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四書類
孟子類
目錄類
正史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類書類
雜家類
別集類
  杵舂杵也或作卤(橹同)(乳尹反)也武成言武王伐纣纣
之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孟子言此则其
不可信者然书本意乃谓商人自相杀非谓武王杀
之也孟子之设是言惧后世之惑且长(上声)不仁之心

(或问血流潥杵乃纣之前徒倒戈之所为荀子以为杀之者皆商人非周人者是也而孟子不之信何
哉曰此亦拔本塞源之论盖虽杀者非我而亦不忍言也程子以为孟子设为是言盖得其微意
余隐之
云鲁论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孔子之意可见矣客有问陶弘景注易与本草孰
先陶曰注易误不至杀 (第 3b 页)
而问燕故燕之可伐孟子之所宜对也惟不以公
而问齐故齐之不可伐孟子之所不宜对也温公疑孟子坐视齐伐燕而不谏 余隐之
以为孟子恐不免贻祸
故不谏温公之疑固未当而 (第 10a 页)
隐之
又大失之观孟子言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然则
燕之可取不可取决于民之悦否而已使齐能诛君 (第 10a 页)
端者则亦自处于异端而已至于后世则又有学孔孟
之道而志于异端邪说者此道之所以益难明也其亦时之不幸也夫又 余隐之
曰滕文公尝行孟子之道矣
既而许子为神农之言告文公文公与之处孟子盖尝辟之以从许子之道是相率而为伪恶能治 (第 22a 页)
诛而不以听者也所谓狷者则亦言行之间小过乎中而已夫岂出于伦理之外若是其甚哉又读 余隐之

孟辨曰温公所谓口非而身享之一时之小嫌狷者之不为一身之小节至于父子兄弟乃人之大伦天地之大
义一日去 (第 19b 页)
之则同于禽兽矣虽复谨小嫌守小节亦将安所施哉此孟子绝仲子之本意 隐之
云仲子之兄非不
友孰使之避仲子之母非不慈孰使之离愚谓政使不慈不友亦无逃去之理观舜之为法于天下者则知之 (第 19b 页)
也而
孟子不之信何哉朱子曰此亦拔本塞源之论盖虽杀者非我而亦不忍言也程子以为孟子设为是言盖得
其微意矣 余隐之
云鲁语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孔子之意可见矣客有问陶弘景注
易与本草孰先陶曰注易误不至杀 (第 2a 页)
子之所谓王主救民而言如其救民也王自归之耳三
氏之所谓王主篡窃而言如其篡窃也民亦叛之耳又
安有所谓王乎 余隐之
及朱子辨之又弗能究焉宜乎
至今而人犹议于斯也
应晹问文王之囿刍荛雉兔之皆往何以见之曰读兔
罝汉广之诗 …… (第 4a 页)
故止赋市地之廛耳
啇经问乍见孺子而有怵惕恻 隐之
心何以言内交孺
子父母要誉乡党朋友及恶其声而然也曰父母孺子
之至亲者也及乡党朋友恶其声名己之所好者也 (第 10b 页)
疾怨之甚而不怀也事之有无不论矣若 余隐之
辨史
剡所谓闾父里妪之言者所论亦小矣
问帝之妻舜而不告曰非谓帝不告于瞽瞍岂有人君以
女妻人而必告其父 …… (第 17a 页)
周而不受仲子之廉矣君子见泰者不为也若 余隐之
谓孔子栖栖皇皇为礼貌饮食则所见益陋而朱子谓
孟子通上下言之若君子自处则在所择者又非孟子
之本意矣
(第 38b 页)
  言仲子以母之食兄之室为不义而不食不居其操
(去声)守如此至于妻所易之粟于陵所居之室既未必
伯夷之所为则亦不义之类耳今仲子于此则不食
不居于彼则食之居之岂为能充满其操守之类者
乎必其无求自足如蚯蚓然乃为能满其志而得为

