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和荅诗十首 其一 和思归乐810年 唐 · 白居易
 押词韵第十一部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五年微之东台来,不数日,又左转为江陵士曹掾。诏下日,会予下内直归,而微之已即路,邂逅相遇于街衢中,自永寿寺南,抵新昌里北,得马上话别(得马上语别);语不过相勉,保方寸,外形骸而已,因不暇及他。是夕足下次于山北寺。仆职役不得去,命季弟送行,且奉新诗一轴,致于执事,凡二十章,率有兴比,淫文艳韵,无一字焉。意者欲足下在途讽读,且以遣日时,消忧懑,又有以张直气而扶壮心也。及足下到江陵,寄在路所为诗十七章,凡五六千言,言有为,章有旨,迨于宫律体裁,皆得作者风。发缄开卷,且喜且怪。仆思牛僧孺戒,不能示他人,唯与杓直、拒非及樊宗师辈三四人,时一吟读,心甚贵重。然窃思之,岂仆所奉者二十章,遽能开足下聪明,使之然耶?抑又不知足下是行也,天将屈足下之道,激足下之心,使感时发愤,而臻于此耶?若尔不然者,何立意、措辞,与足下前时诗,如此之相远也?仆既羡足下诗,又怜足下心,尽欲引狂简而和之;属直宿拘牵,居无暇日,故不即时如意。旬月来,多乞病假,假中稍闲,且摘卷中尤者,继成十章,亦不下三千言。其间所见,同者固不能自异,异者亦不能强同。同者谓之和,异者谓之答,并别录《和梦游春诗》一章,各附于本篇之末,馀未和者,亦续致之。顷者,在科试间,常与足下同笔砚;每下笔时,辄相,共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则辞繁,意太切则言激。然与足下为文,所长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足下来序,果有词犯文繁之说。今仆所和者,犹前病也。待与足下相见日,各引所作,稍删其烦而晦其义焉。馀具书白。
引用典故:独醒 曲池合,高台灭 三黜 望铜台
山中不栖鸟,夜半声嘤嘤。
似道思归乐,行人掩泣听。
皆疑此山路,迁客多南征。
忧愤气不散,结化为精灵。
我谓此山鸟,本不因人生。
人心自怀土,想作思归鸣。
孟尝平居时,娱耳琴泠泠。
雍门一言感,未奏泪沾缨。
魏武铜雀妓,日与欢乐并。
一旦西陵望,欲歌先涕零。
峡猿亦何意,陇水复何情。
为入愁人耳,皆为肠断声。
请看元侍御,亦宿此邮亭。
因听思归鸟,神气独安宁。
问君何以然,道胜心自平。
虽为南迁客,如在长安城
云得此道来,何虑复何营。
穷达有前定,忧喜无交争。
所以事君日,持宪立大庭。
虽有回天力,挠之终不倾。
况始三十馀,年少有直名。
心中志气大,眼前爵禄轻。
君恩若雨露,君威若雷霆
退不苟免难,进不曲求荣。
在火辨玉性经霜贞。
展禽三黜灵均独醒
获戾自东洛,贬官向南荆
再拜辞阙下,长揖别公卿。
荆州又非远,驿路半月程。
汉水照天碧,楚山插云青。
江陵橘似珠,宜城酒如饧。
谁谓谴谪去,未妨游赏行。
人生百岁内,天地暂寓形
太仓一稊米,大海一浮萍。
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
尚达死生(一作生死)观,宁为宠辱惊
中怀苟有主,外物安能萦。
任意思归乐,声声啼到明。
自为墓志铭 唐 · 韩昶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一
昌黎韩昶字有之。传在国史。生徐之符离小名曰苻。幼而就学。性寡言笑。不为儿戏。不能闇记书。至年长。不能通诵得三五百字。为同学所笑。至六七岁。未解把笔书字。即是性好文字。出言成文。不同他人所为。张籍奇之。为授诗。时年十馀岁。日通一卷。大奇之。试授诸童。皆不及之。能以所闻。曲问其义。往往不能答。受诗未通两三卷。便自为诗。及年十一二。樊宗师大奇之。宗师文学为人之师。文体与常人不同。读慕之。一旦为文。宗师大奇。其文中字或出于经史之外。樊读不能通。稍长。爱进士及第。见进士所为之文与樊不同。遂改体就之。欲中其汇。年至二十五。及第释褐。柳公公绰镇邠辟之。试宏文馆校书郎相国窦公易直辟为襄州从事校书如前。旋除高陵集贤殿校理。又迁度支监察。拜左拾遗好直言。一日上疏。或过二三。文字之体与同官异。文宗皇帝大用其言。不通人事。气直。不乐者或终年不与之语。因与俗乖。不得官。相国牛公僧孺襄阳。以殿中加支使。旋拜秘书省著作郎。迁国子博士。因久寄襄阳。以禄养为便。除别驾检校礼部郎中丁艰服除。再授襄阳别驾检校户部郎中大中九年六月三日寝疾。八日终于任。年五十七。其年十二月十五日。葬孟州河阳县村。娶京兆韦放女。有男五人。曰纬。前复州参军。次曰绾曰绲曰绮曰紞。举进士。女四人。曰茱曰溪曰当曰著。在室。曾祖睿素。朝散大夫桂州长史。祖仲卿秘书省秘书郎。赠尚书左仆射。父愈。吏部侍郎。赠礼部尚书谥曰文公。铭曰。
韩子
韩子
世以昧昧为贤。
而白黑分。
众以委委为道。
而曲直辨。
生有志而卒不能就。
岂命也夫。
岂命也夫。
文贞公笏铭 唐 · 孙樵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四
大中六年。诏出文贞公笏。归其孙丞相谟。孙樵请铭其笏曰。
灵豸荐角。
比干献骨。
合以愤烈。
在公为笏。
怒虎可唾。
笏不可挫。
太华可裂。
笏不可折。
柱天不仄。
指日不蚀。
标仪条臆。
起梗开直。
噫。
谏舌切切。
上磨帝缺。
不逆不怫。
笏则公笏。
紧拱在列。
诤舌不发。
胶荣顾餗。
下偷上愎。
非公之节。
孰为公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