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集類
別集類
税亩丘甲田赋考 韩 菼
宣公十五年初税亩成公元年作丘甲哀公十二年用
田赋此春秋所纪用民财力之制每变加重而诸儒之
说各有不同者也税亩有二说以为是时民患上力役
懈于公田公田之所入薄是以 宣公 履亩而税未尝加
于什一之外但以其非古者藉民之力私田稼不善则
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之旧制是变法之始故讥 (第 22a 页)
之
者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三传及何休范宁注皆同而
胡安国本之者也以为公田之外又履其馀亩十收其
一正哀公所谓二吾犹不足者始于杜预及徐邈谷梁
注而朱熹论语集注哀公问有若章引此 宣公 税亩为
说也大抵税亩以前说为是王制言古者公田藉而不
税注言藉民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
孟子 (第 22b 页)
言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故朱熹亦言或但耕
则通而耕收则各得其亩也今 宣公 自六年至此三遇
螽灾频仍水旱是秋先书螽而后书税亩是通行踏勘 …… (第 22b 页)
讥 宣公 废助法而用税其后作丘甲用田赋至于二犹
不足是谓丘甲田赋之后未尝谓税亩即取二也于田
赋乃云二犹不足故又 (第 26a 页)
宣公十五年初税亩成公元年作丘甲哀公十二年用
田赋此春秋所纪用民财力之制每变加重而诸儒之
说各有不同者也税亩有二说以为是时民患上力役
懈于公田公田之所入薄是以 宣公 履亩而税未尝加
于什一之外但以其非古者藉民之力私田稼不善则
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之旧制是变法之始故讥 (第 22a 页)
之
者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三传及何休范宁注皆同而
胡安国本之者也以为公田之外又履其馀亩十收其
一正哀公所谓二吾犹不足者始于杜预及徐邈谷梁
注而朱熹论语集注哀公问有若章引此 宣公 税亩为
说也大抵税亩以前说为是王制言古者公田藉而不
税注言藉民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
孟子 (第 22b 页)
言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故朱熹亦言或但耕
则通而耕收则各得其亩也今 宣公 自六年至此三遇
螽灾频仍水旱是秋先书螽而后书税亩是通行踏勘 …… (第 22b 页)
讥 宣公 废助法而用税其后作丘甲用田赋至于二犹
不足是谓丘甲田赋之后未尝谓税亩即取二也于田
赋乃云二犹不足故又 (第 26a 页)
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
齐履谦
公讳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
祖荣号鸳水翁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时太保刘文贞公
