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题目
洛下诸僧请法事迎秀禅师700年 初唐 · 宋之问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十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僧某等言。某闻住持真教。
先凭帝力。导诱将来。
远属能者。伏见月日敕。
遣使迎玉泉寺僧道。陛下载宏佛事。
梦寐斯人。语程指期。
朝夕诣阙。此僧契无生至理。
东山妙法。开室岩居。
年过九十。形彩日茂。
宏益愈深。两京学徒。
偫方信士。不远千里。
同赴五门。衣钹鱼颉于草堂。
庵庐雁行于邱阜。云集雾委。
虚往实归。隐三楚之穷林。
继一佛而扬化。栖山好远。
久在荆南。与国有缘。
今还豫北。九江道俗。
恋之如父母。三河士女。
仰之犹山岳。谓宜缁徒野宿。
法事郊迎。若使轻来赴都。
遐迩失望。威仪俗尚。
所忘。崇敬异人。
和众之愿。倘得焚香以遵法王
散花而入道场。则四部衔恩。
万人生喜。无任恳款之至。
谨诣阙奉表。请与都城徒众将法事往龙门迎道以闻。
轻触天威。伏深战越。
玉泉寺大通禅师碑铭715年 唐 · 张说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一 创作地点:湖南省岳阳市
撰夫总四大者。成乎身矣。立万始者。主乎心矣。身是虚哉。即身见空。始同妙用。心非实也。观心若幻。乃等真如。名数入焉妙本乖。言说出焉真宗隐。故如来有意传要道。力持至德。万劫而遥付法印。一念而顿受佛身。谁其宏之。实大通禅师其人也。禅师尊称大通讳神秀本姓李陈留尉氏人也。心洞九漏。悬解先觉。身长八尺。秀眉大耳。应王伯之象。合圣贤之度。少为诸生。游问江表。老庄元旨。书易大义。三乘经论。四分律仪。说通训诂。音参吴晋。烂乎如袭孔翠。玲然如振金玉。既而独鉴潜发。多闻旁施。逮知天命之年。自拔人閒之世。企闻蕲州忍禅师。禅门之法允也。自菩提达磨天竺东来。以法传惠可。惠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宏。继明重迹。相承五光。乃不远遐阻。翻飞谒诣。虚受与沃心悬会。高悟与真乘同彻。尽捐妄识。湛见本心。住寂灭境。行无是处。有师而成。即燃灯佛所。无依而说。是空王法门。服勤六年。不舍昼夜。大师叹曰。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之洗足。引之并坐。于是涕辞而去。退藏于密。仪凤中。始隶玉泉。名在僧录。寺东七里。地坦山雄。目之曰。此正楞伽孤峰。度门兰若。荫藉草。吾将老焉。云从龙。风从虎。大道出。贤人睹。岐阳之地。就者成都华阴之山。学来如市。未云多也。后进得以拂三有。超四禅。升堂七十。味道三千。不是过也。尔其开法大略。则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其入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行无前后。趣定之前。万缘尽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持奉楞伽。近为心要。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久视年中。禅师春秋高矣。诏请而来。趺坐觐君。肩舆上殿。屈万乘而稽首。洒九重而宴居。传圣道者不北面。有盛德者无臣礼。遂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仰佛日之再中。庆优昙之一现。混处都邑。婉其秘旨。每帝王分座。后临席。鹓鹭四匝。龙象三绕。时炽炭待矿。故对默而心降。时诊饥投味。故告约而义领。一雨溥沾于众缘。万籁各吹于本分。非夫安住无畏。应变无方者。孰能焉尔乎。圣敬日崇。朝恩代积。当阳和会之所。置寺曰度门。尉氏先人之宅。置寺曰报恩。轼闾名乡。表德非拟。局厌諠辇。长怀虚壑。累乞还山。既听中驻久矣。衰惫无他患苦。魄散神全。形遗力谢。