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四書類
論語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編年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政書類
職官類
史鈔類
傳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雜家類
道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太玄部
序应绂载辞皇灵具举
唐书玄宗本纪开元十一年二月壬子如汾阴祀后土
文献通考开元十一年上将还西京便幸并州兵部尚
书张说进言曰陛下今因行幸路由河东有汉武后土
之祀此礼久阙历代莫能行之愿陛下绍斯坠典以为
三农祈榖此诚万姓之福至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祠
后土于汾阴脽上太史奏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祥风绕
坛日扬其光(初有司奏修坛掘地获古铜鼎二其大者/容四升小者容一升色皆青又获古砖长)
(九寸有篆书千秋万岁字及长乐未央字又有赤兔见/于坛侧旧祠堂为妇人素像则天时移河西梁山神素)
(像就祠中配焉至十一年有司迁梁山神像于祠外之/别室焉兼以 中书令张嘉贞 为坛场使将作少监张景)
(为坛场副使张/说为礼仪使)
旧唐书玄宗本纪开元二十年九月乙巳中书令萧嵩
等 (第 28a 页)
唐书玄宗本纪开元十一年二月壬子如汾阴祀后土
文献通考开元十一年上将还西京便幸并州兵部尚
书张说进言曰陛下今因行幸路由河东有汉武后土
之祀此礼久阙历代莫能行之愿陛下绍斯坠典以为
三农祈榖此诚万姓之福至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祠
后土于汾阴脽上太史奏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祥风绕
坛日扬其光(初有司奏修坛掘地获古铜鼎二其大者/容四升小者容一升色皆青又获古砖长)
(九寸有篆书千秋万岁字及长乐未央字又有赤兔见/于坛侧旧祠堂为妇人素像则天时移河西梁山神素)
(像就祠中配焉至十一年有司迁梁山神像于祠外之/别室焉兼以 中书令张嘉贞 为坛场使将作少监张景)
(为坛场副使张/说为礼仪使)
旧唐书玄宗本纪开元二十年九月乙巳中书令萧嵩
等 (第 28a 页)
吾辈还敢便道自已心得其正否此须于喜怒哀乐
未发之际能体所谓中于喜怒哀乐己发之后能得
所谓和致中和则天地可位万物可育其于平天下
何有
河东侯 氏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寂然不动也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中也和
也非二也于此四者己 (第 29a 页)
未发之际能体所谓中于喜怒哀乐己发之后能得
所谓和致中和则天地可位万物可育其于平天下
何有
河东侯 氏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寂然不动也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中也和
也非二也于此四者己 (第 29a 页)
息者不足以体此非自强不息者不能以致此故久
于其道者鲜矣
上蔡谢氏曰中不可过是以谓之至德过可为也中
不可为是以民鲜能久矣
河东侯 氏曰民不能识中故鲜能久若识得中则手
动足履无非中者故能久易之恒曰君子立不易方
恒久也圣人得中故能 …… (第 22b 页)
反诸身以自得之而已夫行道必自致知始使知道
如知味是道其忧不行乎今也鲜能知味此道之所
以不行也
河东侯 氏曰知非仁知之知如白圭治水之知贤非
