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類
韩南塘礼说辨条
韩南塘所引汉光武事。窃恐未为的当。夫以叔继侄。以祖继孙。兄弟相继者。既已祢所承之君矣。所承之君之上。虽有于已为父行者间之。以所承之君为一世矣。不敢越先君而称子于先君之父若祖。曾其义甚明。是以历溯往牒。未有如此行之者。惟光武之父元帝似之。而亦是中兴之君故然耳。未足以为据也。
汉统中绝复续。与入承大统者微有不同。士达之见是矣。然士达欲因以春秋僖闵之说。遂谓之兄可以父其弟。祖可以父其孙。叔可以父其侄。则是不察乎有父子之义而无父子之名也。沙溪先生论典礼疏。其于承统有父子之义。岂不极力主张。而及闻 赵相禹 之说。驳之曰。以祖与叔之尊。称子于侄孙之行。恐无此理。士达独不见沙溪此说乎。稚共所谓僖闵之说。槩论其 (第 151H 页)
韩南塘所引汉光武事。窃恐未为的当。夫以叔继侄。以祖继孙。兄弟相继者。既已祢所承之君矣。所承之君之上。虽有于已为父行者间之。以所承之君为一世矣。不敢越先君而称子于先君之父若祖。曾其义甚明。是以历溯往牒。未有如此行之者。惟光武之父元帝似之。而亦是中兴之君故然耳。未足以为据也。
汉统中绝复续。与入承大统者微有不同。士达之见是矣。然士达欲因以春秋僖闵之说。遂谓之兄可以父其弟。祖可以父其孙。叔可以父其侄。则是不察乎有父子之义而无父子之名也。沙溪先生论典礼疏。其于承统有父子之义。岂不极力主张。而及闻 赵相禹 之说。驳之曰。以祖与叔之尊。称子于侄孙之行。恐无此理。士达独不见沙溪此说乎。稚共所谓僖闵之说。槩论其 (第 151H 页)
后进。论说古今。或春暖风和。杖屦啸咏。又或邻社耆旧晤语终日。而翛然清适。无一点俗韵。公儿时。尝学诗于 赵时庵相禹。
后又往拜于尤庵宋先生。公为宋氏外裔。先生亦曾闻公言行之谨笃。及见心赏之。书座上春风四大字以贻之。盖许 (第 124L 页)
[己亥二月]
二月初七日。有咏怀一绝。(见集中)○十五日。闻唐将刘綎诬奏以自去倭贼为剿灭。而陈给事则以实奏达。 皇上大怒。敕还大军云。○二十一日。公州牧吕裕吉以书要我。恳恳之意。溢于言表可感。○二十三日。发向公州。○二十五日。至公州。牧伯以饯唐将之行。方在江上。将暮牧伯至直入馆所。欢迎叙话。○二十六日。携酒登江台。丝竹粉黛毕至。坐客朴澄,李义生,李藑,吕复吉,䄄吉, 赵相禹, 相汤,吕晚,吕硕宾也。主人判官吕应周也。兵戈之馀。有此胜会。一则可喜。一则可恻。日暮还馆。
[己 (第 244L 页)
二月初七日。有咏怀一绝。(见集中)○十五日。闻唐将刘綎诬奏以自去倭贼为剿灭。而陈给事则以实奏达。 皇上大怒。敕还大军云。○二十一日。公州牧吕裕吉以书要我。恳恳之意。溢于言表可感。○二十三日。发向公州。○二十五日。至公州。牧伯以饯唐将之行。方在江上。将暮牧伯至直入馆所。欢迎叙话。○二十六日。携酒登江台。丝竹粉黛毕至。坐客朴澄,李义生,李藑,吕复吉,䄄吉, 赵相禹, 相汤,吕晚,吕硕宾也。主人判官吕应周也。兵戈之馀。有此胜会。一则可喜。一则可恻。日暮还馆。
[己 (第 244L 页)
去夏种菊数丛。今已冬初。尚无开花之望。岂杜老所谓甘菊移时晚。重阳不堪摘者耶。遂感而赋。
赠韩士仰伤黄和甫(海原监之来。士仰有所属。书送鄙怀。)
赵夏卿 以车复元,玄达夫唱酬之作见示。余于达夫。虽无一日之旧。神交有素。为之步韵。赠 夏卿。 后数篇。寓意于达夫。
