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序
远如期 汉 · 两汉乐府
一曰远期。《宋书》乐志有晚芝曲。沈约言旧史云诂不可解。疑是汉远期曲也。古今乐录曰:汉太乐食举曲有远期。至魏省之。
远如期。
益如寿。
处天左侧。
大乐万岁。
与天无极。
雅乐陈。
佳哉纷。
单于自归。
动如惊心。
虞心大佳。
万人还来。
谒者引。
乡殿陈。
累世未尝闻之。
增寿万年亦诚哉(○《宋书》乐志。《乐府诗集》十六。广《文选》十二。《诗纪》五。○逯案。远如期、益如寿。两如字皆声。与蛱蝶曲轩奴轩之奴殆同。故远如期实即远期也。此曲盖美宣帝时单于来朝之作。《汉书》匈奴传云。单于朝甘泉。礼毕。宿长平。上登长平诏单于勿谒。其左右当户之群臣。皆得列观。及诸蛮夷君长侯王数万咸迎于渭桥下。夹道陈、上登渭桥。咸称万岁。正与此曲所写相同。又宣帝纪有司议曰:匈奴单于乡风慕义。举国同心。奉珍朝贺。自古未之有也云云。与此累世未尝闻之。义同。)。
箜篌引 汉 · 两汉乐府
押歌韵
一曰公无渡河。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其声语其妻郦玉。郦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名曰箜篌引。○逯案。宋乐志巾舞歌诗有公莫舞一篇。沈约谓琴操有公莫渡河曲。其声所从来已久。乐录非之曰:今三调中自有公无渡河。其声哀切。首入瑟调。不容以瑟调杂于舞曲云。据此。公无渡河曲兼为瑟调曲。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当柰公何(○《初学记》十六。《白帖》十八。乐府古题要解下作公无渡河。《乐府诗集》二十六。《文选》补遗三十四。广《文选》十二。《诗纪》六。○逯案。《白帖》谓此歌出琴操。)。
白伫舞歌诗三首 其一 魏晋 · 无名氏
《宋书》乐志曰:白伫舞。按舞辞有巾袍之言。伫本吴地所出。宜是吴舞也。晋俳歌云。皎皎白绪。节节为双。吴音呼绪为伫。疑白绪即白伫也。南《齐书》乐志曰:白伫歌。周处《风土记》云。吴黄龙中童谣云。行白者君。追汝句骊马。后孙权征公孙渊。浮海乘舶。舶。白也。今歌和声犹云、行白伫焉。乐府解题曰:古词盛称舞者之美。宜及芳时为乐。其誉白伫曰:质如轻云色如银。制以为袍馀作巾。袍以光躯巾拂尘。《唐书》乐志曰:梁武帝令沈约效其辞。为四时白伫歌。今中原有白伫曲。辞旨与此全殊。
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
宛若龙转乍低昂,凝停善睐容仪光。
如推若引留且行,随世而变诚无方。
舞以尽神安可忘,晋世方昌乐未央。
质如轻云色如银,爱之遗谁赠佳人。
制以为袍馀作巾,袍以光躯巾拂尘。
丽服在御会佳宾,醪醴盈樽美且淳。
清歌徐舞降只神,四座欢乐胡可陈(《诗纪》云。宋歌亦用此辞。各以下句作上句。无丽服二句。○《宋书》乐志。《乐府诗集》五十五。《诗纪》四十。又《御览》六百九十三作古乐府。引银、尘、巾三韵。八百二十作古乐府。引银、巾二韵。)。
北使洛诗 南朝宋 · 颜延之
押词韵第七部
沈约《宋书》曰:延之为豫章世子中军行参军。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有宋公之授。府遣一使庆殊命参起居。延之至洛阳。道中作诗一首。文辞藻丽。为谢晦、傅亮所赏。集曰:时年三十二。
