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小學類
春秋類
書類
詩類
易類
五經總義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正史類
職官類
史鈔類
傳記類
載記類
雜史類
紀事本末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醫家類
術數類
雜家類
天文算法類
小說家類
農家類
譜錄類
釋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洞玄部
續道藏
太玄部
   吉礼一百五  私亲庙

    有虞氏
    汉宣帝
     汉哀帝
    
汉平帝
    后汉光武帝
    后汉安帝
    后汉质帝
    后汉桓帝 (第 45b 页)
宅得古文礼经)
(于孔氏壁中凡五十六篇河间献王得而上之其十七/篇与仪礼正同馀三十九篇藏在秘府谓之逸礼 哀帝)
(
初刘歆以列之学官而诸博士不肯置对竟不得立孔/郑所引逸经中霤礼禘于太庙礼王居明堂礼皆其篇)
(也唐初犹 (第 19a 页)
    神者但知有祈祷之私而不知有典礼之正
    区区一匡衡正之犹捧土以塞孟津欲障而
    回之也难矣 哀帝
本纪建平三年十一月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祠
罢南北郊
郊祀志哀帝寝疾太皇太后诏有司曰皇帝孝顺奉承
圣业靡 …… (第 31b 页)
畤河东后土于长
安南北郊永始元年三月以未有皇孙复甘泉河东祠
绥和二年以卒不获祐复长安南北郊建平三年惧
哀皇帝
之疾未瘳复甘泉汾阴祠竟复无福臣谨与太
师孔光长乐少府平晏大司农左咸中垒校尉刘歆太
中大夫朱阳博士薛顺 (第 33a 页)
 五年成帝无子徵入为皇太子上以太子奉大宗后

 不得顾私亲乃立楚思王子景为 定陶王
奉共王后
 成帝崩太子即位是为孝哀帝即位二年追尊共王
 为共皇帝置寝庙京师序昭穆仪如孝元帝(如淳曰 (第 11b 页)
恭王元)
 (帝子也为庙京师列昭穆之/次如元帝言如天子之仪) 定陶王
景为信都王
 云(如淳曰不复为 (第 11b 页)
定陶王
立/后者 (第 11b 页)
哀帝
自以己为后故)
 孝元傅昭仪传孝元傅昭仪 (第 11b 页)
哀帝
祖母也产一男一
 女女为平都公主男为定陶共王元帝崩随王归国
 称定陶太后共王薨子代为王王母曰丁姬成帝 (第 11b 页)


 继嗣徵立为 太子哀帝
即位高昌侯董宏希旨上书
 言宜立丁姬为帝太后师丹劾奏宏怀邪误朝不道
 上初即位谦让从师丹言止后乃白令 (第 12a 页)
皇太后下诏
 尊定陶共王为共皇 哀帝
因是曰春秋母以子贵尊
 傅太后为共皇太后丁姬为共皇后后岁馀为共皇
 立寝庙于京师比宣帝父悼皇考制度序 …… (第 12a 页)
    勿修又堕废共皇庙甚且掘傅太后丁太后
    冢夺其玺绶虽小人悖罔罪不容诛然其所
    以致之者可不思哉
          右 汉哀帝
平帝本纪孝平皇帝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子也母曰卫
姬年三岁嗣立为王元寿二年六月 (第 14b 页)
哀帝
崩九月辛酉
中山王即皇帝位元始元年立故桃乡顷侯子成都为
中山王 (第 14b 页)
 中山卫姬传卫姬平帝母也配孝王生平帝孝王薨
 代为王 哀帝
崩无嗣迎立为帝莽惩丁傅行事以帝
 为成帝后母卫姬及外家不当得至京师乃更宗室
 桃乡侯子成都为中山王奉 …… (第 15a 页)
    蕙田案汉之追尊本生父称皇大抵依据太
    上皇之号尔然此号不可袭也宣帝以孙后
    祖但称本生父曰皇考而已称皇实始于
    帝
追尊定陶共皇厥后安帝父清河孝王曰
    孝德皇桓帝父蠡吾侯曰孝崇皇祖河间孝
    王曰孝穆皇灵帝 …… (第 24a 页)
    蕙田案明帝此诏大义卓然可法又案悼考
    曰皇考非直加以皇号也如定陶共皇之称
    乃为加以皇号然后世之追称皇者讳 汉哀
    帝
之事而曰法宣帝又后人不得如古者之
    以皇考为通称故是诏曰宣帝加悼考以皇
    也
      (第 25b 页)
 入告大行几筵日中即帝位诏草言奉皇兄遗诏入
 奉宗祧帝迟回久之始报可越三日遣官往迎帝母
 兴献妃未几命礼官议兴献王主祀称号廷和检
 定陶王
宋濮王事授尚书毛澄曰是足为据宜尊孝 …… (第 11b 页)
 和然意内移矣廷和去始议称孝宗为皇伯考
 毛澄傅世宗践祚甫六日有旨议兴献王主祀及尊
 称五月七日戊午澄大会文武群臣上议曰考汉成
 帝立 定陶王
为皇太子立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奉
 共王祀共王者皇太子本生父也时大司空师丹以
 为恩义备至今陛下入承大 …… (第 14a 页)
 皇帝为孝穆皇太后祔葬初毕神主无荐享之所而
 设也当时议者皆据周制特祀姜嫄而言至为本生
 立庙大内则从古未闻惟 汉哀帝
为定陶恭王立庙
 京师师丹以为不可 (第 21b 页)
哀帝
不听卒遗后世之讥陛下
 有可以为尧舜之资臣等不敢𨗳以衰世之事请以
 安陆特建献帝百世不迁之庙俟他日 …… (第 21b 页)
 者也然多先君之嗣先君于己则考也己于先君则

