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五代至宋初 · 王元
 押鱼韵
江城卖药常将鹤,古寺看碑不下驴(同上书引《唐宋遗史》〖按:此二句当为王禹偁诗,见本书王禹偁《寄潘阆处士》,又可参《青箱杂记》卷六、《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六。)
其三 唐末宋初 · 宋白
 押真韵
宋朝归圣主,潘阆是诗人(赠潘阆
按: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
三山移文 唐末宋初 · 宋白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皇朝文鉴》卷一二八
三山之英,十洲之灵,排烟拂雾,勒移山庭。
夫以逍遥玄俗之姿,缥缈飞仙之状,控白鹤于云末,骖青鸾于天上,吾方知之矣。
若其冥冥帝先,杳杳象外,厌浮世而龙摅,曳天倪而蝉蜕,聆《白雪》于太虚,挹流霞于上界,固亦有焉。
岂其侈靡轻浮,猖狂迅速,习夏癸之奢,用商辛之酷?
将大道以为戏,剿万民而逞欲?
何其谬哉!
呜呼,龙驭不存,鼎湖长往,万古千秋,英灵肸蚃。
世有秦皇,爰及汉帝,既崇既高,益骄益炽。
然而貌学希夷,情忘橐籥,窃祀神山,滥封乔岳,污吾真风,轻吾上药,虽笃志于仙材,竟无心于天爵。
其始至也,将洪崖浮丘,捐百揆,弃诸侯。
鼋梁架日,剑气凌秋。
或思玉皇可接,或忆金仙共游。
废元元以不治,仰苍苍而是求。
燕昭何足比,子晋不能俦。
及其妄说斯行,贪诚弥勇;
智刃挥霍,灵台飞动。
乃阅意海隅,穷奢世上。
泛楼船而济重溟,建祈年而侔大壮。
兰桡馥其天风,桂栋凌乎辰象。
望仙阙而何极,顾人寰而如丧。
至其俨霞冠,垂珠绶,履风云之舄,列蛟龙之绣,焚百和于筵上,辉九华于坐右。
羽旆争耸,瑶坛竞开,丹台紫府在何处,白凤青鸾犹未来。
大宝非贵,三清是属。
耻万机之琐屑,隘六合之局促。
将纪号于真图,任销声于帝箓。
希风七十君,委政三十毂。
使我徒费步虚,尝轻举,徐福不归,安期谁侣?
文成、五利并虚词,太一、上玄徒延伫。
至于梁灰烬,承露飘○,甲帐空兮暮烟怨,羽人去兮秋风惊。
昔求长生跻寿域,今见委骨在穷尘。
是知碧海汪洋,瀛洲浩渺,方丈争奇,蓬莱竦峭。
沙丘之云云,悲茂陵而谁吊!
故其露惨长寒,风啼自咽;
秋草凄凉,春花愁绝。
嗟罗绮之皆空,叹池台之已灭。
且夫奄有神器,化育群生;
将天地以合德,与日月而齐明。
岂可使凤扆寂寥,龙图销毁,帝道荒芜,天潢泥滓,游心于幻路,教臣民而以诡?
宜扃玉洞,掩天关,扬大雾,涌惊湍,隔妖风于海上,杜妄魄于云端。
于是瞋波如山,怒云寡色,斥二主之讹谬,警后王之道德。
请为治世君,无俟宾天客。
北宋 · 张咏
 押庚韵
莫嗟黑鬓从头白,终见黄河到底清(赠潘逍遥
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一二引《退朝录》〖按:宋吴处厚《青霜杂记》卷六谓此二句乃潘阆寄咏作。〗
冯尊师(时再为拾遗993年 北宋 · 王禹偁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前日访潘阆,下马入穷巷。
忽见双笋石,卧向青苔上。
云是冯尊师,秋来留在兹。
今说东南行,问我坚乞诗。
又见宋阁老,亦言师甚好。
欲去天台山,即别长安道
台阁有群英,赠别瑰与琼。
琤然满怀袖,此事殊为荣。
安用徵吾句,吾道方龃龉。
老为八品官,有山未能去。
束发号男儿,出处贵得宜。
出则学,独立称帝师
处则同乔松,决起如冥鸿。
谁能似蚯蚓,蟠屈泥土中。
师行甚可羡,云鹤无羁绊。
为我持此诗,题于桐柏观(以上《小畜集》卷四)
其十一 北宋 · 王禹偁
 押贿韵
一回酒渴思吞海(同上书引《续归田录》 《诗话总龟》:苏州童子刘少逸年十一,文辞精敏,其师潘阆携以见长洲王元之吴县罗思纯,二公未之信,因试之,与之联句。元之曰云云,云云。少逸对曰:波涛海寺秋。又曰:几度诗狂欲上天。)
谢赐御制逍遥咏秘藏诠表990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五、《小畜集》卷二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等言:伏蒙圣慈,赐臣等御制《秘藏诠逍遥咏》共四十一卷者。
伏以竺乾之教,所以祛色相而示真如;
老氏之书,所以去滋章而务清净。
大不过四句偈,多不出五千言,始则殊途而同归,终则枝分而派别。
洎乎演三乘于贝叶,文字渐多;
编三洞于瑶函,筌蹄逾远。
纵人十而己百,奈暮四朝三,自非上圣之才,孰立不刊之典?
