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舒州山谷寺觉寂塔隋故镜智禅师碑铭772年4月 唐 · 独孤及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 创作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
桉前志。禅师号僧璨。不知何许人。出见于周隋间。传教于惠可大师。抠衣于邺中。得道于司空山。谓身相非真。故示有疮疾。谓法无我所。故居不择地。以众生病为病。故至必说法度人。以一相不在内外不在其中间。故足言不以文字。其教大略以寂照妙用摄偫品。流注生灭观四维上下。不见法。不见身。不见心。乃至心离名字。身等空界。法同梦幻。亦无得无證。然后谓之解脱。禅门率是道也。上膺付嘱。下拯昏疑。大云垂阴。国土为化。谓南方教所未至。我是以有罗浮之行。其来不来也。其去无去也。既而以袈裟与法。俱付悟者。道存形谢。遗骨此山。今二百岁矣。皇帝即位后五年。岁次庚戍。及剖符是州。登禅师遗居。周览陈迹。明徵故事。其茶毗起塔之制。实天宝景戌别驾河南少尹赵郡李公尝经始之。碑版之文。隋内史侍郎河东公道衡唐相国刑部尚书太尉河南房公琯继论撰之。而尊道之典。易名之礼。则朝廷方以多故而未遑也。长老比邱释湛然。诵经于灵塔之下。与涧松俱老。痛先师名氏未经邦国焉。与禅众寺大律师释澄俊。同寅叶恭。亟以为请。会是岁嵩岳大比邱释惠融至自广陵胜业寺大比邱释开悟至自庐江。俱纂我禅师后七叶之遗训。日相与叹塔之不命。号之不崇。惧像法之本根坠于地也。愿申无边众生之宏誓。以抒罔极。扬州御史大夫张公延赏以状闻。于是七年夏四月。上沛然降兴废继绝之诏。册谥禅师曰镜智。塔曰觉寂。以大德僧七人洒扫供养。天书锡命。晖焕崖谷。众庶踊跃。谓大乘中兴。是日。大比邱众议立石于塔东南隅。纪心法兴废之所以然。及以为初中国之有佛教。自汉孝明始也。历魏晋宋齐。施及梁武。言第一义谛者。不过布施持戒。天下惑于报应。而人未知禅。世与道交相丧。至菩提达摩大师。始示人以诸佛心要。人疑而未思。惠可大师傅而持之。人思而未修。迨禅师三叶。其风浸广。真如法味。日渐月渍。万木之根茎枝叶。悉沐化雨。然后空王之密藏。二祖之微言。始灿然行于世间。浃于人心。当时问道于禅师者。其浅者知有为法。无非妄想。深者见佛性于言下。如灯之照物。朝为凡夫。夕为圣贤。双峰大师道信其人也。其后信公以教传宏忍。忍公传惠能神秀。能公退而老曹溪。其嗣无闻焉。秀公普寂寂公之门徒万人。升堂者六十有三。得自在慧者一曰宏正。正公之廊庑龙象又倍焉。或化嵩洛。或之荆吴。自是心教之被于世也。与六籍侔盛。呜呼。微禅师。吾其二乘矣。后代何述焉。庸讵知禅师之下生不为诸佛。故现比邱身以救浊劫乎。亦犹既往。周公制礼。仲尼述之。游夏宏之。使高堂后苍徐孟戴庆之徒。得而祖焉。天以圣贤所振为木铎。其揆一也。诸公以为司马子长立夫子世家。谢临川慧远法师碑铭。将令千载之后。知先师之全身。禅门之权舆。王命之丕显。在此山也。则扬其风。记其时。宜在法流。及尝味禅师之道也久。故不让。其铭曰。
众生佛性,莫非宿植。
知诱于外,染为妄识。
如浪斯鼓,与风动息。
淫騃贪怒,为刃为贼。
生死有涯,缘起无极。
如来悯之,为辟度门。
即妄了真,以證觉源。
启迪心印,贻我后昆。
生禅师,俾以教尊。
二十八劫,迭付微言。
如禅师,膺期宏宣。
世溷法灭,独与道全
童蒙来求,我以意传。
摄相归性,法身乃圆。
性身本空,我无说焉。
如禅师,道既弃世。
将三十纪,妙经乃届。
皇明昭贲,亿兆膜拜。
凡今后学,入佛境界。
于取非取,谁缚谁解。
万有千岁,此法无坏。
衡州般若寺音大师碑铭 中唐 · 张正甫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九
