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類
地理類
藝術類
類書類
別集類
(所回挠如玉不变于火故为玉体李季辨曰铉一也/五取金上取玉金刚而玉和五 柔故贵刚上体刚)
(故贵和离为火而铉居之金畏火而玉不畏火故成/鼎之功以玉为贵也 象正曰金铉鼎之所为质也)
(玉铉鼎 之所为文也天道之革一/文一质质济以文金玉递为令也)
䷲(震下/震上)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 (第 57a 页)
(故贵和离为火而铉居之金畏火而玉不畏火故成/鼎之功以玉为贵也 象正曰金铉鼎之所为质也)
(玉铉鼎 之所为文也天道之革一/文一质质济以文金玉递为令也)
䷲(震下/震上)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 (第 57a 页)
郭林宗赞(并引/) 孙继鲁
先生大都高蹈中郎备矣乃身栖白屋心在彤庭殄瘁
有嗟中郎无述良以后汉倾颓磐石摇动退抑丘壑进
窒经纶委质未通聘珍得已如曾居鼎宰物揽辔分符
既正君臣莫逃天地横流砥柱岂让诸人独憾丹书约
泯白马盟寒英雄异延揽之秋党人丁禁锢之会芳香
芜秽氛祲弥漫东已失明西何得吉斯是留神载籍启
发友生驰誉当年流芳后世岂先生之渊意哉惟中郎
之作碑铭属时方重忌讳词虽丽则意遂沈沦俾 先生
大隐 弗明致后进长思靡定假以全身为是则龙逢比
干失在夏殷若谓济世为非则长沮桀溺贤于孔孟先
生有道夫岂懵然固 (第 35a 页)
先生大都高蹈中郎备矣乃身栖白屋心在彤庭殄瘁
有嗟中郎无述良以后汉倾颓磐石摇动退抑丘壑进
窒经纶委质未通聘珍得已如曾居鼎宰物揽辔分符
既正君臣莫逃天地横流砥柱岂让诸人独憾丹书约
泯白马盟寒英雄异延揽之秋党人丁禁锢之会芳香
芜秽氛祲弥漫东已失明西何得吉斯是留神载籍启
发友生驰誉当年流芳后世岂先生之渊意哉惟中郎
之作碑铭属时方重忌讳词虽丽则意遂沈沦俾 先生
大隐 弗明致后进长思靡定假以全身为是则龙逢比
干失在夏殷若谓济世为非则长沮桀溺贤于孔孟先
生有道夫岂懵然固 (第 35a 页)
通政司衙门二员赐嘉石陈书鼎二座 仿礼器图玉
铉鼎式减小高七寸六分耳长一寸一分口圆径九
寸六分足高一寸腹深四寸五分重一觔五两棠梨
色不施金采臣等谨按会典云通政司古称银台使
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周礼以嘉石平罢民肺石达
穷民内史掌叙事之法受纳访以诏王听治实通政之
职也故鼎文作嘉石陈书之象焉
大理寺衙门二员赐神羊鼎二座 仿礼器图 玉铉鼎
式大小颜色同前臣等谨按国朝官制云大理古称
廷尉掌折狱详刑之事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务
期平允以详刑宪故 (第 6b 页)
铉鼎式减小高七寸六分耳长一寸一分口圆径九
寸六分足高一寸腹深四寸五分重一觔五两棠梨
色不施金采臣等谨按会典云通政司古称银台使
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周礼以嘉石平罢民肺石达
穷民内史掌叙事之法受纳访以诏王听治实通政之
职也故鼎文作嘉石陈书之象焉
大理寺衙门二员赐神羊鼎二座 仿礼器图 玉铉鼎
式大小颜色同前臣等谨按国朝官制云大理古称