发挥教法,允属文明。
伏惟尊号皇帝陛下思妙玄沙,心游赤水,因民设教,与天比崇。
知几其神,建皇王之有极;
恭默思道,念释老之多歧。
于是诠注微言,咏歌至道。
撮其枢要,辟户牖于法门;
搴其菁英,芟萧稂于玄圃。
示万机之多暇,表三教之精通,足可以指迷误于群生,扇穆清于四海。
岂比夫刘庄萧衍,但多佞佛之心;
汉武秦皇,空作求仙之术。
自合镌诸玉简,藏在名山,将日月以同悬,与鬼神而争奥,传于不朽,垂之无穷。
臣等谬列词臣,躬承圣教。
披尧天之云雾,已觉濡身;
听舜殿之弦歌,共知忘味。
谨当授持读诵,抃舞欢呼,少遵善诱之心,庶助无为之化。
臣无任。
神童刘少逸与时贤联句诗序987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四、《小畜外集》卷一三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夫君之所好,天必从之,物必应之,犹影响尔。
是故虞舜修德,丹凤降其仪;
穆满自狂,八骏呈其怪。
善恶之迹,休咎之徵,斯不诬矣。
有宋二叶,天子好文之甚者也,志重悬科,亲执文柄,淑慝有别,升沉靡私。
其间翘楚之士,出白屋,褫麻衣,步赤墀,参黄閤者,数多矣。
与夫集青囊于寝帷,题御名于殿柱,又相万也。
遂使荒服之外,犷俗慕其文明;
草泽之中,比屋化其文教。
一变至道,三代同风,不其盛哉!
东南之秀,山川之灵,应我昌运,俊民挺生,神童刘生盖其人也。
婴孺不群,骨貌非俗,真麒麟之驹,凤凰之雏也。
七岁孤藐,游于山阴,诗人潘阆见而奇之,乃引之以语,教之以诗。
生性如生知,辞如老成,一联一咏,令人振惊。
潘生许以并行,诲之不倦,且以其兄之子妻之。
逮十一岁成三百篇,求之古人,曾不多让。
生又长于联句,敏而能精,若虚谷之应声,洪钟之待扣也。
馀杭会稽号为大郡,督转输、领郡县者,多朝之名臣矣。
至于儒素之士,缁黄之流,往往有秀民焉。
或召生以升堂,或随生以求友,出句度以试之,穷寄险以难之,生意同预谋,语如夙昔,应声而答,旁若无人。
孟东野贾阆仙之徒变其精灵,潜于左右,更传互授,以助其言。
不然,又安得敏捷清新之若是邪?
某闻之未甚信,一日,潘生与之偕行,惠然肯顾。
解榻以延之,唱诗以验之,然后知其神矣。
某初试以古人「竹节偶相对」,之句,生云「花枝忽并开」,其旧对云「禽名多自呼」,比生之句疏矣。
某又常抱伯伦之酲,相如之渴,因戏曰:「一回酒渴思吞海」。
生云:「几度诗狂欲上天」。
偶属之奇,他皆仿此。
意蚌腹有珠,待月而后成;
木性有火,得燧而乃生。
以刘生之天才,遇潘生之善诱,成此神异,不其然乎!