左丞张忠宣公枢密张公易赞善王公恂同学于州西紫
金山而文贞公复与鸳水翁为同志友以故俾公就学于
文贞所先是顺德城北有石桥以通达活泉水兵后桥为
泥潦淤没失其所在公甫冠为之审视地形按指其处而
得之河东元公裕之文其事于石其曰里人郭生者即公
是也中统三年张忠 宣公 荐公习知水利且巧思绝人蒙
赐见上都便殿公面陈水利六事其一中都旧漕河东至
通州权以玉泉水引入行舟岁可省 …… (第 1b 页)
灌田二千馀顷
每奏一事上辄曰当务者此人真不为素餐矣即授提举
诸路河渠四年加授银符副河渠使至元改元从忠 宣公
行省西夏兴复濒河诸渠先是西夏濒河五州皆有古渠
其在中兴州者一名唐来长袤四百里一名汉延长袤二
百五十里 (第 2b 页)
齐履谦
公讳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
祖荣号鸳水翁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时太保刘文贞公
左丞张忠宣公枢密张公易赞善王公恂同学于州西紫
金山而文贞公复与鸳水翁为同志友以故俾公就学于
文贞所先是顺德城北有石桥以通达活泉水兵后桥为
泥潦淤没失其所在公甫冠为之审视地形按指其处而
得之
是也中统三年张忠 宣公 荐公习知水利且巧思绝人蒙
赐见上都便殿公面陈水利六事其一中都旧漕河东至
通州权以玉泉水引入行舟岁可省 …… (第 1b 页)
灌田二千馀顷
每奏一事上辄曰当务者此人真不为素餐矣即授提举
诸路河渠四年加授银符副河渠使至元改元从忠 宣公
行省西夏兴复濒河诸渠先是西夏濒河五州皆有古渠
其在中兴州者一名唐来长袤四百里一名汉延长袤二
百五十里 (第 2b 页)
义公羊传曰河曲流河千里一曲一直钩盘河郭璞
以为水曲如钩流盘桓也夫水号钩盘则地称曲陆
矣尔雅高平曰陆此最古名史记陆贾传索隐注曰
齐宣公 友子达食采于陆乡号曰陆侯贾其孙也唐
书世系表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齐宣王少子通封
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 (第 6a 页)
以为水曲如钩流盘桓也夫水号钩盘则地称曲陆
矣尔雅高平曰陆此最古名史记陆贾传索隐注曰
齐宣公 友子达食采于陆乡号曰陆侯贾其孙也唐
书世系表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齐宣王少子通封
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 (第 6a 页)
国朝四书院之名著于郡县学之先嵩阳岳麓睢阳白
鹿洞是也祖宗右文为治锡扁赐书命官掌教列圣率
乃祖攸行书院山长之建几遍宇内惟广西未有经始
于景定辛酉上在东宫之时奏乞以宣公张氏成公吕
氏从祀于孔子庙越一年谓桂林为 宣公 仕国而成公
实生焉乃筑书堂合二公而并祀驿以奏闻理宗皇帝
大书宣成书院以赐之又乞建山长员以莅教事至于 (第 11b 页)
鹿洞是也祖宗右文为治锡扁赐书命官掌教列圣率
乃祖攸行书院山长之建几遍宇内惟广西未有经始
于景定辛酉上在东宫之时奏乞以宣公张氏成公吕
氏从祀于孔子庙越一年谓桂林为 宣公 仕国而成公
实生焉乃筑书堂合二公而并祀驿以奏闻理宗皇帝
大书宣成书院以赐之又乞建山长员以莅教事至于 (第 11b 页)
重建支硎山文正公祠记
支硎山观音寺者天平白云功德寺子院也宋制凡大