廷尉掌折狱详刑之事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务
期平允以详刑宪故 (第 6b 页)
渊建,故名。
河城桥 在县东南十五里。
双沟桥 在县北二十六里。
登云桥 在县东十五里驼头,明万历间 李玉铉 倡建。
永兴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藕丝堰上,明万历四十二年魏德忠造。
安福桥 在县东北十五里下塘,邢致芳
河城桥 在县东南十五里。
双沟桥 在县北二十六里。
登云桥 在县东十五里驼头,明万历间 李玉铉 倡建。
永兴桥 在县东北三十里藕丝堰上,明万历四十二年魏德忠造。
安福桥 在县东北十五里下塘,邢致芳
消。东君也是多情思先遣春光到柳条。 竹篱茆舍水边家。窗牗虚明小径斜。草色未多春意好。疏梅映竹两三花。 李大隐先生
集人日和同院 层冰积雪已经旬霁色初欣日在人一岁暗添身渐老。百篇赓和笔如神金花柏叶聊图醉。车柳舟刍谩逐
耳诗书称君牙。世䔍忠贞召虎肇敏戎功人孰不以此望之公乎。尚允蹈之不然。则余徒有言也亦末矣。〉务本堂〈宋 李大隐先生
集务本堂铭仁为道远行莫能至究其本原在孝与悌。孝悌之性诚矣无伪廓而克之。为仁甚易。〉勤有堂〈宋姚成一雪
集。天子万年。凤翔喜溢孰磨苍崖。孰秉史笔。天子曰都。是在良弼。圣有至言。维德之一是用作歌。以告万国。 李大隐先生
集大宋中兴雅靖康二年都城失御二圣北狩。夏五月朔。皇帝即位于南京。改元建炎。秋九月移跸维扬以系中原之望 ……中兴时。穷泰已有分。寿夭复厉天。既是中兴乐。莫捣忧日煎。襄阳是小地寿阳非帝城今日中兴乐。遥治在上京。 李大隐先生
集中兴中兴功业竟如何决胜终疑算未多。使者出疆思陆翼。君王当馈忆廉颇深思社稷堪流涕闻说风尘合枕戈。自叹
子归。未用解装荣故里。少须通藉扣天扉。红妆莫作离皇怨。自有鹓雏接翅飞。推官道中期有得子之庆故末章及之 李大隐先生
集送汪彦章之宜兴春江渺渺草芊芊。晓色晴岚映客船。结绶相先真偶尔。盍簪易失故依然。获麟笔削闭中断。吐凤
明之馀诲焉。沥满腔之哀悰。诉烦冤于一酹。惟尊灵之赫临。鉴微诚于玆觯。呜呼哀哉。尚飨。
祭大隐李丈文 大隐李先生。 以丁未二月二十三日。奄捐函丈。下生杨州赵秉德。远隔湖外。翌月八日。始承幽音。为位泄哀。谨行加麻之礼。 (第 426L 页)
祭大隐李丈文 大隐李先生。 以丁未二月二十三日。奄捐函丈。下生杨州赵秉德。远隔湖外。翌月八日。始承幽音。为位泄哀。谨行加麻之礼。 (第 426L 页)
近斋先生讳辰。癃病不克食素。仍诵松江诗湛老栗翁同日逝。从前食素老难能二句。不胜兴感。率尔口占。(正月十七日)
李进士(远重)挽
四月上旬。即 大隐李公 永归真宅之辰也。叵耐哀绪。泣题一绝。
送田彝叔(秉淳),赞明(蓍淳)兄弟还安义。
步和郑
李进士(远重)挽
四月上旬。即 大隐李公 永归真宅之辰也。叵耐哀绪。泣题一绝。
送田彝叔(秉淳),赞明(蓍淳)兄弟还安义。
步和郑
千里担囊问道真。尝抱状文要赞述。免教师德永沈湮。(公尝抱刚斋家状。要我删述成状故云。)
四月上旬。即 大隐李公 永归真宅之辰也。叵耐哀绪。泣题一绝。
冰壶秋月见真襟。埋却空山草树深。白首故人惟我在。不知何处更披心 (第 94L 页)
四月上旬。即 大隐李公 永归真宅之辰也。叵耐哀绪。泣题一绝。
冰壶秋月见真襟。埋却空山草树深。白首故人惟我在。不知何处更披心 (第 94L 页)