神龙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夜中。顾命趺坐。泊如化灭。禅师武德八年乙酉受具于天宫。至是年丙午复终于此寺。盖僧腊八十矣。生于隋末。百有馀岁。未尝自言。故人莫审其数也。三界火心。四部冰背。榱崩梁坏。雷动雨泣。凡诸宝身。生是金口。故其丧也。如执亲焉。诏使吊哀。侯王归赗。三月二日。册谥大通。展饰终之义。礼也。时厥五日。假安阙塞。缓及葬之期。怀也。宸驾临诀至午桥。王公悲送至伊水。羽仪陈设至山龛。仲秋既望。还诏乃下。帝诺先许。冥遂宿心。太常卿鼓吹导引。城门郎护监丧葬。是日。天子出龙门泫金衬。登高停跸。目尽回舆。自伊及江。扶道哀候。幡花百辇。香云千里。维十月哉生魄明。即旧居后冈安神起塔。国钱严饰。赐逾百万。巨钟是先帝所铸。偫经是后皇所锡。金榜御题。华幡内造。塔寺尊重。远称标绝。初禅师形解东洛。相见南荆。白雾积晦于禅山。素莲寄生于坐树。则双林变色。泗水逆流。至人违代。同符异感。百日卒哭也。在龙华寺设大会。八千人度二七人。二祥练缟也。咸就西明道场。数如前会。万回菩萨乞施后宫。宝衣盈箱。珍价敌国。亲举宠费。侑供巡香。其广福博因。存没如此。日月逾迈。荣落相推。于戏。法子永恋宗极。痛慈舟之遽失。恨涌塔之迟开。石城之叹也不孤。庐山之碑焉可作。窃比夫子贡之论夫子也。生于天地。不知天地之高厚。饮于江海。不知江海之广深。强名无迹。以慰其心。铭曰。
额珠内隐,匪指莫效。
心镜外尘,匪磨莫照。
海藏安静,风识牵乐。
不入度门,孰探元要。
倬哉禅伯,独立天下。
功收密诣,解却名假。
诣无所得,解亦都舍。
月影空如,现于悟者。
无量善众,为父为师。
露清热恼,光射昏疑。
冀将住世,万寿无期。
柰何过隙,一朝去之。
嗟我门人,忧心断续。
进忆瞻仰,退思付嘱。
尽不离定,空非灭觉。
念兹在兹,敢告无学。
谢赐御书大通禅师碑额状721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四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
内侍尹凤翔宣示御书大通禅师碑额六字。
画起平云。
点蹲芒玉。
戈矛攒倚。
鸾鹤交飞。
神功发于至想。
思成于元德。
实谓天龙捧持。
虚空称赞。
逝者如在。
荐福知归。
臣栖志禅门。
撰碑灵塔。
幸遇圣情崇道。
御书假贷。
刻星辰于嘉石
烂日月于封邱
感极悲生。
恩深无荅。
臣无任望外殊泽之至。
宿大通和尚塔敬(一本无敬字)赠如上人兼呈常孙二山人 盛唐 · 崔曙
 押麌韵
引用典故:支公
支公已寂灭,影塔山上古。
更有真僧来,道场救诸苦。
一承微妙法,寓宿清净土。
身心能自观,色相了无取。
森森映月,漠漠云近户。
(一作云)外飞电明,夜来前山雨。
然灯见栖鸽,作礼闻信鼓
晓霁南轩开,秋华净天宇。
愿言出世尘(一作长出世),谢尔申及甫。
六祖能禅师碑铭 盛唐 · 王维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七
无有可舍。
是达有源。
无空可住。
是知空本。
离寂非动。
乘化用常。
在百法而无得。
周万物而不殆。
鼓枻海师。
不知菩提之行。
散花天女
变声闻之身。
知法本不生。
因心起见。
见无可取。
法则常如。
世之至人。
有證于此。
无漏不尽漏。
度有为非无为者。
其惟我曹溪禅师乎。
禅师俗姓卢氏
某郡某县人也。
名是虚假。
不生族姓之家。
法无中边。
不居华夏之地。
善习表于儿戏。
利根发于童心。
不私其身。
臭味于耕桑之侣。
苟适其道。
膻行于蛮貊之乡。
年若干。
黄梅忍大师
愿竭其力。
即安于井臼。
素刳其心。
获悟于稊稗
大师登座。
学众盈庭。
中有三乘之根。
共听一音之法。
禅师默然受教。
曾不起予。
退省其私。
回超无我
其有犹怀渴鹿之想。
尚求飞鸟之迹。
香饭未消。
弊衣仍覆。
皆曰升堂入室。
测海窥天。
谓得黄帝之珠。
堪受法王之印。
大师心知独得。
谦而不鸣。
天何言哉。
圣与仁岂敢。
子曰赐也。
吾与汝弗如。
临终。
遂密授以祖师袈裟。
而谓之曰。
物忌独贤。
人恶出已。
吾且死矣。
汝其行乎。
禅师遂怀宝迷邦。