闻得源丈卧病。以诗问之。
郑明仲丈至自屏山。闻伯氏已到商邑。以一律志喜。
阳月旬一。即余初度也。诸人设酒。书所感。示明仲, 夏卿 诸君。
高善行高君涉(傅川)。中酒南还。入来相访。各有赠。依韵奉答。南仲惧(忭)。持酒亦至。
赠韩士仰伤黄和甫(海原监之来。士仰有所属。书送鄙怀。)
赵夏卿 以车复元,玄达夫唱酬之作见示。余于达夫。虽无一日之旧。神交有素。为之步韵。赠 夏卿。 后数篇。寓意于达夫。
闻得源丈卧病。以诗问之。
郑明仲丈至自屏山。闻伯氏已到商邑。以一律志喜。
阳月旬一。即余初度也。诸人设酒。书所感。示明仲, 夏卿 诸君。
高善行高君涉(傅川)。中酒南还。入来相访。各有赠。依韵奉答。南仲惧(忭)。持酒亦至。
。聚散南仍北。存亡楚亦凡。常思义兴守。今见海原监。地下悲良友。书中见至諴。五湖归计失。日暮倚孤帆。 赵夏卿
以车复元,玄达夫唱酬之作见示。余于达夫。虽无一日之旧。神交有素。为之步韵。赠 (第 389H 页)
夏卿。 后数篇。寓意于达夫。
三尺枯梧一卷诗。诗成聊复写乌丝。逃空有客常嫌寂。载酒何人强问奇。求学正思敦孝悌 …… (第 389H 页)
。喜气缠桑梓。欢情动脊令。荣归闻有日。丘陇慰先灵。
阳月旬一。即余初度也。诸人设酒。书所感。示明仲, 夏卿 诸君。
霜露宫坪陇。松楸黑石原。两山均入梦。千里独消魂。獭 …… (第 389L 页)
(右自述)
次景观赠韵
天涯节物正芳菲。倦对菱花感发稀。刘篆三千争学道。蘧年四十未知非。(一作常怪马卿长卧病。却惭蘧瑗未知非。)谁怜屈子犹荷制。却怪罗生尚布衣。(一作词成问鵩犹荷制。术妙屠龙尚布衣。)倾盖即今还惜别。向来人事奈多违。
郭西浦追步巾字韵。自连山寄来。谨和送兼示景观。
寒斋悄坐整乌巾。珍重西原问独频。梦接清颜空恨别。诗翻古案却惊人。一年杨阁吟梅日。千里湘潭解佩辰。萧寺旧游如可续。抱琴吾欲和阳春。
李而受顷寄十韵律一首。追和元韵。因便以寄。兼示圣俞, 夏卿 两君。
乱后分携岭海閒。天涯青眼偶相看。君今爱酒陶元亮。我是耽诗陆务观。细酌还须挑兴绪。高吟非直破忧 (第 393L 页)
夏卿。 后数篇。寓意于达夫。
三尺枯梧一卷诗。诗成聊复写乌丝。逃空有客常嫌寂。载酒何人强问奇。求学正思敦孝悌 …… (第 389H 页)
。喜气缠桑梓。欢情动脊令。荣归闻有日。丘陇慰先灵。
阳月旬一。即余初度也。诸人设酒。书所感。示明仲, 夏卿 诸君。
霜露宫坪陇。松楸黑石原。两山均入梦。千里独消魂。獭 …… (第 389L 页)
(右自述)
次景观赠韵
天涯节物正芳菲。倦对菱花感发稀。刘篆三千争学道。蘧年四十未知非。(一作常怪马卿长卧病。却惭蘧瑗未知非。)谁怜屈子犹荷制。却怪罗生尚布衣。(一作词成问鵩犹荷制。术妙屠龙尚布衣。)倾盖即今还惜别。向来人事奈多违。
郭西浦追步巾字韵。自连山寄来。谨和送兼示景观。
寒斋悄坐整乌巾。珍重西原问独频。梦接清颜空恨别。诗翻古案却惊人。一年杨阁吟梅日。千里湘潭解佩辰。萧寺旧游如可续。抱琴吾欲和阳春。
李而受顷寄十韵律一首。追和元韵。因便以寄。兼示圣俞, 夏卿 两君。
乱后分携岭海閒。天涯青眼偶相看。君今爱酒陶元亮。我是耽诗陆务观。细酌还须挑兴绪。高吟非直破忧 (第 393L 页)
士振南来访。传药圃郑相公陈疏乞致仕。既遂恬退之节。又申古人之义。此实今世之所稀也。极为叹服。○七日。 赵相禹
