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张忠恕” 相关资源
诗文库 子标题
问答二 其四 忠恕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八一
不知圣人之为圣人,须向忠恕二字求其入德之基。
盖天地与圣人只是一诚字。
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也。
昼必明,夜必闇,夏必热,冬必寒,春必生,夏必长,亘千万年如一日,不曾有少差缪,此天地之诚也。
仁真个仁,义真个义,存于心无一念之不实,见于事无一件之不实,形于言无一句之不实,而百行万善,备足无馀,此圣人之诚也。
天地只是一个诚字,万物自然各遂其生;
圣人只是一个诚字,万物自然各当其理。
此乃天地圣人之事,学者未到此地位,且须尽忠恕二字。
忠者,尽己之心也;
恕者,推己之心以及人也。
忠尽乎内者也,恕形于外者也。
己之心既无一毫之不尽,则形之于外亦无一毫之不当(如事亲当孝,事兄当弟,处朋友当信,事事物物,各尽其所以当然之理以处之,即是恕也。)
有忠而后有恕,忠者形也,恕者影也(如有形而后有影。)
在圣人则曰诚,在学者则曰忠,诚是自然而然,忠则须用着力。
在圣人则不必言恕,在学者则当言恕,盖圣人不待乎推,学者先尽己而后能及人,故有待乎推也。
然学者若能于忠恕二字上着力,于尽己尽人之间无不极其至,久之亦可以到至诚地位(诚是自然底忠,忠是着力底诚。)
孔子告曾子一贯之理,本是言诚,曾子恐门人理会未得,故降下一等而告之以忠恕
要之忠恕尽处即是诚,但学者须是自卑而高,自浅而深,不可躐等,妄意于高远而实无所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