廉耳然岂人之所可为哉○范氏曰天之所生地之
所养惟人为大(记祭义有人则可参天地而为三才无人则天地亦不能以自立矣)
之所以为大者以其有人伦也仲子避兄离母无亲
戚君臣上下是无人伦也岂有无人伦而可以为廉
(朱子曰温公谓口非之而身享之一时之小嫌狷者之不为一身之小节至于父子兄弟乃人之大
伦天地之大义一日去之则禽兽夷狄虽复谨小嫌守小节亦将安所施哉此孟子绝仲子之本意
余隐
云仲子之兄非不友孰使之避仲子之母非不慈孰使之离愚谓政使不慈不友亦无逃去之理观舜
之为法于天下者则知之 (第 37b 页)
  杵舂杵也或作卤(与鲁同音鲁)楯也(楯竖尹反兵器所以蔽身者)武成
言武王伐纣纣之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孟子言此则其不可信者然书本意乃谓商人自相
杀非谓武王杀之也孟子之设是言惧后世之惑且
(上声)不仁之心耳(问血流漂杵乃纣之前徒倒戈之所为荀子以为杀之者皆商人非

周人者是也而孟子不之信何哉朱子曰此亦拔本塞源之论盖虽杀者非我而亦不忍言也程子以为
孟子设为是言盖得其微意
余隐之
云鲁语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孔子之意可
见矣客有问陶弘景注易与本草孰先陶曰注易误不至杀 …… (第 4a 页)
  恻隐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故莫不有所不忍不为此
仁义之端也然以气质之偏物欲之蔽则于他事或
有不能者但推所能达之于所不能则无非仁义矣
(庆源辅氏曰不忍者恻 隐之
事也不为者羞恶之事也是皆本于性发于情而统于心人之所固有者也
但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则心失其正而不能统夫 …… (第 33a 页)
(朱子曰道心是义理上发出来底人心是人身上发
出来底虽圣人不能无人心如饥食渴饮之类虽小人不能无道心如恻
隐之
心是)二者杂于方
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陈氏曰人心道心二者无日无时不发见呈露非是判然
不相交涉只在人 ……
(第 59b 页)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不为索隐行怪则依乎中庸而已不能半涂而废是
以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也(程子曰素隐行怪是过者也半涂而废是不及者也

不见知不悔是中者也○朱子曰此两句结上文意依乎中庸便是吾弗为之意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便
是吾弗能已之意○陈氏曰不见知而或悔则将半涂而废矣)
此中庸之成德知(去声)
之尽仁之至不赖勇而裕如者正吾夫子之事而犹
不自居也故曰唯(与惟通后仿此)圣者能之而已(双峰饶氏曰既曰君
子依乎中庸又曰唯圣者能之何也盖言君子之依乎中庸未见其为难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方是难处
故曰唯圣者能之圣人德盛礼恭虽处既圣之地未尝有自圣之心也○蔡氏曰此再辨知仁勇而总结
之索
隐之
知非君子之知行怪之行非君子之仁半涂而废非君子之勇君子之知仁勇则依乎中庸遁
世不见知而不悔者是也○云峰 (第 104b 页)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八

  尊孟辨        四书类

  提要

  (臣)等谨案尊孟辨三卷续辨二卷别录一卷 宋余允文
(第 1a 页)
允文
(第 1a 页)
隐之
建安人陈振孙直
斋书录解题载是书卷数与今本合朱彝尊
经义考仅云附载朱子全集中而条下注阙
字盖自明中叶 …… (第 1a 页)
帙矣考朱子集中有与刘共父
书称允文干预宋家产业出言不逊恐引惹
方氏复来生事今陈吴二妇作状经府告之
允文
盖武断于乡里者其人品殊不足重
又周密癸辛杂识载晁说之著论非孟子建
炎中宰相进拟除官高宗以孟子𤼵挥王 (第 2a 页)

说之何人乃敢非之勒令致仕然则 允文
此 …… (第 2a 页)
取三家之说折以公议而辩之非敢必人
之信姑以自信而已命之曰尊孟辨俟有道者就而正
焉隆兴纪元初春望日建安 余允文隐之
序 …… (第 4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尊孟辨卷上       宋 余允文 
撰温公疑孟