天宝三载。观音大师终于衡岳。春秋六十八。僧腊四十八。元和十八年。故大弟子道一之门人曰惟宽怀晖。感尘劫遽迁。塔树已拱。惧绝故老之口。将贻后学之忧。丕若贻谋。思扬祖德。乃列景行。托于废文。彊名无迹。以慰乎罔极之恩。曰自腾演教于此土也。殆将千岁。达摩传心至六叶也。分为二宗。不阶初入。顿入佛惠。曹溪教旨。于是乎传。宏而信之。观音其人也。大师讳怀让京兆杜氏。其先因家安康。即为郡人。髫年俊发。聪悟绝众。偫言所涉。一览无遗。居常而未或好弄。在丑而不可亵近。尝嘿观止水。因而顾影。形仪禺若。宛在镜中。三反厥像。如初沛然。而心乎独得。还步未辍。闻于空中曰。佛法津梁。俟子而大。既应付嘱。尔盍勉之。乃深割爱缘。亟从剃落。以荆土律藏之微密也。大士智京在焉。摄衣从之。既进而仪法峻整。冠于等辈。以嵩岳禅之泉海也。长安长老在焉。稽首咨之。既授记而身心自在。超出尘垢。厌离文字。思会宗元。周法界以冥搜。指曹溪而遐举。能大师方宏法施。学者如归。涉其藩阃者十一二焉。跻其室堂者又十一焉。师以后学弱龄。分为末席。虚中而若无所受。善闭而惟恐有闻。能公异焉。置之座右。会一音。吹万有。衍方寸。弥大千。同焉而交畅。异焉而吻合。同授秘印。目为宗师。乃陟武当。穷栖十霜。朅来衡岳。终焉是托。惟般若圣槩。有观音道场。宴居斯宇。因以为号。或微言析理。辩士顺风而杜其口。或杖屦将撰。山灵借留而规于梦。远自梁益。近从荆吴。云趋景附。风动川至。灵山圣会。今古一时。至矣哉。未始闻也。一公见性同德。宏教钟陵。郁为名家。再扬木铎。而施及宽。继传心灯。共镇国土。乃追琢琬炎。揭于故山。扬其耿光。以示来劫。其受法弟子亦序列于左。式明我教之有开焉。铭曰。
不疾而速,平平南宗。
穷行其教,岳岳让公。
秀发之英,激于童齿。
出尘之像,光于止水。
乃趋律会,仪范孔修
乃探密藏,先觉同求。
曹溪实归,般若观妙。
体是宗极,湛乎反照。
一从委顺,六纪于兹。
教迹未衰,灵峰岿而。
一公丕承,峻其廊庑。
宽晖继起,重规謺矩。
乃扫尘塔,乃植丰碑。
率是教者,兹焉有归。
唐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一
宗长老岩大师之师。曰大寂禅师。传佛语心法。始自达摩。至于惠能之化。行于南服。流于天下。大抵以五蕴九识十八界皆空。犹镜之明也。虽万象毕呈。而光性无累。心之虚也。虽三际不住。而觉观湛然。得于此者。即凡成圣。不然。一尘瞥起。六入胶固。循环回复于生死之中。风涛火轮。迷忘不息。授受吻合。大师得之。一言宗通。深入无碍。师讳怀晖姓谢氏东晋流寓。今为泉州人。孩提秀发。博究书术。一旦慨然曰。我之祖先。今安在耶。四肢百体。视听动用。孰使之然耶。漼然雨泣。改服缁褐。志在楞伽。行在曹溪。得圆明清净之本。去妄想因缘之习。百八句义。照其身心。心离文字。化无方所。于是抵清凉。下幽都。登徂徕。入太行。所至之邦。蒙被法味。止于太行岩寺。门人因以百岩号焉。元和三年。有诏徵至京师。宴坐于章敬寺。每岁召入麟德殿讲论。后以疾固辞。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恬然示灭。其年六十。其夏三十五。弟子智朗志操等。以明年正月。起塔于灞陵原。凡一镫所传。一雨所润。入法界者。不可胜书。著法师资传一编。自鸡足山大伽叶而下。至六祖秀。论次详实。或问心要者。荅曰。心本清净而无境者也。非遗境以会心。非去垢以取净。神妙独立。不与物俱。悟斯者。不为习气生死幻蕴之所累也。故荐绅先生知道入理者多游焉。尝试言之。以中庸之自诚而明。以尽万物之性。以大易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则方袍褒衣。其极致一也。向使师与孔圣同时。其颜生闵损之列欤。释尊在代。其大慧纲明之伦欤。至若从师受具之次第。宰臣大官之尊信。诞生入灭之感异。今皆不书。德舆三十年前。尝闻道于大寂。聿来京下。时款师言。顷因哀伤。似获悟入。则知烦恼。不远菩提。虽聚散于此生。期会归于彼岸。铭曰。
西方之教,南宗之妙。
与日并照,百岩得之。
为代导师,颎若琉璃。
结火燔性,爱流溺正。
痴冥奔命,即心是佛。
即色是空,师之通兮。
无来无去,无缚无解。
师之化兮,楬兹灵塔。
丹素周匝,示尘劫兮。
