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易類
春秋類
政書類
地理類
編年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清代道教文獻
 主不能善巽柔之用故同一巽也中孚以巽乘兑上
 九翰音登于天则凶以其知上不知下巽而说也渐
 以巽乘艮上九鸿渐 于逵
则吉以其自卑而高巽而
 能止也
渐女归吉利贞
 此卦艮下巽上其未进也自止而不苟于进其方进
 也巽顺而 (第 25a 页)
 及罪卫也不地略之也以伐日战方至其境耳故志
 日而不志地也
夏四月丁未邾子琐卒
秋荆伐郑公会齐人宋人救郑
 荆至是又伐郑陷其外郭及 于逵
市其𫝑盖岌岌矣 (第 46a 页)
 必合三四终莫之能胜焉君臣遇合而治化可成故
 吉也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陆当作逵云路也巽为风又为高鸿已渐陵乘风而
 高则渐 于逵
矣鸿飞冥冥是其素志但在五上高而 (第 18b 页)
  姬(三/解)百姓昭明五典慎徽浣濯甄陶沁骨浃肌如
  彼田矣亦既敷菑如彼室矣亦涂暨茨
皇心统天品物咸资维嘉维时乐矣鱼丽(四/解)翩翩之鸿
  言渐 于逵
皓皓之鹭言集于湄蔼蔼王多吉士赤
  芾祁祁束修其躬慎乃枢机左右
天子盍簪勿疑(五/解)隆然双阙晏然三 (第 47a 页)
  沛人爰礼等令说文字于未央庭中扬雄采以作
  训纂篇及和帝申命贾逵修理旧文于是太尉南
  阁祭酒许慎采李斯扬雄之书博访 于逵
作说文
  解字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载
  古文三百九十六籀文一百四十五重文或体六
   (第 15b 页)
  姚启盛字际斯辽东杏山人以刑科给事分巡赣南先
是赣城数被火灾启盛教民造绠缶畚挶之具以救
之城东小山曰火燄浚大井 于逵
路覆之以阁命名 (第 80a 页)
   矣亦既敷菑如彼室矣亦涂塈茨皇心统天品

   物咸资维嘉维时乐矣鱼丽(四/解)翩翩之鸿言渐
    于逵
皓皓之鹭言集于湄蔼蔼王多吉士赤芾
   祁祁束脩其躬慎乃枢机左右天子盍簪勿疑
   (五/解)隆然双 (第 45b 页)
 王逵受周诏攻唐过岳州潘叔嗣燕犒甚谨逵左右

 索取无厌谮叔嗣 于逵
逵面骂之叔嗣惭恨谓其下
 曰逵战胜而还吾无遗类矣乃以兵袭朗州逵还战
 败死或劝叔嗣遂据朗州叔嗣曰吾救 (第 52b 页)
 管应律(咸宁人/知县)    刘宇曜(泾阳/人)
 薛大中(三原人/给事)    常道立(三原人/巡抚)
 赵 于逵(盩厔人/御史)
    周文焕(富平人/郎中)
 张廷玉(肤施人/副使)    韩炳衡(保安人/副使) (第 83b 页)
 卫岑(韩城人户/部主事)    魏云龙(泾阳人/知县)
 黄运恒(咸宁人/进士)    岳中冠(洋县人/知县)
 赵 于逵(盩厔人/进士)
    王容善(蒲城/人)
 李遇知(洋县人/进士)    瓽脩吉(扶风人/知府)
 刘芳(渭南人 (第 133b 页)
 袁正(以子养和/赠副使)
 任化(以子澄清/封知县)    赵廷琛(以子岸/封知县)
 赵㠐(以子 于逵/
封知县)    赵恪(以子尔守/封知县)
 董三策(以子兰芳赠知/县以上盩厔人) 裴珩(以子斐/赠御 (第 103b 页)
群飞诗便思呼鹘上马驰鹔鹴之/裘自倒披箭声脱弦鸣饿鸱丨丨正落双参差)擢翮(刘基/送骆)
(起原诗征鸿渐 于/逵
丨丨陵八荒)茜翮(张拱机红鹦鹉赋彤/文有炳丨丨于飞)黑翮(九道飞行羽经/白鸾之车丨丨) (第 52a 页)
  求书三
原开献书路(汉武帝/详藏书) 诏求亡失(论衡佚文篇曰孝明/世好文人并徵兰台)
(之官文雄会聚今上即令诏求亡失购募以金安得不/有好文之声唐虞既远所在书散殷周颇近诸子存焉)
(汉兴以来传文未远以所闻见伍唐/虞而什殷周炳炳郁郁莫盛于斯) 汲县得竹书(王/隐)
(晋书云太康元年汲县民/盗发魏王冢得竹书漆字) 河西得漆书(汉杜林/详尚书) 集
天下遗书(汉武故事云淮南王安好学/集天下遗书招四方之术士) 求天下遗书