改服饬徒旅,首路跼险艰。
振楫发吴洲,秣马陵楚山。
途出梁宋郊,道由周郑间。
前登阳城路,日夕望三川。
在昔辍期运,经始阔圣贤。
伊濲绝津济,台馆无尺椽。
宫陛多巢穴,城阙生云烟。
王猷升八表,嗟行方暮年。
阴风振凉野,飞云瞀穷天。
临途未及引,置酒惨无言。
隐悯徒御悲,威迟良马烦。
游役去芳时,归来屡徂愆。
蓬心既已矣,飞薄殊亦然(○《文选》二十七。《诗纪》四十七。又《类聚》二十七作北使主洛。引山、间、川、椽、烟五韵。)。
四时白纻歌五首 其一 春白纻 南梁 · 沈约
古今乐录曰:沈约云。白纻五章。敕臣约造。武帝造后两句。
兰叶参差桃半红,飞芳舞縠戏春风。
如娇如怨状不同,含笑流眄满堂中。
翡翠群飞飞不息,愿在云间长比翼。
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类聚》四十三。《乐府诗集》五十六。《诗纪》七十二。又玉台新咏九作春日白纻曲。引红、风、息、翼四韵。)。
八咏诗 其一 登台望秋月 南梁 · 沈约
金华志曰:作咏诗。南齐隆昌元年太守沈约所作。题于玄畅楼。时号绝倡。后人因更玄畅楼为八咏楼云。
望秋月。秋月光如练。
照曜三爵台。徘徊九华殿。
九华玳瑁梁。华榱与璧珰。
以兹雕丽色。持照明月光。
凝华入黼帐。清辉悬洞房。
先过飞燕户。却照班姬床。
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
上林晚叶飒飒鸣。雁门早鸿离离度。
湛秀质兮似规。委清光兮如素。
照愁轩之蓬影。映金阶之轻步。
居人临此笑以歌。别客对之伤且慕。
经衰圃。映寒丛。
凝清夜。带秋风。
随庭雪以偕素。与池荷而共红。
临玉墀之皎皎。含霜霭之濛濛。
𨏼天衢而徙度。轹长汉而飞空。
隐岩崖而半出。隔帷幌而才通。
散朱庭之奕奕。入青琐而玲珑。
閒阶悲寡鹄。沙洲怨别鸿。
文姬泣胡殿。昭君思汉宫。
余亦何为者。淹留此山东(○玉台新咏九作望秋月。文苑英华百五十一作咏月篇。《诗纪》七十四。又《类聚》一引练、殿、梁、珰、光、房、床、素、步、暮、丛、风、红、濛、通、珑十六韵。)。
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一 俊雅(三曲)。(隋书乐志曰:众官出入。宋元徽三年仪注奏肃咸乐。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俊雅。取礼记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也。二郊、太庙、明堂。三朝同用焉) 南梁 · 沈约
四言诗 押纸韵
隋书光志曰:梁初。郊禋宗庙及三朝之乐。并用宋齐元徽、永明仪注。唯改嘉祚为永祚。又去永至之乐。及武帝定国。并以雅为称。取诗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止于十二。则天数也。乃去阶步之乐。增撤食之雅焉。其词并沈约所制。○《诗纪》云。按雅乐歌有郊庙、燕射通用者。不独用于三朝而已。详见后注。
设官分职,髦俊攸俟。
髦俊伊何,贵德尚齿。
唐乂咸事,周宁多士。
区区卫国,犹赖君子。
汉之得人,帝猷乃理。
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 其一 俊雅(三曲) 南梁 · 沈约
四言诗 押寘韵