 子也故不可考后君而亦无两统二父之嫌若晋之
 帝
唐之宣宗是也其或诸王入嗣则未有仍考诸王而
 不考天子者也陛下天伦不先于武宗正统不自于献
 帝是非予夺 …… (第 37a 页)
    之子昔尝君道临乎己而北面事之孰敢不
    为臣子此亦臣子之分而重大统之义也非
    是则人怀觊觎之心 汉哀帝
躬承大统而又
    以己后定陶共王明世宗躬承大统而又以
    已后兴献王在大夫宗法且不可以贰其失 (第 45a 页)
    号其义实原于此何氏释徽音字的
文献通考汉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
太后
惠帝即位尊吕皇后为皇太后(临朝/称制)

文帝立尊母薄姬为皇太后(姬初为/代太后)薄氏侯者一人
景帝立尊母窦皇后为皇太后窦氏侯者三人
武帝立尊母王皇后为皇太后王氏田氏侯者凡三人
昭帝崩霍光迎立昌邑王贺尊上官皇后为皇太后既
废贺立宣帝尊太后为太皇太后
元帝立尊孝宣王皇后为皇太后成帝即位为太皇太
后王氏列侯者二人关内侯一人
成帝立尊母王皇后为皇太后哀帝即位尊为太皇太

哀帝
立尊赵后为皇太后赵氏侯者二人又尊定陶共
皇太后为帝太太后丁姬为帝太后复又更号帝太太
后为皇太太后称永 (第 42a 页)
 氏且不并立宜𤼵明诏吐德音援近宗室亲而纳信
 黜远外戚毋授以政所以褒睦内外之姓子孙无疆
 之计也 哀帝
本纪即位赐宗室王子有属者马各一 (第 6a 页)
 文而已乃中心与之殊异故礼探其情而见之外也 哀帝
本纪 (第 3b 页)
孝哀皇帝
元帝庶孙定陶恭王子也年三岁
嗣立为王元延四年入朝尽从傅相中尉上以问定陶
王对曰令诸侯王朝得从其国二千 (第 3b 页)
 (之职则共之于王而王用以赐也周家之杖有五十/六十七十八十在乡在家在国在朝之异此所共者)