来见愿学。(辞以罪名。遂还送。)○十日。 太宗大王忌日。○十四日。 文宗大王忌日。○二十一日。李景 (第 488L 页)
鼎(栗谷之子。)来访。○二十二日。 赵相禹。 又来请学。其诚意可尚。遂与同往西穴寺。授论语。且时论诗韵。○安节,赵侙,(敬承之子。)赵震男,(鱼川 …… (第 488L 页)
癸卯七月]
七月一日。 仁宗大王忌日。○二日。伯氏始西还。追别江上。去留情事何如。因向水寺。访 赵相禹 论文义。翌日还寓。○四日。伯氏到天安。寄书。○九日。得朝纸。四日政伯氏 除军器主簿。积劳之馀。有此别 …… (第 489L 页)
。)任夔,李大河,(恩津倅。)书问朴辂,(兼送新米。)申文叔。(高灵倅。)
[癸卯八月]
八月一日。 赵相禹 自水寺下来辞归。一番讲论。不无相长之益。幸须加意焉。金瑚(本名铉。)入来。请受学。○黄安东和甫寓居大 …… (第 490H 页)
金士一,(长兴倅。)李升龙,(礼德人。)李荣夫,(直长。)金德民,蔡宗吉。书问李圣与,(金堤守。) 赵相禹。(有惠物。) 癸卯十二月]
十二月三日。斋居。○四日。晓哭先讳。○五日。 章顺王后韩氏忌日。○十九日。金校理而 …… (第 491H 页)
城倅。)鱼水沉。并七十馀人。而已录于前月之人。不复录。书问金昌远,任卓尔。
[甲辰三月]
三月八日。 赵相禹, 金瑚及本邑儒生四五人请学。故同往山寺。讲论大学文义。○十八日。巡相将还。故往别于江上。金调度并发程。 …… (第 492H 页)
之间。颇有所得。而 赵相禹 恨不同此席。○二十七日。唐将往釜山。问贼情于橘智正。取路湖南。昨日入州。巡使宴唐将于披香堂。众戏俱陈 …… (第 494L 页)
使。)成启善,(南原倅。)书问李玉汝,(安山倅。)曹倬。(掌令。)
[乙巳三月]
三月一日。与金瑚, 赵相禹 及州儒数三人。会于溪舍。以为一旬讲学之计。(来访之人。连续不绝。其安静未可必。是悯。)○六日。自今日 …… (第 498L 页)
以白衣入侍 天颜。伯氏同参。流落中得此梦。果何兆耶。○六日。朝报中。大丘良女。一孕产三男云。○七日。 赵相禹, 孟世衡至自温阳。为受学计来也。(孟即赵之外从弟。)○九日。石阳正邀我。往前坪溪上。击鲜炊玉。朴瞻亦持 (第 499L 页)
酒鸡来。金志和又与朴忠一。(进士善山人。)偕至。共作好会。日暮而罢。○赵 (相禹。 )孟(世衡。)受学上水源寺。○二十一日。尹通判入于绣衣论 启中。今将罢归。三年客中。久作主人。人事难 …… (第 499L 页)
访。生长塞里门洞。颇知吾家先世事。儿时曾拜先君于洞内云。令人悲感。○二十八日。孟世衡辞归。五月中。与 赵相禹 同住草堂。今始发还。别怀更黯然。○闵惕,(都事。)柳涂,(新判官。)韩德及,(石城倅。)金景益,(新 …… (第 500L 页)
来逼近境。焚掠特甚云。○十八日。复元来传韩歙谷濩。已作故云。吾东自此。笔迹亦绝矣。可惜。○二十三日。 赵相禹 来寓草堂。与李承亨等。往来受学。试期不远。故今告归。○黄安东和甫。再期已迫。而至今因循。一未相问。始 (第 501H 页)
草祭文。具奠物。使 赵相禹 归路。代奠而去。○二十七日。因巡使便闻伯氏以过限递差。谏院随以论劾。远道四十日之限。兵曹不知。轻先入 …… (第 501H 页)
