禹士昂景谟。禹士通锡谟。李君成是锈。递相赴会。丁法正范祖。最后自乡来。玉振之并记之。使后之 (第 212L 页)
黯有情。才疏应世弃。官罢却身轻。城里无来往。庭松与雪平。
洪掌宪履健,李骑曹益运,洪正言仁浩,李修撰 宗燮。
分日来访。喜而有吟。
可说吾居僻。多为尔辈寻。间关带雪色。次第到云深。山鸟如知面。盘蔬未展心。怡然凭 (第 298L 页)
欲生欤。爱恶虽殊。为惑则均。试思之。惟愿益加勉励。以副愿言。不宣。
与金进士(宗德)佐郎(宗发)进士 (宗燮)

济恭白上舍棣案。仁人无禄。令弟持宪君奄忽违世。萱闱九耋之龄。何以仰慰。鸰原孔怀之痛。何以自抑。一 (第 140L 页)
龙辅。即典签之派也。著作文翊,正字有沂。即佥枢之派也。参议文尚,判书文裕,领议政宗泰,监司宗宪,参议 宗燮,
判书宗伋,宗玉,赠副提学宗浃,监司命渊,左议政命均,判书命彬,命臣,判中枢府事命膺,大司谏命天,领议 (第 281L 页)
邑。如良役实总之例。使之遵守。毋敢违越。则其横敛巧取之弊。似或可袪矣。戊午八(一作九)月廿八日。
宗燮
为绫州牧使。应旨陈疏。 批答曰。湖南民库事。结收之不足。户敛而后已。其弊言之。痛哭云者。尔言切实。朝 (第 432L 页)
此亦劝廉之一助。牵连言之。
宗燮
为绫州牧使。应旨陈疏。 批答曰。扇政闻甚痛骇。尔邑即蕞尔十室。而以竹敛民。岁过千两。尔所谓他邑可知。 (第 579L 页)
   持平朴孝成疏批(戊午)
   掌令郑最成。疏论台臣任长源被推后。避嫌启批。
   训院移跸时庭请启批
   绫州牧使李 宗燮
应旨陈弊疏批
   右议政沈焕之拜相辞疏批(三首)
   左议政李秉模因灾乞免劄批
   漆原县监朴 ……   心经(摛文院讲毕。遂诣弘文馆。召领经筵事徐命善,李徽之。知经筵事郑尚淳,金熤。同知经筵事李命植,郑昌圣。参赞官李𡊠,徐有防,申应显,郑志俭。侍讲官朴天衡。侍读官李时秀,李鼎运,李谦彬,柳孟养。检讨官赵鼎镇,朴天行,权以纲,洪文泳等。讲是篇。内阁诸臣。亦以听讲与焉。)
弘斋全书卷六十七
 经史讲义四○大学[一](辛丑选。徐鼎修,李时秀,洪履健,李益运,李 宗燮,
李东稷,李显默,朴宗正,徐龙辅,金载瓒,李祖承,李锡夏,洪仁浩,曹允大,李鲁春等对。)
   [序 ……   [传九章]
   [传十章]
弘斋全书卷七十一
 经史讲义八○论语[一](辛丑选。李时秀,洪履健,李益运,李 宗燮,
李显默,朴宗正,徐龙辅,金载瓒,李祖承,李锡夏,洪仁浩,曹允大,李鲁春等对。)
   [学而]
   ……   [先进]
   [颜渊]
弘斋全书卷七十六
 经史讲义十三○孟子[一](辛丑选。李时秀,洪履健,李益运,李 宗燮,
李显默,朴宗正,徐龙辅,金载瓒,李祖承,李锡夏,洪仁浩,曹允大,李鲁春等对。)
   [梁惠王]
  ……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弘斋全书卷八十四
 经史讲义二十一○诗[一](辛丑选。洪履健,李益运,李 宗燮,
李东稷,李显默,朴宗正,徐龙辅,金载瓒,李祖承,李锡夏,洪仁浩,曹允大,李鲁春等对。)
   [周南 ……  [商颂]
弘斋全书卷九十三
 经史讲义三十○书[一](辛丑选。洪履健,洪仁浩,李祖承,李锡夏,李 宗燮,
曹允大,李东稷,李显默,李益运,朴宗正等对。)
   [总论]
   [尧典]
   [舜典]
  
