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还家后又三律。寄同游诸君(并小序) 其一 明 · 沈喜寿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出处:一松先生文集卷之三
余以丙辰春。被重谴而出城外。三载于玆。吾姓亲诸君在京者无几。而怜余垂死残年孤寂之甚。不惮十里远路。联翩来访于屯山侨舍。不至暮则不还。至于佳辰令节。具酒食而来慰之。或邀与泛月把杯。登亭联枕。尽欢而罢。如是者凡三四遭。其笃于风流。勇于义气。愈久而愈不衰。岂非令世之所稀有哉。心常感叹之深。有非相对面谈之所能尽谢。仍自念毦聩废锢之人。有何一毫德谊之可尚。言论之可取。而轸恤不已。往来不绝者。岂非以吾门之零替。莫有甚于今日。而孑遗于世。尊行而老齿。亦莫如余。故乃为之惓惓致意者也。然若无吾先世仁孝惇睦之遗风馀教。有所薰习于后人耳目。则亦岂能一朝而若是其勤且厚哉。窃观宋朝欧阳永叔苏明允诸公。尤留意于宗族之会合。至述世谱而劝厉之。最为后世法。顾余素非其人。兼又得罪于朝。夫安敢强颜而为是举也。第念顷日湖上之游。极可乐也。亦难再也。实未知当时两公。亦尝见有此事否也。谨提一二胜赏。略形诸三律诗。诗云乎哉。记事而已。伏希诸君子之一粲而和送也。
四月江天暑气微,满轮蟾魄到星稀。
空明浩浩驱纤滓,苍翠重重耸瑞辉。
逸兴何嫌村犬吠,雅怀偏爱渚禽飞。
欢娱未惬鹿踪散,恍若瑶池宴罢归。
海平府院君月汀尹公神道碑铭 明 · 申钦
四言诗 出处:象村稿卷之二十六
不佞钦之朝京师也。月汀尹公为上价。简易崔公岦副之。两公俱称文章老师。而若月汀公问学声望。实为世之山斗。时少年。磬折随行于两公间。月汀公进而提诲之尤勤。契许之义。在罄咳唯诺之外。竣事还益愈。及钦之捍文罔也。公尺牍讯死生。十年如一日。尝以所著述。托弁卷。而丙辰冬鞮屦东去。公亦下世矣。越八年癸亥。公之侄左议政尹公撰公行状谓曰。知叔父莫如公。公宜铭其神道。噫。何敢辞。左揆行状次之曰。公讳根寿字子固月汀其号也。氏出善山。其始有司空君正。显于丽。冠冕相承。入我朝。有讳彰。杨州牧使讳达成阳城县监。高祖曰延龄。进武副尉。曾祖曰继丁。掌苑掌苑。祖曰希琳。副司勇。考曰忭。军资监正。有再室。后夫人玄氏副司允明之女。夫人育二男。长曰斗寿。议政府领议政。号梧阴。其次即公也。联璧腾华。同升一时。位遇勋名。或甲或乙。推恩三代。赠考议政府领议政海澄府院君。祖考议政府左赞成。曾祖考吏曹判书夫人皆视贵。公以嘉靖丁酉生。聪明颖悟。钟于天赋。甫十岁。已通孝经小学四子等书。能晓历代事迹。从议政公在三陟府。议政公尝阅类聚文字。公皆暗记。举问一二。应对如响。议政公益奇爱之。语夫人曰。此儿必大成。吾虽未及见。夫人当享其养。未久议政公卒于官。公随母夫人还京终丧。业日进。声名出前辈上。戊午。中文科别试。补承文院权知副正字庚申承政院注书春秋馆记事官。以史才闻。辛酉。终更资。庳叙从品。奉常主簿。为养乞县。出监涟川。壬戌。入为弘文馆副修撰。请伸雪赵静庵光祖。明庙不悦。希旨者揉椎之。除果川宰。癸亥梧阴公为铨部郎。沮倖臣李梁子铨荐。为所中。弟兄同被谴。