隋书乐志曰:普通中。荐疏之后。改诸雅歌。敕萧子云制辞。既无牲牢。遂省涤雅、牷雅云。南史曰:梁初。郊庙未革。牲牷乐辞。皆沈约撰。至是承用。子云启宜改之。敕答曰:此是主者守株。宜急改也。仍使子云撰定。敕曰:郊庙歌辞应须典诰大语。不得杂用子史文章浅言。而沈约所撰亦多舛谬。子云作成。敕并施用。○《诗纪》云。按梁雅乐歌十三首。乐府分郊庙、射燕二处载之。此六首三朝所用。郊庙尚阙四首。乐府失载。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
于赫有梁,向明而治。
知人则哲,聪明文思。
思皇多士,俊乂咸事。
弗惟其官,惟人乃备。
光华殿侍宴赋竞病韵诗 南梁 · 曹景宗
押敬韵
南史曰:景宗累立军功。天监初徵为右卫将军。后破魏师凯旋。帝于华光殿宴饮联句。令左仆射沈约赋韵。景宗启求赋诗。帝曰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诗。景宗已醉。求作不已。时韵已尽。惟馀竞病二字。景宗便操笔而成。帝深叹赏。朝贤惊嗟竟日。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
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南史本传。《御览》二百七十七引梁书。《太平广记》三百。万苑谷二十一。《诗纪》八十九。)。
答刘孝绰诗 南梁 · 任昉
押药韵
南史曰:孝绰。绘之子。年十四。父党沈约、任昉、范云等闻其名。命驾造焉。昉尤相赏爱。梁天监初。孝绰起家著作左郎。为归沐诗赠任昉。昉报曰:
阅水既成澜,藏舟遂移壑。
彼美洛阳子,投我怀秋作。
久敬类诚言,吹嘘似嘲谑。
兼称夏云尽,复陈秋树索。
讵慰耋嗟人,徒深老夫托。
直史兼褒贬,辖司专疾恶。
九折多美疹,匪报庶良药。
子其崇锋颖,春耕励秋获(○南史刘勔传附孝绰传引作、托、恶、药、获五韵。又《类聚》三十一、文苑英华二百四十引壑、作、谑、索、托五韵。又梁书谢举传作秘书监任昉出为新安郡别举诗。引托一韵。《诗纪》七十八。)。
襄阳蹋铜蹄歌三首(英华作白铜鞮。) 其一 南梁 · 萧衍
押微韵
隋书乐志曰:梁武帝之在雍镇。有童谣云。襄阳白铜蹄。反缚扬州儿。识者言曰:白铜蹄谓马也。白。金色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扬州之士皆面缚。果如谣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又令沈约为三曲以被管弦。古今乐录曰:襄阳蹋铜蹄者。梁武西下所制也。沈约又作其和云。襄阳白铜蹄。圣德应乾来。
陌头征人去,闺中女下机。
含情不能言,送别沾罗衣(○玉台新咏十作襄阳白铜鞮歌。文苑英华二百一作白铜鞮歌。《乐府诗集》四十八。《诗纪》六十四。)。
江南弄七首 其一 江南弄(古今乐录曰:江南弄。三洲韵。和云。阳春路。娉婷出绮罗。) 南梁 · 萧衍
古今乐录曰:梁天监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一曰江南弄。二曰龙笛曲。三曰采莲曲。四曰凤笙曲。五曰采菱曲。六曰游女曲。七曰朝云曲。又沈约作四曲。一曰赵瑟曲。二曰秦筝曲。三曰阳春曲。四曰朝云曲。亦谓之江南弄云。○逯按。七曲实各为一首。
众花杂色满上林。
舒芳耀绿垂轻阴。
连手躞蹀舞春心。
舞春心。
临岁腴。
中人望。
独踟蹰(○文苑英华二百一。《乐府诗集》五十。《诗纪》六十四。)。
