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集部
  东郭草亭宴集诗序(杨士奇/)
圣天子嗣大宝之明年改元正统仁义之施洽被迩遐
槁者以苏仆者以植万汇咸畅而凡中外小大之臣咸
洗濯修饬祗奉法度天子恒昧爽朝百官亲万几既即
御经筵文学从臣执经左右讲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孔子之道日恭日励不敢怠逸乃三月之望有赐假于
是讲臣九人豫约郊游以娱一日之暇是日早朝退联
骑出文明门礼部尚书 胡公适
邂逅焉遂偕东行二里
所鸿胪卿杨君思敬望而欣然出迓指顾道左而言曰
此中可以少憩也皆下马径而入折稍北旷地 (第 16a 页)
阴寓漂。
终取王侯。无以风雨为晦。无以名位自薄。乘时体命。其乃
光乎。予属湘东之命。子有滏西之役。非 适之适。
我劳如何。
云天茫茫。行矣自爱。 (第 10a 页)
  徐道邻先生在「徐树铮先生文集年谱合刊」出版时,写了一篇序文,内中说过:『就中国过去读书人的心理谈,作儿子的,刊印他父亲的著作,差不多是一种近乎神圣的义务,同时也是一生中最大的满足。我现在也还是有如此的感觉』。徐先生这几句话,可以说是道破了我数十年来所一直怀抱于衷的心情。因为辜鸿铭先生曾经对我称赞过先父的文学造诣,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同时,惋惜先父的作品,恐将成为广陵散,从此绝响((注))。所以民国十八年先父去世后,我对于先父遗集的出版,念兹在兹,费尽苦心,多方筹划,一直到了前年才得到成文出版社黄成助先生肯于牺牲血本,予以影印,使我完成这份「神圣的义务」,感到「一生中最大的满足」。
  我为要出版先父的遗集,曾经找过 胡适之先生
帮忙。有一天,接到 (第 1 页)
胡先生
一封信,说他要到上海去,叫我把书稿送给他,他要带去碰碰看,我就把书稿送给他。可是他从上海回来后,告诉 (第 1 页)
了我,他跟商务印书馆的高梦旦先生商量过,高先生说,这种旧文学已经缺乏商品价值,出版后没有地方销售,而且一经开例,就不好再拒绝同样的稿子,所以他们不便接受。这使我非常失望,因为由文化界最有权威的 胡适之先生
去向出版界最有力量的高梦旦先生推荐,已经达不到目的,那还有什么别的门径好走呢?我想来想 (第 1 页)
舜三代则至矣。孔孟程朱之教法自在。尧舜三代之典章自在。柰何舍自家光明宝藏。而就沙矿边拨取乎。说者曰彼 胡适
当天下气数之衰。而纵恣如此。吾东柰气数何。曰治乱之相寻。未必不由于气数之盛衰。而气数之盛衰。亦原于人 (第 316H 页)
实价五角半
国剧运动 余上沅编 日内出版
英文维多利亚时代之文学 韩湘玫著 在校印中
国语文学史 胡适
著 不日出版
小青之分析 潘光旦著 日内出版
左传真伪考 陆侃如译 不日出版
中国哲学小史 (第 166 页)
胡适
著 在校印中
人文生物学论丛 潘光旦著 不日出版
马克思唯物史观批评 张君★著 在校印中 (第 166 页)
经绝版的「深誓」已经多了若干首了。但也有几首原稿已失不及编入的。中国初期的新诗多数犯了太明白之病。从 胡适之
康白情以至汪静之的诗,多数是太明白而缺少含蓄。我自己的诗也犯了太明白之病。英人爱理司( …… (第 118 页)
」的诗多数是古庙中做的,关于女人的诗最多。而且其中有一首「幻想」,当我将这诗发表在北京报纸上的时候, 胡适之先生
曾写信给我,说「这首诗应该打手心。」但同时有一个不相识的北京大学的女生写了一封信给我,劝我不要做这样 (第 120 页)
纸,
风来片片;
人是空虚极了,
你传在你同类的已不是善缘。