销声异域。
众生为净土。
杂居止于编人
世事是度门。
混农商于劳侣。
如此积十六载。
南海印宗法师讲涅槃经。
禅师听于座下。
因问大义。
质以真乘。
既不能酬。
翻从请益。
乃叹曰。
化身菩萨。
在此色身。
肉眼凡夫。
愿开慧眼。
遂领其(一作徒)属。
尽诣禅居。
奉为挂衣。
亲自削发。
于是大兴法雨。
普洒客尘。
乃教人以曰。
忍者无生。
方得无我
始成于初发心。
以为教首。
至于定无所入。
慧无所依。
大身过于十方。
本觉超于三世。
根尘不灭。
非色灭空。
行愿无成。
即凡成圣。
举足下足。
长在道场。
是心是情。
同归性海。
商人告倦。
自息化城
穷子无疑。
直开宝藏。
其有不植德本。
难入顿门
妄系空花之狂。
曾非慧日之咎。
常叹曰。
七宝布施。
恒河沙
亿劫修行。
尽大地墨。
不如无为之运。
无碍之慈。
宏济四生。
大庇三有。
既而道德遍覆。
名声普闻。
泉馆卉服之人。
去圣历劫。
涂身穿耳之国。
航海穷年。
皆愿拭目于龙象之姿。
忘身于鲸鲵之口。
骈立于户外。
趺坐于床前。
林是栴檀。
更无杂树。
花惟薝葡。
不嗅馀香。
皆以实归。
多离妄执。
九重延想。
万里驰诚。
思布发以奉迎。
愿义手而作礼。
则天太后孝和皇帝并敕书劝谕。
徵赴京城
禅师子牟之心。
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
过虎溪
固以此辞。
竟不奉诏。
遂送百衲袈裟。
及钱帛等供养。
天王厚礼。
献玉衣于幻人。
女后宿因。
施金钱于化佛。
尚德贵物。
异代同符。
至某载月日。
忽谓门人曰。
吾将行矣。
俄而异香满室。
白虹属地。
饭食讫而敷坐。
沐浴毕而更衣。
弹指不留。
水流灯焰。
金身永谢。
薪尽火灭
山崩川竭。
鸟哭猿啼。
诸人唱言。
人无眼目。
列郡恸哭。
世且空虚。
某月日。
迁神于曹溪
安座于某所。
择吉祥之地。
不待青乌
变功德之林。
皆成白鹤。
呜呼。
大师至性淳一。
天姿贞素
百福成相。
众妙会心。
经行宴息。
皆在正受
谭笑语言。
曾无戏论。
五天重迹。
百越稽首。
修蛇雄虺。
毒螫之气销。
跳殳弯弓。
猜悍之风变。
畋渔悉罢。
蛊酖知非。
多绝膻腥。
效桑门之食。
悉弃罟网。
袭稻田之衣。
永惟浮图之法。
实助皇王之化。
弟子曰神会。
遇师于晚景。
闻道于中年。
广量出于凡心。
利智踰于宿学。
虽末后供。
乐最上乘。
先师所明。
有类献珠之愿(一作顾)
世人未识。
犹多抱玉之悲。
谓余知道。
以颂见托。
偈曰。
五蕴本空。
六尘非有。
众生倒计。
不知正受
莲花承足。
杨枝生肘
苟离身心。
孰为休咎(其一)
至人达观。
与佛齐功。
无心舍有。
何处依空。
不著三界。
徒劳八风。
以兹利智。
遂与宗通(其二)
悯彼偏方。
不闻正法。
俯同恶类。
将兴善业。
教忍断嗔。
修慈舍猎。
世界一花。
祖宗六叶(其三)
大开宝藏。
明示衣珠。
本源常在。
妄辙遂殊。
过动不动。
离俱不俱。
吾道如是。
道岂在吾(其四)
道遍四生。
常依六趣。
有漏圣智。
无义章句。
六十二种。
一百八喻。
悉无所得。
应如是住(其五)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 唐 · 僧法海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大师名惠能。父卢氏。
讳行瑫。母李氏。
诞师于唐贞观十二年戊戌二月八日子时。时亮光腾空。
异香满室。黎明
有二异僧造谒。谓师之父曰。
夜来生儿。专为安名。
可上惠下能也。父曰。
何名惠能。僧曰。
惠者以法惠施众生。作佛事。
言毕而出。不知所之。
师不饮乳。夜遇神人。
灌以甘露。既长。
年二十有四。闻经悟道。
黄梅求印可。五祖器之。
付衣令嗣祖位。时龙翔元年辛酉岁也。
南归隐遁一十六年。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
印宗法师悟契师旨。
是月十五日。普会四众。
为师薙发。二月八日
集诸名德。授具足戒。
西京智光律师为授戒师。苏州慧静律师为羯磨。
荆州通应律师教授。中天耆多罗律师为说戒。