  疑曰孟子称所愿者学孔子然则君子之行孰先于
孔子孔子历聘七十馀国皆以道不合而去岂非非 …… (第 5a 页)
至于父子兄弟乃人之大伦天地之大义一日去之则禽兽无
异矣虽复谨小嫌守小节亦将安所施哉此孟子绝仲子之本意 隐之
云仲子之兄非不友孰使之避仲子之
母非不慈孰使之离愚谓政使不慈不友亦无逃去之理观舜之为法于天下者则知之 …… (第 8b 页)
宜对也温公疑孟子坐视齐伐燕而不諌 隐之
以为孟子恐不免贻祸故不谏温公之疑固未当而 (第 12b 页)
隐之
又大
失之观孟子言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然燕之可取不可取决于民之悦否而已使
齐能诛君 …… (第 12b 页)
  余氏辩曰孟子曰古者易子而教之非谓其不教也又
曰父子之间不责善父为不义则争之非责善之谓也

传云爱子教之以义方岂自教也哉胡不以吾夫子观
之鲤趋而过庭孔子告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
立鲤退而学诗与礼非孔子自以诗礼训之也陈亢喜
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孟子之言
正与孔子不约而同其亦有所受而言之乎(朱子曰子虽不可以
不争于父观内则论语之言则其諌也以微
隐之
说已尽更𤼵此意尤佳)

  疑曰告子云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
西此告子之言失也水之无分于东 …… (第 13a 页)
  余氏辨曰孟子白羽之白与白雪白玉之同异者盖以

难告子生之谓性之说也告子徒知生之谓性言人之
为人有生而善生而恶者殊不知惟民生厚因物有迁
所习不慎流浪生死而其所禀受亦从以异故有犬牛
人性之不同而其本性未始不善也犹之水也其本未
尝不清所以浊者土汨之耳澄其土则水复清矣谓水
之性自有清浊可乎孟子非以辨胜人也惧人不知性
而贼仁害义灭其天理不得已而为之辨孝经曰天地
之性人为贵以言万物之性均惟人为贵耳性之学不

明人岂知自贵哉此孟子所以不惮谆谆也(朱子曰此二章熹未
甚晓恐
隐之
之辨亦有未明处)

  疑曰礼君不与同姓同车与异姓同车嫌其偪也为
卿者无贵戚异姓皆人臣也人臣之义諌于 …… (第 15b 页)
君僚春秋书吴以弑不称其人而称其国者
归罪于大臣也其经世之虑深矣此孟子之言亦得夫
春秋之遗意欤(朱子曰 隐之
云三仁于大义有阙此恐未然盖三仁之事不期于同自靖以献
于先王而已以三仁之心行孟子之言孰曰不可然以其不期 …… (第 17b 页)
其受赐之节又尝究言之曰饥饿不能出门户则周之亦可受也明至如
免死而已矣以是而观则温公可以无疑于孟子矣而 隐之

辨引孔子事为證恐未然也)
…… (第 19a 页)
  余氏辨曰仁之为道有生者皆具有性者同得顾所行

如何耳尧舜之于仁生而知之率性而行也汤武之于
仁学而知之体仁而行也五伯之于仁困而知之意谓
非仁则不足以治国家服诸侯于是假而行之其实非
仁也而谓皇帝王霸皆用之顾其所以殊者大小高卑
远近多寡之间耳何所见之异也孟子之言曰尧舜性
之汤武身之五伯假之假之而不归乌知其非有正合
中庸所谓或安而行或利而行或勉强而行及其成功
一也孟子之意以勉其君为仁耳惜乎五伯假之而不

能久也(朱子曰 隐之
以五伯为困知勉行者愚谓此七十子之事非五伯所及也假之之情与勉行固
异而彼于仁义亦习闻其号云尔岂真知之者 …… (第 20b 页)
之心者不能言也此一章之义见圣贤所处无所不用其极所谓止于至善者也 隐之
之辨专以父子之道为
言却似实有此事于义未莹)


  史剡曰尧以二女妻舜百官牛羊事舜于畎亩之中
瞽瞍与 (第 22b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尊孟辩卷中       宋 余允文 
撰李公(泰伯)常语