臣茔所恩许置寺度僧追福祖先先文正公葬河南哲
宗朝敕置功德寺以旧法会院改赐额褒贤显忠禅院
以奉香火今公祠及仁宗御篆墓碑俱在寺中而苏州
天平山白云寺则公参知政事时以高曾祖考四世松
楸所在藉此寺照管准先降条贯奏赐今额为功德寺
间岁听度一僧以严崇奉至公仲子忠 宣公 登相位乞 (第 19a 页)
支硎山观音寺者天平白云功德寺子院也宋制凡大
臣茔所恩许置寺度僧追福祖先先文正公葬河南哲
宗朝敕置功德寺以旧法会院改赐额褒贤显忠禅院
以奉香火今公祠及仁宗御篆墓碑俱在寺中而苏州
天平山白云寺则公参知政事时以高曾祖考四世松
楸所在藉此寺照管准先降条贯奏赐今额为功德寺
间岁听度一僧以严崇奉至公仲子忠 宣公 登相位乞 (第 19a 页)
琼常求天下士以文章名一世者古今不数人以事业
著万世者古今不数人若晋平原内史陆士衡及弟清
河内史士龙此以文章名一世者乎唐平章事陆宣公
此以事业著万世者乎初士衡兄弟之归晋也张华曰
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且中州非无能言之士而弘丽漂
逸殆不及焉史称其远超枚马高蹑王刘百代文宗一
人而已则其文章可知已宣公之佐唐也尝曰上不负
天子下不负所学自居翰林至于相论谏数十百篇皆
本于仁义而所用裁十一先儒称其智如子房而文则
过辨如贾谊而术不疏则其事业可知已华亭旧有二
俊祠至正二十三年松江通守顾侯逖教授冯恕拓地
大成殿北搆堂而迁之并奉 宣公 焉明年春琼承分教
之命始获拜其像按士衡吴县 (第 8b 页)
宣公 嘉兴人居非同 …… (第 8b 页)
此三君焉且不克
尽其用以死孰非天乎何才之厚于三君者如此而功
之啬于三君者如彼故天下莫不为二俊冤而尤为 宣
公 惜也乡人思之深爱之至合而祠之宜矣琼嘉兴人
也数往来华亭幼读三君之书未尝不服其雄辞大节
恨不得起于九原 …… (第 9a 页)
猗与盛哉一门二俊龙翔凤鶱天运既移国鄙臣迁才
高匪福道否终愆兰悲涂剪玉耻璞全谔谔 宣公 华峰
一柱众邪而倾孤立无与炳炳万言以药人主功济时
屯谤由直贾有烈其芳有烨其光近宗远法岂惟一乡
九山峨 (第 9b 页)
著万世者古今不数人若晋平原内史陆士衡及弟清
河内史士龙此以文章名一世者乎唐平章事陆宣公
此以事业著万世者乎初士衡兄弟之归晋也张华曰
伐吴之役利获二俊且中州非无能言之士而弘丽漂
逸殆不及焉史称其远超枚马高蹑王刘百代文宗一
人而已则其文章可知已宣公之佐唐也尝曰上不负
天子下不负所学自居翰林至于相论谏数十百篇皆
本于仁义而所用裁十一先儒称其智如子房而文则
过辨如贾谊而术不疏则其事业可知已华亭旧有二
俊祠至正二十三年松江通守顾侯逖教授冯恕拓地
大成殿北搆堂而迁之并奉 宣公 焉明年春琼承分教
之命始获拜其像按士衡吴县 (第 8b 页)
宣公 嘉兴人居非同 …… (第 8b 页)
此三君焉且不克
尽其用以死孰非天乎何才之厚于三君者如此而功
之啬于三君者如彼故天下莫不为二俊冤而尤为 宣
公 惜也乡人思之深爱之至合而祠之宜矣琼嘉兴人
也数往来华亭幼读三君之书未尝不服其雄辞大节
恨不得起于九原 …… (第 9a 页)
猗与盛哉一门二俊龙翔凤鶱天运既移国鄙臣迁才
高匪福道否终愆兰悲涂剪玉耻璞全谔谔 宣公 华峰
一柱众邪而倾孤立无与炳炳万言以药人主功济时
屯谤由直贾有烈其芳有烨其光近宗远法岂惟一乡
九山峨 (第 9b 页)
惧之心非此说有以
基之乎且五世八世之说出于左传本属浮誇使景公
听晏婴之谏简公从御鞅之言平公拒田常之计 宣公