贤哲之贤如博奕犹贤乎已之贤若引佛庄之学为 …… (第 31b 页)
两端而用之以时中此九德所以有常而三德所以
用人也以先觉觉后觉以中养不中此舜之所以为
舜也其斯以为舜则绝学无为也
河东侯 氏曰舜所以为大知者以其好问而好察迩
言也好问则不蔽不蔽则明察迩言则不惑不惑则
聪既聪且明所以能执 (第 47a 页)
于其道者鲜矣
上蔡谢氏曰中不可过是以谓之至德过可为也中
不可为是以民鲜能久矣
河东侯 氏曰民不能识中故鲜能久若识得中则手
动足履无非中者故能久易之恒曰君子立不易方
恒久也圣人得中故能 …… (第 22b 页)
反诸身以自得之而已夫行道必自致知始使知道
如知味是道其忧不行乎今也鲜能知味此道之所
以不行也
河东侯 氏曰知非仁知之知如白圭治水之知贤非
贤哲之贤如博奕犹贤乎已之贤若引佛庄之学为 …… (第 31b 页)
两端而用之以时中此九德所以有常而三德所以
用人也以先觉觉后觉以中养不中此舜之所以为
舜也其斯以为舜则绝学无为也
河东侯 氏曰舜所以为大知者以其好问而好察迩
言也好问则不蔽不蔽则明察迩言则不惑不惑则
聪既聪且明所以能执 (第 47a 页)
知射者岂他求哉反而求诸身以正吾志而已此君
子居易之道也世之行险以徼幸者一有失焉益思
所以诡遇也则异于是矣
河东侯 氏曰富贵贫贱夷狄患难行其素则无事矣
易曰素履往无咎是也 又曰总老尝问一士人曰
论语云默而识之识是 …… (第 5b 页)
其不可掩如此夫不诚则无物所谓体物而不可遗
者尚何显之有知此其知鬼神矣 又曰鬼神体物
而不可遗盖其妙万物而无不在故也
河东侯 氏曰鬼神之德天地乾坤阴阳造化之理而 …… (第 28a 页)
其体虚空故能役用于万有其用冲寂故能造化于
三才不可得而见也而钦敬畏仰孰敢慢之于无形
不可得而闻也而 恭肃 恐惧孰敢忽之于无声不可
得而名也随其用而名其功不可得而体也随其物
而体其德是故用其健顺者强之曰乾 …… (第 32b 页)
相寻于其上则其濯濯然也岂足怪哉然颜蹠之夭
寿不齐何也老子曰死而不亡寿也颜虽夭其不亡
者犹在也非夫知性知天者其孰能识之
河东侯 氏曰易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
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
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 (第 43a 页)
子居易之道也世之行险以徼幸者一有失焉益思
所以诡遇也则异于是矣
河东侯 氏曰富贵贫贱夷狄患难行其素则无事矣
易曰素履往无咎是也 又曰总老尝问一士人曰
论语云默而识之识是 …… (第 5b 页)
其不可掩如此夫不诚则无物所谓体物而不可遗
者尚何显之有知此其知鬼神矣 又曰鬼神体物
而不可遗盖其妙万物而无不在故也
河东侯 氏曰鬼神之德天地乾坤阴阳造化之理而 …… (第 28a 页)
其体虚空故能役用于万有其用冲寂故能造化于
三才不可得而见也而钦敬畏仰孰敢慢之于无形
不可得而闻也而 恭肃 恐惧孰敢忽之于无声不可
得而名也随其用而名其功不可得而体也随其物
而体其德是故用其健顺者强之曰乾 …… (第 32b 页)
相寻于其上则其濯濯然也岂足怪哉然颜蹠之夭
寿不齐何也老子曰死而不亡寿也颜虽夭其不亡
者犹在也非夫知性知天者其孰能识之
河东侯 氏曰易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
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
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 (第 43a 页)
广矣视天下无一物之非仁也其知人乎知人而不
知天则夷子之二本也盖五品之差天叙也先王惇
五典而有厚薄隆杀之别焉明天叙而已
河东侯 氏曰文武之政或举或息系乎人之存亡若
待文武兴而举之则旷千古而无善政也谓其能由
文武之道行文武之政 (第 6b 页)
知天则夷子之二本也盖五品之差天叙也先王惇
