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序
菩提树颂 南梁 · 萧纲
四言诗 出处:全梁文卷十三
窃以因缘假有,众生之滞根;法本不然,至人之妙理。是以三界六趣,绕业障而自迷;八解十智,导归宗而虚豁。是以能仁大师,随缘布道。悯焰宅之既焚,伤欲流之永骛;托白净之宫,照黄金之色。居兹三惑,示画箧之非真;出彼四门,惊浮云之易灭。于是佛日启,法雷震,设渐教,降权迹,三宝现世,一道知归,大接群苍,救兹未度。法雨法水之润,等世界于无边;智灯智炬之光,同虚空于莫限。物因难量,化缘将息;林开白树,日映青枝。悲哉六识,沈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皇帝体乾元之睿德,合天地之纯诚,照玉镜之神,握太平之运,吞虞孕夏,罩汉笼周,御六气而子苍生,扇二仪而布亭毒,纬乐经礼,偃武修文。秋荼不设,废九律之严科;春雨爱生,解三驱之密网。固以咸池之灵自失,汾水之德知惭;少阳懋善于元真,蕃臣变和于槐兖。八凯三座九棘四科之士,内宣王事;运策、横行、专城、推毂之将,外守封疆。一同文轨,万方共贯。穿胸镂臆之酋,短身长臂之师,南越铄石,北极天沙,东迈日枝,西逾月纪,莫不梯峰挂迥,越绳度之山,航海跨深,泛浮毛之浪,奉方入贡,进忠请职,献同心之鸟,贡比肩之兽。尔乃嘉祥竞发,宝瑞咸委,灵芝潏露,月萃郊园,义凤仁虎,日闻郡国。如珠如璧,既照烛于中畿;若云非云,亦徘徊于宫雉。于是驱黎民于仁寿,济动植于幽隍,岁乐民殷,家给户足,班白不提挈,童稚有讴歌。从善如流,应风犹草;开农务本,铸刃销锋。红粒盈箱,青蚨委贯;上照天,下漏泉。天既成矣,地既平矣。天子乃均一子,悯四先,示正行之因,标出要之路,广设道场,大弘妙法。涅槃宝棹,接惑众于背流;慈悲光明,照群迷于未晓。法轮遍乎大千,清凉被于小叶。故天人舞凤,去照园而赞善;菩萨飞象,越香土而来仪。五百宝盖,腾光自合;十千缨络,县空下坠。龛室庄严,国界殊特;制三时之殿,耸四柱之台。虽汉后望神之宫,轩辕待仙之观,曾何足拟。仿佛宝云,仪形等觉。于是想成道之初,建菩提之树。四海呈珍,百工荐巧,雕金缕碧,缀镜悬珠,制似雪山,形同飞盖,四币垂阴,五面益物,名高满月,德逾普覆,并艳千光之树,连英五色之华。璧日垂彩,玉蒂生烟,微风徐动,宝枝成乐,俨然妙色,荫此曲枝,显若金山,尊如聚月,信女百味之初,诸天四钵之状。散漫祥草,连翩青雀,伏吐电之魔,却担山之鬼,奇姿环质,不可胜言。此实生善之妙缘,进行之深福。当今盛美,曩代未闻。方应照德不穷,悬诸日月,巍巍永乐,万万斯年。敢作颂曰:
绵史载观,灵篇眇镜;
宝册葳蕤,帝图掩映。
鸟纪称祥,龙书表庆;
九州布德,五弦作咏。
蒸哉至矣,有梁启圣。
功覆终古,业高受命。
金轮降道,玉衡齐政;
无思不服,有德斯盛。
一乘运出,五眼清净。
禀识康歌,昆虫得性。
舜厨灵莲,尧庭神荚。
岂如道树,覆润弘浃。
靡密垂光,芬芳委垒;
时动百华,仁开千叶。
现彼法身,图兹瑞牒;
海度六舟,城安四摄。
惠泽四播,淳风普叶;
休明智境,清朗法泉。
百神嗟仰,千佛称传;
荣光动照,玉烛调年。
菩提永立,波若长宣;
穆穆明后,万寿如天(《广弘明集》十七)。
大唐龙兴大德香积寺主净业法师灵塔铭 唐 · 毕彦雄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
禅月西隐。戒灯东照。谈真利俗。稀代称贤。智炬增辉。法师一人矣。法师讳象。字净业。赵姓。族著天水。代家南阳。冠冕相辉。才名继美。因官徙属。今为京兆人也。父辿。天马监。沈默攸博。安适务。时英閒出。奕于儒门。从法化生。独钟于释子。法师即监之仲子也。器宇恢嶷。风仪宏伟。长河毓量。汪然括地之姿。秀岳标形。峻矣干天之气。髫年慕法。弱冠辞荣。高宗忌辰。方阶落彩。帔缁七日。旋登法座。观经疑论。剖析元微。念定生因。抑扬理要。法师夙棹元津。早开灵键。入如来之密藏。践菩萨之空门。凡所阐扬。无不悦可。叹未曾有。发菩提心。禀其归戒者。日逾千计。法师博济冥怀。冲用利物。尝以大雄既没。法僧为本。