西国蜜多三藏为證戒。其戒坛乃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刱建。
立碑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收戒。
梁天监元年。智药三藏西竺国航海而来。
将彼土菩提树一株。植此坛畔。
亦预志曰。后一百七十年。
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滨上乘。
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
师至是祝发受戒。及与四众开示单传之法旨。
一如昔谶(以天监元年壬午岁考至唐仪凤元年丙子是得一百七十有五年)次年春
师辞众归宝林。印宗缁白送者千馀人。
直至曹溪。时荆州通应律师与学者数百人。
依师而往。至曹溪宝林。
睹堂宇湫隘。不足容众。
欲广之。遂谒里人陈亚仙曰。
老僧欲就檀越求坐具地得不。仙曰。
和尚坐具几许阔。祖出坐具示之。
亚仙唯然。祖以坐具一展。
尽罩曹溪四境。四天王现身。
坐镇四方。今寺境有天王岭。
因兹而名。仙曰。
和尚法力广大。但吾高祖坟墓并在此地。
他日造墓。幸望存留。
馀愿尽舍。永为宝坊。
然此地乃生龙白象来脉。只可平天。
不可平地。寺后营建。
一依其言。师游坟内山水胜处辄憩。
近遂成兰若一十三所。今曰花果院。
隶藉寺门。兹宝林道场。
亦先是西国智药三藏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香美异之。
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别。
溪源上必有胜地。堪为兰若。
随流至源上。四顾山水回环。
峰峦奇秀。叹曰。
宛如西天宝林山也。乃谓曹溪村居民曰。
可于此山建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后。
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滨化。
道者如林。宜号宝林。
韶州侯敬中以其言具表闻奏。上可其请。
赐宝林为额。遂成梵官。
落成于梁天监三年。寺殿前有潭一所。
龙常出没其间。触挠林木。
一日。现形甚巨。
波浪汹涌。云雾阴翳。
徒罪皆惧。师叱之曰。
尔只能现大身。不能现小身。
若为神龙。当变化。
以小现大。以大现小也。
其龙忽没。俄顷复现小身。
跃出潭面。师展钵试之曰。
尔且不敢入老僧钵盂里。龙乃游扬至前。
师以钵舀之。龙不能动。
师持钵堂上。与龙说法。
龙遂蜕骨而去。其骨长可七寸。
首尾角足皆具。留传寺门。
师后以土石堙其潭。今殿前左侧有铁塔处是也(龙骨至已卯寺罹兵火因失未知所之)
唐大通和尚法门义赞 唐 · 僧清昼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观净之筌,斯言不住。
四色莲花,白花为喻。
应知离相,或未圆通。
吾师惠心,云开天空。
秀禅师820年1月 中唐 · 韩愈
七言绝句 押麻韵 创作地点:广东省韶关市
桥夹水松行百步,竹床(一作林)莞席到僧家
暂拳一手支头卧,还把鱼竿下钓(一作晚)沙。
曹溪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819年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 创作地点: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
元和十一年某月日。诏书追褒曹溪六祖能公。谥曰大鉴。实广州马总以疏闻。繇是可其奏。尚道以尊名。同归善善。不隔异教。一字之褒。华夷孔怀。得其所故也。马公敬其事。且谨始以垂后。遂咨于文雄今柳州刺史河东君为前碑。后三年。有僧道琳率其徒由曹溪来。且曰。愿立第二碑。学者志也。惟如来灭后。中五百岁。而摩腾竺法兰以经来华。人始闻其言。犹夫重昏之见曶爽。复五百岁。而达摩以法来华。人始传其心。犹夫昧旦之睹白日。自达摩六传至大鉴。如贯意珠。有先后而无异同。世之言真宗者。所谓顿门。初达摩与佛衣俱来。得道传付。以为真印。至大鉴置而不传。岂以是为筌蹄耶刍狗耶。将人人之莫已若而不若置之耶。吾不得而知也。桉大鉴新州。三十出家。四十七年而殁。既殁百有六年而谥。始自蕲州东山。从弟五师得授记以归。高宗使中贵人再徵。不奉诏。第以言为贡。上敬行之。铭曰。