夺襄子之权则陈氏终不能为齐侯也至于王元后武
则天之事皆因汉唐之帝不能自立亦人所共知者而 (第 8b 页)
基之乎且五世八世之说出于左传本属浮誇使景公
听晏婴之谏简公从御鞅之言平公拒田常之计 宣公
夺襄子之权则陈氏终不能为齐侯也至于王元后武
则天之事皆因汉唐之帝不能自立亦人所共知者而 (第 8b 页)
(凡入告之辞,贵详悉,又贵畅达,贵真实,而又贵明净;此古今奏疏所以独推宣公也。公此疏诚无遗憾矣。初陈敌势之猖獗。我师攻取之情形。公素谙水战,固已弄敌人于掌上,而目中蚤不见敌矣。至若左设奇兵,右设疑兵,中间分为八股,公居中指挥调度,此等阵法,虽昔人八门六花之变化,无以加此。是故我师再出,而敌人一败涂地,焚舟溺水,不可以计数,而公露布已达帝廷矣。疏中请优赏功绩,而阵亡士卒以及带伤者尤加惠恤,传之所谓仁将者是耶非耶?后幅力表总督姚公共勷大举,谓澎湖之捷,皆督臣赏赉鼓舞之功,乃有此成效也;岂非功不欲自己居者耶?公固善让功。惟善让功,乃克居功。公之所为,比之汾阳口不言功,殆为过之。阅此疏始末,累累几万言,既详悉,又畅达,既真实,又明净。 宣公
以下,莫能加焉。公洵文武全才哉!闽人即秃毫赞述,又何能揄扬公之万一哉!) (第 37 页)
臣对曰旧注与左传之文。(定九年)皆为女史之明證无可疑也。臣又思之。荑之始生。体若笔管。心若笔毫。或亦以史笔而取况也。臣以为悦豫女美之女字。当与匪女为美之女字。并作汝音。盖彤管则有炜其光。此不待美人而彤管已自美也。牧荑则似笔。而非此非荑之美。而美人之贻之美也。
二子乘舟
御问曰二子乘舟。疑其渡河而死也。然左传曰杀于莘。又曰杀于隘。莘固河西。隘亦非涉河之地也。史记曰死于界上。界即自卫适齐之界。隔河非渡河矣。惟刘向新序云 宣公 欲杀太子伋而立寿。使人与伋乘舟。于河中沈而杀之。寿与之同舟。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傅母恐其死也。闵 (第 399L 页)
二子乘舟
御问曰二子乘舟。疑其渡河而死也。然左传曰杀于莘。又曰杀于隘。莘固河西。隘亦非涉河之地也。史记曰死于界上。界即自卫适齐之界。隔河非渡河矣。惟刘向新序云 宣公 欲杀太子伋而立寿。使人与伋乘舟。于河中沈而杀之。寿与之同舟。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傅母恐其死也。闵 (第 399L 页)
宋襄公葬其夫人。
孔云。宋襄公卒。在僖二十三年。案文十六年。传云。宋昭公将田孟诸未至。襄夫人。周襄王之姊。使甸师。攻而杀之。则宋襄夫人卒。在襄公后。其年极多。此云宋襄公葬其夫人者。盖襄公初娶夫人死。(毛奇龄云。宋襄夫人。在宋襄死后二十六年。犹能通公子鲍。以杀其孙。宋襄焉得而葬之。荒唐哉。)〇箴曰。非也。葬其夫人者。母夫人也。春秋书法。凡夫人姜氏之类。皆以时君之母夫人。为夫人。宋襄公之葬其夫人者。葬其母也。隐二年。夫人子氏薨。(隐公母。)文四年。夫人风氏薨。(僖公母。)宣八年。夫人嬴氏薨。 (宣公 母。)昭十一年。夫人归氏薨。(昭公母。)今读春秋经文。其例赫然。乃孔别创初娶夫人之说。已极奇怪。而毛 (第 367H 页)
声色嗜玩好者。固无论也。诸葛孔明言宫中府中。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光明公正。周公后一人也。 宣公
之言。与此言相表里。非学之正而能之乎。李长源以钱帛二十万输大盈库。而德宗犹数有宣索。仍敕诸道。勿令宰 (第 273L 页)