败。授承文院校检。二年不调。以梧阴公地也。甲子。迁刑,兵曹郎知制教。。以御史。检灾伤于关右。转直讲副校理乙丑吏曹佐郎丙寅副校理校书校理,汉学教授。赞价朝京。拜吏曹正郎丁卯。赐暇湖堂。历检详舍人掌令执义司艺副应教。又以灾伤御史岭南庚午岁俭。湖西民大饥。公受救荒御史之命。赈恤殚诚。民多赖活。自是公不出馆阁。应教,执义,司谏者六。舍人者十三。典翰直提学者再。司仆,司宰正者一。壬申。升通政。同副承旨。跻右副左副。递拜佥枢。移大司成。作成有方。士争兴砺。癸酉。以奏请副使朝京。辨宗诬。加嘉善大夫甲戌。以汉城右尹出按庆尚。崇儒礼士。过先贤祠宇。必操文祭之。乙亥。瓜代除同枢。道拜副提学丙子大司宪判决事丁丑京畿观察使戊寅。罢。时士论携贰。喜事者搆公兄弟。谋陷机辟。金公继辉大谏。言公兄弟才学并著。士流进退非轻。不可以闇昧累人。士论是之。己卯。除江陵府使。以亲老不赴。旋授开城留守。开城俗逐什一为业。文风渐替。公至则一新之。士有知读书识事理者。亲与为客主礼。观游宴饮。必召与之。多士为公至设斯文宴以相庆。未踰岁彬彬有弦诵之风。故都山水饶佳境。公莅事之暇。命驾径造。遇会心处。辄悠然舒啸以为乐。不以春明门外为天涯也。开人至今道公姓名不衰。梧阴公同被斥。知延安府。延距开宿舂。吉日良辰。侍母夫人来往。轩盖联翩。称觞上寿。当世传以为盛事。辛巳任满。拜军职壬午左尹癸未。黄海道观察使。以亲老递。再为大司成司谏。迁副提学吏曹参判甲申冬丁外艰。致毁踰礼。丁亥制除。拜军职。授左尹曹参判副总管己丑宣庙以宗诬未尽雪。会典不即降。特简公申奏兼进贺使朝京。公敷奏明允。诚竭辞达。礼部尚书于慎行见其文大异之曰。藩邦有人矣。皇上特命宣示内阁秘史所载本国世系正本。并颁会典全编。宣敕于皇极门内。翰林学士将礼。盖异数云。还朝。宣庙嘉悦。告成于宗庙。进公资宪大夫刑曹判书。赐田宅臧获。庚寅。拜大司宪礼曹判书兼知经筵春秋馆事艺文馆提学同知成均馆事。策光国勋。加正宪大夫封海平君。俄为大司宪礼曹判书。夏加崇政大夫政府右赞成判义禁府事。。士祸作。名卿贤士贬窜殆尽。公与梧阴公并被波及削爵。退居广州村舍。只以书簏自随。萧然若寒士。宣庙本道存问公赐米豆。壬辰。倭贼大举入寇。傅国都。宣庙西幸。急召公兄弟复原封。驾次东坡馆。召公入。慰谕备至曰。卿兄弟勿离予。生死以之。到平壤。承命告急于广宁。还报义州行在所。加崇禄大夫曹判书。旋加辅国崇禄大夫礼曹判书兼知经筵弘文馆提学文馆提学知春秋馆成均馆事。已而控辞判中枢府事。驾住西塞。国脉如线。朝廷草草仅全墙壁。公能以忠义。入赞帷幄。出傧皇朝将士。半岁之间。三赴广宁。六赴辽东。开陈请援。无不动听。癸巳。皇朝兵讨倭贼之在平壤者。帝敕遣兵部侍郎宋应昌经略朝鲜。朝廷拣接伴。公膺之。当肯綮周旋。咸得其宜。一路军兴。倚公施措。经略雅重公。其还也。亦同公入辽。宣庙将还故都。公以接伴故未得从驾。宣庙解所佩宝刀及雕玉赐公曰。此予平日手中物。卿可佩之。时以念予。甲午。以奏请使朝京。乙未。以接应皇朝将领去留者下岭南。寻拜左赞成。劄陈进兵便宜累千言。丁酉。倭贼再抢近畿。公陪中殿遂安。闻大驾捋南幸。陈劄愿执羁靮。仍赴朝。兼判义禁府事。庚子。兼知经筵。同校周易。辛丑梧阴公卒。