曹溪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819年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 创作地点: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
元和十一年某月日。诏书追褒曹溪六祖能公。谥曰大鉴。实广州马总以疏闻。繇是可其奏。尚道以尊名。同归善善。不隔异教。一字之褒。华夷孔怀。得其所故也。马公敬其事。且谨始以垂后。遂咨于文雄今柳州刺史河东君为前碑。后三年。有僧道琳率其徒由曹溪来。且曰。愿立第二碑。学者志也。惟如来灭后。中五百岁。而摩腾竺法兰以经来华。人始闻其言。犹夫重昏之见曶爽。复五百岁。而达摩以法来华。人始传其心。犹夫昧旦之睹白日。自达摩六传至大鉴。如贯意珠。有先后而无异同。世之言真宗者。所谓顿门。初达摩与佛衣俱来。得道传付。以为真印。至大鉴置而不传。岂以是为筌蹄耶刍狗耶。将人人之莫已若而不若置之耶。吾不得而知也。桉大鉴新州。三十出家。四十七年而殁。既殁百有六年而谥。始自蕲州东山。从弟五师得授记以归。高宗使中贵人再徵。不奉诏。第以言为贡。上敬行之。铭曰。
至人之生。无有种类。
同人者形。出人者智。
蠢蠢南裔。降生杰异。
父乾母坤。独肖元气。
一言顿悟。不践初地。
五师相承。授以宝器。
宴坐曹溪世号南宗
学徒爰来。如水之东。
饮以妙药。瘥其瘖聋。
诏不能致。许为法雄
去佛日远。偫言积亿
著空执有。各走其域。
我立真筌。揭起南国。
无修而修。无得而得。
能使学者。还其天识。
如黑而迷。仰见斗极。
得之自然。竟不可传。
口传手付。则碍于有。
留衣空堂。得者天授。
西京兴善寺传法堂碑铭819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八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忠县
王城离域有佛寺号兴善寺之坎地。有僧舍名传法堂。先是大彻禅师晏居于是寺说法。于是堂因名焉。有问师之名迹。曰号惟。姓祝氏衢州西安人。祖曰安。父曰皎。生十三岁出家。二十四具戒。僧腊三十九报年六十三终兴善寺。葬灞陵西原。诏谥曰大彻禅师元和正真之塔云。有问师之传授。曰释迦如来欲涅槃时。以正法密印付摩诃迦叶。传至马鸣。又十二叶传至师子比邱及。二十四叶传至佛驮先那。先那传圆觉达摩达摩传大宏可。可传镜智璨大医信传圆(一作大)满忍。忍传大鉴能。是为六祖。能传南岳让洪州道一。一谥曰大寂。寂即师之师。贯而次之。其传授可知矣。有问师之道属。曰由四祖以降。虽嗣正法有冢嫡。而支派者犹大宗小宗焉。以世族譬之。即师与西堂藏甘泉贤勒潭海百岩晖俱父事大寂。若兄弟然。章敬澄若从父兄弟。径山钦若从祖兄弟。鹤林素华严寂若伯叔然。当山忠东京会若伯叔祖。嵩山牛头融若曾祖伯叔。推而序之。其道属可知矣。有问师之化缘。曰师为童男时。见杀生者。尽然不忍食。退而发出家心。遂求落发于僧昙。受尸(一作户)罗于僧崇。(一作僧藏崇)学毗尼于僧如。證大乘法于天台止观。成最上乘道于大寂道一贞元六年始行于闽越间。岁馀而回心改服者百数。七年驯猛虎于会稽。作滕家道场。八日(一作年)与山神受八戒于鄱阳。作回向道场。十三年感非人于少林寺二十一年作有为功德于卫国寺。明年施无为功德于天宫寺元和四年宪宗章武皇帝召见于安国寺五年问法于麟德殿。其年复灵泉不空三藏池。十二年二月晦。大说法于是堂。说讫就化。其化缘云尔。有问师之心要。曰师行禅演法垂三十年。度白黑众殆百千万亿。应病授药。安可以一说尽其心要乎。然居易赞善大夫时。尝四诣师四问道。第一问云。既曰禅师。何故说法。曰。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有三。其实一也。如江湖河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云何于中。妄起分别。第二问云。既无分别。何以修心。曰。