榜。本邑人得参者。两试凡十人。而卢季晦独屈。可叹。○右试所。送落幅小许。○二十四日。得见左榜。意中人 赵相禹, 赵国宾,金德民。并参可慰。 (第 501L 页)
(相禹。 受学已有年。且得诗二上云。尤极奇幸。)○韩希益,(进士。)张忠翰,李慎义,(洪州牧。)沈諿,(京试官 …… (第 501L 页)
人事喜相违奈何。即送人致唁。( 启辞太不近情。为之浩叹。)○十日。病势一样。屡试俗方。俱不效。可悯。 赵相禹 自燕岐。闻我病报。驰来相访。诚意可嘉。○十五日。温阳倅李士达。知余有病。致书相问。且寄治疗之方。勤意 …… (第 502H 页)
邀余及复元。会话南山寺。(寺在舟尾山腰。乱后新刱。草屋不过数间。后有窟。颇奇古。居僧只数个。李国老, 赵相禹, 宋孝男,金裕生并会。儿辈数人亦从行。日暮下来。)三十日。闻巡使以府 启见罢。不胜慨叹。(日前闻金义重 …… (第 503L 页)
馔物。)李圣俞,(送赙仪。为止仲丧。)韩鸣吉,(清州牧。为止仲丧。致赙物。)尹安国,(正郎。送酒。) 赵相禹,(致慰且求药。) 吴大鹏,(致馔。)李英,(济州牧。送靴鞋。)
[丙午二月]
二月五日。午时。日色黄。且有物相磨。莫知 …… (第 505H 页)
唐兵未尽收刷事。初六见罢。得离苦任。可幸。乡友金晦仲为其代。○因官人。闻 赵相禹 本月初六日遭亲丧。不胜惊怛。曾有生凉后。南寺一会之约。而此计归虚。尤可恨。○十七日。巡使为其大夫人设 …… (第 507H 页)
郑梦与,(南原令公。)尹见世,(郡守。)许澄。(府使。)
[丙午六月]
六月二日。因官便。修付慰书于 赵相禹。 且赙纸烛。○十三日。见朝报。 圣殿东庑后壁。有人夜书。一时朝绅及人所不知之名。遍满四閒之壁。称以小北 …… (第 507H 页)
两司方论 启。该道试官。一并罢职。文武大小科。并令罢榜云。)○二十一日。草祭文具奠物。使郑凤往奠温阳 赵相禹 大人祥日。 (第 508H 页)
(相禹 从我游已久。且与其大人。亲谊自别。情不可已。)○曹士俊,(州人。)金重鐻,(景行婿。持景行书来。)李 …… (第 508H 页)
人。书问天安倅,(以善治升拜利川。自此因成阔。别可怅优。寄谷物及厚纸诸种。)燕岐倅,(送草席麻绳。) 赵相禹,(送人。问新岁安否。) 清州牧,(送丧舆采色各种。)恩津倅,(致米斛黄豆等物。)定山倅,(累次寄问。)朴景行。(丧人送侄致疏 (第 510L 页)
鼎(栗谷之子。)来访。○二十二日。 赵相禹。 又来请学。其诚意可尚。遂与同往西穴寺。授论语。且时论诗韵。○安节,赵侙,(敬承之子。)赵震男,(鱼川 …… (第 488L 页)
癸卯七月]
七月一日。 仁宗大王忌日。○二日。伯氏始西还。追别江上。去留情事何如。因向水寺。访 赵相禹 论文义。翌日还寓。○四日。伯氏到天安。寄书。○九日。得朝纸。四日政伯氏 除军器主簿。积劳之馀。有此别 …… (第 489L 页)
。)任夔,李大河,(恩津倅。)书问朴辂,(兼送新米。)申文叔。(高灵倅。)
[癸卯八月]
八月一日。 赵相禹 自水寺下来辞归。一番讲论。不无相长之益。幸须加意焉。金瑚(本名铉。)入来。请受学。○黄安东和甫寓居大 …… (第 490H 页)
金士一,(长兴倅。)李升龙,(礼德人。)李荣夫,(直长。)金德民,蔡宗吉。书问李圣与,(金堤守。) 赵相禹。(有惠物。) 癸卯十二月]