其诗集曰《佩觿》,吴县罗君为之序矣。
时贤联句凡数百言,若无甄收,且恐沦坠。
序以冠之,列之于右。
潘阆咏潮图赞986年 北宋 · 王禹偁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八、《小畜外集》卷一○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贾阆仙以夺卷之忤,谪于长沙李洞铸其像以师之;
孟浩然以上书之句,弃于襄阳王维图其形以观之。
故能使穷辱之士弥光,风雅之道不坠。
清气未尽,奇人继处士潘阆得之矣。
处士总角之岁,天与诗性,故亲族骇其语焉;
弱冠之年,世有诗名,故贤英服其才焉。
内翰广平宋公白赠诗云:「宋朝归圣主,潘阆是诗人」。
其见许也如是。
处士《自序吟》诗云:「发任茎茎白,诗须字字清」。
又《贫居》诗曰:「长喜诗无病,不忧家更贫」。
又《峡中闻猿诗》云:「何须三叫绝,已恨一声多」。
又《哭高舍人锡》诗云:「生前是客曾投卷,死后何人与撰碑」。
又《寄张咏》诗云:「莫嗟黑鬓从头白,终见黄河到底清」。
又《临江亭》诗云:「醉卧岂能妨燕雀,狂吟争不动鱼龙」。
寒苦清奇,多此类也。
然趣尚自远,交游不群,无俗姿,鹤有仙格。
脱屣场屋,耻原夫之流;
栖心云泉,有终焉之计。
言念吴越,跨江而来,钱塘会稽,卖药自给,因赋《浙江观涛》之什,称为冠绝。
太子中舍李公允以春宫之臣,被墨绶之贬,好奇尚异,有古人风。
乃出轻绡,徵彩毫,写彼诗景,悬为句图,飞翰走僮,以越茂苑
且曰:「若得吴县序之,长洲赞之,可垂于不朽矣」。
会予卧病不果。
疾间之日,复出图以阅之,诵诗以味之。
乃知处士之句,绝唱也;
李公之画,好事也;
罗君之序,乐善也。
援毫赞之,以卒予志。
辞曰:
天生潘阆,以诗为名。
卖药泽国,吟潮海城。
风引鹤领,霜号猿声。
天地借意,鬼神以惊。
闻之心骇,诵之骨清。
卢肇之赋,但述虚盈。
光庭之论,徒曰纵横。
何如一章,穷万古情?
中舍李公,爰徵画工。
快自象外,写于图中。
吟态伊何?
昂头指空。
寒沙暮,望月孤鸿。
吟声伊何?
舍水咽风。
秋山虚谷,喷霜晓钟。
笔精墨妙,幽致何穷!
凌烟有阁,甘泉有宫。
欲图厥象,必待其功。
此诗克成,与勋比崇。
霜缣一开,清风四来。
展矣君子,芳尘远哉!
我藏此图,携于上都
朝端人间,其能舍诸?
吴山未泐,浙江未枯。
汤汤潮声,与诗名俱。
其二 北宋 · 罗处约
 押沃韵
日移竹影侵棋局(以上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引《续归田录》 《诗话总龟》:苏州童子刘少逸,年十一,文辞精敏,有老成体。其师潘阆携以见王元之罗思纯,二公未之信,因试与联句。思纯曰云云,云云。少逸分别对曰:有月竹阴寒,风递花香入酒尊。)
潘阆 北宋 · 魏野
七言绝句 押鱼韵
昔贤(四库本作年)放志多狂怪,若比今来总未(旧山楼本作不)如。
从此华山图籍上,又添潘阆倒骑驴(自注:潘阆有《过华山诗》云昂头吟望倒骑驴。)
荆南988年 北宋 · 寇准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西风吹户牖,犹(集本作独)自客荆蛮。
积水浮汉,微阳(《逍遥集》引作残阳照)远山。
蝉稀疏叶尽,雨歇片云闲。
何日忘簪绂,深居石室间。
思齐上人 北宋 · 林逋
七言律诗 押东韵
两枪未试泠泠水,五鬣长闲淅淅风。
清会几时搔首后,病怀无复曲肱中。
寒云片段浮重巘,白鸟横斜入远空。
一帙逍遥不能解,牛头焚尽待支公(和刻注:上人尝著《逍遥别义》。)
潘阆墓志 北宋 · 钱易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舆地纪胜》卷二
逍遥道士冯德之居钱塘,约归骨于天柱山
大中祥符二年泗州参军,卒于官舍。
德之遂囊其骨以归吴中,葬于洞霄宫之右。
与茂秀书 北宋 · 潘阆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三、《逍遥词》附(四印斋汇刻宋元三十一家词本)
茂秀茂秀,颇有吟性,若或忘倦,必取大名
老夫之言,又非佞也。
闻诵诗云:「入郭无人识,归山有鹤迎」。
又云:「犬睡长廊静,僧归片石閒」。
虽无妙用,亦可播于人口耶。
然诗家之流,古自尤少,间代而出,或谓比肩。
当其用意欲深,放情须远,变风变雅之道,岂可容易而闻之哉?