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垢与净。一切勿起念。第三问云。垢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第四问云。无修无念。亦何异于凡夫耶。曰。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名贞修。贞(一作真)修者。不得动。不得忘。动即近执著。忘即落无明。其心要云尔。师之徒殆千馀。达者三十九人。其入室受道者。有义崇。有圆镜。以先师常辱与予言。知子尝醍醐嗅薝卜者有日矣。师既殁后。子出守南宾郡。远托撰述。迨今而成。呜呼。斯文岂直起师教慰门弟子心哉。抑且志吾受然灯记记灵山于将来世。故其文不避繁。铭曰。
佛以一印付迦叶。
至师五十有九叶。
故名师堂为传法。
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815年 中唐 · 柳宗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八十七 创作地点:广西柳州市
扶风公廉问岭南三年。以佛氏第六祖未有称号。疏闻于上。诏谥大鉴禅师。塔曰灵照之塔。元和十年十月十三日。下尚书祠部符到都府。公命部吏洎州司功掾告于其祠。幢盖钟鼓。增山盈谷。万人咸会。若闻鬼神。其时学者千有馀人。莫不欣踊奋厉。如师复生。则又感悼涕慕。如师始亡。因言曰。自有生物。则好斗夺相贼杀。丧其本实。悖乖淫流。莫克返于初。孔子无大位。没以馀言持世。更杨墨益杂。其术分裂。而吾浮图说后出。推离还源。合所谓生而静者。梁氏好作有为。师达摩讥之。空术益显。六传至大鉴。大鉴始以能劳苦服役。一听其言。言希以究。师用感动。遂受信具。遁隐南海上。人无闻知。又十六年。度其可行。乃居曹溪为人师。会学去来尝数千人。其道以无为为有。以空洞为实。以广大不荡为归。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不假耘锄。本其静矣。中宗闻名。使幸臣再徵。不能致。取其言以为心术。其说具在。今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大鉴去世百有六年。凡治广部而以名闻者以十数。莫能揭其号。乃今始告天子。得大谥。丰佐吾道。其可无辞。公始立朝。以儒重。刺虔州都护安南。由海中大蛮夷连身毒之西。浮舶听命。咸被公德。受旗纛节戟。来莅南海。属国如林。不杀不怒。人畏无噩。允克光于有仁。昭列大鉴。莫如公宜。其徒之老。乃易石于宇下。使来谒辞。其辞曰。
达摩乾乾。
传佛语心。
六承其授。
大鉴是临。
劳勤专默。
终揖于深。
抱其信器。
行海之阴。
其道爰施。
在溪之曹。
厖合猥附。
不夷其高。
传告咸陈。
惟道之褒。
生而性善。
在物而具。
荒流奔轶。
乃万其趣。
匪思愈乱。
匪觉滋误。
由师内鉴。
咸获于素。
不植胡根。
不耘胡苗。
中一外融。
有粹孔昭
帝中宗
聘言于朝。
阴翊王度
俾人逍遥。
百有六祀。
号谥不纪
扶风公
告今天子。
尚书既复。
大行乃诔。
光于南土。
其法再起。
厥徒万亿。
同悼齐喜。
惟师教所被。
扶风公所履。
咸戴天子。
天子休命。
嘉公德美
溢于海夷。
浮图是视。
师以仁传。
公以仁理。
谒辞图坚。
永允不已。
扬州华林寺大悲禅师碑铭 中唐 · 贾餗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一