每至元正。创启周饰净场。广延高僧。转读真诰。荐兴胜会。法服精鲜。受用道资。出于百品。预兹位者。应其成数。所施之物。各发一愿。愿力宏博。量其志焉。风雨不已廿馀载。菩萨以定慧力而大舍法财。此之谓也。无适非可。住必营建。厥功居多。思力如竭。粤延和元年龙集壬子。而身见微疾。心清志凝。夫依风以兴。随烟而散。来既无所。去复何归。夏六月十五日。诫诲门贤。端坐瞪视。念佛告灭。呜呼。生历五十有八。即以其年十月廿五日。陪窆于神禾原大善导阇黎域内。崇灵塔也。道俗阗凑。号惋盈衢。不可制止者。亿百千矣。门人思顼等。乃追芳旧简。摭美遗编。永言风轨。思崇前迹。空留锁骨之形。敢勒铢衣之石。其铭曰。
佛日既隐,贤云乃生。
传持正法,必寄时英。
时英伊何,猗嗟上人。
捐躯利物,爱道忘身。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博济偫有,是真法师。
定慧通悟,檀那上施。
愿力宏广,成无住义。
应真而来,代谢而往。
哀哀门人,抚膺何仰。
灵德若在,休风可想。
敢勒遗尘,铭徽泉坏。
澧州药山故惟俨大师碑铭 唐 · 唐伸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十六
上嗣位明年。澧阳郡药山释氏大师。以十二月六日终于修心之所。后八岁。门人持先师之行。西来京师。告于崇敬寺大德。求所以发挥先师之耿光。垂于不朽。崇敬寺大德。于余为从母兄也。尝参径山。得其心要。自兴善宽敬示灭之后。四方从道之人。将质疑传妙。罔不诣崇敬者。尝谓伸曰。吾道之明于药山。犹尔教之阐于洙泗。智炬虽灭。法雷犹响。岂可使明德不照。至行湮没哉。惟大师生南康信丰县。自为儿童时。未尝处偫子戏弄之中。往往独坐。如思如念。年十七。即南度大庾。抵潮之西山。得惠照禅师。乃落发服缁。执礼以事。大历八年。受具于衡岳希琛律师。释礼矩仪。动如宿习。一朝乃言曰。大丈夫当离法自静。焉能屑屑事细行于衣巾耶。是时南岳有迁。江西有寂。中岳有洪。皆悟心契。乃知大圭之质。岂俟磨砻。照乘之珍。难晦符彩。自是寂以大乘法闻四方学徒。至于指心传要。众所不能达者。师必默识悬解。不违如愚。居寂之室。垂二十年。寂曰。尔之所得。可谓浃于心术。布于四体。欲益而无所益。欲知而无所知。浑然天和。合于大无。吾无有以教矣。佛法以开示偫盲为大功。度灭众恶为大德。尔当以功德。普济迷途。宜作禘航。无久滞此。由是陟罗浮。涉清凉。历三峡。游九江。贞元初。因憩药山。喟然叹曰。吾生寄世。若萍蓬耳。又何效其飘转耶。既披榛结庵。才庇趺坐。乡人知者。因赍携饮馔。奔走而往。师曰。吾无德于人。吾何以劳人乎哉。并谢而不受。乡人跪曰。愿闻日费之具。曰米一升足矣。自是常以山蔬数本佐食。一食讫就座。转法华华严涅槃经。昼夜若一。始终如是。殆三十年矣。游方求益之徒。知教之在此。后数岁而僧徒葺居。禅室接栋鳞差。其众不可胜数。至于沃烦正覆。导源成流。有以见寂公先知之明矣。忽一旦。谓其徒曰。乘邮而行。及暮而息。未有久行而不息者。我至所诣矣。吾将有以息矣。灵源自清。混之者相。能灭诸相。是无二色。穷本绝外。尔其悉之。语毕。隐几而化。春秋八十四。僧腊六十夏。后二十日。入室弟子冲虚等迁座建塔于禅居之东。遵本教也。始师尝以大练布为衣。以竹器为蹻。自薙其发。自具其食。虽门人百数。童侍甚广。未尝易其力。珍羞百品。鲜果骈罗。未尝易其食。冬裘重燠。暑服轻疏。未尝易其衣。华室净深。香榻严洁。未尝易其处。麋鹿环绕。猛兽伏前。未尝易其观。贵贱迭来。顶谒床下。未尝易其礼。非夫罄万有。契真空。离攀援之病。本性清净乎物表。焉能遗形骸。忘嗜欲。久而如一者耶。其他硕臣重官。归依修礼于师之道。未有及其门阃者。故不列之于篇。铭曰。
一物在中,触境而摇。
我示其元,不境不跳。
西方圣人,实言道要。
道要既得,何言惟妙。
我源自济,我真自灵。
大包万有,细出无形。
曹溪所传,徒藏于密。
身世俱空,曾何有物。
自见曰明,是谓至精。
出没在我,谁曰死生。
刻之琬玉,立此岩岫。
作碑者伸,期于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