预祭王云衢
云衢!
你是一个学生, 胡适
王引之何非学生,
再数数到会巩与郑康成。
但是——
你作学生也能苦读,
你所负的使命,
你能在这种使 (第 110 页)
』全首押在间行末了第二个字。甚至一行连押两字,像
『功人』押『忠臣
』,都以语言为重,形式为轻。至于 胡适
氏所引陆游的『我生不逢建章柏梁之宫殿』,我以为没有摹
仿的价值。西洋人比中国人用得更讨厌了。

(一 (第 32 页)
  经曰。父为长子。若如玄石之论。则传当首明父之有当服者。有不当服者。若曰父非正体则不

为长子斩也。(如言不继祖也。)今乃不然而只言长子之正体传重而已。则其义可见矣。父已承祖祢之重矣。子又正体将传重矣。乃以其祖之非正体。其曾祖之非正体而不服斩。则经文传文。将置之何处耶。设令贾疏之意。真如玄石之见。犹不可任疏说而弃经传。况未必然耶。
上明斋
朴重绘问。适适相承。乃可为长子服斩。则为人后者。服长子斩。恐非礼意。尤斋答。礼只言祖与祢。而不分所后所生。此与适适相承。自是别意。盖虽所后既已服斩。且以为祖祢庙。则其义似难分开矣。濮议时。程子谓陛下仁宗之适子。此适字。与适适相承之适。似不可异看也。
按。凡适子之义。有全言偏言之别。正 适之适。
只指第一子之适而偏言者也。适统之适。兼指庶子与所后子承重之嫡而全言者也。是以。宋宁宗。礼所谓立庶子为 …… (第 239H 页)
英宗。礼所谓养他子为后者。而程子谓之适子。同一适字。而全言则兼包两义。固不但指第一子也。尤斋因英宗为 适之
说。以證适适相承之适亦兼两义。其意亦以为父为长子。 …… (第 239H 页)
只系三世之传重。不在三世之正适。此言是则是矣。然贾氏所谓适 适之
适。初出于言常不言变之适。则亦指第一子之正适。今不可以兼包两义之适。断而为言也。况贾疏又有六个适子。 …… (第 239L 页)
孙。一曰。兄为父后是适子。一曰。适子有废疾。一曰。适妇不为舅后。凡此六适。无非指第一子之正适。若使适 适之
适。兼包庶子为后之适。则其于上下文言 (第 239L 页)
适之
意。有全言偏言而自相径庭。终不成一贯之义。岂或未安耶。浅见以为尤斋于此答祖祢之适适。不必为拘于服斩。 (第 239L 页)
虽易言之。贾疏言常不言变。故适 适之
义。只及于第一子之正适。不及于庶子所后子之为适。则似欠照勘。未知如何。
  答曰。适子偏言全言之别。 …… (第 239L 页)
人。故郑注虽据常而言。既承重主祭则不服出母。何系于正体非正体耶。为长子服斩者。若拘于适 适之
说。必求父祖己之皆适。则此何异于论出母无服而拘于正体之文。必求主祭者亦皆正体耶。若尔则郑,贾言常之本 …… (第 241L 页)
  五代祖遆迁于最长房。同是高祖。仍旧题不改。但所改者旁注。而若长房奉祀者。元无书旁注之事。只于祝辞称玄孙。且去孝字云。未知此不悖于礼意否。

五代孙免丧吉祭后。当迁奉神主于玄孙中最长房。而及其迁奉之后。当以长房之名改题旁注。去孝字而称玄孙矣。夫孝字即宗 适之
称号。五代孙于五代祖。虽非例为奉祀者。自是正统之直孙。又已承重代斩。当书孝字。至于最长房则既是支孙。 (第 257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