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李徵仪” 相关资源
诗文库 序
戊午初度宝安陈仪翔邓玄度观察以诗见寿用来韵附使却谢凡四章 其一 明末清初 · 张萱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犬马之齿,甲子幸周山泽之臞,形神俱瘁。方嗟目迫,岂以寿闻。盖绛老辱在泥涂,而楚丘困于裘索。何期二妙,远锡百朋。筐篚充庭,文有其质;珠玑迸地,情见乎词。念老骥之馀年,尚欲加其鞭策;抚枯松之晚岁,期不改于风霜。虽曰心长,其如发短。愧先一饭,尚勖千秋。窃申臆于报章,敢步尘于来韵。对使走笔,望水停云。我已疾行,君其掩口。
丘壑寻盟共岁寒,相逢休笑鹿皮冠。
雄心不掷枭卢雉,枵腹曾吞热铁丸。
四印养生惭鲁直,三江饮水老张翰
问君妙觉庵中像,笠屐何时入画看。
清上人闻余将向江陵。以笺求别语。乃题古诗一章己巳 清 · 蔡彭胤
 出处:希庵先生集卷之二瀛洲录
九月丙辰。作书伻问于仲氏曰。即者江陵使君遣骑来要。长者之速。不可违也。第公旆未离史阁。弟行独踰关岭。去留之情。何以堪之。况北台之游未及。为之决然。东行非所乐也。未审编考阅今几卷矣。窃欲留待仙驾。并辔而归。幸于来僧。书视之如何。夕。仲氏覆曰。行矣。李使君丈人行也。人马远来。如之何勿往。竣事似在于阳月初吉。不可留待之也。北台已于中台见之。不必登欢喜之峰酌甘露之水。然后方可谓之见北台也。况君湖海踪迹。后期在此。未了之债。姑俟他日焉。独南台远客。不能奋飞。明日又送归雁。满山云雪。我怀如何。清上人闻余将向江陵。自南台步下月精。以笺求别语。余既与清情味不浅。嘉其道气淡然。重其勤索不已。乃题古诗一章曰。
我从长安来,东上金刚台
台边有寺名月精,长廊广殿何崔嵬。
中见黄金宝塔高百尺,云是罗王在时作。
罗王太子名净神,其弟孝明亦异人。
太和元年来入山,中台之南北台间。
结庐初占碧莲花,煎茶晓汲于筒水。
至今犹有金像在,天龙扶拥狮子跪。
又言五圣所游处,瑶草琼树寒不死。
清上人如其名,孤鹤出林江月明。
平明携我肩舆出,地炉山头送远目。
攒岩峭壁重复重,凤翥龙腾如往复。
隐隐珠楼上元寺,层层石栈金梦庵。
洞箫一曲仙坛月,归来梦在甘露潭。
明镜堂中八日留,翛翛风雨寒山
上人知我思乡苦,劝我蒲萄慰我愁。
闻我明朝瀛海去,步下南台长夜语。
自恨尘缘犹未脱,忍与名山千里别。
麒麟白雪长岭云,向者仙游今恍惚。
上人上人重相见,我爱象王深且远,剑立岩峦环四面。
已拟结茅巢云松,请君候我欢喜峰。
次伯说追题其家藏皇朝御册及梅花诗韵 清 · 南汉纪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寄翁集卷之二
明神宗皇帝弃天下。百有十九年矣。关石和匀。荡残无徵于毡裘之域。惟玆内府珍藏。曾从香案上出来。而屡经沧桑。保藏于下土陪臣之家。传诸后孙。永为稀宝。至今见之。双手擎玩。悲歔而出涕者。此固天理人情之逌然兴感而不能已也。盖昔月沙李相国以文章忠荩。受知神宗皇帝。使我东藩事大恪谨之诚。暴于天下。诚是千载一遇。又得与皇华诸学士。托契文坛。揭帖问答。炳炳可观。而江右熊御史化之倾向先生。不啻如朱梁数公相与敬重焉。皇赐宋纲目。即御史之所恩受也。一日。偶设博局戏。率尔见输。归之先生者。其意何也。无乃以青丘为小中华。思以皇上右文。与之均被而然耶。抑当其时文献寝衰。左海传钵之微意。其在斯耶。呜呼。粉白古纸。天香如在。广运宝篆。砂光若新。天朝旧物。犹足徵于一隅偏邦。余于此。尤有感焉。壬辰干戈之际。神皇玺文。穆庙手押之在东国咨牒者。旧作公簿卷衣。几灭于尘埃。及至再回甲岁。相臣有请。肃考亟命移摹而珍藏之。羹墙之思。无物不寓。而今此皇章印于内帙之首。始逸于兵尘。不知为谁家物。百年之后。完归故家。其失得显晦之理。若有神助。并与玺押事略相同焉。吁亦异矣。求之不怠。买册于药肆。付之宗门者。玄洲孙上舍公兴朝氏也。追为诗文。广求艺苑和章。传迹于来后者。白洲曾孙判决令雨臣甫也。二公之志。固已勤矣。而人之摩挲是卷者。畴不曰文忠有后乎。御史。并有当时赠来。而亦御苑嘉植也。相国丧后。见借湖中某人家。仍之培植取种云。崇祯后丁巳元春上浣。拜书。