有天地而万物生焉。形气推迁。行识相缘。一受其形。万化而未始有极。沙界尘劫。驱迷走妄。浩乎若汨诸巨海而无垠也。伥乎若囚诸闇室而无晓也。四蛇六贼攻其内。热燄燋芽寓其质。而昧者举世。犹窃窃然以彊力敏智。可大取所欲。攘螳臂而战蜗角。其不胜也。则忧悲恐惧。日以交驰。曾未知夫牵于名而溺于惑者。以形质之相。虽天地秋毫。细大殊耳。其有限一也。其必尽一也。以寿观夭。虽万龄一瞬。修促异耳。其有限一也。其必尽亦一也。况大不及天地。而远不至万龄者。又恶足以拟议哉。此西方之圣人所以悬觉照于无极也。自大迦叶亲承心印。二十九世传菩提达摩。始来中土。代袭为祖。派别为宗。故第六祖曹溪惠能始与荆州神秀分南北之号。曹溪既没。其嗣法者神会怀让又析为二宗。初师子比邱以遭罹大难。恐异端之学起。故传袈裟以为信。迨曹溪凡十世。而其间增上慢者。徇名迷实。至决性命以图之。故每授受之际。如避仇敌。及曹溪将老。神会曰。衣所以传信也。信苟在法。衣何有焉。他日请秘于师之塔庙。以熄心竞。传衣繇是遂绝。师嗣法于神会大师者也。上距大迦叶三十六代。皆以真空妙有。觉性佛心。默传密付。印可悬解。行之谓般若。到之谓涅槃。得之者变凡圣为反掌。失之者沦生死于浩劫。不以心得。不著佛求。知佛性之在我。亦无我而可證。洞然与空虚为体。无起无灭。包大千而不碍。穷万古而不老。而神通自在。显晦无迹。陶冶万有。未始生心。然后为得也。其教之大略如此。师讳云坦。代宗皇帝赐号曰大悲姓武氏。盖则天太后之族孙也。父宣。官至洛阳。师生而神隽。七岁举童子及第。年二十。历太子通事舍人。逸偫高步。脱落羁束。虽在轩冕之中。泊如也。及随父至洛阳。闻荷泽寺神会大师。即决然蝉蜕万缘。誓究心法。父知其志不可夺。亦壮而许之。凡操彗服勤于师之门庭者八九年。而元关秘钥。罔不洞解。一旦密承嘱付。莫有知者。后十五日而荷泽被迁于弋阳。临行谓门人曰。吾大法弗坠矣。遂东西南北。夫亦何恒。时天宝十二载也。师既佩真诀。游无定所。以为非博通不足以圆證。故阅大藏于庐江浮查寺。非广问不足以具足。故参了义于上都忠禅师。繇是名称高远。天下瞻企。将东吾道。固请出关。天子降赐名之诏以显其德。时大历八年也。既流江表四十馀载。或山而栖。或邑而游。镜悬于空。万象俱纳。蚩蚩横目。所至成市。痴爱贪欲。榛荒心路。以太无畏廓而辟之。元和三年。故丞相赵公之为扬州。始虚州之华林精舍以邀止焉。初师之东游也。以世道交丧。其日固久。将息言向晦。与物相遗。恍惚之间。若有以传灯之契来授者。且印指于头曰。以是为信。厥后每将演导。则指迹如丹。若乃制毒龙于金山。柔猛虎于定山。在江阴则神龟灵蛇之感现。在江都则山鬼城神之慑伏。皆显仁藏用。以示慈力。斯众目之所睹。故略不尽书。而或者以为怪迂之说。不可为训。是未闻菩萨大士游乎不思议。解脱者无心于物。而物自交应者乎。住华林九年。年一百有八。历僧夏八十有八。以元和十一年秋九月八日。返真于其寺。明年。建塔于州西原。门人遍于天下。其教者惟上都西明寺全證。證以自达摩以来。皆有论撰。而师之乐石未刻。谓余尽知其道。宝历元年。驻锡于毗陵。持其教宗与师之行事。愿得文而建诸塔庙。余因采其昭昭可述者载于碑。时丞相太原公总戎淮南三年也。其铭曰。
茫茫万有兮生死同缠。
业风振海兮识浪滔天。
觉者云谁兮有西方之大仙。
慈悲广大兮妙力无边。
八万度门兮异派同源。
文字言说兮罔非蹄筌。
惟心法皎皎兮如月斯悬。
惟大迦叶兮首得而传。
代代绳绳兮灯不绝然。
迄于荷泽兮师又嗣焉。
法存形谢兮诸祖其然。
门人思慕兮塔彼西原
将祈不朽兮余可无言。
洞斋华甫二刘兄惠寒衣(有序,戊子时年六十三岁作。《昭忠录》有:「门人惠寒衣,弗受。」)1288年 宋末元初 · 谢枋得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离罗内阱,何损麒麟;反君事仇,忍为狗彘。凡劝吾入燕吐胸中不平而后死者,皆非忠于谋人者也。南八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岂敢曰:「将以有为乎!」平生学问,到此时要见分明。辱惠寒衣,义不当受。大颠(大颠本姓陈〖七三一——八二四〗,或说姓杨,原名宝通潮阳人,为佛教禅宗南派慧能三传弟子。韩愈潮州时,闻大颠名,召至,留十馀日,谓其外形骸,以理自胜,因与往来。)果聪明,识道理,胸中无滞碍,何必受昌黎先生衣服为别耶!小诗写心,谩发一笑。
平生爱读龚胜传,进退存亡断得明。
范叔袍虽见意,大颠衣服莫留行。
此时要看英雄样,好汉应无儿女情。
只愿诸贤扶世教,饿夫含笑死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