公时年近七十而持服哭泣不懈。甲辰。录扈圣勋。戊申宣庙宾天。庙号称祖。公引经陈之。且上章言奴酋必动之形。自请往见游击宗道。以得其情。因言西比边备甚悉。其言后竟验。自以年侵。拟未亡展省先王陵寝。移书选部。请为康,两陵祭官。内批以公为先朝一品宰臣。年满八十。赐米豆酒肉。岁以为常以优之。继有赐几杖之议。公不宁于心。苦辞于宗伯止之。八月。得微恙。内医承教来胗。辍太医院方药赐之。竟不起。享年八十。讣闻。辍朝二日。赙赗有加。遣礼官致吊祭。官庀丧事。卿士大夫下及舆台。闻公殁。无不咨嗟曰。宰相亡矣。某月某甲。窆于长湍临江县艮坐之原。公夫人曰赵氏。丰壤望阀。节度使赞成安国之女。有阃范克内相。封贞敬夫人。先公二十四年卒。其葬与公原同而圹异。育六男一女。长曰皖。进士掌乐佥正。娶生员李磐女。生一男四女。次曰晊。进士。加平郡守。娶佥正南应瑞女。生四男三女。次曰昭。娶郡守韩景祐女。生一男。次曰曘。进士。娶忠义卫郑福龄女。暶娶府使李遵宪女。𪱃娶李庆祺女。女曰尹闻性。自曘以下皆无后。侧室子曰昶。学官。女适吕祉吉。曰应之曰白海民曰尹弘达曰尹烇曰李明翼。皖之出也。曰择之曰尚之曰悦之曰宗之曰洪遇亨曰金泰基。晊之出也。曰挺之。昭之出也。馀未行。公仪表端秀。资禀英发。少好学。从事于性理之书。如通书,经世书,东西铭,太极图说。靡不师承。访退溪李滉南冥曹植。论朱,陆同异。得其印證。退溪称曰。子固聪颖绝伦。他日造诣必远。从成牛溪浑李栗谷珥游。为莫逆交。皆称公文雅。世罕其比云。事母夫人极其孝。事兄如严父。诸侄如己出。待内外宗戚。一以诚信。不为表襮。祭必洁斋。视具必躬。讳日号哭将事。老而犹虔。兄嫂寡居。捐俸以救。割恩赐奴婢与之。急难恤灾。不以死生贵贱贰视。恒教子弟曰。张公艺九世同居。固难矣。然其百忍字。不免强作。一门之内。诚意相孚而已。奚至于百忍为。人能孝悌忠信则虽不得谈义理天人。不害为善人。为学。将以行之。学而于行则非学也。其秉心也易直子谅。其接物也平淡简率。好善爱士。宠引儒学。布衣寒素。屦满于户外。未尝以恶言詈人。未尝以调谑戏人。未尝抉人隐微。惟不能容人之过。不假以辞色。久侍经幄。临筵讲义。剖析精微。引喻备至。累知贡举。其所甄拔。多知名士。尝荐权慄,郭再佑将才者屡。两公果有功如公言。尤娴于礼。善华语。华使至。公必当之。隆庆丁卯诏使许国,魏时亮等至境上。而升遐。宣庙即位。吉凶礼交。事非预讲。而公受问礼之任。酬酢如素定者。许使称之曰。佳士也。四使燕京十渡鸭江。而无倦色。公诸侄朝京。皇朝人必问公安否。宣庙答公劄曰。卿学高勋高。予爱其博雅。公之实迹也。功冠一代。位班三事。历事三朝五十九年。自公卿以及郎署。多门生故吏。所至莫不俯伏擎跽执子弟礼。公益谦卑无矜容。朝廷设耆老所。待宰相年七十者。春秋赐宴。礼数犒享。夐越常制。公一再参。后不肯往。或问其故。公曰。余实眇福。何乃每当殷礼。安于恭俭。守以清白。食不重肉。坐客无毡壬辰以后。不能备第舍。梧阴公捐赀置宅以与公。其淡泊类此。丙辰夏。欲展省外亲丘龙于湖南。为子侄所止。盖贼臣当朝。有废母之议。公之微意。不欲处乱邦也。平生嗜书。畜古今书籍数千轴。手不释卷。小疑。随手抄记。号习于文者。则虽卑幼必叩问。倡为古文。