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別集類
以忠义孝友次之以政事文学贞节生人之
美备矣若君者宜列孝友盖景濂之孝友仅四人何千龄
之四世同居李氏有焉 郑太和
之化行一家君实似之若 (第 28a 页)
走沈阳。清令解谚者译而见之。亟搜管贵囚之。阳叙可怜二博氏及通官郑命寿驰至京。急捕厚健书中人。平安监司 郑太和
义而哀之。密使之逃而乃令捕焉。与事者族党皆逃。忠亮独毅然语曰。事成。天下之幸也。不成则死固其所也。临 …… (第 489H 页)
制祭文。 赐一皓,孝一祭。六义士并赐祭。七义士俱有后。孟胤独无子。克諴死时。二子尚义,尚志年皆十馀。 郑太和
以蒙弱不足虑。力晓诸命寿贳其死。鞠于营岁馀。遣之还。克諴兄克谐,弟克谨。并系义州。放之江界。改岁而释 (第 490L 页)
。皆 太和
力也。元辙曾孙国弼。 英庙时。拜崇宁殿参奉。厚健曾孙天用。拜昌城防御使。独孝一子孙。皆死于辛巳。 肃 (第 490L 页)
无山河之可依。不如早抽而扼江沿。如狄踰,车牛等十馀路。审其缓剧。分数万兵则足矣。昔湾人挟岛谋乱。方伯 郑太和
驰五百里。一昼夜而至。湾人大惊以为神。虏译命寿啧舌称叹。而谋乱者不敢动。今安距湾益迩。片檄朝至。而精 (第 413H 页)
牧使。 孝庙元年庚寅 上将奋发大有为。密召京外贤俊。公与姑子咨议白石柳公楫。以至尤庵宋子,同春宋子, 郑公太和
致和,金公万基,李公惟泰,李公浣素相善。有所私议北伐者。不意金自点阴泄 国情。虏差来劫。诸公既退。公 (第 458L 页)
对曰。臣虽老矣。犹堪一行。臣子乐浚。名系朝籍。乞命护行焉。 上问文臣。曾有请暇赴燕者否。对曰。故相臣 郑太和
为上使。其子载嵩以兵郎特许陪行。可引例也。 上许之。人多悯其老而独贤。良浩曰。老来再游中国。亦一快事 (第 327L 页)
。器宇宏杰倜傥有奇气。家素贫。无以养亲。年甫十三。慨然叹曰。亲饥。奚恤吾身哉。乃躬自乞贷于姻亲。阳坡 郑相公太和
一见奇其貌。厚遗之。以供其亲。仍馆于书斋。公于是力学绩文。二十岁。中司马。二十六。擢增广文科。平居读 (第 554H 页)
移平安兵使。装送天朝通使之船。为贼臣李烓所讦。与前监司 郑太和
被逮至凤城。祸将不测。公从郑公抗辞不屈。事得已。甲申。拜庆尚右兵使。明年。升统制使。又明年。入拜御营 …… (第 29H 页)
,水竹公昌衍。父子继相。以文章雅望名世。子司寇公广成。以袁杨之世。脱屣荣利。君子称其大勇。寔生翼宪公 太和。
相 三朝。秉匀轴。有大勋劳于国家。实公曾大父也。大父讳载岱。工曹参议。考讳赫先。通政牧使赠左赞成。妣 (第 35H 页)
以公贵。赠赞成。即公之考也。妣韩山李氏。吏曹参判廷夔之女。以 孝庙戊戌生公。幼而聪颖过人。时称神童。 郑公太和
一见奇之。妻以孙女。弱冠通经籍。文辞捷给。 肃庙己未。擢庭试第三名。时年二十二。入起居注。笔翰如飞。 (第 103L 页)
。拜修撰。见忌当路。出为平安道都事。兼管饷从事。西路新被兵。公私殚竭。北啧日至。公临机应变如神。方伯 郑太和
亟称谓奇才。 昭显世子自沈还。 孝庙以凤林大君入沈。遇于平壤。留数日。 世子与 大君围棋争道。公进曰 …… (第 29H 页)
阖族。具凤瑞时为方伯。驰 启请升公府尹兼带运饷。号令列邑。则公私可以两济。 上超授公义州府尹。先是。 太和
阴遣偏裨李枝龙。以朝廷意敕宣川倅李烓。资给唐船之漂泊境上者。至是事泄。沈中急索枝龙及烓。枝龙自刺不死 …… (第 29L 页)
也。公诡曰。朝廷悯汝无辜就死。而不欲烦耳目。密教我馈汝。出千金以与。枝龙感泣。至沈栲掠不服。李烓辞连 太和。
当就查。公先诇沈中事机报郑。指授就对言语。郑悉如公指。事遂已。有被虏者逃还义州。方伯凤瑞。使公移置他 …… (第 29L 页)