其所要《酒泉子》曲子十一首,并写封在宅内也。
若或水榭高歌,松轩静唱,盘泊之意,缥缈之情,亦尽见于兹矣。
其閒作用理且一焉,即勿以礼翰不谨而为笑耶。
顿首。
潘阆 北宋 · 许洞
潘逍遥,平生才气如天高。
倚天大笑无所惧,天公嗔汝口呶呶。
罚教临老头补衲,归中条。
我愿中条山,山神镇长在。
驱雷叱电,依前赶出这老怪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一)
其四 北宋 · 刘少逸
 押先韵
几度诗狂欲上天(以上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引《续归田录》 《诗话总龟》:苏州童子刘少逸,年十一,文辞精敏。其师潘阆携以见长洲王元之吴县罗思纯,以所作贽二公。二公疑所贽假手,未之信,因试之,与之联句,略不淹思。罗曰“无风烟焰直”,刘对“有月”云云;罗曰“日移竹影侵棋局”,刘对“风递”云云。王曰“风雨江城暮”,刘对“波涛”云云;王曰“一回酒渴思吞海”,刘对“几度”云云。)
李士宁治平四年1067年闰3月 北宋 · 欧阳修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蜀狂士宁者,不邪亦不正。
混世使人疑,诡谲非一行。
平生不把笔,对酒时高咏。
初如不著意,语出多奇劲。
倾财解人难,去不道名姓(原校:一无上六句)
(一作千)钱买酒醉高楼,明月空床(一作清风)眠不醒。
一身四海即为家,独行万里聊乘兴。
既不采药卖都市,又不点石化黄金。
进不干公卿,退不隐山林。
与之游者(原校:一本四字作世之人)但爱其人而莫(一作不)见其术,安知其心。
吾闻有道之士游心太虚,逍遥出入(原校:一本以上十四字止作逍遥太虚),常(一作动)与道俱。
故能入火不热(一作爇),入水不濡。
尝闻其语(一作吾虽闻其语矣),而未见其人也,岂斯人之徒欤。
不然言不纯师,行不纯德(一作表)
(原校:一本无而字)滑稽玩(一作傲)世,其东方朔之流乎。
蔡州再乞致仕第二表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八、《欧阳文忠公集》卷九四、《皇朝文鉴》卷六四、《唐宋元名表》卷上之二、《文编》卷九、《宋四六选》卷一○、《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四七六、康熙《上蔡县志》卷一四、嘉庆《汝宁府志》卷二三
臣某言:臣近上表章乞从致仕,伏奉诏书,所乞宜不允者。
睿训丁宁,曲加慰谕。
愚衷恳迫,尚敢黩烦
将再干于冕旒,宜先伏于砧钻。
臣某中谢。)伏念臣世惟寒陋,少苦奇屯,识不达于古今,学仅知于章句。
名浮于实,用之始见于无能;
器小易盈,过则不胜于几覆。
徒以早遘千龄之亨会,误蒙三圣之奖知。
宠荣既溢其涯,忧患亦随而至。
禀生素弱,顾身未老而先衰;
大道甚夷,嗟力不前而难彊。
每念恩私之莫报,兼之疾病以交攻。
爰于守亳之初,遂决窜漳之计。
逮此三迁于岁律,又更两易于州符。
而犬马已疲,理无复壮;
田庐甚迩,今也其时。
是敢更殚蝼蚁之诚,仰冀乾坤之造。
况今时不乏士,物咸遂生。
凫雁去来,固不为于多少;
鸢鱼上下,皆自适于飞潜。
茍遂乞于残骸,庶少偿其夙志。
伏望皇帝陛下哀怜旧物,隐恻至仁,察其有素非伪之诚,成其识分知止之节,曲从其欲,赐报曰俞。
俾其解组官庭,还车故里。
披裘散发,逍遥垂尽之年;
凿井耕田,歌咏太平之乐。
其为荣幸,曷可胜陈。
亳州到任谢两府治平四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 创作地点: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修此者祗朝恩,出分郡寄
退循忝冒,徒积兢惭。
伏念修学知行己,而智不周身;
才匪适时,而任参大政
用过其量,危而必颠,乃物理之宜然,偶天幸而获免。
昨以怨仇并作,谗谤交兴。
之聪明,方与而左右,讲新至治,销伏狂邪。
而市虎之言,虽惊于众听;
投豺之恶,遽屏于远方。
得逃九死于非辜,实更生之大赐。
今者特蒙睿眷,深察孤忠。
乐土近藩,已曲从于私欲;
清资显秩,仍过窃于宠灵。
舍衰疲勉强之劳,就空旷逍遥之适。
然而坐思补报,叹心存而愿违;
却视风波,犹寝惊而梦噩。
顾获全身而至此,岂非宰物之深功?
仰佩恩私,但铭肌骨。
载念修以至愚之朴陋,蹈可畏之危机。
徇物从时,既昧自容之计;
拂衣远去,又无先见之明。
惟贪得于暮年,致以身而取辱。
而识虽不早,悔尚可追。
至于缉风雨之敝庐,治三径,少假岁年之顷,即为田亩之人。
固将追野老而行歌,永陶圣化;
恃仁人之在上,必保馀生。
尚有斯诚,犹烦再造。
炎歊方盛,机务至繁,上为庙朝,精调寝膳。
瞻依之恳,敷述奚周。
按:《欧阳文忠公集》卷九六。又见杨希闵欧阳文忠公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