。见其往也。惄然如有失。而默计底静之会。遐图能全之方。今亦复欲还送。大臣以下。勿事更烦。
绫州牧使李 宗燮
应旨陈弊疏批
出自经幄。条陈民隐。在湖南。又能先于人。殊可嘉也。其中首论之扇政事。闻甚痛骇。尔邑即蕞 (第 187H 页)
弘斋全书卷六十七
 经史讲义四○大学[一](辛丑选。徐鼎修,李时秀,洪履健,李益运,李 宗燮,
李东稷,李显默,朴宗正,徐龙辅,金载瓒,李祖承,李锡夏,洪仁浩,曹允大,李鲁春等对。)
   …… 仁浩对。先正臣李彦迪之补遗。盖因王鲁斋之说。

以听讼章。为格致传。而既有朱夫子所定之本。则他说固在不论也。
此云。权谋术数百家众技。而陈新安释之曰。权谋术数。如管仲,商鞅之类是也。百家众技。如九流之类是也。九流之目。可以历举欤。且此序。先儒或分六大节。或分四大节。或分三大节。何说为是。
  宗燮
对。九流之目。汉艺文志所谓儒家者流。道家者流。阴阳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横家者流。 (第 559L 页)
 锡夏对。似当以明德传之皆自明。新民传之无所不用其极。当之矣。(以上传二章)
[传三章]
贤其贤亲其亲。乐其乐利其利者。何谓也。章句以后贤后王释君子。单言后王。则义有不备耶。前王谓文武。则后王为谁。后贤何人。后贤属于贤其贤。后王属于亲其亲欤。
  宗燮
对。亲贤乐利四字。所以发明前王不忘之义。而亲亲。以王统而言。贤贤。以道统而言。单言后王。则不能包贤贤 (第 576H 页)
矣。后王似指成康。后贤似指孔孟。而至于后贤后王之分属贤亲。先儒虽有此说。明儒多非之者。顾何必从耶。
蒙引以思其覆育之恩。为亲其亲。夫祖先覆育之恩。人莫不受之。则勿论功德之浅深。皆可以亲其亲。今