十二月三日。斋居。○四日。晓哭先讳。○五日。 章顺王后韩氏忌日。○十九日。金校理而 …… (第 491H 页)
城倅。)鱼水沉。并七十馀人。而已录于前月之人。不复录。书问金昌远,任卓尔。
[甲辰三月]
三月八日。 赵相禹, 金瑚及本邑儒生四五人请学。故同往山寺。讲论大学文义。○十八日。巡相将还。故往别于江上。金调度并发程。 …… (第 492H 页)
之间。颇有所得。而 赵相禹 恨不同此席。○二十七日。唐将往釜山。问贼情于橘智正。取路湖南。昨日入州。巡使宴唐将于披香堂。众戏俱陈 …… (第 494L 页)
使。)成启善,(南原倅。)书问李玉汝,(安山倅。)曹倬。(掌令。)
[乙巳三月]
三月一日。与金瑚, 赵相禹 及州儒数三人。会于溪舍。以为一旬讲学之计。(来访之人。连续不绝。其安静未可必。是悯。)○六日。自今日 …… (第 498L 页)
以白衣入侍 天颜。伯氏同参。流落中得此梦。果何兆耶。○六日。朝报中。大丘良女。一孕产三男云。○七日。 赵相禹, 孟世衡至自温阳。为受学计来也。(孟即赵之外从弟。)○九日。石阳正邀我。往前坪溪上。击鲜炊玉。朴瞻亦持 (第 499L 页)
酒鸡来。金志和又与朴忠一。(进士善山人。)偕至。共作好会。日暮而罢。○赵 (相禹。 )孟(世衡。)受学上水源寺。○二十一日。尹通判入于绣衣论 启中。今将罢归。三年客中。久作主人。人事难 …… (第 499L 页)
访。生长塞里门洞。颇知吾家先世事。儿时曾拜先君于洞内云。令人悲感。○二十八日。孟世衡辞归。五月中。与 赵相禹 同住草堂。今始发还。别怀更黯然。○闵惕,(都事。)柳涂,(新判官。)韩德及,(石城倅。)金景益,(新 …… (第 500L 页)
来逼近境。焚掠特甚云。○十八日。复元来传韩歙谷濩。已作故云。吾东自此。笔迹亦绝矣。可惜。○二十三日。 赵相禹 来寓草堂。与李承亨等。往来受学。试期不远。故今告归。○黄安东和甫。再期已迫。而至今因循。一未相问。始 (第 501H 页)
草祭文。具奠物。使 赵相禹 归路。代奠而去。○二十七日。因巡使便闻伯氏以过限递差。谏院随以论劾。远道四十日之限。兵曹不知。轻先入 …… (第 501H 页)
榜。本邑人得参者。两试凡十人。而卢季晦独屈。可叹。○右试所。送落幅小许。○二十四日。得见左榜。意中人 赵相禹, 赵国宾,金德民。并参可慰。 (第 501L 页)
(相禹。 受学已有年。且得诗二上云。尤极奇幸。)○韩希益,(进士。)张忠翰,李慎义,(洪州牧。)沈諿,(京试官 …… (第 501L 页)
人事喜相违奈何。即送人致唁。( 启辞太不近情。为之浩叹。)○十日。病势一样。屡试俗方。俱不效。可悯。 赵相禹 自燕岐。闻我病报。驰来相访。诚意可嘉。○十五日。温阳倅李士达。知余有病。致书相问。且寄治疗之方。勤意 …… (第 502H 页)
邀余及复元。会话南山寺。(寺在舟尾山腰。乱后新刱。草屋不过数间。后有窟。颇奇古。居僧只数个。李国老, 赵相禹, 宋孝男,金裕生并会。儿辈数人亦从行。日暮下来。)三十日。闻巡使以府 启见罢。不胜慨叹。(日前闻金义重 …… (第 503L 页)
馔物。)李圣俞,(送赙仪。为止仲丧。)韩鸣吉,(清州牧。为止仲丧。致赙物。)尹安国,(正郎。送酒。) 赵相禹,(致慰且求药。) 吴大鹏,(致馔。)李英,(济州牧。送靴鞋。)
[丙午二月]