至人之生。无有种类。
同人者形。出人者智。
蠢蠢南裔。降生杰异。
父乾母坤。独肖元气。
一言顿悟。不践初地。
五师相承。授以宝器。
宴坐曹溪世号南宗
学徒爰来。如水之东。
饮以妙药。瘥其瘖聋。
诏不能致。许为法雄
去佛日远。偫言积亿
著空执有。各走其域。
我立真筌。揭起南国。
无修而修。无得而得。
能使学者。还其天识。
如黑而迷。仰见斗极。
得之自然。竟不可传。
口传手付。则碍于有。
留衣空堂。得者天授。
法性寺六祖戒坛 唐 · 李群玉
五言律诗 押齐韵
引用典故:菩提树
初地无阶级,馀基数尺低。
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一作警)俗生真性,青莲出淤泥。
何人得心法,衣钵在曹溪
六祖曹溪 唐末 · 克符道者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全唐诗续拾
南得黄梅意,曹溪记法泉。
三衣兼祖印,一钵尽师传。
慈月光千海,玄河注百川。
神洲十二代,法眼继相传。
坛经赞(称经者,自后人尊其法,而非六祖之意也。今从其旧,不敢改易,亦可谓经,则论在其本经下卷之末。) 北宋 · 释契嵩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一、《镡津文集》卷三
赞者,告也,发经而溥告也。
《坛经》者,至人之所以宣其心也。
何心邪?
佛所传之妙心也。
大哉心乎!
资始变化而清净常若,凡然圣然,幽然显然,无所处而不自得之。
圣言乎明,凡言乎昧。
昧也者变也,明也者复也。
变复虽殊,而妙心一也。
始,释迦文佛以是而传之大龟氏,大龟氏相传之三十三世者传诸大鉴六祖谥号大鉴禅师。),大鉴传之而益传也。
说之者抑亦多端,固有名同而实异者也,固有义多而心一者也。
曰血肉心者,曰缘虑心者,曰集起心者,曰坚实心者,若心所之心益多也,是所谓名同而实异者也。
曰真如心者,曰生灭心者,曰烦恼心者,曰菩提心者,修多罗其类此者殆不可胜数,是所谓义多而心一者也。
义有觉义,有不觉义,心有真心,有妄心,皆所以别其正心也,方《坛经》之所谓心者,亦义之觉义、心之实心也。
昔者圣人之将隐也,乃命乎龟氏教外以传法之要,意其人滞迹而忘返,因欲后世者提本而正末也。
故《涅槃》曰:「我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矣」。
天之道存乎易,地之道存乎简,圣人之道存乎要。
要也者,至妙之谓也。
圣人之道,以要则为法界门之枢机,为无量义之所会,为大乘之椎轮。
《法华》岂不曰:「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华严》岂不曰:「以少方便,疾成菩提」。
要乎其于圣人之道利而大矣哉!
是故《坛经》之宗,尊其心要也。
心乎,若明若冥,若空若灵,若寂若惺。
有物乎?
无物乎?
谓之一物,固弥于万物;
谓之万物,固统于一物。
一物犹万物也,万物犹一物也,此谓可思议也。
及其不可思也,不可议也,天下谓之玄解,谓之神会,谓之绝待,谓之默体,谓之冥通。
一皆离之遣之,遣之又遣,亦乌能至之微?
其果然独得,与夫至人之相似者,孰能谅乎?
推而广之,则无往不可也;
探而裁之,则无所不当也。
施于證性,则所见至亲;
施于修心,则所诣至正;
施于崇德辩惑,则真妄易显;
施于出世,则佛道速成;
施于救世,则尘劳易歇。
此《坛经》之宗,所以旁行天下而不厌。
彼谓「即心即佛」,浅者何其不知量也!
以折锥探地而浅地,以屋漏窥天而小天,岂天地之然邪?
然百家者,虽茍胜之,弗如也,而至人通而贯之,合乎群经,断可见矣。
至人变而通之,非预名字,不可测也。
故其显说之,有伦有义;
密说之,无首无尾。
天机利者得其深,天机钝者得其浅。
可拟乎?