诗 南梁 · 吴均
押麻韵
谈薮曰:梁奉朝请吴均有才气。常为剑骑《诗》云:何当见天子。画地取关西。高祖谓曰:天子今在。关西安在焉。均默然无答。均又为《诗》曰云云。沈约谓之曰:印黄沙语太险。均曰:亦见公《诗》云:山樱发欲然。约曰:我始欲然。卿已印讫。
秋风泷白水,雁足印黄沙(○《太平广记》百九十八。)。
唐苏州开元寺律和尚坟铭 唐 · 僧清昼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八
至人于生锴一也。物有之。我亦有之。若日月可蚀。虚空可洿乎。在至人为宅心之胜地。诚瞽夫不返之瀑流哉。于戏。我法自五天。扬于汉廷。八俊四贤。横世杰出。后之学者。聆休风。企高躅。何吾师之穆其芬馥欤。吾师讳某字某。先刘氏之子。汉楚王交三十一代孙。烈祖某。永嘉南迁。为丞相掾。四代祖远。隋东阳守。显其遗荣之迹。略载本枝。全拔俗之高。不书后叶。盖亦垂训之意乎。吾师幼孤。伯父哀字如礼。名因教立。孝自天生。而宿植缘深。心田欲稔。因请伯父哀而舍之。事灵隐某禅师。因问师入道之次。师语曰。夫爝火明乎太虚。以爝火之心。当太虚之境。境非心外。心非境中。两不相存。两不相废。今我所證。是尔所知。曷有万法之深浅优劣乎。语毕。如凉风入怀。醒然清悟。天宝四年。受戒于东海大师鉴真。传讲于会稽大师昙一。至德中举高行。隶名开元。乾元中有诏。天下二十五寺。各定大德七人。长讲戒律。吾师其选也。顷年净土一门。不愆于念。尝谓人曰。昔闻西方之行。是有相大乘。此乃蓬心不直达之说。何者。夫出言即性。发意皆如。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况我正念乎。于时六十七天年。三十六僧夏。一十六坛场。孤制律枢。正持僧纲。自胥湖南北。皆宗仰焉。以建中元年六月十五日。寝疾而逝。其时有庭树一本。枝叶扶疏。及吾师将亡之朝。花正拆而遽萎。条始繁而方折。亦恒河水上旃檀树枝荣枯之意也。其年七月五日。迁灵龛于武邱西寺松门之右。呜呼。青山不归。白林长谢。秋原之上。万境皆悲。雨冥冥而昼阴。水浼浼而东逝。门人道亮道该清会。亮以毗尼继其行。会以才学俦其贤。该以词华踪其美。三子之外。居廊庑者。充江汉焉。故观察使韦公元甫。观察李公栖筠。今虢州刺史李公纾。今御史中丞李公道昌。林下之迹可追。山阴之游尚想。怀人抚事。相顾泫然。昼实濩才。曷足揄扬盛美。以吾释门之事。安敢让焉。词曰。
本师示终兮元纲绝。香山崩兮香海竭。大地动兮旃檀折。人天冥兮千光灭。我师出嗣兮遗教张。如何斯人兮天不臧。星既雨兮地亦霜。生涯昧兮四流长。捧遗言兮循往迹。庭无人兮月寂寂。百年遐寿兮日长夕。万春上服兮尘已襞。门人恸兮世人悲。瞻影塔兮山之垂。宿昔经行兮旧路岐。云眇眇兮雨霏霏。方城芥尽兮长乘移。乐石香名兮不骞不亏。
朝议大夫洋州刺史王君夫人博陵县君崔氏祔葬墓志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
