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春台,遮日岩洗草后。宣酝赐宴丁酉 明末清初 · 李景奭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白轩先生集卷之十二散地录
丁酉九月三十日。以宣祖大王实录修正告完。洗草于北郊遮日岩之川流。此实始于仁祖朝。终于今代也。于是遣中使承旨。宣内外酝。又赐之宴。景奭方处散地。而以先朝时忝知春秋馆事。命使之参。辞不获。得与盛礼。不胜感戴。席上口占长律。录奉总裁金相国(堉)潜谷台案。仍示太学士(蔡裕后),礼部左侍郎(尹顺之),知申事(赵珩)。诸令公以下同参诸君子。相与和而作为一帖。则其于歌咏圣德。纪述实际。似乎得之矣。
圣祖闳休古亦稀,白头犹见汗青时。
吾王善继先王志,秽史今成信史垂。
特许散人叨燕会,却临流水沐鸿私。
上樽法部欢嬉地,瞻望云霄感涕滋。
鹤湖 清 · 宋奎濂
 押尤韵 出处:霁月堂先生集卷之二
湖在大海西边。隔一平原。有小溪南流入。汇畜成形。东西可二三里。南北四五里。自东北通于海水。以鹤名者。其来盖久。以其人烟夐绝。地势明迥。宜于羽客之蹁跹也。平原或低或高。高处为冈。摆立湖之东畔。形如列屏。青草被之。旧无名。余创命之曰翠屏冈者。即其实形也。湖之西偏。白沙平铺。延袤十里。至湖畔窿起作峰。直临湖水盘陀。可坐百馀人。十里之间。不生一章。如雪色耀日。莹夺人目。沙随风流转。故峰亦屡变其形。旧名沙峰。余改之曰白雪峰者。取其似也。峰之南十步许。有一孤阜。高可数三丈。土亦皆沙而瑶卉环生。突兀端圆。形体甚奇。尤近于湖。唾可落水。其上平衍。可坐四五十人。苍松数十株葱郁垂阴。中有数楹故础。近世潜谷金相国为府伯时构小亭而今毁。相国所种。古有元帅登览。故名元帅台而姓名不传。余仍而不改者。重其人不欲没也。湖心稍南有小岛。其形端秀可爱。视台稍长。高则如之。覆以碧松琪草。翠色可掬。望之如螺点水上。则疑是台一时所植。旧名鹊岛。盖取其形也。余改之曰碧螺岛者。以其浮在水面也。此其湖之局内大略。而局外四方则自北尽东。大海黏天。而平冈近麓。罗络环抱。遮护内局。故自湖望海。不得见焉。自南尽西。黄龙一山耸拔雄峙。不远不近。千峰万岫竞秀争奇。凡湖之妆中饰外。蕴籍明媚者。皆从此山而泄气分精。特施奇巧者也。余自少稔闻形胜。每欲一观而无由矣。今幸于簿领之暇。得与六七冠童。恣意穷探。又以轻帆短楫。乘夜泛月。随风去来。兴阑而罢。虽谓之偿尽宿债可也。只恨诗思短涩。不能形容其万一耳。
晴湖碧万顷,近接沧海流。
明沙耀白雪,锦浪翻绿油。
清宵一樽酒,好泛沙棠舟。
轻飙任疾徐,短棹随去留。
波心漾月轮,镜面飞玉钩。
天公也解事,饷我光景优。
平生滞胸,快若乘桴浮
宁知簿领馀,办此三清游。
元帅去已久,往迹云悠悠。
空馀相国,郁郁妆琼丘
俛仰今古事,悄悄生远愁。
星河耿明灭,灏气袭两眸。
飘飘欲羽化,顿觉尘虑收。
三更始解帆,归兴盈沧洲。
依依不尽思,步步空回头。
丁宁后期在,桂月中秋
慇勤问白鸥,此意知也不。
次韵 清 · 朴来吾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出处:尼溪集卷之十一游三洞录
余晚有山水之癖。前后十馀年。遍观近处诸胜。而惟是安阴之三洞。未及见焉。地灵有知。必笑吾游之不广。而亦不无梅花怨骚之恨矣。岁乙酉夏。余往法村金达远(以声)家。默翁金上舍伯厚来访。叙寒暄毕。因曰子观三洞乎。余曰未也。吾之欲作此行者已久。而要得同志者并行矣。君之问。莫是有意而发乎。上舍曰然。遂以仲秋望念间为约。八月十六日。邑人相议。设场于都山双树亭。余往赴之。与亲友团话之际。顾上舍言曰三洞有前约在。可因此而发乎。上舍曰吾有数日难动之势。子其往留丹溪。广求同行人来。吾将归待焉。余曰如约。至暮往宿于丹溪戚从叔家。翌日到权友象仲家。先送李友玉及族弟享初于古县文复初家。盖此两君俱有同行之意。而欲历修起居礼于其聘家之致也。于时一村亲知皆会。慰我以摆脱乘閒之行。且以未得从游为恨。而独有老友汝重与之为约曰略治行具。再明发行便好云。数日留话。象仲谓余曰吾之不得同三洞之行者。势也无奈。而累日团话之馀。在家奉别。亦甚无聊。吾欲明日同行。往观黄瀑之后。因以为路中班荆之别焉。余乃戏答曰子之脚力。能行数十里地乎。吾之最初请君而同行者。非他意也。顾此五十穷措大。旁蹑两进士后尘。而为游山之行。实非容易底事。故敢请矣。今君之意如是勤挚。虽半日同行。于吾与有荣矣。一坐闻之。皆捧腹大笑。十九日。与权。联筇而发。直向法村之际。适遇金台伯及汝珍两君同行焉。去路历访权而仲于豆山村。暮到法村。暂憩于溪边亭下矣。上舍出迎而笑曰半日企待之馀。忽此邂逅。可无喜中之吟乎。因吟一绝曰。
门看竹自徘徊,贤主迎宾笑语开。
一夜寒暄须莫问,夕阳乘醉短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