。兄曾有述圹志而示我。我谓兄所自道。谦挹乃尔。而吾死后世无复知吾兄者。当为兄述生志。俾百世之下。知有 李大隐先生。
兄笑曰我非要知于后人者也。我固心许而未及就。奄然人事之变如许。此为没齿之遗憾。呜呼。可胜道哉。行将收 (第 113H 页)
。岁计有馀。庶几久道化成。而凿枘不合。未观厥成。惜哉。公老而好学。未尝以处穷而废业。尝从老洲吴文元公 大隐李公
凤秀。讲磨道义。往哲称人之善。必本其父兄师友者。岂不信哉。诗文敦厚宏肆。不规规于绳尺。而旨趣自高。然 (第 300L 页)
安佐郎(廷焕)挽
俞生(俊)挽
咏蛙
次温泉志喜韵
送沈都事(玖)之北幕
送别三山 李使君(硕 宽) 大隐
郑定州(之虎)夫人挽
林绫州(圣翊)室内挽
李广州(桧)挽
尹生(伣)内挽 …… 朽贱黄公(宗海)文集序
送别三山 李使君(硕 宽) 大隐 序
全氏族谱序
跋
学颜录跋
说
孔子犹太极说(壬午夏○月课魁)
糕子
俞生(俊)挽
咏蛙
次温泉志喜韵
送沈都事(玖)之北幕
送别三山 李使君(硕 宽) 大隐
郑定州(之虎)夫人挽
林绫州(圣翊)室内挽
李广州(桧)挽
尹生(伣)内挽 …… 朽贱黄公(宗海)文集序
送别三山 李使君(硕 宽) 大隐 序
全氏族谱序
跋
学颜录跋
说
孔子犹太极说(壬午夏○月课魁)
糕子
路三千里。遍踏关山数十州。地近仙楼频往返。秋深宝寺几淹留。愁城父老如吾问。为报沈痾尚未瘳。
送别三山 李使君(硕 宽) (第 150L 页)
大隐
(第 150L 页)
大隐 今为隐吏行。仙区胜赏惬闲情。振衣绝顶山增耸。洗盏流波水益清。相忆几回看月色。独吟何处听蝉声。欲知千里 (第 150L 页)
送别三山 李使君(硕 宽) (第 150L 页)
大隐
(第 150L 页)
大隐 今为隐吏行。仙区胜赏惬闲情。振衣绝顶山增耸。洗盏流波水益清。相忆几回看月色。独吟何处听蝉声。欲知千里 (第 150L 页)
敢以不才辞。敢摭其饱闻于乡邻者而识之。若其平生行迹。则许相国眉叟已详说之。为千古信史云尔。
送别三山 李使君(硕 宽) (第 238H 页)
大隐 序 (第 238H 页)
大隐 之隐于城市间凡几年矣。今兹吏隐仙区。正副宿愿。有若造物者阴相乎其间。夫岂非地有所待。人饶结习。而故令 (第 238H 页)
大隐 逍遥自适于胜地。地与人交相赞者耶。三山即所谓小金冈。而其山水之胜。实合于 (第 238H 页)
大隐 清致。观其壁立之岩岩也。则足以体不倚之气像。听其流水之涓涓也。则足以省不息之功程。仁智之乐。不于是乎 (第 238H 页)
得之乎。至于修己治人之方。则乃 大隐 平生所自讲究者。尤无所待人劝勉。则吾今 (第 238H 页)
大隐 之行。将何辞以赠之耶。曾 …… (第 238H 页)
太极。而动静寂感之理。无不备焉。苟有见乎是。则吾之所以自持者甚约。而其所以具众理应万事者。费且广矣。 大隐 其亦有见乎。登山而只是这个心。临水而只是这个心。出门如宾之际。亦只是这个心。使民如祭之时。亦只是这个 …… (第 238L 页)
。不出乎吾方寸中一个太极。则吾所以酬应事物者。莫不各得其理。而亦可见珠辉玉润。山益高而水益辟也。然则 大隐 无所资于仙山。而仙山反有所藉于 (第 238L 页)
大隐 矣。噫。一点灵犀。彼此无碍。则真所谓隔千里共明月者也。 (第 238L 页)
大隐 勉乎哉。
全氏族谱序
余曾在弱龄。从先君宇欢城几十数年。里中人士多客习往来。而以全为氏者尤多。其中有 (第 238L 页)