必于于戏不忘之前王。并与贤贤乐利。对举而互言之。然则子孙之于祖先。亦当视其贤否。而别其亲疏耶。且周自后稷。积德累仁。大王肇基王迹。王季其勤王家。则前王不忘。不当专属于文武。而章句。以文武当之者。何也。语录。以贤贤。属之文武。以亲亲。属之后稷。岂章句之训。有未及釐正者存欤。
  宗燮
对。子孙之亲其亲。岂有差等。而有功德之祖先。思慕益切。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亦此义也。至若前王之属于文武 (第 576L 页)
。虽以虽旧维新之诗观之。周家之受天命。岂不始于文武之时乎。
仁敬孝慈信。即人伦之至善。而五伦之目。独不及于夫妇长幼。何也。先儒论此以为夫妇之止于有别。长幼之止于有序。皆在推类以尽其馀之中。夫君臣父子夫妇。为五伦之三纲。则长幼国人。犹可以推类。夫妇之为五伦之纲者。反不及于国人。而未得与于目之大者耶。中庸。以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特言于前。而其下继以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叙之。与此章推类之义。果不相悖耶。
  宗燮
对。此特姑举其数端。以包其馀。恐不必以轻重大小看之也。 (第 576L 页)
前王不忘者。非但当时有血气之伦。莫不尊亲。虽后世之人。亦皆讴吟思慕。此新民之极功。而所以终止至善之义也。大抵此一章。玄鸟缗蛮。释止字。文王一诗。释至善。淇澳一诗。释明德之止于至善。烈文一诗。释新民之止于至善。条理脉络。灿然可观。而但盛德至善之不能忘。已带新民之意。明德新民之止至善。并言于此一节之内。则下一节。岂不为衍语。而没世不忘之不忘。亦与民之不能忘之不忘。果无意叠之嫌耶。
  宗燮
对。淇澳节之民不能忘。所以起新民之端也。烈文节之没世不忘所以致新民之极也。而上节不忘。以当时言。下节 (第 577H 页)
弘斋全书卷七十一
 经史讲义八○论语[一](辛丑选。李时秀,洪履健,李益运,李 宗燮,
李显默,朴宗正,徐龙辅,金载瓒,李祖承,李锡夏,洪仁浩,曹允大,李鲁春等对。)
   ……  宗燮
对。此章之以忠信为重。既有朱子定论。恐无容更议矣。
班固古今人表。载孔门弟子甚略。独陈子三见。一陈亢 …… (第 42L 页)
 鲁春对。政是官府之治法。礼是民生日用之所行者。则政与礼。岂无界限。而至于分合之故。先儒以为前章言古之为政者。此章言后之为政者。此说尽然。
圣学工夫。不出知行两端。而此章志学。统说知行。不惑与耳顺。说知底意思。立与不踰矩。说行底意思。则立之居不惑耳顺之前。得无乖于知先行后之次序耶。
  宗燮
对。朱子以为志学。言知之始。不惑知命耳顺。言知之至。立言行之始。从心不踰矩。言行之至。即此而知行错说 (第 45L 页)
之义。可见。
孔子年七十。方到不踰矩之域。而先儒云。颜子于圣人特未达一间。则似亦几于耳顺矣。然则孔子之六十始能者。颜子才三十。反能之耶。
  宗燮
对。圣人固自有圣人之资。又自有圣人之学。 (第 45L 页)
又自有圣人之进。非常情所可窥测。则其十五志学。已有异于人之志学。颜子之未达一间。恐未可以耳顺当之也。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盖知欲其圆。而圆以不踰规为至。行欲其方。而方以不踰矩为至。则此言不踰矩而不及于规者。何欤。
  宗燮
对。规矩。皆法度之器。而规圆则善于转旋。无界限之可守。矩方则有廉隅截然一定。故此言不踰。在矩而不在规 …… (第 46H 页)
 鲁春对。讼与悔。皆自咎之意。而讼深于悔。盖与人

争讼者。必胜而后已。则有过自责者。亦必改而后已。讼而不改。只是不诚于自讼也。若于讼外有别般改之之工。集注岂断之曰。能改必矣乎。(以上公冶长)
[雍也]
或问颜子所好者果何学。而程子以学以至乎圣人之道答之。其下引非礼勿视听言动。不迁怒。不贰过。为好之笃。而学之得其道。夫非礼勿视听言动。固好学之工夫。而至于不迁不贰。乃其成效。故朱子亦云是颜子好学之符验。则并与视听言动。言之于学圣人之道者。何欤。
  宗燮
对。非礼勿视听言动之为工夫。不迁不贰之为成效。诚如圣教。故集注不曰颜子克己之功如此。而必曰至于如此。 …… (第 54H 页)
 
龙辅对。弘者。易失之不毅。毅者。易失之不弘。此虽与尚书九德之制。其偏处有异。而实亦有相济之意。集注之分属重远。固是矣。而但身体力行。至死而后已者。无非指一仁字言。则恐不当于仁外言毅。任重而道远之而字。似有力。
三年学。不至于谷。汉孔氏以谷作善。不易得。言无不至于善者。此与集注所训得失何如。语类云。某亦只是疑作志。不敢必其然。盖此处解不行。然则集注之改至为志。亦是未定之论耶。
  宗燮
对。集注既云。疑当作志。则固是未决之辞。而 …… (第 55L 页)
 益运对。无量二字。骤看外面。似有导人以醉之嫌。