(见上求/书一) 坏孔子宅得古文经传(鲁恭王/详尚书) 开魏王冢
得穆天子传(汲郡民开魏襄王/冢得穆天子传) 采逸礼于残竹听遗
于逵
(刘桢鲁都赋云采逸礼于残竹听遗诗 (第 61a 页)
于逵/
路览国俗之盛衰求群士之德素以上俱北)
(堂书/钞) 增弃产置书(见书籍何/假百城注) 剪发易书(元史 (第 61a 页)
 元史曰或问为治赵良弼曰必有忍乃其有济人性
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必克己然后可以制怒必顺
理然后可以忘怒惟忍所难忍容所难容事斯济矣
  怒二
增左传曰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以走子
都拔棘以逐之及 于逵
弗及子都怒(子都/阏也) 又曰先轸 (第 54a 页)
魏把桃枝急令速去涵遂舍去游于京师
尝宿寺门下汝南王赐黄衣一具涵性畏日不敢仰视
又畏水火及刀兵之属常走 于逵
路遇疲则止不徐行
也时人犹谓是鬼 前赵录云麟嘉元年大将军东平
王约卒一指犹煖遂不殡殓至甲戍乃苏言见渊 (第 6b 页)
  召陵万岁里公乘草莽臣冲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
臣伏见陛下神明盛德承遵圣业上考度于天下流化
于民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万国咸宁神人以
和犹复深惟五经之妙皆为汉制博采幽远穷理尽性
以至于命先帝诏侍中骑都尉贾逵修理旧文殊艺异
术王教一专苟有可以加于国者靡不悉集易曰穷神
知化德之盛也书曰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国其
昌臣父故太尉南阁祭酒慎本从逵受古学盖圣人不

空作皆有依据今五经之道昭炳光明而文字者其本
所由生自周礼汉律皆当学六书贯通其意恐巧说邪
辞使学者疑慎博问通人考之 于逵
作说文解字六艺
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䖵虫
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凡十五卷 …… (第 7b 页)
  银青光禄大夫守右散骑常侍上柱国东海县开国子
食邑五百户臣徐铉奉直郎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
臣句中正翰林书学臣葛湍臣王惟恭等奉诏校定许
慎说文十四篇并序目一篇凡万六百馀字圣人之旨
盖云备矣稽夫八卦既画万象既分则文字为之大辂
载籍为之六辔先王教化所以行于百代及物之功与
造化均不可忽也虽复五帝之后改易殊体六国之世
文字异形然犹存篆籀之迹不失形类之本及暴秦苛

政散隶聿兴便于末俗人竞师法古文既绝讹伪日滋
至汉宣帝时始命诸儒修苍颉之法亦不能复故光武
时马援上言论文字之讹谬其言详矣及和帝时申命
贾逵修理旧文于是许慎采史籀李斯扬雄之书博访
通人考之 于逵
作说文解字至安帝十五年始奏上之
而隶书行之已久习之益工加以行草八分纷然间出
返以篆籀为奇怪之迹不复经 (第 9a 页)
  六书何为而作也惟皇昊羲继天立极将以开物成务
载道传世而作也盖至朴未散六书之理已悉具于冲
漠无朕之中粤自元气肇分天浮地降日月著明星宿
悬象云雨变化山川流峙与夫人物草木鸟兽之纷然
贲若者莫非自然之书天不能画于是荣河出图假手
皇羲而六书之文兴时则有若朱襄侯刚从而广之而
六书之字备六书既备则结绳之政代而人文昭天地

之理载而万民察六书之时用大矣哉洋洋乎虞夏商
周之世其道大明而司𨑒之职设保氏之教立及嬴政
暴兴烧毁文籍李斯乘时改作遂用其私程邈王次仲
苟趋时易分隶遂行于是其道始微汉著其法太史试
学童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
辄举劾之至宣帝乃命诸儒修苍颉之法光武时马援
上书论文字讹谬和帝命贾逵修理旧文于是许慎博
采稽考访之 于逵
著为说文后世宗之魏晋及唐能书 (第 39b 页)
篆不足以给下邽程
邈始变篆文而作𨽻书以趣约易后汉和帝命贾逵修
理旧文于是许慎集篆籀古文诸家之书质之 于逵

说文解字体包古今首得六书之要其于字学处说文
之先者非说文无以明处说文之后者非说文无以法
故后学所 (第 2a 页)
  立之想盖在家为保姆在国为黎老高蹈远引殆
  超乎人位之外者与然窃思之政治之成在乎上
  而风俗之善即不当位者亦与有责焉曰渐 于逵
  
者象其高也用其羽者昭其则也当其养德于潜
  而树中朝之雅望乐道于野而立明时之标准以 (第 46a 页)
意运而人从风行而化达不问隐显率此倡明吾师
系天下之望即今高卧抱道自守神机嘿握宇内从风
而靡矣易曰鸿渐 于逵
其羽可用为仪吉正此谓也嗟
夫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 (第 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