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四書類
地理類
目錄類
傳記類
道家類
類書類
別集類
  (臣)等谨案大学通一卷中庸通三卷论语通
十卷孟子通十四卷元胡炳文撰炳文有周

易本义通释已著录是编以赵顺孙四书纂
疏吴真子四书集成皆阐朱子之绪论而尚
有与朱子相戾者因重为刋削附以己说以
成此书凡朱子以前之说嫌于补朱子之遗
皆斥不录故所取于纂疏集成者仅十四家
二书之外又增入四十五家则皆恪守考亭
之学者也大抵四书经文非其所论惟以合
于注意与否定其是非虽坚持门户未免偏

主一家然观其凡例于颜渊好学章哀乐哀
惧一字之笔误亦必辨明于为政以德章初
本作行道而有得于身 祝洙
本作行道而有
得于心改本又作得于心而不失刋本先后
之差亦悉加考正其于一家之学用心亦勤
且密矣章句集注 (第 2a 页)
  (臣)等谨案大学章句大全一卷或问一卷论
语集注大全二十卷孟子集注大全十四卷
中庸章句大全二卷或问二卷总名四书大
全共四十卷明胡广等撰四书自朱子章句
集注以后真德秀始采朱子语录附于大学

章句之下为集编 祝洙
复仿而足之为四书
附录其后蔡模之集疏赵顺孙之纂疏吴真
子之集成皆荟萃众说以相阐发而不免稍
涉汜滥惟陈 (第 1b 页)
  刘涣(武义/人)      石范(浦江人南/外宗正丞)
  郑若(西安人/上舍)     陈汶(西安/人)
   祝洙(西安/人)
      王庭芝(西安/人)
  蒋衮(龙游/人)      缪景凡(龙游/人)
  胡刚中(龙游 (第 21b 页)
  张大举(钱塘/人)     赵采(钱塘/人)

  沈一蜚(仁和/人)      祝宗道(仁和/人)
  张一夔(盐官/人)     洪牧(于潜/人)
  章士元(于潜/人)     时任(嘉兴/人) (第 30b 页)
 万授一曰朱子集注既行当时儒者惧后学诵习之
 难因各诠释于是勉斋有通释而采语录附录于大
 学章句之下始自西山真氏名曰集义 祝氏宗道

 书附录仿而成之格庵赵氏有纂疏克斋吴氏有集
 成定宇陈氏有发明云峰胡氏有四书通仁山金氏
 有指义 (第 19b 页)
   迪功郎祝和甫先生穆
祝穆字和甫其先新安人曾祖确名士朱文公外祖也
父康国始从文公居崇安穆少名丙与弟癸同事文公
遂以儒名性温行醇文章富赡常著事文𩔖聚方舆胜
览诸司宰执程元凤蔡杭荐其贤兼录所著书以进除
迪功郎子洙

   山长 祝先生洙
(第 13a 页)
祝洙
景定中为兴化军涵江书院山长旧在家庭讲论
精密比来涵江阐扬师训发明经旨知军徐直谅荐其
学行于朝方欲擢用 (第 13a 页)
御蛟龙随)学校涵江书院(在涵头去军二十里知军事/杨栋建景定四年知军事徐)
(直谅奏请于朝御书今额时 祝洙
任山长并露章特荐/云臣世郡弗迹误渥还班衔荷圣恩蔑然称塞惟有荐)
(进贤士图报万分臣恭惟本朝以人文化天 …… (第 3a 页)
定制其传者如真德秀蔡抗或蒙褒录或蒙)
(擢用天下咸知圣意之所向矣臣窃见迪功郎宜差兴/化军涵江书院山长 祝洙
趋向不凡学问有本其祖姑) (第 3a 页)
 阙补目录(前三叶/)卷八(末三叶/)
方舆胜览(四函二册/三十)
  宋祝穆编七十卷吕午序祝穆自序 祝洙
跋卷首
  有引用文集目一卷
  书首有咸淳二年六月福建转运使司禁止麻沙
  书坊翻版榜文祝穆跋为咸 (第 35a 页)
 昭度(仙游令适朝廷行经界法昭度讲究详审诸邑/差役未定而仙游已有次第矣以此见称于人)
 赵彦励(知兴化军凡前政所欲为而力/不逮者莫不毕举尝编莆阳志) 祝洙(涵江书/院山长)