 (其在朝在国者乎汉之 哀帝
赐/孔光以灵寿杖其有周旧典与)
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
杖于朝
 (陈氏曰大夫七 (第 10a 页)
万二百八十五人
 通典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成帝改御
 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为三公皆宰相也
 帝
改丞相为大司徒亦为宰相以太常光禄勋卫尉 …… (第 9a 页)
 太常(有博士协律校尉员又统太学诸博士祭酒及/太史太庙太乐鼓吹陵等令太史又别置灵台)
(丞/) 光禄勋(统虎贲中郎将羽林郎将冗从仆射羽林/左监五官左右中郎将东园匠太官御府)
(守宫黄门掖廷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 哀帝
省光禄勋并司徒孝武复置) 卫尉(统武库公/车卫士诸) (第 26a 页)
          右周
汉书高帝本纪九年冬十月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朝
未央宫 十年冬十月淮南王燕王荆王梁王楚王齐
王长沙王来朝
惠帝本纪二年冬十月齐悼惠王来朝
文三王传梁孝王武以孝文二年立孝王十四年入朝
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二十一年入朝二十四年

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二十九年十月入朝三十五年
冬复入朝
代孝王参五年一朝凡三朝
梁怀王揖五年一朝凡再入朝
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德武帝时来朝献雅乐对三雍

武帝本纪元朔二年冬赐淮南王菑川王几杖毋朝
天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

后元二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
昭帝本纪元凤五年春正月广陵王来朝 哀帝
本纪帝定陶恭王子也年三岁嗣立为王元延四
年入朝尽从傅相中尉时成帝少弟中山孝王亦来朝
独从傅上怪之以问 …… (第 20a 页)
 于黄龙时
成帝本纪河平四年春正月匈奴单于来朝二月单于

罢归国
 匈奴传单于入朝加赐锦绣缯帛二万疋絮二万斤
 他如竟宁时 哀帝
纪元寿二年春正月匈奴单于乌孙大昆弥来朝
 匈奴传故事单于朝从名王以下及从者二百馀人
 单于又上书言蒙 (第 26a 页)
    蕙田案此截留漕米之始
宣帝本纪本始三年夏五月大旱诏郡国伤旱甚者民
毋出租赋
元帝本纪初元元年四月诏郡国被灾害甚者毋出租
赋 二年三月诏郡国被地动灾甚者无出租赋

成帝本纪建始元年十二月郡国被灾十四以上毋收
田租(注师古曰十四谓田/亩所收十损其四)
鸿嘉四年正月诏郡国被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三
万毋出租赋逋贷未入皆勿收 哀帝
本纪绥和二年秋诏郡国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
满十万皆毋出今年租赋
平帝本纪元始二年四月天下民赀不满二万及 (第 3a 页)
    一今别为札礼继荒礼之后
周礼地官大司徒大札则令邦国移民通财舍禁弛力
薄征缓刑(注大札大/疫病也)
秋官朝士若邦札丧则令邦国都家县鄙虑刑贬
小行人若国札丧则令赙补之(疏此札丧在丧礼中宗/伯荒札荒礼中者欲见)
(札而复荒则与荒礼同科/若札而不荒自从丧礼也)

天官膳夫大札则不举
春官司服大札素服
大司乐大札令弛县
凡以神仕者以禬民之札丧
汉书成帝本纪河平四年三月癸丑遣光禄大夫博士
嘉等十一人行举濒河之郡水所毁伤困乏不能自存
者财振贷其为水所流压死不能自葬令郡国给槥椟
葬埋已葬者与钱人二千 哀帝
本纪绥和二年秋诏曰乃者河南颍川郡水出流
杀人民败坏庐舍已遣光禄大夫循行举籍赐死者棺
钱人三千
平帝本 (第 2b 页)
 严陵方氏曰祭所以追养而尽于一身之终丧所以
 哭亡而止于三年之孝则为人子孙终身之行也故
 子孙之于祭必称 孝哀
则𤼵于声音见于衣服盖三 (第 9a 页)
 方氏悫曰祭所以追养而尽于一
 身之终丧所以哭亡而止于三年孝则为人子孙终
 身之行也故子孙之于祭必称 孝哀
则发于声音见
 于衣服盖三年之礼而已故子孙之于丧止称哀 (第 10a 页)
    永其祭祀哉今世之纷纷争继者其为大宗
    当断之以律例若小宗则举从祖祔食之礼
    而不为立后其亦可也 又案 汉哀帝
宋英
    宗明世宗皆由旁支入承大统其时之议礼
    者不一今因其章奏繁多将别为一书以行
    (第 51b 页)
    宋太宗明世宗之事可胜叹哉予窃悯焉用
    是遍考诸史及儒先语录盖不乏谠论闳议
    可以辅翼经传昭示来世者如汉哀以 定陶
    王
入继大统师丹引为人后之义宋宁以适 (第 4a 页)
 读礼通考卷二十  刑部尚书徐乾学撰
  丧期二十
   国恤三
   藩王入继大统服先君(追崇本/生附)
汉书 孝哀皇帝
元帝庶孙定陶恭王子也母曰丁姬年
十三岁嗣立为王成帝无子使执金吾任宏守大鸿胪
持节徵定陶王立为皇太子谢 …… (第 1a 页)
者陛下之家也胏附何患
不富贵不宜仓卒
    乾学案衰粗哭泣丧纪之文继志述事致孝
    之实师丹欲 哀帝
致孝于所后而责以谅闇
    不言三年无改可谓善言丧者也
初哀帝即位成帝母称太皇太后成帝赵皇后称皇太 …… (第 2b 页)
    并论似未协师丹之议