夫人姓崔氏。博陵安平人。皇凤阁侍郎平章事博陵郡王元晖之曾孙。礼部侍郎璩之孙。侍御史贲之息女。洋州刺史琅琊王君澄之嘉偶。崔氏自汉济北长岑。代为文宗。王氏自晋睢陵即邱。继生元臣。二族之茂。范蔚宗沈休文推本言之矣。重以母后中宗之际。石泉博陵二先正有经纶命代之材。推戴格天之业。延耀济美。为祥为祉。为君子。为士女。合姓好逑。与他族不侔。夫人未笄。累失恃怙。旁无兄弟。泣血襄事。奉二尊裳帷。閒关道途。自钟陵抵洛邑。哀敬与礼。三者无违。神祐纯孝。为宗姻所叹。某年。从父兄纵盛选卿才。故王君纳采焉。王君以才器政事。连辟公府。历御史司直为河南纪纲掾。改阳翟令。入为尚书屯田郎。出刺洋州。柔嘉左右。叶是休德。初洋州同气八人。名位焯于当时。冢妇介妇。必华宗淑哲。夫人赞宗事。供先祀。鼓瑟诵诗。姿操闲雅。奉上以诚。偫居用和。外言内言。不越于阃。朝服祭服。必成于手。洋州捐馆二十年。而夫人殁于栎阳之别墅。时贞元十九年秋七月某甲子。盖年五十一。初洋州娶荥阳郑氏。生子曰造而夭。夫人以继室生子三人。曰乃曰逵曰迈。母仪均养。皆为良士。造仕至蓝田尉。乃修词与计偕。逵迈咸以门资。分佐环列。哀号罔极。泣问龟策。以二十年冬十月某甲子。祔于洋州之旧封。先是洋州犹子兴平尉源长。受夫人之理命曰。吾与尔二门。积德奕代。铭表必咨时文。先舅之碑。吏部赵郡李公实为之。先君之志。从翁太傅文贞公实为之。且以德舆于夫人有通世之旧。猥求论撰。泣状遗懿。实而不华。是用采获。以铭内则。铭曰。
安平临沂,右族蕃滋。
仁贤是仪,好合嘻嘻。
乃封故地,象服斯贵。
谅无攸遂,亦劝以义。
妇顺彰闻,母仪可尊。
肃肃闺门,四男晨昏。
吁嗟风树,奄閟泉路。
鲁人之祔,皇辟之墓。
镂兹淑声,永识冥冥。
唐故处州剌史李君墓志铭 唐 · 杜牧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五
君讳方元。字景业。刑部尚书赠司空贞公长子。贞公事宪宗皇帝。兄弟受寄四镇。在汉南时。战淮西未利。监军使崔谈峻谗言中。入为太子宾客。后淮西平。李光颜移郑滑。陈许无帅。帝闲宴独言曰。劲兵三万。谁可付者。谈峻侍侧曰。有大臣家不三十口。俸钱委库不取。小僮跣足市薪。此可乎。帝曰。谁为者。谈峻进即以贞公言。帝即日起贞公为陈许帅。其俭德服人如此。景业少有文学。年二十四。一贡进士。举以上第。升名解褐。裴晋公奏以秘书省校书郎校集贤殿秘书。聪明才敏。老成人争与之交。后以协律郎为江西观察支使裴谊观察判官。有杀人狱。法曹官断成。当死者十二人。景业讯覆。数日内雪十二人冤。尚书以上下考奏。裴公移宣城。授大理评事团练判官。后尚书冯公宿自兵部侍郎节镇东川。以监察里行为观察判官。不一岁。御史府取为真御史。分察盐池左藏吏盗隐官钱千万。狱竟。迁左补阙。遇事必言。不知其他。丞相固言以门下侍郎出镇西蜀。奏景业以检校礼部员外郎参节度军谋事。仍赐绯鱼袋。徵拜起居郎。出为池州剌史。始至。创造籍簿。民被徭役者。科品高下。鳞次比比。一在我手。至当役役之。其未及者。吏不得弄。景业常叹曰。沈约身年八十。手写簿书。盖为此也。使天下知造籍役民。民庶少活。复定户税。得与豪滑沈浮者凡七千户。裒入贫弱。不加其赋。堤州南五里以涉为衢。凡裁减蠹民者十馀事。城东南隅树九峰楼。见数十里。凿齐山北面。得洞穴。怪石不可名状。刊石于岩下。自纪其事。凡四年。政之利病。无不为而去之。罢去上道。老民攀哭。景业季父刑部侍郎建。与贞公以德行文学俱高一时。时之秀俊。半归李氏门下。景业复聪明少锐。俭苦温谨。早与长者游。备知天下之所治。实慨慷有意于经纶。少在诸侯府。入为朝官。出为剌史。早夜勤苦。为学不已。屈指计量。必伸已志。虽时之名士。亦以此许之。罢池。廉使韦公温馆于宣城。会昌五年四月某日。卒于宣城客舍。年四十三。七代祖远。后周柱国大将军都督熊陜十六州阳平郡公。曾王父珍玉。绵州昌明令。昌明生震。雅州别驾赠右仆射。仆射生贞公逊。先夫人荥阳郑氏。赠本县太君。后夫人范阳卢氏。男若干。女若干人。铭曰。
显莫识其端。幽莫见其绪。已乎景业。何付与之多。而夺之何遽。天颜病冉。孔子不知其故。于景业兮。杳欲何语。呜呼哀哉。