送别三山 李使君(硕 宽) (第 238H 页)
大隐 序 (第 238H 页)
大隐 之隐于城市间凡几年矣。今兹吏隐仙区。正副宿愿。有若造物者阴相乎其间。夫岂非地有所待。人饶结习。而故令 (第 238H 页)
大隐 逍遥自适于胜地。地与人交相赞者耶。三山即所谓小金冈。而其山水之胜。实合于 (第 238H 页)
大隐 清致。观其壁立之岩岩也。则足以体不倚之气像。听其流水之涓涓也。则足以省不息之功程。仁智之乐。不于是乎 (第 238H 页)
得之乎。至于修己治人之方。则乃 大隐 平生所自讲究者。尤无所待人劝勉。则吾今 (第 238H 页)
大隐 之行。将何辞以赠之耶。曾 …… (第 238H 页)
太极。而动静寂感之理。无不备焉。苟有见乎是。则吾之所以自持者甚约。而其所以具众理应万事者。费且广矣。 大隐 其亦有见乎。登山而只是这个心。临水而只是这个心。出门如宾之际。亦只是这个心。使民如祭之时。亦只是这个 …… (第 238L 页)
。不出乎吾方寸中一个太极。则吾所以酬应事物者。莫不各得其理。而亦可见珠辉玉润。山益高而水益辟也。然则 大隐 无所资于仙山。而仙山反有所藉于 (第 238L 页)
大隐 矣。噫。一点灵犀。彼此无碍。则真所谓隔千里共明月者也。 (第 238L 页)
大隐 勉乎哉。
全氏族谱序
余曾在弱龄。从先君宇欢城几十数年。里中人士多客习往来。而以全为氏者尤多。其中有 (第 238L 页)
答李就规
答李就规
与李就规
与李就规
与李延之(袤)
与李延之
与 李大隐(硕宽) 与 李大隐
与 李大隐
答李耳老(聃命)
答权仲车(大载)
答李基仲(堂揆)
答韩仲澄(垽)
答李就规
与李就规
与李就规
与李延之(袤)
与李延之
与 李大隐(硕宽) 与 李大隐
与 李大隐
答李耳老(聃命)
答权仲车(大载)
答李基仲(堂揆)
答韩仲澄(垽)
明辨台官之谬而递之。以明是非之不可诬。昨日右揆入 侍时说话闻之否。其中誉大臣之言峻甚。令人愕然。
与 李大隐(硕宽) 不相问闻。几何年岁。残年人事。足自叹也。鑴病劣饥 …… (第 257H 页)
愚。一无佳绪。亲知凋尽。情若羁鸿。虽欲一对吾兄。亦何可得也。呵冻不成字。
与 李大隐
枉顾从容。殊慰病怀。旱氛转炽。起居如何。闻有 亲祭之举。益切云霓之望。暴下之症。数日不止。委顿不能起 …… (第 257L 页)
何如也。即又得忠州大闵疏。其攻斥鄙身者。无复馀地。令人恐怖。偶然出世。致人之忿疾如此。足自叹也。
与 李大隐
暮春寒气不归。此时起居如何。病状尚尔不苏。然往月中已舁病出都门。来泊江之南岸。久蛰之踪。若脱樊笼。欣 (第 257L 页)
与 李大隐(硕宽) 不相问闻。几何年岁。残年人事。足自叹也。鑴病劣饥 …… (第 257H 页)
愚。一无佳绪。亲知凋尽。情若羁鸿。虽欲一对吾兄。亦何可得也。呵冻不成字。
与 李大隐
枉顾从容。殊慰病怀。旱氛转炽。起居如何。闻有 亲祭之举。益切云霓之望。暴下之症。数日不止。委顿不能起 …… (第 257L 页)
何如也。即又得忠州大闵疏。其攻斥鄙身者。无复馀地。令人恐怖。偶然出世。致人之忿疾如此。足自叹也。
与 李大隐
暮春寒气不归。此时起居如何。病状尚尔不苏。然往月中已舁病出都门。来泊江之南岸。久蛰之踪。若脱樊笼。欣 (第 257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