曰。以章甫而辨礼制。有何罪乎。 上悟。不允台臣之启。党人由是益嫉公焉。以丰德人逃还事。查使又至。领相 郑太和,
左相洪命夏皆置对。事将不测。敕使请 上屏左右。群臣皆退。而公独不出。敕使怒喝不已。公正色曰。岂可使吾 (第 31L 页)
。及 孝庙御极。锐意于铁杖木马。安危所注。惟李贞翼一人。尝 临朝叹曰。谁可与李浣同心。以济吾事。相臣 郑太和
等齐奏曰。惟柳赫然可。于是 上以心膂托贞翼与公。公与贞翼相须如手足焉。辛卯。以训鍊正。升拜满浦节制使 (第 293H 页)
以堂后摄记注侍上。时 显宗新即位。问知公姓名。为之戚容曰。 先王尝称其笔法精好。今乃释褐登朝耶。首相 郑公太和
进曰。俞某素有令誉。不可但以一艺称。搢绅传以为荣。分隶槐院付副正字。癸卯。遭太夫人忧。服阕。由正字迁 (第 352H 页)
房劳。升嘉善阶。拜广州府尹。未几。以事罢。自是连拜右尹总管工曹参判。庚戌。郑都尉载崙。以上价赴清国。 郑相国太和。
于朝堂谓铨部曰。吾儿年少未了事。非遴副价甚峻。恐败国家事。铨部难其人。相国曰。非李某莫可。由是公为副 (第 369H 页)
健元陵西冈也。先是己亥。 孝宗不讳。大臣 郑太和
等。奉 孝宗葬于此。术者皆言壮丽明秀如 健元而反复胜也。 显宗癸丑。以水由屏石渗漉有异议。启旧 陵见 (第 355H 页)
无抚恤意。边民颇警。时议以为倭情不可信。公上疏引故相臣 郑太和
所建白。以为待其告急而与之。则必不以为德。莫若先与之。使知朝廷怀远之德也。从之。由刑曹参判。出为黄海 (第 372L 页)
城市。洪万容参选郎荐。经明行修。授金吾郎。居士奋肰若浼。告洪选部绝清。名闻廷中。宋尤庵先生尝就见之。 郑相国太和
曰。一连一杲一和靖。炳炳千秋无是非。连比忠贞公。杲比忠简公。和靖以比居士。盖两公即吾先祖。而于居士为 (第 334L 页)
之。曰父为长子。则父在矣。有父在而传重者乎。
当时掌礼之臣。又引国制期年之说。以调停两家。
 领议政 郑太和
等引大明孝慈录。谓 慈懿大妃当服期年。(领相 (第 409H 页)
郑太和
、左相沈之源、延阳府院君李时白、完南府院君李厚源、领敦宁李景奭、领中枢元斗杓议。皆同。)〇镛案国制期 (第 409H 页)
晚现发。则并依律重究。〇臣谨案。此云。春秋各收五斗者。草创之法也。
孝宗九年(戊戌)春二月。命领议政 郑太和。
仿湖西大同法。讲定湖南大同节目。
 秋九月。领敦宁府事金堉。上遗疏言。湖南之事。臣已荐徐必远而付之。 (第 224L 页)
前。亦得以及于后者广也。 宣宗皇帝水墨图一幅。在 大内。崇祯辛巳秋八月。华人来舶于宣川。平安道观察使 郑太和
闻于朝。于时甫经丙子之兵。朝廷畏虏啧而难其傧。沈天民微者也。假号承政院承旨以迎之。华人感其恩。以 御 (第 195H 页)
林寅观等。奉永历正朔。漂到耽罗。庙议执送与虏。公与四学章甫拜疏。极论朝廷狃雠背义之失。其槩云请斩首相 郑太和
头。以谢 大明。一世壮之。郑相戒其子弟无憾曰。此人重义理。不饶姻娅。士论当如此矣。(原本虽以为郑相 (第 56H 页)
太和。
而其时主论者郑相致和。兄弟不当共据相府。此或记传之误者欤。) (第 56H 页)
恩爱。而临危责其一心成功。则彼虽畜物。我无愧耶。言者乃服。
孝庙有志北伐。常亲习弓马。求材如渴。相臣 郑太和,
将臣李浣。并荐柳赫然。拜御营大将。与浣对掌两局。赫然时年四十一。登第才一纪。 上教曰。卿掌辇下亲兵。 …… (第 81L 页)
与羌笛。君今使向燕中去。侧耳试听此老曲。(尊周录。)
独步入中国久不还。时崔相鸣吉罢相家居。以一律寄 郑公太和。
探其消息。托以怀仙词为题曰。云海微茫落照间。眼穿何处觅蓬山。张骞槎路仍多阻。徐韨楼船久不还。易被秋风 (第 90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