杂体诗 其一 苦雨杂言寄鲁望 唐 · 皮日休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案,《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在焉。《周礼》,太师之职,掌教六诗,讽赋既兴,风雅互作,杂体遂生焉。后系之于乐府,盖典乐之职也。在汉代李延年为协律,造新声,雅道虽缺,乐府乃盛。铙歌鼓吹,拂舞予俞,因斯而兴。词之体不得因时而易也。古乐书论之甚详,今不能备载。载其他见者,案《汉武集》:「元封三年,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诗者乃得上坐。帝曰:『日月星辰和四时。』梁王曰:『骖驾驷马从梁来。』」由是联句兴焉。孔融诗曰:「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作郡。」姓名字离合也,由是离合兴焉。晋傅咸有回文反覆诗二首云,反覆其文者,以示忧心展转也。「悠悠远迈独茕茕是也。」由是反覆兴焉。晋温峤有回文虚言诗云:「宁神静泊,损有崇亡。」由是回文兴焉。梁武帝云:「后牖有朽柳。」沈约云:「偏眠船舷边。」由是叠韵兴焉。《诗》云:「螮蝀在东。」又曰:「鸳鸯在梁。」由是双声兴焉。《诗》云:「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近乎戏也。古诗或为之,盖风俗之言也。古有采诗官,命之曰风人。「围棋烧败袄,看子故依然。」由是风人之作兴焉。《梁书》云:「昭明善赋短韵,吴均善压强韵。」今亦效而为之,存于编中。陆生与余,各有是为,凡八十六首。至如四声诗,三字离合,全篇双声叠韵之作,悉陆生所为,又足见其多能也。案齐竟陵王〈郡县诗〉曰:「追芳承荔浦,揖道信云丘。」县名由是兴焉。案梁元〈药名诗〉曰:「戍客恒山下,当思衣锦归。」药名由是兴焉。陆与予亦有是作。至如鲍昭之建除,沈炯之六甲、十二属,梁简文之卦名,陆惠晓之百姓,梁元帝之鸟名、龟兆,蔡黄门之口字,古〈两头纤纤〉、〈蒿砧〉、〈五杂组〉已降,非不能也,皆鄙而不为。噫,由古至律,由律至杂,诗之道尽乎此也。近代作杂体,唯刘宾客集中有回文、离合、双声、叠韵。如联句则莫若孟东野与韩文公之多。他集罕见,足知为之之难也。陆与予窃慕其为人,遂合已作,为杂体一卷,属予序杂体之始云。
引用典故:太玄
吴中十日涔涔雨,歊蒸庳下豪家苦。
可怜临顿陆先生,独自翛然守环堵。
儿饥仆病漏空厨,无人肯典破衣裾。
螺蠃时时上几案,蛙黾往往跳琴书。
桃花米斗半百钱,枯荒湿坏炊不然。
两床苮席一素几,仰卧高声吟太玄。
知君志气如铁石,瓯冶虽神销不得。
乃知苦雨不复侵,枉费毕星无限力。
鹿门人作州从事,周章似鼠唯知醉。
府金廪粟虚请来,忆著先生便知愧。
愧多馈少真徒然,相见唯知携酒钱。
豪华满眼语不信,不如直上天公笺。
天公笺,方修次,且榜鸣篷来一醉。