二月五日。午时。日色黄。且有物相磨。莫知 …… (第 505H 页)
唐兵未尽收刷事。初六见罢。得离苦任。可幸。乡友金晦仲为其代。○因官人。闻 赵相禹 本月初六日遭亲丧。不胜惊怛。曾有生凉后。南寺一会之约。而此计归虚。尤可恨。○十七日。巡使为其大夫人设 …… (第 507H 页)
郑梦与,(南原令公。)尹见世,(郡守。)许澄。(府使。)
[丙午六月]
六月二日。因官便。修付慰书于 赵相禹。 且赙纸烛。○十三日。见朝报。 圣殿东庑后壁。有人夜书。一时朝绅及人所不知之名。遍满四閒之壁。称以小北 …… (第 507H 页)
两司方论 启。该道试官。一并罢职。文武大小科。并令罢榜云。)○二十一日。草祭文具奠物。使郑凤往奠温阳 赵相禹 大人祥日。 (第 508H 页)
(相禹 从我游已久。且与其大人。亲谊自别。情不可已。)○曹士俊,(州人。)金重鐻,(景行婿。持景行书来。)李 …… (第 508H 页)
人。书问天安倅,(以善治升拜利川。自此因成阔。别可怅优。寄谷物及厚纸诸种。)燕岐倅,(送草席麻绳。) 赵相禹,(送人。问新岁安否。) 清州牧,(送丧舆采色各种。)恩津倅,(致米斛黄豆等物。)定山倅,(累次寄问。)朴景行。(丧人送侄致疏 (第 510L 页)
。脱然无所累。而常有自得于素性。秉义而立。直道而行。无往而不光明俊伟。则其为后学之所矜式。宁有极哉。 时庵赵先生。
早被薰陶于沙溪老先生之门。其所造诣。未易窥崖。而素以近道之姿。益致为学之方。读书而极其研究。反躬而务 (第 298H 页)
此观之。则嗣王之于 先王。不以父子相视。而以私属称。其失甚矣。或问。然则称考为允当否。曰。理合如此。 赵时庵相禹
已言之矣。时 宪庙升遐。 哲庙以叔父嗣位。梅山洪文敬公直弼议 孝定殿祝式。当称 皇侄。故先生与朋友门 (第 499L 页)
屈己取人。不惮速改。则又何害于日月之更乎。○或问。今于祝式。便云 皇考。为允当否。曰。理合如此。亦有 赵时庵
之说。但沙溪于此。却有难之之语。未知何故也。南塘云只当自称嗣王臣。而称所继。只云某谥大王。
哭禹下柳 (第 527H 页)
哭禹下柳 (第 527H 页)
与田子明戊寅正月书后追识
嘉靖甲子甲契帖跋
题老稼李公(养翕)家状后
书辛巳诸儒疏后
书 赵时庵 乙丑封事后
题族弟伯贤先世三孺人行录后
题板山申氏家藏陶庵先生遗墨帖后
题宋孝妇行
嘉靖甲子甲契帖跋
题老稼李公(养翕)家状后
书辛巳诸儒疏后
书 赵时庵 乙丑封事后
题族弟伯贤先世三孺人行录后
题板山申氏家藏陶庵先生遗墨帖后
题宋孝妇行
得而习闻而易知之。则后来疑礼。自有渐次归正之理。故不揆僭越。玆以控禀。伏乞一赐反复。以开讲贯之端焉。 赵时庵
章陵典礼之疏。可谓得春秋之义矣。然当时虽引三传。而犹不敢直据之。顾自以为义起之论。致使一时 君臣上下 (第 112L 页)
程子曰帝王继世。故可为昭穆云云。
签曰。既备列先儒之言。则此下恐当入胡氏春秋传一段。传曰襄公。哀公之皇考也。盖祭法以曾祖为皇
考。以本属则襄公即哀公之祖也。襄公传其子昭公。昭公传其弟定公。定公卒而哀公立。故定公当以兄为考。而哀公又当称其叔为王考。而名其祖为皇考也。沙溪先生尝称 赵时庵 之论。本于胡氏者。即指此也。
以往史言之。胡元之武宗。册其弟仁宗为太子。
签曰。汉哀帝崩。太皇太后 …… (第 114L 页)
