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锜” 相关资源
總集類
別集類
四礼议(徐霈/)
承示宜民礼要文公家礼而芟削之务在简易可行其
说甚善然礼贵随时变通故国奢示之以俭国俭示之
以礼随时也昔林放问礼之本夫子大其问者盖世方
虚文相竞而寔意愈衰欲矫时之弊者务在反朴还醇
以复古之治乃对病之剂也冠礼尚矣三加之祝教以
为人子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也而筮日迎宾布席 陈器
之 类亦自简易可行亲迎之礼南方不行久矣欲骤复
之似难女入门见舅姑拜祀堂后婿即见女之父母盖 (第 4b 页)
承示宜民礼要文公家礼而芟削之务在简易可行其
说甚善然礼贵随时变通故国奢示之以俭国俭示之
以礼随时也昔林放问礼之本夫子大其问者盖世方
虚文相竞而寔意愈衰欲矫时之弊者务在反朴还醇
以复古之治乃对病之剂也冠礼尚矣三加之祝教以
为人子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也而筮日迎宾布席 陈器
之 类亦自简易可行亲迎之礼南方不行久矣欲骤复
之似难女入门见舅姑拜祀堂后婿即见女之父母盖 (第 4b 页)
未发则性。语其用则喜怒哀乐之发。皆是性也。方此心之未发也。实具此喜怒哀乐之理在其中耶。初无喜怒哀乐之理之可名。只有个仁义礼智而
已耶。抑只有浑然不可分者耶。
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夫岂别有喜怒哀乐之理之可名者耶。然天下无性外之物。则所谓喜怒哀乐者。亦含具于四性之中。但不可一一相配属如四端之为说耳。朱子答 陈器之 书。于此段所疑。若预待者。熟味之。可以洒然矣。
大本者。天命之性。似若以中为性。恐与程子方圆喻中之 (第 356L 页)
已耶。抑只有浑然不可分者耶。
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夫岂别有喜怒哀乐之理之可名者耶。然天下无性外之物。则所谓喜怒哀乐者。亦含具于四性之中。但不可一一相配属如四端之为说耳。朱子答 陈器之 书。于此段所疑。若预待者。熟味之。可以洒然矣。
大本者。天命之性。似若以中为性。恐与程子方圆喻中之 (第 356L 页)
辨不杂。不可说未感时都无分别。感物后方有分别也。观程先生冲漠无眹一段。可见矣。未知朱子此说及前所引答 陈器之
书。果有如尊兄之意也否。
朱子太极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按朱子语类周子书太极图条端蒙录曰。太 …… (第 333L 页)
理生者而然耶。(按中庸首章注之云。又何谬也。观乎天以二字一直下来。则自可知一理以贯之。)老兄又以超形 器之 云为非。又似不尽乎人言之意也。所谓超形器。乃不杂形 (第 338H 页)
器之 意。岂谓拈出此理。置在形气之外。而悬空称说云耶。朱子尝有超然专说得理之语。此正超形气之说。朱子亦非耶 (第 338H 页)
朱子太极图
삽화 새창열기
(按朱子语类周子书太极图条端蒙录曰。太 …… (第 333L 页)
理生者而然耶。(按中庸首章注之云。又何谬也。观乎天以二字一直下来。则自可知一理以贯之。)老兄又以超形 器之 云为非。又似不尽乎人言之意也。所谓超形器。乃不杂形 (第 338H 页)
器之 意。岂谓拈出此理。置在形气之外。而悬空称说云耶。朱子尝有超然专说得理之语。此正超形气之说。朱子亦非耶 (第 338H 页)
有当行之路。故谓之道。
性道教。通人物而言。朱子曰。循人之性。则为人之道。循牛马之性。则为牛马之道。 陈器之 曰。人率其人之性。物率其物之性。此即人物各各当行道理。许益之曰。人得人之理。物亦得物之理。此三言者。 …… (第 488L 页)