(第 44a 页)
五度乃三辰五纬十二次二十八
宿之枢纽若斗魁不过斗之枢耳决不当以斗之枢来
混北辰之天枢也 文公语录数条 祝宗道
采在语录
附譬如北辰章自好看内亦有蔡季通问难一条问得
难晓答亦不分晓末句几点不得姑阙之
   问虚谷 (第 54b 页)
 骤然而言则失其本始是始于人而为天
 下用非所以用天下也刑名赏罚为治之
 具分守仁义为治之道也刑名即形名古
 文通用
  夫以天地为 宗道
德为主者岂有它哉 (第 019a 页)
朱文公扁其楼曰:醉经堂,曰:敬义乡人,称敬义先生。

四书说约 卷
华亭田畴著

四书集注附录 卷 祝洙
著穆之子也

四书口义 卷
陈淳著淳,字安卿,龙溪人,得朱文公近思录,遂弃举子业而学焉,融贯义理,洞 ……曰:顺孙,字格庵,括苍人,有四书纂疏。

胡仲云四书管窥 卷
王圻曰:仲云,高安人,宝祐中进士。 祝洙
四书附录 卷
胡炳文四书通曰:洙,字宗道,建安人。
王圻曰:穆之子也。

王柏批点标注四书 卷
胡炳
  祝华
  祝拱卿      祝确
  祝禹圭      祝穆
  祝勋       祝可久
   祝洙       
祝松
  元
  祝峋       祝公荣
  祝蕃       祝尧
  明
  祝春       ……子羽立功西陲,官至贵州刺史。父殁不仕,从容里中,乐于为义,与弟可大作乡校,招明师以训士,士林称之。 祝洙
按《万姓统谱》:洙,穆之子,宝祐进士。景定中,为涵江书院山长,郡守徐直谅荐其趋向不凡,学问有本在家庭
义理。则无忌惮。无忌惮。所以反中庸也。亦有其心畏谨而不中。亦是反中庸语恶有浅深则可。谓之中庸则不可。 祝洙
附录语录中庸之中。本是说无过不及之中。大旨在时中上。若推其本。则自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而为时中之中。未
德。过可为也。中不可为。是以民鲜能久矣。 杨曰。道止于中而已。过之则为过。未至则为不及故惟中庸为至。 祝洙
附录语录。民鲜久矣。缘下文有不能期月守之说。故说者皆以为久于其道之久。细考两章相去甚远自不相蒙。亦只
。得一善。拳拳服膺而弗失此贤者所以不过也回之言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用此道也故继舜言之。 祝洙
附录语录论二章之旨问颜子择中与舜用中如何曰舜本领大不大故著力林双孙用其中者舜也择乎中庸得。善则拳拳服 ……世之所谓易也然非圣人其孰能之。唯其所以为易。故以为不足学而不察。以为不足行而不守。此道之所以不行也。 祝洙
附录此三者亦就知仁勇上说来。盖贤者过之之事只知就其所长处著力做云。而不知择乎中庸耳。答杨至之卫諟集说
之。人患乎慑怯者。盖气不充。不素养故也。忿怀。怒也。治怒为难。治惧亦难。克已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 祝洙
附录语录。此虽未是理义之强。然近理也。人能宽柔以教。不报无道。亦是个好人。故为君子之事。董铢赵顺孙纂 ……尚易。而不倚为难。如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乎。 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须就强字上看。如此说无功夫矣。 祝洙
附录当中而立。自是不倚。然人多有所倚靠。如倚于勇。倚于知。皆是偏倚处。若中道而立。无所偏倚。若把捉不
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当强而不强者也。已。止也。圣人于此。非勉焉而不敢废。盖至诚无息。自有所不能止也。 祝洙
附录语录问半涂而废。可谓知及之。而仁不能守。曰。只为他知处不亲切。故守得不曾安稳。所以半涂而废。若大 ……得。今乃知止在喜怒哀乐未发处尔。愚谓有道者见理平常。其言雍容闲暇。而理致自远。似不如此之骇而张皇也。 祝洙
附录语录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两句。结上文两节意依乎中庸便是吾弗为之意。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便是吾
行王政则勿毁之矣〈朱子集注夫。音扶。明堂。王者所居以出政令之所也。能行王政。则亦可以王矣。何必毁哉。 祝洙
附录语录总论二章之者。问范氏曰若行王政。虽明堂可以勿毁。何况于雪宫。窃谓若如范氏之说。是明堂反不若雪 ……直告而不隐于孟子。其朴实可知。若乃其心不然。而谬为大言以欺人。是人终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何善之能为。 祝洙
附录语录与学者书曰。近略整顿孟子说见得此老直是把得定。但常放到极险处。方与一干转。干转后。便见天理人
人伐燕胜之〈朱子集注按史记燕王哙让国于其。相子之而国大乱。齐因伐之。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遂大胜燕。 祝洙
附录范氏曰。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君不君。臣不臣。此燕之所以破也。杜英旁通晦庵伐燕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