可议乎?
不得已况之,则圆顿教也,最上乘也,如来之清净禅也,菩萨藏之正宗也。
论者谓之玄学,不亦详乎!
天下谓之宗门,不亦宜乎!
《坛经》曰「定慧为本」者,趣道之始也。
定也者静也,惠也者明也,明以观之,静以安之。
安其心可以体心也,观其道可以语道也。
一行三昧」者,法界一相之谓也,谓万善虽殊,皆正于一行者也。
「无相为体」者,尊大戒也;
「无念为宗」者,尊大定也;
「无住为本」者,尊大慧也。
夫戒定慧者,三乘之达道也;
夫妙心者,戒定慧之大资也。
以一妙心而统乎三法,故曰大也。
「无相戒」者,戒其必正觉也。
「四弘愿」者,愿度,度苦也;
愿断,断集也;
愿学,学道也;
愿成,成寂灭也。
灭无所灭,故无所不断也;
道无所道,故无所不度也。
「无相忏」者,忏非所忏也。
「三归戒」者,归其一也,一也者,三宝之所以出也。
说「摩诃般若」者,谓其心之至中也。
般若也者,圣人之方便也,圣人之大智也,固能寂之、明之、权之、实之。
天下以其寂可以泯众恶也,天下以其明可以集众善也,天下以其权可以大有为也,天下以其实可以大无为也。
至矣哉,般若也!
圣人之道,非夫般若不明也、不成也;
天下之务,非夫般若不宜也、不当也。
至人之为,以般若振,不亦远乎!
「我法为上上根人说」者,宜之也。
轻物重用则不胜,大方小授则过也。
「从来默传分付」者,密说之谓也。
密也者,非不言而闇證也,真而密之也。
「不解此法而辄谤毁,谓百劫千生断佛种性」者,防天下亡其心也。
伟乎《坛经》之作也!
其本正,其迹效,其因真,其果不谬。
前圣也,后圣也,如此起之,如此示之,如此复之,浩然沛乎,若大川之注也,若虚空之通也,若日月之明也,若形影之无碍也,若鸿渐之有序也。
妙而得之之谓本,推而用之之谓迹,以其非始者始之之谓因,以其非成者成之之谓果。
果不异乎因,谓之正果也;
因不异乎果,谓之正因也;
迹必顾乎本,谓之大用也;
本必顾乎迹,谓之大乘也。
乘也者,圣人之喻道也;
用也者,圣人之起教也。
夫圣人之道,莫至乎心;
圣人之教,莫至乎修;
调神入道,莫至乎一相止观;
轨善成德,莫至乎一行三昧
资一切戒,莫至乎无相;
正一切定,莫至乎无念;
通一切智,莫至乎无住;
生善灭恶,莫至乎无相戒;
笃道推德,莫至乎四弘愿;
善观过,莫至乎无相忏;
正所趣,莫至乎三归戒;
正大体,裁大用,莫至乎大般若;
发大信,务大道,莫至乎大志;
天下之穷理尽性,莫至乎默传;
欲心无过,莫善乎不谤。
定慧为始,道之基也;
一行三昧之端也;
无念之宗,解脱之谓也;
无住之本,般若之谓也;
无相之体,法身之谓也;
无相戒,戒之最也;
四弘愿,愿之极也;
无相忏,忏之至也;
三归戒,真所归也;
摩诃智慧,圣凡之大范也;
为上上根人说,直说也;
默传,传之至也;
戒谤,戒之当也。
夫妙心者,非修所成也,非證所明也,本成也,本明也。
以迷明者复明,所以證也;
以背成者复成,所以修也。
以非修而修之,故曰正修也;
以非明而明之,故曰正證也。
至人暗然不见其威仪,而成德为行蔼如也;
至人颓然若无所持,而道显于天下也。
盖以正修而修之也,以正證而證之也。
于此乃曰罔修罔證,罔因罔果,穿凿丛脞,竞为其说,缪乎至人之意焉。
噫!
放戒定慧而必趋乎混茫之空,则吾末如之何也。
甚乎,含识溺心而浮识,识与业相乘,循诸向而未始息也。
象之形之,人与物偕生,纷然乎天地之间,可胜数邪?