而观于不及乱三字。则可见无量之中。自有量底意。盖人之饮量不同。但要浃洽而已。以醉为节之醉字。岂非浃洽之义乎。
康子馈药。夫子拜受。而告之以不敢尝。既以未达而不敢尝。则辞而不受可也。何乃既受之。而反不尝也。圣人辞受之节。必皆有精义之可言者。欲闻其说。
  宗燮
对。康子大夫也。大夫有赐则拜受。礼也。药者。疗疾者也。药焉未达则不食。谨疾也。(以上乡党)
[先进 (第 57L 页)
弘斋全书卷七十六
 经史讲义十三○孟子[一](辛丑选。李时秀,洪履健,李益运,李 宗燮,
李显默,朴宗正,徐龙辅,金载瓒,李祖承,李锡夏,洪仁浩,曹允大,李鲁春等对。)
   …… 时秀对。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后说固得。但爱是仁之用。则体用之说。亦未始为失。
此曰鸡豚狗彘。豚与彘。一物而两言之者何也。蒙引虽引麋鹿之例。以大小分言。但不谓之豚彘。错言于鸡狗之间。则明是四物。而与麋鹿异例。当何为解。
  宗燮
对。此言鸡豚狗彘。盖或畜鸡豚或畜狗彘之谓也。此有东儒辨论。
程子之论此章曰。圣贤亦何心哉。视天命之改 …… (第 117L 页)
 鲁春对。仲子即所谓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者也。当其营营苟苟之时。彼独为人所不可为之事。故如匡章之类。皆称其廉。则若非孟子辟之廓如。将以仲子为真个廉士。而仲子之道。遂行于世。此圣人所以恶似而非者也。
陈仲子之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者。与许行之捆屦织席饔飧而食相似。岂仲子亦许行之徒耶。
  宗燮
对。许行仲子。同一外道。而许行假托神农之言。所谓农家者流。仲子则徒欲自高。局于一节。所谓过于狷介者矣 (第 128H 页)
弘斋全书卷八十四
 经史讲义二十一○诗[一](辛丑选。洪履健,李益运,李 宗燮,
李东稷,李显默,朴宗正,徐龙辅,金载瓒,李祖承,李锡夏,洪仁浩,曹允大,李鲁春等对。)
   …… 履健对。谖草之谖字。毛传以忘忧释之。正义曰谖训为忘。非草名。集传亦曰谖忘也。诸说别无异同。而本草云萱草草属。今之黄花菜是已。即所谓萱草忘忧者也。合欢木属。今之夜合花是已。即所谓合欢蠲忿者也。集传之合而为一。虽未可晓。然其义盖以为忘忧草令人合欢。非以草与木分而言之也。此外恐无他义。
邶鄘卫。皆卫诗也。而分而为三。其义果何以欤。朱子以为卫有卫音。鄘有鄘音。邶有邶音。故各以其音而系之。然季札观乐于鲁。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固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邶鄘卫果异音也。则季札之言。岂如是乎。季札固已不别邶鄘于卫。而北宫文子引威仪棣棣之诗。不曰邶而曰卫。则邶鄘固卫也。其所以分篇者何欤。或云此诗之𥳑独多。故分三名以各冠之。汉儒之误。而非夫子之旧也。此说果得之欤。
  宗燮
对。邶鄘卫本是三国名。而卒并于卫。则所咏皆卫事。所录皆卫诗。而或系于邶或系于鄘者。皆从得诗之地而系之 …… (第 269H 页)
积微而成惑。与采苓同义。其曰一日不见如三月云者。乍出不见而谗说便入。故忧郁之辞也。此说未知如何。
  宗燮
对。此章古来说诗者。皆属于惧谗之诗。故后来诸儒全袭其论。或以为葛有扳附之性。萧是腐秽之物。以喻小人。 …… (第 270L 页)
 履健对。萚兮之叔伯倡和。蔓草之野田邂逅。虽谓之淫诗。亦未为不可。至于风雨章既见君子之君子字。不当作所期男子看。风雨凄凄。时之晦冥也。鸡鸣喈喈。鸣不失时也。后人以此喻人之脩身砥行者甚多。然集传之谓之淫诗者。盖卫齐陈非无