先生论 仁庙继祖之礼。礼官疑考位之阙。则曰帝王家虽叔继侄。兄继弟。亦有父子之道。何可谓考位阙也。惟于 赵时庵 称考之疏。特许其本于胡氏而未敢遽从。盖谨慎之至也。其后尤庵先生因论 仁明两庙祧迁。而言兄弟各为一世。 …… (第 118L 页)
。文武周公之所制作。得春秋经传而大著。春秋之旨。得程朱两夫子及胡文定而复明。程朱之训。得沙尤二先生及 赵时庵 而有光焉。岂所谓晦明有时而卒未尝亡者耶。盖帝王宗庙之礼者。三纲之所由立。百礼之所由兴。四海万姓之所宗 (第 119H 页)
签曰。既备列先儒之言。则此下恐当入胡氏春秋传一段。传曰襄公。哀公之皇考也。盖祭法以曾祖为皇
考。以本属则襄公即哀公之祖也。襄公传其子昭公。昭公传其弟定公。定公卒而哀公立。故定公当以兄为考。而哀公又当称其叔为王考。而名其祖为皇考也。沙溪先生尝称 赵时庵 之论。本于胡氏者。即指此也。
以往史言之。胡元之武宗。册其弟仁宗为太子。
签曰。汉哀帝崩。太皇太后 …… (第 114L 页)
先生论 仁庙继祖之礼。礼官疑考位之阙。则曰帝王家虽叔继侄。兄继弟。亦有父子之道。何可谓考位阙也。惟于 赵时庵 称考之疏。特许其本于胡氏而未敢遽从。盖谨慎之至也。其后尤庵先生因论 仁明两庙祧迁。而言兄弟各为一世。 …… (第 118L 页)
。文武周公之所制作。得春秋经传而大著。春秋之旨。得程朱两夫子及胡文定而复明。程朱之训。得沙尤二先生及 赵时庵 而有光焉。岂所谓晦明有时而卒未尝亡者耶。盖帝王宗庙之礼者。三纲之所由立。百礼之所由兴。四海万姓之所宗 (第 119H 页)
矣。知此说者。其知天地之情乎。 崇祯五辛巳夏五月。华岳山人柳重教云。
书 赵时庵 乙丑封事后
右 (第 305L 页)
时庵先生 赵公论 仁庙承统大礼疏。疏凡累数千言。大意谓帝王之礼。传统为重。当直称 宣庙以皇考。而自称孝子。此大 (第 305L 页)
书 赵时庵 乙丑封事后
右 (第 305L 页)
时庵先生 赵公论 仁庙承统大礼疏。疏凡累数千言。大意谓帝王之礼。传统为重。当直称 宣庙以皇考。而自称孝子。此大 (第 305L 页)
语金士绥曰。此爷见解之高。那里得来。但恨平日不事著述。不可与后辈共之。
府君尝言帝王家承统典礼。当以 赵时庵 之疏。为百世定论。当世诸先正皆以其言为本于胡氏。而犹不以极致许之者。特谨慎之过耳。然向后许多大体节节 (第 387L 页)
未安处。实兆于当日诸贤议论之未尽也。 (时庵 之意以为嗣君之于先君。不拘本属昭穆。一例称考。)
府君又尝言 哲庙二年。 真庙祧迁时。议者不一。其以 (第 387L 页)
府君尝言帝王家承统典礼。当以 赵时庵 之疏。为百世定论。当世诸先正皆以其言为本于胡氏。而犹不以极致许之者。特谨慎之过耳。然向后许多大体节节 (第 387L 页)
未安处。实兆于当日诸贤议论之未尽也。 (时庵 之意以为嗣君之于先君。不拘本属昭穆。一例称考。)
府君又尝言 哲庙二年。 真庙祧迁时。议者不一。其以 (第 387L 页)
皇某。于先君亦当别有称号。而未有儒先定论。不敢创说也。礼官所谓有父子之义而无父子之名者。正是也。至如 赵相禹
疏。则虽本于胡氏。亦非稳当。何者。以祖与叔之尊。称子于侄孙之行。恐无此理也。仪礼。嫡孙继祖若曾祖。而 …… (第 499H 页)
不容有异。宗庙享之。有何疑焉。此则显为追崇入庙之论。夫追崇私亲。后世之事也。公私得失。岂足多辨。