得其形于人者,固万万之一耳,人而能觉,几其鲜矣。
圣人怀此,虽以多义发之,而天下犹有所不明者也;
圣人救此,虽以多方治之,而天下犹有所不醒者也。
贤者以智乱,不肖者以愚壅,平平之人以无记悯。
及其感物而发,喜之怒之,哀之乐之,益蔽者万端,暧然若夜行而不知所至。
其承于圣人之言,则计之博之,若蒙雾而望远,谓有也,谓无也,谓非有也,谓非无也,谓亦有也,谓亦无也,以不见而却蔽,固终身而不得其审焉。
海所以在水也,鱼龙死生在海而不见乎水;
道所以在心也,其人终日说道而不见乎心,悲夫!
心固微妙幽远,难明难凑,其如此也矣!
圣人既隐,天下百世虽以书传,而莫得其明验。
故《坛经》之宗举,乃直示其心,而天下方知即正乎性命也。
若排云雾而顿见太清,若登泰山而所视廓如也。
王氏以方乎世书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斯言近之矣。
《涅槃》曰「始从鹿野苑,终至跋提河,中间五十年,未曾说一字」者,示法非文字也,防以文字而求其所谓也。
曰「依法不依人」者,以法真而人假也。
曰「依义不依语」者,以义实而语假也。
曰「依智而不依识」者,以智至而识妄也。
曰「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以了义经尽理也。
而菩萨所谓「即是宣说《大涅槃》」者,谓自说与经同也。
圣人所谓「四人出世(即四依也。),护持正法,应当證知」者,应当證知,故至人推本以正其末也。
自说与经同,故至人说经如经也。
依义、依了义经,故至人显说而合义也,合经也。
依法、依智,故至人密说变之通之而不茍滞也。
示法非文字,故至人之宗尚乎默传也。
圣人如春,淘淘而发之也;
至人如秋,濯濯而成之也。
圣人命之,而至人效之也。
至人固圣人之门之奇德殊勋者也。
夫至人者,始起于微,自谓不识世俗文字,及其成至也,方一席之说而显道救世,与乎大圣人之云为者若合符契也。
固其玄德上智,生而知之,将自表其法而示其不识乎。
死殆四百年,法流四海而不息,帝王者、圣贤者更三十世,求其道而益敬,非至乎大圣人之所至,天且厌之久矣,乌能若此也!
予固岂尽其道,幸蚊虻饮海,亦预其味,敢稽首布之以遗后学者也。
成都府楞严院画六祖 北宋 · 文同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五
僧惟中字慧雅,本隶蓬州开元寺,后游成都,不复归其乡者,凡四十年。
性孤洁,不妄与人合;
精禅律之学,善吟诗,气格清谨,其徒许之。
与可朋相上下,常呼之曰诗伯可朋僧之能诗者。)
复通吾儒书,学者从质其义,日满座下。
形垢面,破衣败履,见者不知其中之所有能如是者。
俗年六十,示灭于大慈之甘露道场,庆历五年乙酉五月九日也。
前时,尽倾其橐中,得八万钱,诿其所常往来者楞严道人继舒,曰:「我将去矣!
生平之馀止此尔,其为我命奇工绘六祖像于尔院之释迦殿。
虽然,用此被唾骂,我不敢辞矣。
且欲使来者见是相,知是心;
以是知见,故能祓除诸妄而泯相忘心,我为是功德之意也」。
道人诺之。
广汉刘允文有名于时,遂召使图其事。
采饰殊绝,铺置有序。
叩问传付,密义相属。
一花五叶,先后交照,信法苑之胜缘,而画评之善品者也。
予旧与惟中讨论五经大义,甚重之。
画此时,予亦观允文下笔。
后十七年,予自秘阁校理乞侍亲,得相于临邛郡,道人使予记诸石。
嘉祐六年辛丑五月十五日东园芳洲亭书。
按:《丹渊集》卷二二。又见《成都文类》卷四五,《全蜀艺文志》卷四一,嘉庆《华阳县志》三九等。
六祖南华寺 北宋 · 郭祥正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水转山来曲曲梯,参差楼殿占清辉。
龙章凤袭藏天篆,玉索金钩贲祖衣。
春去不知庭柏老,月明谁棹钓船归。
曹溪有路人人到,踏断玄关古亦稀。
六祖大涌泉 北宋 · 郭祥正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金镮一卓透曹溪,禅祖心传上上机。
流出山腰苍兕吼,涌开池面碧绡飞。
应同霖雨能苏旱,莫比沧浪只濯衣。
不愿夕阳催我去,要随幽鸟带云归。
兴国寺浴室院六祖画赞(并叙)1088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八八、《苏文忠公全集》卷二一、《东坡禅喜集》卷二、嵩岳文志续补、《说嵩》卷三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兴国寺
嘉祐初进士,馆于兴国浴室老僧德香之院。
浴室之南有古屋,东西壁画六祖像。
其东,刻木为楼阁堂宇以障之,不见其全,而西壁三师,皆神宇靖深,中空外夷,意非知是道者不能为此。
书其上曰:蜀僧令宗笔。
予初不闻名,而家有伪待诏丘文播笔,画相似,殆不可辨。
曰:「岂师播者耶」?