淫声。而郑风尤甚。夫子尝曰放郑声。故郑诗二十一篇之中。其属之淫诗者十九。至于女曰鸡鸣出其东门。是瓦中之玉。铁中之金。如恶人虽多。其中或有一善人。圣人之录此。亦劝善之意也。
子衿。小序以为刺学校之作。朱子改作淫诗。而及作白鹿洞赋则曰广青衿之疑问。有若仍用小序之说者何欤。
  宗燮
对。子衿之诗。朱子所以改正旧说者。只以其词气儇薄。有非学校之诗也。至若青衿二字。施之于章甫之士。亦无 …… (第 272H 页)
 锡夏对。本文曰独行踽踽则可见其无兄弟之状。而其下即承以胡不比焉胡不佽焉。则可知其为求助于人之意。故小序刺时之说。朱子辨之。而断以为自伤求助之词也。若以比佽等语。从吕氏之说以为深晓晋君之语。则已与小序之说。同归牵强之病。而不合于作诗之本旨矣。且辞句之间。语脉迂曲。文理纤巧。其于集传平顺之释。有不足与论矣。(以上唐风)
[秦风]
诗言戎车者非一。而集传皆曰兵车也。此言小戎俴收。集传曰平地任载曰大车。小戎则兵车也。兵车何以谓之小戎欤。大车兵车田车之制。皆可详言欤。
  宗燮
对。小车与大车。用各不同。或征役而用大车则古人所谓行迟而尘雍矣。故兵车之制。当大车之半。而取其攻击俱 …… (第 276L 页)
 东稷对。子之汤兮注疏及诗说。以为讥刺其大夫。而集传则专指游荡之人矣。既无棣棣之威仪。则所谓情者不过骀荡淫佚之情也。绩麻二句。虽若专指女子。而至于贻椒则似是男女相赠。取其芬

芳之意也。衡门之制。便是柴荆蓬荜之称也。乐饥二字。分言两事。则恐不如乐其饥之为圆备也。昏以为期。亦未知其孰为男孰为女。而大抵淫诗。每多男先动之词矣。
此章大旨。以为男女有私。忧或间之之词云。而以鹊巢旨苕等语观之。其所以忧或间之之意。于何见得耶。
  宗燮
对。此章骨子专在于一侜字。侜是诪张之义。而继之曰忉忉惕惕。则忧或间之之意。自可见矣。
此章云驾我乘马 (第 278H 页)
 益运对。大道云者。先王之大道也。此乃统言之事。则大道之中。包得许多般事。而示我云云。乃是将然之辞也。鹿是食草之兽。则其所嗜好。恐不止此。而臣于平日。无所讲究。三者之外。不敢臆对矣。
此章即使臣自道之语欤。抑亦在上者劳下之诗欤。二章之不遑启处。三章之不遑将父。四章之不遑将母。五章之将母来谂。亦有先后之说。而一节深于一节欤。若以再言将母。谓以恩义偏重。则其于将父之义。真有浅深之可言欤。鵻之俗名云何。鵻之起兴何义欤。
  宗燮
对。出使劳苦之状。臣下不敢自告。而上之人探其情而代其言。此所谓古之劳诗之体也。四章 …… (第 282H 页)
以为既见君子。我心则休之譬也。载沉者沉溺之谓也。心不定则犹有可定之时。而舟一沉则岂有更浮之理耶。
  宗燮
对。菁莪。乐育。已见于朱子白鹿洞赋。后学之当从朱说。恰好无疑。集传之倒释阿陵。似因虚实 …… (第 285L 页)
 龙辅对。陶复陶穴。说者多矣。皆不能明白的当。而谨按王雪山之言曰陶今之堑也。以陶为盖其上谓之复。而以陶为基于其下谓之穴。此言以土堑为居也。戴岷隐之言曰先陶于复穴。将以营家。此言未有室家而陶瓦也。二者视古说不同。而慈溪黄氏以谓此二说稍近人情。而岷隐之说为尤近。集传之外。必欲更取他说。则慈溪所引两说似好矣。
天立厥配。受命既固。古注集传皆以为天为之立贤妃而助之。然详其文势则甫言启辟。甫言攘剔。而遽及贤妃。恐未必然。且其下即曰帝省其山云云。与贤妃之说。殊不承接。立配云者。无乃下文作邦作对之义耶。召诰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此可为證耶。
  宗燮
对。甫言启辟攘剔而遽及天之立配者。文势虽似未及斡旋。然剪灌莽而立国。辟膴原而宅民。以至明德渐盛。串夷 (第 291H 页)
弘斋全书卷九十三
 经史讲义三十○书[一](辛丑选。洪履健,洪仁浩,李祖承,李锡夏,李 宗燮,
曹允大,李东稷,李显默,李益运,朴宗正等对。)
   …… 履健对。主一无适。是敬之工夫。而此钦字彻上下合内外兼功效而言也。
于变之变。集传以为变恶为善。若以为变恶俗为善俗。则尧之履位。继高阳高辛之后。非若汤之伐桀。武之伐纣。则至治熙皞之世。有何恶俗之可变耶。若以为变恶人为善人。则当是时。虽曰比屋可封。亦须有多少不肖者参错于其间。故寇贼奸宄。怙终贼刑。历著于典谟之中。而至以五品不逊为忧。则安得谓尽变恶人耶。
  宗燮
对。以史记考之。尧之为君。虽在高阳高辛之后。而其实直接帝挚荒淫之馀。则安知民俗之不无旧污耶。虽然劳来 …… (第 440H 页)
 益运对。皋陶益稷。并陈谟猷。故禹谟亦有益曰皋陶曰。相错于其间者。伏生之传合而不离。似因于