三国志魏明帝太和三年秋七月诏曰礼皇后无嗣择
建支子以继太宗则当纂正统而奉公义汉宣继昭帝
后加悼考以皇号 哀帝
以外藩援立而董宏等称引亡
秦惑误时朝既尊共皇立庙京师又宠藩妾使比长信
叙昭穆于前殿并四位于东宫僭差无 …… (第 6b 页)
 说人主以近利负先帝欲累濮王以不正之号陷陛
 下于过举之讥朝命骇闻天下失望政典之所不赦
 人臣之所共弃 哀帝
之失既难施于圣朝褒犹之奸
 固莫逃于公论当更议以安众意并言韩琦饰非曾
 公亮赵槩苟且依违未尝辨正乞下 …… (第 14a 页)
 朱国祯史槩正德十六年四月癸卯上即皇帝位戊
 申命礼部会议兴献王主祀封号五月戊午礼部尚
 书毛澄等会议疏曰汉成帝立 定陶王
为太子即立
 楚孝王孙景为定陶王奉共王祀时大司空师丹以 …… (第 21b 页)
 陶宋濮王故事谓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夫
 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记曰礼非从天降非从地
 出也人情而已 汉哀帝
宋英宗皆成帝仁宗预立为
 嗣养之宫中其为人后之义甚明今武宗皇帝嗣孝
 庙十有六年未有储建比于崩殂而陛 …… (第 23a 页)
 (正者也然多先君之嗣先君于己则考也已于先君/则子也故不可考后君而亦无两统二父之嫌若晋)

 (之 哀帝
唐之宣宗是也晋哀帝成帝之子封琅邪王/穆帝之叔也穆帝崩无嗣迎即帝位唐宣宗宪宗之)
 (子初封光王武宗之 (第 35a 页)
 元和郡县志渭陵元帝陵也在咸阳县西北七里
 汉书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建国五年二月癸丑崩
 三月乙酉合葬渭陵 傅昭仪 哀帝
祖母也元寿元
 年崩合葬渭陵称孝元傅皇后云
成帝延陵
 汉书本纪永始元年秋七月诏曰朕执德不固谋不
  (第 40b 页)
 (画)(唐韵集韵韵会并愚袁切音原精蕴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者也元字从二从人仁字从人从二在天为元在)

人为仁在人身则为体之长易乾卦元者善之长也(又尔雅释诂元始也)又广韵长也 又大也 前汉哀帝
纪夫基事之 


元命注师古曰更受天之大命(又首也书益稷元首明哉前汉班固叙传上正元服注师古曰元首也故 …… (第 3b 页)
 怀一刺既而无所之至刺字漫灭(又诗大雅天何以刺毛传刺责之)又周礼秋官司刺掌三刺一讯群吏二讯群臣三讯 
 万民注刺讯决也(又刺史官名韵会汉武帝初置刺史掌奉诏察州成帝更名牧 哀帝
复为刺史)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 
 𡘋七迹切音碛穿也伤也增韵刃之也孟子刺人而杀之(又针黹也史记货殖传 (第 45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