相知长源之意。以为财礼则欲可止。殊不知财礼则欲渐滋。事君如 宣公 斯可矣。
奏李建徽,杨惠元军事状。筹划如神。虽子房之智。何以过之。李晟见几明。故先己移军。苟德宗早从 (第 273L 页)
宣公 言。使两帅与李晟联营。怀光之锋。得无沮乎。且无梁洋之幸也。建徽,惠元亦庸帅哉。知怀光必叛而不备何也。 …… (第 273L 页)
。孔子作春秋。孟子距杨墨。即空言。而于教果何如也。申韩之学。计功谋利。疑于实。而于德果何如也。此虽非 宣公 之指意。而探源之论。固在是也。
论解姜公辅状。脱形迹之嫌而尽献替之义。奋忠直之气而竭匡救之辞。诚人主 …… (第 274H 页)
争之者。即防微之意也。此岂求名者所为哉。德宗素庇卢杞。既不得已而贬杞。无所发怒。乃假造塔事而逐公辅。 宣公 所谓迁怒而积愤之气未平者。尽中德宗之微也。
请抚循李楚琳状。诚济乱之一奇也。然楚琳杀其帅 …… (第 274H 页)
而通贼。有力于奉天之难。而语其功则不过通梁洋之路耳。 宣公 劝德宗抚循。及其返都也。又沮其易置。其宽大之德。固可为美。楚琳之罪。无以惩之。李晟之出镇凤翔也。请挟 (第 274L 页)
楚琳而往斩之。德宗不许。此 宣公 之意也。 (第 274L 页)
宣公 欲敦信敷诚。而田希鉴之戮。胡不止之耶。杀帅同通贼同。末复归朝廷者亦同。而独被诛者。不亦颇乎。吾故曰李 …… (第 274L 页)
希烈之徒。必有相图者。盖河朔既为王臣。朱泚,怀光之乱。既皆扫荡。而独僭位于三州之地。将何以自存乎。此 宣公 所已筹者。故请息兵而弭祸。不然岂可使窃位者。一日得假息于中土乎。
论中官及朝士赐名定难功臣状。盖已见 …… (第 274L 页)
。然尚虑外人之有言。遂并朝臣而赐勋名。不然李晟,浑瑊之功。尚未勘定。而汲汲于中官朝臣。不已急乎。是以 宣公 指斥刺论。剀切明白。 (第 274L 页)
宣公 之在位也。宦官无用事者。及其去位。始 …… (第 274L 页)
以文场,仙鸣主禁军。若 宣公 者可谓大人而格君心之非者也。
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邱琼山以为长官得其人则诚足以得人矣。苟非其人。 …… (第 275H 页)
。故谓之庸。田之授否不恒。民之贫富不等。上之求下多端。下之贡上多歧。其势不得不变。两税行而此弊革矣。 宣公 特不欲变当时之法。故言其弊耳。夫府兵为长征。乡举里选为科举。铨选为资格。租庸调为两税。皆末政也。独两 (第 275L 页)
相知长源之意。以为财礼则欲可止。殊不知财礼则欲渐滋。事君如 宣公 斯可矣。
奏李建徽,杨惠元军事状。筹划如神。虽子房之智。何以过之。李晟见几明。故先己移军。苟德宗早从 (第 273L 页)
宣公 言。使两帅与李晟联营。怀光之锋。得无沮乎。且无梁洋之幸也。建徽,惠元亦庸帅哉。知怀光必叛而不备何也。 …… (第 273L 页)
。孔子作春秋。孟子距杨墨。即空言。而于教果何如也。申韩之学。计功谋利。疑于实。而于德果何如也。此虽非 宣公 之指意。而探源之论。固在是也。
论解姜公辅状。脱形迹之嫌而尽献替之义。奋忠直之气而竭匡救之辞。诚人主 …… (第 274H 页)
争之者。即防微之意也。此岂求名者所为哉。德宗素庇卢杞。既不得已而贬杞。无所发怒。乃假造塔事而逐公辅。 宣公 所谓迁怒而积愤之气未平者。尽中德宗之微也。
请抚循李楚琳状。诚济乱之一奇也。然楚琳杀其帅 …… (第 274H 页)