五典而有厚薄隆杀之别焉明天叙而已
河东侯 氏曰文武之政或举或息系乎人之存亡若
待文武兴而举之则旷千古而无善政也谓其能由
文武之道行文武之政 (第 6b 页)
仁而进德之事莫非诚也论语示人以入之之方中
庸言其志也盖中庸子思传道之书不正言其志则
道不明孔子所罕言孟子常言之亦犹是矣
河东侯 氏曰诚者天之道生而知之尧舜性之者是
也诚之者人之道学而知之汤武反之者是也诚者
天之道圣人人伦之至 (第 22a 页)
庸言其志也盖中庸子思传道之书不正言其志则
道不明孔子所罕言孟子常言之亦犹是矣
河东侯 氏曰诚者天之道生而知之尧舜性之者是
也诚之者人之道学而知之汤武反之者是也诚者
天之道圣人人伦之至 (第 22a 页)
数虽多反而求之于吾身可也故曰尽己之性则能
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以己与人物性
无二故也
河东侯 氏曰或问天下将乱何故贤者便生得不丰
厚曰气之所钟便如此曰有变化之道乎曰在君相
干施之力尔若举贤任 …… (第 5b 页)
诚而已唯至诚为可以前知故不逆诈不亿不信而
常先觉也抑亦以是为贤乎若夫不逆不亿而卒为
小人所欺焉斯亦不足观也已
河东侯 氏曰至诚之道学者须是心明意得然后可
以知之如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可以理得不可以迹考 …… (第 25b 页)
平则知非意诚心正不能也兹乃禹稷颜回之所以
同也 又曰精义入神乃所以致用利用安身乃所
以崇德此合内外之道也
河东侯 氏曰上言诚者自成道自道子思恐学者以
内外为二事知体而不知用故又曰诚者非自成己
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犹 (第 38b 页)
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以己与人物性
无二故也
河东侯 氏曰或问天下将乱何故贤者便生得不丰
厚曰气之所钟便如此曰有变化之道乎曰在君相
干施之力尔若举贤任 …… (第 5b 页)
诚而已唯至诚为可以前知故不逆诈不亿不信而
常先觉也抑亦以是为贤乎若夫不逆不亿而卒为
小人所欺焉斯亦不足观也已
河东侯 氏曰至诚之道学者须是心明意得然后可
以知之如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可以理得不可以迹考 …… (第 25b 页)
平则知非意诚心正不能也兹乃禹稷颜回之所以
同也 又曰精义入神乃所以致用利用安身乃所
以崇德此合内外之道也
河东侯 氏曰上言诚者自成道自道子思恐学者以
内外为二事知体而不知用故又曰诚者非自成己
而已也所以成物也犹 (第 38b 页)
善而不能固执之若存若亡而欲与天地合德其可
乎故又继之天之所以为天文王之所以为文皆原
于不已所以徵前说也
河东侯 氏曰自鬼神之为德至时措之宜皆诚也至
诚之道也以体言之则一也以用言之则合万殊其
事若不同者各有妙用 (第 9a 页)
乎故又继之天之所以为天文王之所以为文皆原
于不已所以徵前说也
河东侯 氏曰自鬼神之为德至时措之宜皆诚也至
诚之道也以体言之则一也以用言之则合万殊其
事若不同者各有妙用 (第 9a 页)
所事议矣况其位非天子乎孔子于卫先正名于鲁
先簿正祭器使孔子而得志于天下则其制作必有
先后缓急之序矣
河东侯 氏曰吾学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
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明三代之礼皆可沿
革也宋杞不足徵吾言 …… (第 3b 页)
可以传后世远者慕之近者怀之盛德之实著矣令
闻安所逃哉
河东侯 氏曰王天下有三重焉言三王之法各有可
重者如子丑寅之更建忠质文之迭尚损益而得中
所以寡过也过此则上 …… (第 17b 页)
悖动以利物者知也故曰小德川流静以裕物者仁
也故曰大德敦化言川流则知敦化者仁之体言敦