赵时庵 上疏曰。臣窃闻之。同枢臣金长生,前郡守臣朴知诫。曾于 殿下即位之初。同在一台。以 殿下称大院大君或考 (第 500H 页)
不容有异。宗庙享之。有何疑焉。此则显为追崇入庙之论。夫追崇私亲。后世之事也。公私得失。岂足多辨。
赵时庵 上疏曰。臣窃闻之。同枢臣金长生,前郡守臣朴知诫。曾于 殿下即位之初。同在一台。以 殿下称大院大君或考 (第 500H 页)
帝王承统。不计其世行。何义。
父子继世。自天子达于庶人之常经也。惟天子诸侯。有天下国家之责。其所继之贤否。乃治乱存亡之所系也。故不幸适子不肖。或本无子而以旁支承统。则皆有择贤之义。而所谓贤者。未必皆子行。则或以尊行入承。或以同行入承。或以孙行入承。理之所必有也。既承大统。则先君。君也。嗣君。臣也。君臣。犹父子也。臣子。不可以私属视其君父。则理须处之一如父子。如周之懿王。为孝王之祢。(见朱子大全周庙图。)鲁之闵公。为僖公之父。(见春秋文公二年。跻僖公传。)我朝 赵时庵相禹。 谓 仁祖大王。当称考于 宣庙。此类可證不一。所以权轻重而合于义者也。此大义所在。不可不熟讲也。
(第 614L 页)
父子继世。自天子达于庶人之常经也。惟天子诸侯。有天下国家之责。其所继之贤否。乃治乱存亡之所系也。故不幸适子不肖。或本无子而以旁支承统。则皆有择贤之义。而所谓贤者。未必皆子行。则或以尊行入承。或以同行入承。或以孙行入承。理之所必有也。既承大统。则先君。君也。嗣君。臣也。君臣。犹父子也。臣子。不可以私属视其君父。则理须处之一如父子。如周之懿王。为孝王之祢。(见朱子大全周庙图。)鲁之闵公。为僖公之父。(见春秋文公二年。跻僖公传。)我朝 赵时庵相禹。 谓 仁祖大王。当称考于 宣庙。此类可證不一。所以权轻重而合于义者也。此大义所在。不可不熟讲也。
(第 614L 页)
耶。以此观之。则嗣王之于先王。不以父子相视而以私属称。其失甚矣。或问然则称考为允当否。曰。理合如此。 赵时庵相禹
已言之矣。时 宪庙升遐。 哲庙以叔父嗣位。梅山洪文敬公直弼。议 孝定殿祝式。当称 皇侄。 (第 326L 页)
于其私亲。称以伯叔父。则亦无所称父处。然其服期。则只得与伯叔父同。然则称号亦如之。而 仁祖之于大院君。亦可仿此。(骏荣。)
仁祖之于大院君。称号与服制同归于一。然后始无许多窒碍处。若服止于期而称之以父。则此为何等礼义耶。
宣庙位板。书皇考。祝曰孝子。大院。殿下称之曰王伯叔父。此在 赵时庵 上 仁祖论昭穆疏。而称考称子之说。沙翁已驳之。然则入承大统者。只以本属之称。称之曰考祖曾高。子孙曾玄 (第 233H 页)
仁祖之于大院君。称号与服制同归于一。然后始无许多窒碍处。若服止于期而称之以父。则此为何等礼义耶。
宣庙位板。书皇考。祝曰孝子。大院。殿下称之曰王伯叔父。此在 赵时庵 上 仁祖论昭穆疏。而称考称子之说。沙翁已驳之。然则入承大统者。只以本属之称。称之曰考祖曾高。子孙曾玄 (第 233H 页)
张,朱降私亲之议。恐未可以误其君诮之也。戴涉之欲立元,成,哀,平四庙者。以经常之道观之。此似为近正。 (赵时庵
言光武当继平帝。而上继元帝。先继元帝。先儒非之。此所云先儒。未知指谁。甚欲知之而无从得。可恨。)而朱 (第 419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