幽居赋 唐 · 陆龟蒙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陆子居全吴东。距长洲故苑一里。阖关不通人事。且欲吟咏情性。曰燕居。则仲尼有之矣。曰卜居。则屈原有之矣。曰閒居。则潘岳有之矣。曰郊居。则沈约有之矣。既抱幽忧之疾。复为低下之居。乃作幽居赋。其序云。余少学穷元。早持坚白。其生也悬赘附疣。其材也戴瘿衔瘤。居无养拙之资。出有倦游之叹。初张蓬矢。尝逞志于四方。末佩椒兰。敢违仁于一日。虽家风未泯。而世德将衰。门等韦平。材兼魏邴。激清芬而镇俗。追雅望于图形。荀勖乃天下表仪。裴秀为朝端领袖。朱轮十乘。紫诰千篇。炳若星辰。粲乎竹帛。俯观图牒。谬辱孙谋。五鼎萧条。赐书零落。漆工酒保。几欲沉沦。故栗空桑。屡瞻摧折。刘超刘毅。俱无儋石之储。许迈许询。但有山林之志。思凿坯而遁。聊倚树而吟。师道气于龟肠。扣兵钤于鱼腹。穷年学剑。不遇白猿。隔日伏痁。未擒黄鹢。止则葭墙艾席。行则葛履柴车。仲宣方玩于棋枰。叔夜还眠于锻灶。既以草知晦朔。木让荣枯。因推墨别为三。复悟儒分至八。何晏之言道德。不及王生。郑元之注春秋。才同服氏。初陈梗概。渐入精微。探桓范之智囊。掘张凭之理窟。遗其耳目。然后谓之聪明。差若毫釐。焉足言乎大小。加以病惟斗蚁。力止戡蝉。帘帷非翡翠之荣。钟鼓岂爰居所乐。遂求衡泌。聊以栖迟。建一亩之宫。忝称儒者。置十金之产。雅叶中人。晏子以嚣尘可容。曹公以泥水自蔽。罗含宋玉。尝少出于荆蛮。萧相武侯。亦潜居于僻巷。杨德祖家惟弱柳。殷仲文庭只枯槐。冯衍姜辛。繁钦苔碧。复有稻名半夏。药号恒春。长榆亦降星精。修竹乃生云母。潘安馆里。尝闻柰素瓜甘。庾信园中。亦话枣酸梨酢。窃观留咏。雅尚清风。今古攸同。圣贤何远。武仲游于沛泽。伊尹耕于有莘。予欲无言。回不愿仕。神交六位。方为卖卜之人。歌动五噫。竟作赁舂之客。况有布绦纶帽。尚足朝昏。羽扇貂裘。犹堪寒暑。得以书抽虎仆。射用牛螉。自理茶租。閒被钓褐。经称小品。还下二百签。赋谓名都。略点八十处。下问得犁涂之义。涂听闻愬怒之诗。既已逢原。遂成摛翰。非因授简。初拟遗鞭。不能粉饰大猷。且用元黄稗说。贻于好事。希逢得意而传。责以壮夫。甘受子云之笑。赋云。
泰伯勾吴。通侯旧里。地接虎邱。门连鹤市。比颜巷兮非陋。方赐墙兮犹峙。乐令有名教之乐。必以仁行。庄生乃道家者流。咸从达起。彼既得矣。予何谢焉。欲神游于浩气。法大隐于遗编。鲁仲孙衣止七升之布。栾武子食无一卒之田。贱不容忧。贫惟可贺。冥心而姑务藏疾。卷舌而谁能击堕。争先敢脱乎牛车。自给方营于马磨。噫秦时亡命。竟作帝师。吁汉末遗臣。皆称王佐。吾焉用此。仆病未能。艺合欢求解忧之力。饵陟釐明攻冷之徵。悲少歌于赵壹。喜长啸于孙登。万古骚人。远追乎橘浦。百金䱷事。近出于松陵。非慕偷桃。还怜嗜芰。何惭尺蠖之屈。未损丈夫之志。投簪隐几。聊思夷甫谈元。搦札弹毫。耻效文通奏记。夫静者躁之君。名者实之宾。进不参于多士。退宜追乎逸人。颂厥土之三壤。托高风于四邻。才袪燥湿。稍远嚣尘。以日系时。且复穷于鲁史。穿池种树。正欲类于齐民。室乏崇坛。墉非缩板。因坎窞以为洫。藉蒙笼而表限。孟戒无是非之心。阮通能青白之眼。龟床鹿帻。讶招隐兮何迟。橡饭菁羹。笑谋生之太简。是知名安可钓。笔不堪耕。有白凤之才。乃先为赘客。有雕龙之辩。然后为狂生。雄自投而几死。檷流恸而将行。外嬖方施。孟子虚陈乎仁义。中谗既胜。韩非徒恃其纵横。况复支离壹郁。尪陋謇吃。才甚微而寡文。体素羸而多疾。阴铿药铫。披晓幌以皆来。徐邈酒铛。拥寒炉而必出。自然忘物我。混穷通。将大宗师理叶。与握真宰情同。优游塞马。脱落冥鸿。窃慕王晞。眷恋于良辰美景。深符谢眺。留连于明月清风。得不分埼岸而饰荒台。辍金钱而营佳树。莼丝兮欲萦千里。草带兮初围十步。颓垣抱碧。无非海发山衣。暗座飘香。尽是松肪桂蠹。加以篱边种菊。堂后生萱。覆井之新桐乍引。临窗之旧竹犹存。花妨过帽。柳碍移门。鹿去而云遮绝洞。樵归而水绕孤村。遇境逍遥。就鱼鸟之性乐。开襟散诞。