已而问诸父老。
曰:「文播汉州人,弟曰文晓,而令宗其异父弟,或曰其表弟也」。
皆善画山水人物竹石,其品在黄筌句龙爽之间。
文播之子仁庆,尤长于花实羽毛,赵昌所师者。
予去三十一年,而中书舍人彭君器资,亦馆于是。
予往见之,则院中人无复识予者。
独主僧惠汶,盖当时堂上侍者,然亦老矣。
导予观令宗画,则三祖依然尚在荫翳间。
予与器资相顾太息。
汶曰:「嘻,去是也何有」。
乃徙置所谓楼阁堂宇者,北向而出之,六师相视,如言如笑,如以法相授。
都人闻之,观者日众,汶乃作栏楯以护之。
器资请余为赞之,曰:
少林傃壁,不以为碍。
弥天同辇,不以为泰。
稽首六师,昔晦今明。
不去不来,何损何增。
俯仰屈信,三十一年。
我虽日化,其孰能迁之?
南华寺六祖塔功德疏1100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苏文忠公全集》卷六二、《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八一、《曹溪通志》卷五 创作地点:广东省韶关市曹溪;南华寺
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苏轼,先于绍圣之初,谪往惠州,过南华寺,上谒六祖普觉大鉴禅师而后行。
又谪过海南,遇赦放还。
今蒙恩受前件官,再过祖师塔下。
全家瞻礼,饭僧设浴,以致感恩念咎之意,为禳灾集福之因。
具疏如后。
伏以窜流岭海,前后七年;
契阔死生,丧亡九口。
以前世罪业,应堕恶道;
故一生忧患,常倍他人。
今兹北还,粗有生望。
伏愿六祖普觉真空大鉴禅师,示大慈悯,出普光明。
怜幼稚之何辜,除其疾恙;
念馀年之无几,赐以安閒
敢不自求本心,永离诸障;
期成道果,以报佛恩。
六祖卓锡泉(并引)1095年1月7日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七、光绪《曲江县志》卷四 创作地点: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
六祖初住曹溪卓锡泉涌,清凉滑甘,赡足大众,逮今数百年矣。
或时小竭,则众汲于山下。
长老辩公住山四岁,泉日涌溢,众嗟异之。
闻之,作铭曰:
祖师无心,心外无学。
有来叩者,云涌泉路。
问何从来?
初无所从。
若有从处,来则有穷。
初住南华,众集须水
水性融会,岂有无理?
引锡指石,寒泉自冽。
众渴得饮,如我说法。
云何至今,有溢有枯?
泉无溢枯,盖其人乎?
辩来四年,泉水洋洋
烹煮濯溉,饮及牛羊。
手不病汲,肩不病负。
匏勺瓦盂,莫知其故。
我不求水,水则许我。
讯于祖师,其亦可哉?
按:《栾城后集》卷五。又见《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八三,《东坡禅喜集》卷四,《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三四、职方典卷一三二○。
六祖堂题铭跋尾 北宋 · 孔武仲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九一、《宗伯集》卷一五
六祖之道行于南方,言佛法者必繇之,而中州之人笃于戒律。
神宗皇帝召诸老都下,举扬祖风,自是禅宗之学浸盛。
又数年,而浴室画像,为诸公所表显,来观瞻者,莫不生敬。
信道之晦明,固自有时乎!
汶公患其蔽障,乐与人共见之,其亦进于此者欤!
六祖传付偈颂 其一 初祖 北宋 · 黄裳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四部
一花迦叶离尘果,四卷楞伽助道书。
莫谓竺乾天样远,片云归去祇须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