之载运。即马之本然。故朱子曰。虎狼之父子。蜂蚁之君臣。与豺獭之报本。雎鸠之有别。可以见天命之本然也。 陈器之 曰。飞潜动植。各一其性而不可换。旨哉言乎。健顺五常。人物俱同。则物物仅有一偏通处。而未曾有一个具全者 (第 488L 页)
性道教。通人物而言。朱子曰。循人之性。则为人之道。循牛马之性。则为牛马之道。 陈器之 曰。人率其人之性。物率其物之性。此即人物各各当行道理。许益之曰。人得人之理。物亦得物之理。此三言者。 …… (第 488L 页)
之载运。即马之本然。故朱子曰。虎狼之父子。蜂蚁之君臣。与豺獭之报本。雎鸠之有别。可以见天命之本然也。 陈器之 曰。飞潜动植。各一其性而不可换。旨哉言乎。健顺五常。人物俱同。则物物仅有一偏通处。而未曾有一个具全者 (第 488L 页)
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也。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也而不可为也。(郑云。死之生之。谓无知与有知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斲。(郑云。味当作沬靧也。〇孔云。沬犹黑光也。)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虡。(郑云。横曰簨。植曰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出檀弓。)〇仲宪言于曾子曰。夏后氏用明器。示民无知也。(致死之。)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致生之。)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曾子曰。其不然乎。其不然乎。夫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夫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乎。(出檀弓。)〇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出檀弓。)〇丧服小记曰。 陈器之
道。多陈之而省纳之可也。省陈之而尽纳之可也。〇荀子曰。荐器则冠有鍪而毋纵。(如兜鍪加首之形。内无韬发 …… (第 155H 页)
《通典》唐制。明器三品以上九十事。开元十九年。敕减至二十事。皆以素瓦为之。不得用木及金银铜锡。〇《书仪》明器刻木为车马仆从侍女各执奉养之物。(象平生而小。)多少依官品。(家礼因之。)〇家礼苞一筲五。(以盛五谷。)罂三。(以盛酒醯醢。)〇镛案周礼汉志及历代所著明 器之 等。系缛滥侈。无物不具。盖敝俗也。今从朱子之训。都不用明器。则其名物不足讲。故并略之。
上服下帐
…… (第 155L 页)
葬。言鸾车象人。(郑云。鸾车。遣车也。郑司农云。象人。谓以刍为人也。)檀弓曰。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 器之 道也。(郑云。束茅为人马。)此二车则假车也。以其非真车也。故不令巾车供之。而第令冢 …… (第 157H 页)
《周礼》春官司常。大丧建廞车之旌。(贾云。廞旌建于遣车之上。)车仆大葬廞革车。(郑云。遣车。不徒戎路广阙。革轻皆有焉。)〇天官司裘。大丧廞裘饰皮车。(郑云。皮车遣车之革路。〇王昭禹云。明 器之 车。以皮饰之。)〇孔曰。廞车。明 (第 157L 页)
器之 车也。其旌则明器之旌。止则陈建于遣车之上。(檀弓设旐疏。)〇镛案廞者。明器兴作之名。(郑众云。廞陈也 (第 157L 页)