化则知川流者知之用
河东侯 氏曰自吾说夏礼杞不足徵至此皆言仲尼
之事仲尼不有天下修此道以传天下后世能永终
誉者也故继之曰仲尼 (第 33a 页)
先簿正祭器使孔子而得志于天下则其制作必有
先后缓急之序矣
河东侯 氏曰吾学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
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明三代之礼皆可沿
革也宋杞不足徵吾言 …… (第 3b 页)
可以传后世远者慕之近者怀之盛德之实著矣令
闻安所逃哉
河东侯 氏曰王天下有三重焉言三王之法各有可
重者如子丑寅之更建忠质文之迭尚损益而得中
所以寡过也过此则上 …… (第 17b 页)
悖动以利物者知也故曰小德川流静以裕物者仁
也故曰大德敦化言川流则知敦化者仁之体言敦
化则知川流者知之用
河东侯 氏曰自吾说夏礼杞不足徵至此皆言仲尼
之事仲尼不有天下修此道以传天下后世能永终
誉者也故继之曰仲尼 (第 33a 页)
为何如是心也举皆天理无一毫人伪介乎其间鬼神之情状天地万物之理聚见于此推此心以治天
下何所往而不当○ 河东侯 氏曰天子有天子祀先之礼诸侯有诸侯祀先之礼故曰宗庙之礼所以祀
乎其先也鲁侯也以天子祀先之礼祀其先非礼也 (第 27b 页)
下何所往而不当○ 河东侯 氏曰天子有天子祀先之礼诸侯有诸侯祀先之礼故曰宗庙之礼所以祀
乎其先也鲁侯也以天子祀先之礼祀其先非礼也 (第 27b 页)
郊社禘尝 通谓周公制为礼法未尝不通上下之情
亦未尝不严上下之分祀先之礼通上下可行事上帝
惟天子得行之故特以先后言之明乎郊社之礼胡为
先郊而后社郊惟天子得行之社则上下可通行也明
乎禘尝之义胡为先禘而后尝禘惟天子得行之尝则
上下可通行也但言周公制礼如此而不足于鲁之意
自见 辑释亦引此说
此因 河东侯 氏之说而推广之也侯说朱子不存于 (第 35b 页)
亦未尝不严上下之分祀先之礼通上下可行事上帝
惟天子得行之故特以先后言之明乎郊社之礼胡为
先郊而后社郊惟天子得行之社则上下可通行也明
乎禘尝之义胡为先禘而后尝禘惟天子得行之尝则
上下可通行也但言周公制礼如此而不足于鲁之意
自见 辑释亦引此说
此因 河东侯 氏之说而推广之也侯说朱子不存于 (第 35b 页)
集曰大车谓平地任载之车輗辕端横木缚轭以
驾牛者小车谓田车兵车乘车軏辕端上曲钩衡
以驾马者(邢氏疏)輗軏车待以行者也 (河东侯 氏)车无輗
軏则无以引重而至远人而无信其不可行亦犹
是也(龟山杨氏)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 (第 24a 页)
驾牛者小车谓田车兵车乘车軏辕端上曲钩衡
以驾马者(邢氏疏)輗軏车待以行者也 (河东侯 氏)车无輗
軏则无以引重而至远人而无信其不可行亦犹
是也(龟山杨氏)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 (第 24a 页)
集曰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弟子旅祭名泰
山山名礼诸侯祭山川在其封内者泰山在鲁封
内故鲁得祭之季氏祭之僭也(注疏)冉有时为季氏
宰救谓救其陷于僭窃之罪呜呼叹辞言林放犹
能问礼之本泰山岂受非礼之祭乎欲季氏知其
无益而自止又进林放以厉冉有也(本晦庵朱氏 河东侯 氏说
成都范氏曰冉有从季氏夫子岂不知其不可告也然而圣人不轻绝人尽己之心安知冉有之
不能救季氏之不可 (第 4a 页)
山山名礼诸侯祭山川在其封内者泰山在鲁封
内故鲁得祭之季氏祭之僭也(注疏)冉有时为季氏
宰救谓救其陷于僭窃之罪呜呼叹辞言林放犹
能问礼之本泰山岂受非礼之祭乎欲季氏知其
无益而自止又进林放以厉冉有也(本晦庵朱氏 河东侯 氏说
成都范氏曰冉有从季氏夫子岂不知其不可告也然而圣人不轻绝人尽己之心安知冉有之
不能救季氏之不可 (第 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