见羲皇之道尊。早濯元泉。屡游庭苑。忧废学而将落。惧无文而不远。豹管閒窥。羊歧忘返。搜束皙之亡缺。补陈农之遗遁。梁世祖府充名画。或得奇踪。任敬子家聚偫书。率多异本。何尝髣髴。莫究分毫。徒羡玉杯珠柱之号美。象格犀簪之态高。宁容朴野。不称蓬蒿。怅残编之未构。奚雅具之为劳。况乎栖平芜古木之地。壮被褐拥篇之事。宜其梓合巾箱。藤交饼笥。炊秕稗以为食。剖瓠匏而作器。荷蓧而行。据梧而睡。妖宁胜德。休占贾谊承尘。醉可全真。但舞王戎如意。其间豁尔。此外萧然。姜肱则惟卧一被。江革则还留半毡。望夫子之门墙。仍过数仞。顾先生之履袜。不啻双穿。敢惊时而独行。聊内视而返听。岂可浪发元关。虚摇谭柄。夜将半而谁容。月每旦而谁评。清言不屈。孙刘讵减于中军。善讲无穷。支许那轻于小令。或抽易轴。或扣元端。演精微于简易。消澹泊于危难。澄如止水。畟若长竿。与牛心者赴敌。持麈尾者登坛。交衡而矛戟初利。顿挫而风霜正寒。兴公雅韵。仲祖旁观。始信何才。当指地于丞相。方知习捷。抗弥天之道安。彼濩落而无容。且萧条而高寄。兼耳目以咸外。曷丘园之足贲。幸春物之向荣。列天姿而见遗。阴者负而阳者胜。孰谓两仪。瘠者缓而腴者先。奚云一气。真宰难问。洪钧肯留。人间未适。象表何求。纵使陶烟霞而傲睨。骑日月以嬉游。乘刚直上。摄景冥搜。纵横兮四海。飞扬兮十洲。读仙苑之琅书。安能解愠。倾洛公之金醴。几得消忧。不假大招。宁驰别国。悲故乡之何在。望平原之无极(陆乡在平原乃远祖所封之地)。叹钟鼎之沉光。向渔樵而骋力。庚桑有道。犹居畏垒之颠。接舆佯狂。亦取杶栌之食。徐誇下舍。陶爱吾庐。上法于陵之畦圃。旁分建业之村墟。时牵殗殜。自把渠疏。友乏惠施。莫解连环之义。医无文挚。谁知方寸之虚。存其道而或通。失其居而久旅。才将命兮分坎窞。性与时兮甘龃龉。閒游广泽。愿学弋于蒲且。终蹈沧溟。更移家于苧屿。夫动以劳吾身。静以休吾神。苟能推其用舍。自足究乎天人。思任诞于穷檐。何辞井臼。不求容于侧径。何患荆榛。沉冥者朴素之源。毁誉者浮华之辙。蓍名聚雪。仍招死草之讥。琴号落霞。尚被枯桐之说。值圣则幽赞成功。逢贤则雅音攸发。同于德者。大亦宜然。殷宗命相于岩下。周武迎师于渭边。有东山北郭之风。才能养素。无左车右侯之计。未足图全。嗟浩叹而长吟。畏兰凋而蕙歇。清樽方滟于瑶水。宝瑟坐凝于华月。归田少接。犹疑斥鴳追飞。羽猎相逢。可谓无盐唐突。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十二首 其一 宋末元初 · 方回
七言绝句 押庚韵
桐江集:睦州青溪本歙州歙县之东乡,吾远祖东汉贤良方公储墓在焉。溯流而上,湍石奇怪,沈约所谓新安江水至清是也。睦改为严州,歙州改为徽州,青溪县改为淳安县,而歙县独存汉时旧名。
覆野春阴不肯晴,舟中无酒亦无饧。
故教客子知寒食,时有梨花一树明。
题沈氏死节卷(有引) 元末明初 · 王逢
出处:梧溪集卷二
沈苕溪邵妇艾而美至正十六年为淮兵所逼投水垂死适浙省都事张英过之命其下拯救得活且谕曰汝配张官人不荣幸乎沈谢曰幸诸君活我我以夫遇害知殉夫而已忍他闻也既置舟中夜四鼓阴纳束箸口中面舟木触喉而死张葬焉
黄金无留矿,白璧难混瑕。
坤裳义安贞,适然暗尘沙。
宁死呜咽水,不望菖蒲花。
感君回存妾,妾命薄如叶。
此心许所天,罗带难再合。
君殊野鸳鸯,妾非鬼蝴蝶。
清风何摇摇,吹彼溪上苕。
山光浮茝佩,空响度琼箫。
至今一抔土,民自戒刍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