。〇郑玄云。廞兴也。若诗之兴。象似而作之。〇王昭禹云。陈仪物于庭序。以兴观者钦。)则廞车者。所以载明器。非直明器也。注疏以来。并以皮车革车。亦作遣车而归之明 器之 伦。则凡周之大丧。唯柩车一乘之外。所陈车马。无非涂车木马之类。而其制样。又皆绝小。(将以入圹中。)妖 …… (第 157L 页)
见。枧也。见之为物。如今通水之枧。木造曰枧。竹造曰笕也。柩既入圹。先
以弓矢干笮琴磬耒耜之属。藏于两旁。次以枧。加于其上而中隔之。复以瓮甒苞筲之属。实于枧间也。〇案枧有墙舷。长与圹齐。(两耑当有以碍著者。)盖以用器役 器之 等。不妨亲棺。故直藏之。若牲酒醯醢之等。有汁液不宜亲棺。故须设枧以隔之。(枧。有墙故苞筲与棺隔。)其 …… (第 160H 页)
郑曰。见。棺饰也。谓之见者加此。则棺柩不复见矣云。加见者。器在见内也。(贾云。柩入圹。还以帷荒。加于柩。唯见此帷荒。故名帷荒为见也。〇敖云。加见者。以见加于棺及藏 器之 上也。以其见于棺 (第 160H 页)
器之 外。故因以名之也。)〇镛案周礼云。柩及圹说载除饰。(春官丧祝文)除之者。明不用也。复以加棺。既属非理 (第 160H 页)
《通典》唐制。明器三品以上九十事。开元十九年。敕减至二十事。皆以素瓦为之。不得用木及金银铜锡。〇《书仪》明器刻木为车马仆从侍女各执奉养之物。(象平生而小。)多少依官品。(家礼因之。)〇家礼苞一筲五。(以盛五谷。)罂三。(以盛酒醯醢。)〇镛案周礼汉志及历代所著明 器之 等。系缛滥侈。无物不具。盖敝俗也。今从朱子之训。都不用明器。则其名物不足讲。故并略之。
上服下帐
…… (第 155L 页)
葬。言鸾车象人。(郑云。鸾车。遣车也。郑司农云。象人。谓以刍为人也。)檀弓曰。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 器之 道也。(郑云。束茅为人马。)此二车则假车也。以其非真车也。故不令巾车供之。而第令冢 …… (第 157H 页)
《周礼》春官司常。大丧建廞车之旌。(贾云。廞旌建于遣车之上。)车仆大葬廞革车。(郑云。遣车。不徒戎路广阙。革轻皆有焉。)〇天官司裘。大丧廞裘饰皮车。(郑云。皮车遣车之革路。〇王昭禹云。明 器之 车。以皮饰之。)〇孔曰。廞车。明 (第 157L 页)
器之 车也。其旌则明器之旌。止则陈建于遣车之上。(檀弓设旐疏。)〇镛案廞者。明器兴作之名。(郑众云。廞陈也 (第 157L 页)
。〇郑玄云。廞兴也。若诗之兴。象似而作之。〇王昭禹云。陈仪物于庭序。以兴观者钦。)则廞车者。所以载明器。非直明器也。注疏以来。并以皮车革车。亦作遣车而归之明 器之 伦。则凡周之大丧。唯柩车一乘之外。所陈车马。无非涂车木马之类。而其制样。又皆绝小。(将以入圹中。)妖 …… (第 157L 页)
见。枧也。见之为物。如今通水之枧。木造曰枧。竹造曰笕也。柩既入圹。先
以弓矢干笮琴磬耒耜之属。藏于两旁。次以枧。加于其上而中隔之。复以瓮甒苞筲之属。实于枧间也。〇案枧有墙舷。长与圹齐。(两耑当有以碍著者。)盖以用器役 器之 等。不妨亲棺。故直藏之。若牲酒醯醢之等。有汁液不宜亲棺。故须设枧以隔之。(枧。有墙故苞筲与棺隔。)其 …… (第 160H 页)
郑曰。见。棺饰也。谓之见者加此。则棺柩不复见矣云。加见者。器在见内也。(贾云。柩入圹。还以帷荒。加于柩。唯见此帷荒。故名帷荒为见也。〇敖云。加见者。以见加于棺及藏 器之 上也。以其见于棺 (第 160H 页)
器之 外。故因以名之也。)〇镛案周礼云。柩及圹说载除饰。(春官丧祝文)除之者。明不用也。复以加棺。既属非理 (第 160H 页)
必有许多性。然后方以此四者为之纲。不然则朱子何如是命辞耶。余答曰。晦翁之如是说者。极多。玉山讲义所与 陈器之