而通贼。有力于奉天之难。而语其功则不过通梁洋之路耳。 宣公 劝德宗抚循。及其返都也。又沮其易置。其宽大之德。固可为美。楚琳之罪。无以惩之。李晟之出镇凤翔也。请挟 (第 274L 页)
楚琳而往斩之。德宗不许。此 宣公 之意也。 (第 274L 页)
宣公 欲敦信敷诚。而田希鉴之戮。胡不止之耶。杀帅同通贼同。末复归朝廷者亦同。而独被诛者。不亦颇乎。吾故曰李 …… (第 274L 页)
希烈之徒。必有相图者。盖河朔既为王臣。朱泚,怀光之乱。既皆扫荡。而独僭位于三州之地。将何以自存乎。此 宣公 所已筹者。故请息兵而弭祸。不然岂可使窃位者。一日得假息于中土乎。
论中官及朝士赐名定难功臣状。盖已见 …… (第 274L 页)
。然尚虑外人之有言。遂并朝臣而赐勋名。不然李晟,浑瑊之功。尚未勘定。而汲汲于中官朝臣。不已急乎。是以 宣公 指斥刺论。剀切明白。 (第 274L 页)
宣公 之在位也。宦官无用事者。及其去位。始 …… (第 274L 页)
以文场,仙鸣主禁军。若 宣公 者可谓大人而格君心之非者也。
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邱琼山以为长官得其人则诚足以得人矣。苟非其人。 …… (第 275H 页)
。故谓之庸。田之授否不恒。民之贫富不等。上之求下多端。下之贡上多歧。其势不得不变。两税行而此弊革矣。 宣公 特不欲变当时之法。故言其弊耳。夫府兵为长征。乡举里选为科举。铨选为资格。租庸调为两税。皆末政也。独两 (第 275L 页)
郑幽公。(名己。共公子。元年丙辰。为晋人所杀。)繻公。(或作缭公。名骀。幽公弟。年表。作幽公子。国人立之。元年丁巳。二十二年戊寅。入战国。○繻公二十七年。为郑人所弑。弟乙嗣。二十一年甲辰。为韩哀侯所灭。)
齐宣公。(丙子卒。在位五十一年。) 康公。(名贷。 (第 396H 页)
宣公 子。元年丁丑。二年戊寅。入战国。○康公十四年庚寅。为田和所迁。食海上一城。二十六年壬寅卒。无子。遂为 …… (第 396H 页)
。)○戴公。(惠孙。)○武公。(司空。)○ 宣公。(力。) ○穆公。(宣弟。○入春秋。)
【增】(陈侯)胡公。(满舜后。阏父子。)○申公。(𡱝)。○相公。(𦤎 …… (第 424L 页)
周同姓。九世无可纪。)○惠侯○僖侯。(庄。)○顷侯○哀侯○郑侯○穆侯○宣侯○桓侯○庄公○襄公○桓公○ 宣公 ○昭公○武公○文公○懿公○惠公○悼公○共公○平公○简公○献公○孝公○成公○湣公○僖公○桓公○文公○易 …… (第 425H 页)
文王弟。武王封于虢城。传世无考。晋献公灭之。)
【增】(滕侯)滕侯。(文王子错叔绣之后。封于滕。)○ 宣公。(婴齐。) ○昭公。(毛。)○文公。(绣。)○成公。(原。)○悼公。(道。)○顷公。(结。)○隐公。(以下不可考 …… (第 425L 页)
王封曹挟于邾。邾子克。始见于春秋。后为楚所并。)○邾子。(琐。)○文公。(籧除。)○定公。(貜。)○ 宣公。(轻。) ○悼公。(华。)○庄公。(穿。)○隐公。(盖。)○桓公。(革。○鲁灭之。)
【增】(莒子)莒子。(玆 (第 426H 页)
齐宣公。(丙子卒。在位五十一年。) 康公。(名贷。 (第 396H 页)
宣公 子。元年丁丑。二年戊寅。入战国。○康公十四年庚寅。为田和所迁。食海上一城。二十六年壬寅卒。无子。遂为 …… (第 396H 页)