匪风下泉载诸经,同是诗人衰世意。
大明金瓯久已缺,东土遗民满襟泪。
周京不改执壤路,鲁生犹存蹈海义。
神皇秘阁宋家史,沙老得之真奇事。
煌煌印章宛如昨,忍说胡尘秽玉玺。
熊公昔受天子贶,御帙光袭文棐机。
千金诺重归沙老,许与非为樗蒱技。
归装不数藏金橐,至宝何论韫玉匮。
当时并赠有花树,广寒宫罗浮蕊。
婵妍冰萼映华编,花在閤中书在几。
堂名保晚自玆始,履贞无咎君子以。
西湖乞梅有古例,健步移去和靖里。
牙签旧藏亦沦亡,楚弓一失兵戈里。
曾是君家永世宝,后有云孙求寤寐。
求之自我我自得,缃轴还归旧书肆。
不教纸渝香粉色,无复烟煤鸟篆字。
皇华遗迹幸无恙,冉冉芸香动巾笥。
我闻淮阳板上诗,翻覆沧桑阅屡𥜥。
神悭鬼护晦而显,复与此事前后似。
明皇神器大盗移,九鼎钟簴皆北徙。
北极凄凉拱辰星,东归呜咽朝宗水。
易水悲歌来击节,新亭流涕徒为尔。
吾家亦有崇祯笔,临帖时时痛裂眦。
庐诗(三十首○并小序) 其一 清 · 朴允默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存斋集卷之十五
戊戌十月初七日。余携儿子入异鸟山。留接于庐。时积雪连山。落叶满庭。四无人迹。但有松声泉响而已。遂于省墓之馀。读书之暇。对时感怀。触物牵情。就全韵中逐日排韵。随意而作。随意而止。及其没韵。凡三十首。俾儿子誊诸小卷。以示父子讲读于来后云尔。
六世封茔十里通,四时香火一门同。
回环水住明光里,拱抱山呈吉气中。
虑始当时勤有力,乐成此日愧无功。
若追孝悌延悠久,诸子诸孙盍佩躬。
清凉山 清 · 李在永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耐轩文集卷之一
清凉之胜。擅于左海者。不惟玆山之清淑奇绝。最于他山。盖以我陶山夫子之吾家品题而名益彰也。余有寤寐夙愿于泉光岳色之间而远莫之遂矣。今上即祚之元年甲子。特降两先正庙致侑之命。十月十一日。即上溪将事日也。余亦往参祀事。祀毕因发清凉寻真之论。柳正言季好,金上舍文瑞首先应之。从者数十人。十三日相与扶携。历丹砂,弥川,景岩,孤山诸胜。薄暮抵精舍。舍在山之洞府中。环插十二峰。真绝境也。翌日饭后。探外清凉。上文殊庵。至若卓笔,满月诸峰。在最高处。余以危险辞。诸友则有趱进者。有半涂者。盖缘脚力之有健涩。而吾人进道之高下。类如是矣。余于是行也。尤有感焉。老先生当日吟赏讲道之地。其至意未始不惓惓于来后之登是山者。而吾辈今日之游。不过探胜选景而止。此尤非反身省惧处耶。留山二日。各寻归路。因列叙姓贯表德赠一律。以替日后颜面之资。而山之奇胜。具载先生集中。故不敢概梗云尔。
清凉奇绝石为门,携手跻攀共蹑云。
无地层台飞羽舄,插天高廪列星文。
当年讲道遗芬挹,此日寻真座语温。
也恐仙灵嫌俗累,休将六六说云云。
续伤逝二首 其一 己卯 晚清 · 李慈铭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杏花香雪斋诗丙集
余于八月之末著《伤逝诗》四章,逮九月至今,故乡人来言余煇庭舍人八月十九日殁于家,王杏泉教论以十一月三日殁于鄞学署,二君皆余中表也。老病日至,同辈尽丧,即有归田之日,已无过从之人,悲哉!更为诗以伤之。盖以寓话旧于吊亡,冀通魂于来梦也。舍人名思照乙卯举人。教论名英澜,绍兴府学廪贡生,皆会稽人
昔我先王母,于君实祖姑。
旧姻比卢李,修好异程苏。
田宅勤增业,文章老识涂。
生年同甲子,强硕竟先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