书。有曰。纲理之大者有四。自有条理。自有间架。其所以论性者。正如士相之言。以吾儱侗知见。安敢有所论说 …… (第 140H 页)
各为一物者然。未发之前。已有准拟安排之理。夫如是则岂不是侵过气分数者欤。为此说者。不为无据。朱先生答 陈器之 书及其他论说。有可以凭藉承用者。不胜其多。
朱子云所觉者心之理。能觉者气之灵。农岩曰。孩提及长而莫不 …… (第 144L 页)
不已。而赋与于人物者而论之。则固无人物之拣择取舍。而自人物禀受处观之。则有万不同。譬如以器受物。只随 器之 偏正而所盛之物为之偏正。此可以论禽兽。而至如草木。则尤顽然。又不可以受之偏正为言。只当有一物之性。而 …… (第 145L 页)
而分其上下。明其道与 器之 不同。亦言其相须而不相离也。不有其器。则亦不有其道。是知载道者器也。理则自是一太极。未始有物之时。只 (第 152H 页)
各为一物者然。未发之前。已有准拟安排之理。夫如是则岂不是侵过气分数者欤。为此说者。不为无据。朱先生答 陈器之 书及其他论说。有可以凭藉承用者。不胜其多。
朱子云所觉者心之理。能觉者气之灵。农岩曰。孩提及长而莫不 …… (第 144L 页)
不已。而赋与于人物者而论之。则固无人物之拣择取舍。而自人物禀受处观之。则有万不同。譬如以器受物。只随 器之 偏正而所盛之物为之偏正。此可以论禽兽。而至如草木。则尤顽然。又不可以受之偏正为言。只当有一物之性。而 …… (第 145L 页)
而分其上下。明其道与 器之 不同。亦言其相须而不相离也。不有其器。则亦不有其道。是知载道者器也。理则自是一太极。未始有物之时。只 (第 152H 页)
玉山讲义曰。礼又是仁之著。智又是义之藏云云。然则智之一字。独为义之藏而不为仁之藏耶。
在天之元亨利贞。在人之仁义礼智。皆气上标名者也。此盖阴阳既分而为木火金水。故天理人性。亦不得不各以四字分别称之也。或以元与仁统言四者。或各从四者而偏言之。而偏言之中。以阴阳为大界分。故于人性之中。必以仁义对待言之。易所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者此也。是以讲义以仁专言之。则谓仁固仁之本体。而义礼智。皆以仁之断制仁之节文仁之分别言之。至以仁义对待则曰。礼是仁之著。智是义之藏也。盖必如是言之。然
后仁义礼智。纵横错综。义无不该。复何疑也。 陈器之 书云云。 (第 465H 页)
器之 实问讲义。故先生答之如此。讲义非出于此书也。智有藏之义云云。先生已解于原句之下。更何赘之。阳生于冬。 (第 465H 页)
在天之元亨利贞。在人之仁义礼智。皆气上标名者也。此盖阴阳既分而为木火金水。故天理人性。亦不得不各以四字分别称之也。或以元与仁统言四者。或各从四者而偏言之。而偏言之中。以阴阳为大界分。故于人性之中。必以仁义对待言之。易所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者此也。是以讲义以仁专言之。则谓仁固仁之本体。而义礼智。皆以仁之断制仁之节文仁之分别言之。至以仁义对待则曰。礼是仁之著。智是义之藏也。盖必如是言之。然
后仁义礼智。纵横错综。义无不该。复何疑也。 陈器之 书云云。 (第 465H 页)
器之 实问讲义。故先生答之如此。讲义非出于此书也。智有藏之义云云。先生已解于原句之下。更何赘之。阳生于冬。 (第 465H 页)
敢复有言也。而其区区望教之心则不衰也。是以不觉缕缕于此。幸高明第以此转叩其说如何。
兄辈又每以朱子答 陈器之 书。性是太极浑然之体。其中含具万理。而其纲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云者。为太极便可唤做五常。而 …… (第 278L 页)