。)○戴公。(惠孙。)○武公。(司空。)○ 宣公。(力。) ○穆公。(宣弟。○入春秋。)
【增】(陈侯)胡公。(满舜后。阏父子。)○申公。(𡱝)。○相公。(𦤎 …… (第 424L 页)
周同姓。九世无可纪。)○惠侯○僖侯。(庄。)○顷侯○哀侯○郑侯○穆侯○宣侯○桓侯○庄公○襄公○桓公○ 宣公 ○昭公○武公○文公○懿公○惠公○悼公○共公○平公○简公○献公○孝公○成公○湣公○僖公○桓公○文公○易 …… (第 425H 页)
文王弟。武王封于虢城。传世无考。晋献公灭之。)
【增】(滕侯)滕侯。(文王子错叔绣之后。封于滕。)○ 宣公。(婴齐。) ○昭公。(毛。)○文公。(绣。)○成公。(原。)○悼公。(道。)○顷公。(结。)○隐公。(以下不可考 …… (第 425L 页)
王封曹挟于邾。邾子克。始见于春秋。后为楚所并。)○邾子。(琐。)○文公。(籧除。)○定公。(貜。)○ 宣公。(轻。) ○悼公。(华。)○庄公。(穿。)○隐公。(盖。)○桓公。(革。○鲁灭之。)
【增】(莒子)莒子。(玆 (第 426H 页)
有矩对。此诗旧说以为陈静女之德。以示法戒。故彤管之为女史之笔。自无可疑。至于集传。定为淫诗。则彤管二字。于义无当。不得不以未详为释矣。至于针管乐管之说。秖因管字傅会。未必有的据。
此诗刺宣公之恶。而何不直斥其非人。以恶疾比之欤。若直斥其非人则辞太迫切。亦非为君讳之义。故曰籧篨曰戚施。不能俯仰者非人形。则 宣公 之无人理。自在其中。虽不直说出。而其意自足。语甚工妙。古人所谓诗道词欲巧者。岂非指此等处欤。然籧篨曰 …… (第 351H 页)
秀晚对。鱼网鸿罹。不过是设譬之辞。恐不必谓居河者所作也。
二子乘舟。疑其渡河而死也。然左传曰杀于莘。又曰杀于隘。莘固河西而非踰河矣。隘亦非涉河之地也。史记曰死于界上。界即自卫适齐之界而隔河。非渡河矣。左传史记皆无二子渡河事。而诗有乘舟之语何欤。惟刘向新序云 宣公 欲杀太子伋而立寿。使人与伋乘舟于河中。沉而杀之。寿与之同舟。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傅母恐其死也。闵 (第 351L 页)
内相。道失而涕泣。诚得之。而但以宣公之若智若识。返国之后。为鸱夷子皮超然浮舟而去。则虽有百延龄。其如 宣公
何哉。乃不出此。而使百世之下。贻讥君臣之际。岂其事势有不容然者。而非后人之所得知欤。
幼学李重淳对 (第 417H 页)
。陆贽之贤。可谓张良流亚者。圣教诚为允当。若以去就言之。乘舆返都之后。馀忧尚深。此非人臣可去之时。虽其直舌忤旨。奸臣蔽聪。在陆贽之道。但当国耳忘身。恐不可如鸱夷子之奉身决去矣。
事在可行则降诏可也。事在可止则遣中使求之。岂不重为君德之累乎。 宣公 帷幄近臣也。德宗之遣中使也。必无不知之理。谏于前而嘿于后何也。岂以不诏密求。为足以掩天下之耳目而然欤 (第 417H 页)
幼学李重淳对 (第 417H 页)
。陆贽之贤。可谓张良流亚者。圣教诚为允当。若以去就言之。乘舆返都之后。馀忧尚深。此非人臣可去之时。虽其直舌忤旨。奸臣蔽聪。在陆贽之道。但当国耳忘身。恐不可如鸱夷子之奉身决去矣。
事在可行则降诏可也。事在可止则遣中使求之。岂不重为君德之累乎。 宣公 帷幄近臣也。德宗之遣中使也。必无不知之理。谏于前而嘿于后何也。岂以不诏密求。为足以掩天下之耳目而然欤 (第 417H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