  常语曰尧传之舜舜传之禹禹传之汤汤传之文武
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 (第 1a 页)
哉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曰恻 隐之
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如斯而已矣然则所谓仁义者又岂外
乎此心哉尧舜之所以为尧舜以其尽此心之体而已 …… (第 2b 页)
  余氏辩曰孟子说列国之君使之行王政者欲其去暴
虐行仁义而救民于水火耳行仁义而得天下虽伊尹
太公孔子说其君亦不过此彼五霸者假仁义而行阳

尊周室而阴欲以兵强天下孟子不忍斯民死于斗战
遂以王者仁义之道诏之使当世之君不行仁义而得
天下孟子亦恶之矣岂复劝诸侯为天子哉大抵入人
之罪必文致其事巧为锻鍊无所不至谓孟子为忍人
入罪也多矣其知有天诛鬼责之事乎(朱子曰李氏罪孟子劝诸侯为
天子正为不知时措之宜
隐之
之辩已得之但少𤼵明时措之意又所云行仁义而得天下虽伊尹太公孔子
说其君亦不过如此语亦未尽善若云行仁义 …… (第 3b 页)
仲救父祖之斗而私其财以为子舍之藏者也故周虽小振而齐亦寖强矣夫岂诚心恻
怛而救之哉孟子不与管仲或以是耳 隐之
以为小其不能相桓公以王于天下恐不然齐桓之时周德虽衰
天命未改革命之事未可为也孟子言以齐王犹反手自谓当 …… (第 5a 页)
  余氏辩曰仁义者人心之所同好不仁不义者人心之
所同恶岂惟人心好恶为然天心亦如之汤武为顺天
应人之举放桀伐纣岂得已哉孟子闵战国之际人之
道不立矢口成言无非仁义而谓孟子以仁义为篡器
斯言一𤼵天下以谈仁义为讳则人将遗其亲后其君
而同于禽兽之类矣言其可不慎乎汤有惭德仲虺之
诰言之详孔子虽以武为未尽善而终宪章之故彖易

之革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其论仁政德教必
以三代为称首曷尝谓汤武不可为欤惜乎战国之君
以孟子为迂阔不能求为汤武三代之治不可复见此
僻儒得以妄生讥议也(朱子曰 隐之
此辩甚精但所云矢口而言无非仁义两句说事
意不尽不若云教诸侯行仁义以救百姓倒悬之急因言其效以为苟能行此 …… (第 6b 页)
人坐蒙其祸无已哉皋陶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达于上下敬哉有土知此则知
天矣圣人之心岂异是耶 隐之
只以衰微二字断周之不可事正在李氏诋骂中而所谓以孝悌训之则子必
能事其父乃谓使诸侯事周也孟子本无此意)
…… (第 8b 页)
不得不尊周亦迫于大义不得不然夫子笔之于经以明君臣之义于万世非
专为美桓公也孔孟易地则皆然李氏未之思也 隐之
以孟子之故必谓孔子不尊周又似诸公以孔子之故
必谓孟子不合不尊周也得时措之宜则并行而不相悖矣)


   …… (第 10b 页)
  余氏辩曰孟子曰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盖言亳丰
皆小国也虽王季相土常为伯以长诸侯而受封之初
乃七十里百里尔固未尝辟土地并吞诸侯之国也而
谓大雅曰瑟彼玉瓒黄流在中九命然后受此赐王季
西伯中分天下而治矣奚止于百里商颂曰相土烈烈

海外有截契之时已受大国相土承之入为王官伯以
长诸侯威行乎海内矣奚止七十里遂以是为孟子之
过教人以不知量余所未喻(朱子曰瑟彼玉瓒黄流在中诗说恐未然就使如其
言则
隐之
之辩已得之矣)

  常语曰或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
出从而掩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 …… (第 15b 页)
  余氏辩曰孟子曰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盖言

文王之仁望治道而未之见尔赵岐释之曰殷禄未尽
尚有贤臣道未得至故望而不致诛于纣此岐之失也
读孟子而识其意正岐之失可也而乃用岐之说攻孟
子谓孟子诬文王之贪商岂理也哉欲加人以罪援引
他事以实之其不仁甚矣(朱子曰望道而末之见而与如古人多通用此句与上文
视民如伤为对孟子之意曰文王保民之至而视之犹如伤体道之极而望之犹如未之见其纯亦不已如是
愚意谓然不审
隐之
以为如何)