此。而及夫古文出。始离其𥳑编。则集传所谓编𥳑之不可多。盖亦意之之辞也。若禹谟禹贡。自成一副文体。岂后人之辄加割裂者乎。
方帝之求昌言也。但曰日孜孜可也。而下面单叙治水本末。三谟中禹之陈劝戒甚多。而独此段说自己功能。若是张皇。其义安在。
  宗燮
对。禹之德。既著于克勤。禹之心。又在于不伐。而今于皋陶问答之际。独以治水为言者。自有深意。乘四载而决 …… (第 446H 页)
 仁浩对。仲康嗣位之初。强臣稔恶。狺然有射日之凶图。主势益孤。凛乎若朽索之深忧。而治历明时。王政之大者。唐虞以来。羲和世掌其任。则今忽无难畔官。故犯后时之诛者。岂其无所恃而然哉。惟其势有所拘。机或先露。则反有长乱挑患之虑。故姑以旷官之罪。加之于讨逆之义。不然。星历之差谬。何至于移师专讨。而有渠魁胁从之分别。昆炎玉石之譬谕也乎。
百官修辅。乃是厥后明明之效。而蔡传曰百官之众。

各修其职。以辅其君。故内无失德。外无失政。此其所以为明明后云云者何也。
  宗燮
对。胤侯之承命徂征也。其所誓众讨罪之辞。专责羲和废职之失。故归重于臣辅君之义。以明其各修职之道。蔡传 …… (第 451L 页)
 东稷对。此书慄慄于夏氏之所以亡。惓惓于今商之所以兴。慰民心于初服。勉侯邦以图终。相与儆戒责励。欲其保令名于无穷。而要其归则不过各

尽其忱诚而已。盖其兢业危惧之意。不特汤自谓当如此。亦欲万方诸侯皆勉于此。吴氏所谓兼人己言者。说得尽详备矣。(以上汤诰)
[伊训]
太甲之传曰夏都安邑。夫后世之所徵信。孰有过于伊尹之言。而伊尹分明说造攻自鸣条。而今以为都于安邑何也。
  宗燮
对。夏自大禹都于安邑。夏本纪所载及皇甫谧所记俱有指的。且吴起对魏武侯之言曰。夏桀之居。羊肠在其北。据 …… (第 453L 页)
 祖承对。太甲嗣服之初。不惠于阿衡。故伊尹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而王乃善变。克终允德。此与蘧伯玉之六十化同。可谓变化气质矣。然既变之后。新德之要。在于有常而已。终始有常。少无间断。是乃所以日新也。伊尹之进戒。岂无所以哉。
左右惟其人。集传左右者。辅弼大臣。非贤材之称可尽。故曰惟其人。夫官者有位之通称。贤者有德之通称。辅弼亦是一官。论大臣者贤斯可矣。瞽史亵御卜