以先西京为主。而酷好司马子长。为诗宗盛李。好观皇明诸家。信阳,北地,凤洲沧溟。旷世神交。慨然有不并世之叹。使公生乎中国。丽泽于嘉隆诸钜公间。以究其所诣。则方驾并驱。未知孰为秦楚。耳食之徒。其窥闯公藩垣者。亦鲜矣。皇朝学士陆可教,行人熊化两人序公文曰。有古作者风。其真知言哉。公恒言吾东方非无文章。虽名家。不无俚语。此不及中夏云。公书法甚劲。正论者推为永和体。著四书吐释,马汉史抄,韩文质疑,松都志,朝天录,朝京唱酬及诗文若干卷藏于家。世道之否泰。系人才之用舍。当壬辰之初。公与梧阴公俱起废。或居岩廊之上。或任辞命之重。熸乱底平。宗社再造。事业炳烺。日晶星焕。若公者。其关世运之盛衰者非耶。铭曰。
古称文者,贯道之器。
照烛三才,辉丽万汇。
人亦有言,不朽盛事。
粤我海东,作者肩比。
体无定位,或三或二。
以古为的,世鲜其至。
公能倡始,手揭赤帜。
文祖先秦,诗宗盛
声因气成,语由意备。
汇而为渊,浑浑㳽㳽。
敷而为英,灼灼其花。
皇朝宗匠,信阳北地。
弇园雪楼,互执牛耳。
公于其间,思欲方轨。
经纬于时,其用也贲。
黼黻王猷,济艰弘理
年登大耋,勋纪太史
上公之秩,伯仲相倚。
存而三达,猗欤有自。
殁有三立,昧者其起。
龟趺螭首,铭而无愧。
檀龙枕歌 明末清初 · 金得臣
 出处:柏谷先祖诗集册四
日者。余往访洪元九上党东山中。元九忻然而笑迎入于堂。相对而语。见其堂中有数三尺枯木。枝干卷曲。如虎豹之腾。若虬龙之战。且镌刻其干之端。以成龙头。余惊愕之奇怪之。问之元九曰。是木拥肿何用为。元九曰。是木紫檀。刻其龙头。故其名檀龙枕。夜则我枕之。又问曰。是木从何地而得来。曰。是木立于吾州友人家庭畔。我曾见之。甚怜其盘屈奇诡之状。去年与两鸦头持斧去。乞其许斫取驮来。剪其枝削其皮。蜿蜒之体尤奇。以为枕而枕之。则诚便于寝矣。余闻而有所感也夫。遂以是枕。譬之于元九元九听之可乎。凡物有其主矣。昔苏老泉得木假山以自况。今者元九得檀龙枕。此亦岂非元九自况之物耶。何者。枕之状卷曲。观于此。知人之亦有屈而可以况也。枕之状飞腾。观于此。知人之亦有伸而可以况也。凡屈而伸。理之通也。伸而屈。理之经也。元九之得是枕者。非偶尔也。必造化翁使元九取其卷曲飞腾之状。欲觉其自己之屈而伸之有通。伸而屈之有经矣。因吾言而警之。不亦可乎。且雕刻于枕而象龙头。则龙者或屈或伸之神物。意者造化翁又使元九刻龙头于枕。以喻其既屈且伸之义耶。然则元九之屈且伸。可徵于是枕。是枕之得非偶尔。而是枕之卷曲飞腾之状。亦非偶尔。则元九之亦非偶尔之人。盖可揣矣。元九俾余序之。以为序。
紫檀之木其谁种,枝干盘屈多拥肿。
魑魅魍魉得其依,霹雳风雷不为恐。
赫日火气犹清凉,严霜虐雪仍青苍。
山中故人乃斫取,削皮为枕留文堂。
或如虎豹共纵横,或若蛟龙相战争。
儿童岂特不敢近,我亦见之心目惊。
故人夜就此枕眠,幽梦长在云泉边。
厥状卷曲而蹙缩,譬以其屈真堪怜。
厥状飞腾而踊跃,喻以其伸殊不恶。
既屈且伸理则然,何用屑屑悲落拓。
宝之惜之慎勿失,枕号檀龙可以吉。
舐笔和墨写恶诗,为寄故人恐其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