  常语曰或曰孟子之心以天下积乱久矣诸侯皆欲 (第 18b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尊孟辨卷下      宋 余允文 


  郑氏(叔友)艺圃折衷

  折衷曰孟轲非贤人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三 …… (第 1a 页)
恣为骄侈以
下数句不类周衰事体当微改之乃为尽善郑引孔子言吾其为东周乎为字当作去声读先儒有作平声读
隐之
之说是也但谓欲说弗扰以王道则非孔子之心也降黍离作春秋不知果有继周之意否此一节更
望见教也郑以孔孟并称 …… (第 5a 页)
  余氏辨曰析直薪者不费斧讼直理者不费辞为是说
者正俗所谓不哭之孩孰不能抱是知常而不知变者
也战国之时处士横议异端并起闻孟子谈仁义其不
骇且疑者几希陈代告子万章公孙丑之徒见识不及
孔门弟子远甚酬答之际安得不谆复告之理苟明矣
何患乎辞之费乃谓欧阳永叔王介甫苏子瞻僻好孟

子之书为斯文之衰识见之优劣可知矣(朱子曰疑欧阳
氏王氏苏氏未得为真知孟子者亦堕其所见之浅深志焉而乐道之尔
馀隐之
之辨已得之矣)

  折衷曰悟云迷失也安云病人也治云乱世也喜之
之辞也无忧无惧喜孰云乎哉孟子曰霸者之 (第 9b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尊孟续辨卷上     宋 余允文 


  王充刺孟(后汉王充著论衡有刺孟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何以利吾
国乎孟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尊孟续辩卷下     宋 余允文 


  苏子辩孟(为论语说与孟子辩)

  说曰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
而已矣孔子曰 ……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尊孟辩别录      宋 余允文 


  原孟上

  圣人未尝有意于立言然卒不免于有言者盖知道易
立言难故也何则圣人管天下不自为己 (第 14a 页)
   佚

 周密曰晁以道作诋孟
余氏(允文/)尊孟辨
  通考七篇
   存(阙/)
 陈振孙曰建安 余允文隐之
撰以司马公有疑孟及
 李觏泰伯常语郑厚叔折衷皆有非孟之言故辨之
 为五卷后二卷则王充论衡刺孟及东坡论 (第 3b 页)
 论尚諵諵不已尊信之者惟赵邠卿韩文公二程子

 张南轩陆嘉材 余隐之
才几人耳至朱子尊信尤至
 谓其道性善大有功于圣门也言思诚得曾思之所
 授受也论经界丧礼见命世亚圣之大 (第 19a 页)
 吕祖谦撰杂取经传嘉言善行切于立身应世者皆

 博学切问之事也而大要以谨厚为本
尊孟辨七卷
 建安 余允文隐之
撰以司马公有疑孟及李遘泰伯
 常语郑厚叔友折衷皆有非孟之言故辨之为五卷
 后二卷则王充论衡刺孟及东坡 (第 18a 页)
   疑孟一卷
右温国司马文正公光所著也公疑孟子之书有非
之言者故为疑孟十有一篇建安 余允文
乃为尊孟辨
于温公之疑逐段为之辨晦庵先生又于允疑之后逐 (第 122b 页)
  米元章书史云唐摹兰亭有二其一为王文惠家褚遂
良黄绢上临本其一刘泾收唐绢临本今此本是元
章所题手笔审定真迹以为褚法之妙薛魏欧虞所
不能及殆即黄绢本也大理以十三百千购之仍详

订其始末复以示余已无能赞叹聊补其未备云

  右 余允文
仲蔚先生集

  唐人临右军禊帖自汤普澈冯承素赵模诸葛贞外其
严整者必欧阳率更而佻险者咸属褚河南河南 (第 26b 页)
  赵文敏文衡山临兰亭合卷(董其昌跋 周祖识朱之蕃书 朱宗
吉识 周二学跋)


  倪云林跋吴仲圭临兰亭

   余允文
题褚河南临本 胡若思书兰亭模本后

  王弇州跋褚河南临本 董思白论褚河南临本 (第 3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