人师射人师。莫非朝夕左右之人。而周公之戒立政也。缀衣携仆。在所不遗。穆王之命伯囧。亦曰侍御仆从。罔非正人。则蔡氏之必以辅弼大臣。当左右惟其人何也。
  宗燮
对。谨按商制。汤始置二相。伊尹居右。仲虺居左。故谓之左右相。则此云左右。即商家辅相之称也。夫以阿衡辅 …… (第 456H 页)
 宗正对。由之为㽕。出于许慎。慎之作说文也。博采史籀李斯扬雄之书。而以贾逵为指归。贾逵则学于杜林。受漆书古文。而漆书之与壁经不同。已有

后儒之定论矣。夫孔壁旧本。汉儒之所未见。则五十九篇之书法。是将孰见而孰纪之。其冒称孔氏之讥。固自难免。而蔡氏之说。毋乃有见于此耶。然则其所谓古文者。非孔壁古文。而乃漆书古文也。(以上盘庚上)
[盘庚中]
族者秦之法也。先王之政。罚不及嗣。则颠越不恭及暂遇奸宄之殄灭无遗育。无乃已重欤。
  宗燮
对。盘庚之迁于殷也。以傲上从康之民。当胥动浮言之馀。或于道路之间。恐有不善不道之人。颠陨踰越。不恭上 …… (第 457L 页)
 履健对。此段学字。当以一部大学参看。明德新民至善是规模。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节目。古昔圣王之学。如尧舜之精一执中。禹之祗台德先。汤之圣敬日跻。无非这中流出来。此曰学于古训。高宗所当学者。即尧舜禹汤之训也。学之法。恐不越乎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方矣。
惟敩学半。蔡氏谓教人居学之半。而又曰终之教人亦学也。夫帝王之教。异于匹庶。不过明德新民敷五教兴三物等而已。非如乡塾坐皋比者讲说授受之为。则学半之实。何以责之于高宗耶。
  宗燮
对。此以学之终始言之。而自学者学之始也。教人者学之终也。自始而终。无少间断之谓也。人君之学。虽异于匹 …… (第 459L 页)
 允大对。以洪范观之。其曰十有三祀者。箕子有罔臣仆之志。故武王亦不臣仆之。而史氏知武王之意。称商祀而不称周年。斯岂非一大證案耶。其封于朝鲜则有说矣。箕子既释囚陈范之后。遁迹自靖。则周遂环其土而任其居。非必有分茅土之典。如五服内诸侯矣。其朝周也亦有说焉。殷家祖宗之坟墓。成汤之宗庙。皆在中土。则有时展谒。以寓羹墙之慕。乃天理人情之所当然。然则白马之行。必涉周之境。而其至于镐京。朝于周王。有未可知。设或周王闻箕子之入中国。欲接见其德容威仪之盛。迎之以宾礼。求之以诚意。则与之相见。无或异也。是见也非朝也。
比干之独无言。未知何故。而杀之者纣也。比干未必以死为期。且当死而死。元非异事。亦何关于微子之问答。而蔡氏以为安于死而无言何也。
  宗燮
对。若谓比干之无言。志在必死。则箕子之本意。在于求生乎。故孔安国之言曰咨二人而一人 …… (第 461H 页)
 仁浩对。观政二字。从孔传说似为平顺。及观金仁山所论。以西伯戡黎。为武王观兵之事。祖伊奔告。为纣恶不悛之證。傍考子史。其说甚该。虽不敢遽信其为的见。而戡黎一事。非拟议于文王服事之诚云者。亦有宋儒定论。则或可与此互相发耶。
武成告山川之辞周王二字。传以为史臣追增。则武王此时固未称王也。而类于上帝。宜于冢土。则天子之礼也。是何其相矛盾耶。
  宗燮
对。汤之初征自葛之时。即七十里小邦之君也。与武王孟津之事。宜无异同。然告于上帝神后之举。在于请罪有夏 (第 463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