。方有其殊。则是其发之不同。不由于其性之殊。而其性之殊。反由于其发之不同矣。不亦倒置之甚乎。(朱子答 陈器之 书曰。所以四端之发。各有面貌之不同。所以二字。正是唤醒人处。不可不深察。)舍弟以 (第 285L 页)
兄辈又每以朱子答 陈器之 书。性是太极浑然之体。其中含具万理。而其纲理之大者有四。故命之曰仁义礼智云者。为太极便可唤做五常。而 …… (第 278L 页)
。方有其殊。则是其发之不同。不由于其性之殊。而其性之殊。反由于其发之不同矣。不亦倒置之甚乎。(朱子答 陈器之 书曰。所以四端之发。各有面貌之不同。所以二字。正是唤醒人处。不可不深察。)舍弟以 (第 285L 页)
入就灵床矣。余曰。即今乃迁于厅事以后事也。盖朝祖。实象平生必辞尊者之义。迁于厅事。已是出行之始。观乎 陈器之
序。则可见矣。故名其晡时之奠曰祖。祖者。始也。既夕礼疏。所谓死者将行曰祖者是也。白虎通注则曰祖者。徂 (第 158L 页)
生葬礼有期。戚侄恩津宋明钦,文钦远自沃峡。具奠为文。将及于四方之会。明钦不幸有疾。竟不克发。文钦仅以 陈器之
日。来哭于灵筵。荐其文而告之曰。呜呼。吾道之穷久矣。先生兴受其末运。正学之衰弊。流俗之溷浊。今时则甚 (第 435L 页)
能
挽诗本非所能。故知旧所求。每还空幅。今亦不欲强作矣。昨承谕意甚至。不敢不破戒。然太草率。不堪与于 陈器之 列矣。惶愧惶愧。丧家之干请挽歌。固非礼意。世之居齐斩之丧者。遽自发书于守殡之中。以干姻娅故旧之未及吊 (第 138H 页)
挽诗本非所能。故知旧所求。每还空幅。今亦不欲强作矣。昨承谕意甚至。不敢不破戒。然太草率。不堪与于 陈器之 列矣。惶愧惶愧。丧家之干请挽歌。固非礼意。世之居齐斩之丧者。遽自发书于守殡之中。以干姻娅故旧之未及吊 (第 138H 页)
。粲然有五者之别。因其外面端绪之发见而言其意思情状之不相混而已。亦岂真有界分部伍之如墙壁遮栏也。此在 陈器之
玉山讲义中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 …… (第 253L 页)
按阴阳与道。本自混合。既非二物。又非一物。阳生于动而非阳自生也。所以生之者道也。阴生于静而非阴自生也。所以生之者道也。以流行之妙言之。则寒暑迭运于两间。而寒暑不能自寒暑。则其所以既寒而又暑者非道乎。以对育之体言之。则天地定位乎上下。而天地不能自天地。则其所以既天而又地者非道乎。此则以所以然之理言也。且天地之道不两。则不能以立。一阴而不能一阳则非道也。一阳而不能一阴则非道也。今既曰一阴一阳。则是贯阴阳而言之也。通贯阴阳。两在不测者非道耶。一阴一阳一言之间。道体之当然已瞭然。而器亦道道亦 器之 妙。活泼泼矣。此则以所当然之理言也。 (第 256H 页)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 …… (第 253L 页)
按阴阳与道。本自混合。既非二物。又非一物。阳生于动而非阳自生也。所以生之者道也。阴生于静而非阴自生也。所以生之者道也。以流行之妙言之。则寒暑迭运于两间。而寒暑不能自寒暑。则其所以既寒而又暑者非道乎。以对育之体言之。则天地定位乎上下。而天地不能自天地。则其所以既天而又地者非道乎。此则以所以然之理言也。且天地之道不两。则不能以立。一阴而不能一阳则非道也。一阳而不能一阴则非道也。今既曰一阴一阳。则是贯阴阳而言之也。通贯阴阳。两在不测者非道耶。一阴一阳一言之间。道体之当然已瞭然。而器亦道道亦 器之 妙。活泼泼矣。此则以所当然之理言也。 (第 256H 页)
每夜侍坐。先生必令近前。常举家内故事教诏之。时时开说文义。语毕后或瞑目端坐。微微诵太极图说及朱子答 陈器之
等书。
乙未冬。为问候进谒。及其辞退。先生曰。须从近一来。以为从容谈论可也。后数日进往。则先生甚喜之 (第 92L 页)
。因留十馀日。受读朱子大全 陈器之 书,徐子融书及玉 …… (第 92L 页)
清俭之家。早有重名而隐于溪山。不求闻达焉。南山孤竹君闻而访之。遂介于朝。时君以宗庙之瑚琏。洪河之砥柱 器之。 夫南山之具瞻。师尹之重望。鱼浦之不转。诸葛之大名。维玆二人可以彷佛乎千载之上。而求之于今。亦复几人焉 (第 105H 页)
乙未冬。为问候进谒。及其辞退。先生曰。须从近一来。以为从容谈论可也。后数日进往。则先生甚喜之 (第 92L 页)
。因留十馀日。受读朱子大全 陈器之 书,徐子融书及玉 …… (第 92L 页)
清俭之家。早有重名而隐于溪山。不求闻达焉。南山孤竹君闻而访之。遂介于朝。时君以宗庙之瑚琏。洪河之砥柱 器之。 夫南山之具瞻。师尹之重望。鱼浦之不转。诸葛之大名。维玆二人可以彷佛乎千载之上。而求之于今。亦复几人焉 (第 105H 页)
古圣贤立言垂训。虽未尝计功谋利。而有是德则有是效。有是行则有是应。其理不可诬也。以其外见之功效。考其所行之得失。又何伤之有。中庸九经。大学八条。皆未尝不言功效。禹,益,皋,陶之告大舜。亦然。
乾道坤道。朱子说奋发而有为。静重而持守。两句尽之矣。 陈器之 所谓豁开云雾。淘尽泥沙。无乃外来底义理耶。
朱夫子之说乾道坤道。正意也。潜室之论。引喻也。正意固当 (第 8H 页)
乾道坤道。朱子说奋发而有为。静重而持守。两句尽之矣。 陈器之 所谓豁开云雾。淘尽泥沙。无乃外来底义理耶。
朱夫子之说乾道坤道。正意也。潜室之论。引喻也。正意固当 (第 8H 页)
源头。不曾说上面一截。只是说成之者。性也。盖孟子之言性善。固已兼已发而言者。已有朱子说之可据。盖与答 陈器之
书。溯其情而逆知之者相吻。而闵扩斋丈所谓因复而见天地之心者。亦似本于此也。未知如何。
前书所禀朱子说 (第 65L 页)
前书所禀朱子说 (第 65L 页)
界限之说。亦是要见得五者之在性中。各有体段。要得分辨不杂。不可说未感时都无分别。感后方
有分别也。观程先生冲漠无眹一段。可见矣。
此两书议论。因玉山讲义及答 陈器之 书而发。合讲义与答陈书而观之。则其旨趣脉络。犁然可寻矣。此事朱子犹曰极难言。曷不曰性本浑然一理而已。 (第 105H 页)
有分别也。观程先生冲漠无眹一段。可见矣。
此两书议论。因玉山讲义及答 陈器之 书而发。合讲义与答陈书而观之。则其旨趣脉络。犁然可寻矣。此事朱子犹曰极难言。曷不曰性本浑然一理而已。 (第 105H 页)
程叔子与韩维泛舟颍湖一条。见载于宋名臣录及二程全书。而性理大全历代编载诸韩琦条。认韩维为韩琦。朱子答 陈器之
书(性是太极云云)直云潜室陈氏曰云云。好学论。即伊川所作。而曰明道。其全不考校。混沦编入如此。其馀皆 (第 607H 页)
以性言之。浑然一理。都混了仁义礼智。而成一块物事耶。抑四者各有分别。仁在一边。义在一边。
此义详在朱子答 陈器之 书。读节要当自见之。盖性本浑然而已。然而条理粲然。初不相紊。以浑然言则冲漠无眹而亦自有间架。不是儱侗 (第 357L 页)
此义详在朱子答 陈器之 书。读节要当自见之。盖性本浑然而已。然而条理粲然。初不相紊。以浑然言则冲漠无眹而亦自有间架。不是儱侗 (第 357L 页)
素知贤者抗志高明。不落莫于此事。若抽绎端绪。指陈条理。则亦岂不竭其所知。阙其所不知。而今引晦翁之与 陈器之
问答。有若责之以前或有问无答者然。果何有某事某言之未及仰塞俯询。而致此过情之疑耶。诚未晓其故也。继引 (第 191H 页)
设闱门。一以通赞者出入。一以通宾长老人往来休息。而于休息之所。亦宜布席为次。令宾长子弟操几杖守之。 陈器之
职。亦就执礼。列录礼器都数。作陈器图。前期办具。及时陈设。亦皆用质素。以体尊用绤羃之意。古器物之因名 (第 459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