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序
东魏童谣 南北朝 · 无名氏
押纸韵
魏纪曰:孝武帝既入关。渤海王高欢议立清河王子善见。以奉明帝之后。是为孝静皇帝。迁都于邺。为东魏。自是军国政务皆归相府。先是童谣云云。按青雀子谓静帝。实清河王之世子。鹦鹉谓齐神武。即高欢也。后竟为齐所灭。
可怜青雀子,飞来邺城里。
羽翮垂欲成,化作鹦鹉子(○《乐府诗集》八十九。《北齐书》神武纪下。《诗纪》百九。)。
魏孝武帝迁长安时谚 南北朝 · 无名氏
通鉴曰:梁中大通六年六月。魏丞相欢谋迁都。帝遂下制书。数欢咎恶。欢勒兵南出。秋七月乙丑。魏主亲勒兵十馀万。屯河桥。以斛斯春为前锋。椿请精骑两千。夜渡河。掩其劳弊。帝始然之。黄门侍郎杨宽说帝曰:椿若渡河。万一有功。是灭一高欢。生一高欢矣。帝遂敕春停行。椿欢曰:顷荧惑入南斗。今上信左右间构。不用吾计。岂天道乎。丙午。欢引军渡河。戊申。帝西奔长安。八月。入长安。以雍州廨舍为宫。以泰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军国之政咸取决焉。先是。荧惑入南斗。去而复还。留止六旬。上以谚云云云。乃跣而下殿以禳之。及闻魏主奔。惭曰:虏亦应天象耶。
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通鉴梁武帝纪。)。
龙池圣德颂 其一 元命 唐 · 张九龄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臣闻昔者元德升闻。皇天眷命。元圣有作。上帝何言。必见意于休徵。忘象于幽赞。惟兹降鉴。若曰专精。道周万物者其神充。功济生人者其祥大。粤若古始。肇有君臣。巢燧之前。寂寥无记。书契而后。焕炳可观。若乃鬼神睢盱。品汇纷错。性命未正。吉凶不定。而太昊氏将通其德。则河为之出图。人食未粒。鸟兽是茹。时不耕稼。器无耒耜。而神农氏将教其本。则天为之雨粟。蚩尤不道。炎帝不制。铜铁铸兵。豺狼横厉。而轩辕氏将禁其暴。则天为之降元女。洪水方割。下人昏垫。尧德莫能弭厥灾。舜功不能除其害。而夏后氏将底其绩。则洛为之出书。自兹以降。殆三千岁矣。其间水火更王。云物告符。有若狼衔钩。鱼跃舟。素灵哭。黄星见。岂不以汤德有惭。武善未尽。汉道既杂。魏方亦偏。唯以一至之应。且为兴王之兆。则未有天锡真符。圣受休命。远与大禹相续。超与上皇比崇。如我国家之盛者焉。洪惟龙池。盖天之所以祚圣。即今上卜居之旧里。京师爽垲之地。傍无窦泽。中匆滥泉。非常而灵液涓流。无几而神池寖广。荣光休气。若烟若云。所未尝有。则此之出。虽清可以鉴。而深不见底。鳞介瑰诡。于牣其中。时莫知其所然。日徒见其有异。中宗采识者之议。压王气而来游。圣上处或跃之时。出飞龙而合应。临淄始封也。邸第在焉。上党历试也。灵符绍至。天其以是永命我唐。图象丁宁。有所底止。其若兹也。夫成数有时而否。至理无代而亡。固在乎大圣之生也。乘运而作。鼓天下之动。安天下之危。故将顺成功。自古之启佑也如彼。克定多难。自天之叶赞也如此。初中宗违代。后党窥隙。大盗狃于得志。偫慝起而擅权。若缀旒然。当此时也。天与若不取。鬼谋或不协。则我祖宗之业。无乃将坠。而亿兆之命。亦犹倒悬。圣上感之。提剑而起。雷霆一奋。祅沴以清。内难既衰。外虞有谧。推戴太上。照临万邦。实天之为。与人更始。系皇统。维乾纲。决绽补坏。荡瑕涤秽。而乃阙典或备。旧章悉举。处穷尽达。在困必通。品物资以再生。寰区为之一变。然后返华伪于朴。还浇漓于淳。以大道为源。以至仁为根。动推是心。以御于事。人见德而兴行。神享诚而介福。故不在于刑罚。不在于祷请。大造裁成。元猷允塞。有如阳春播泽。触类皆滋。泰山起云。无远不遍。虽昆虫草木。与蛮貊要荒。乐其所生。安其所习。在牛羊而勿践。有干戈而载戢。又况于衣冠华夏。礼乐家邦。而不形于斯须。不彰于渐渍者也。夫然。何教非德。何化非经。何能事之不举。何醇精之未极。周溥洋溢。于穆缉熙。至于太和。莫不允若。体侔天地之大。事出皇王之表。岂擎跽曲拳。尽礼极力。将用彦圣。不啻其口。所能称诵于吾君。所可殆庶于至德。且往者之有开也。天感精以降圣。圣敬命以奉天。此诚有元。则钦明文思。及兹报本。必严祗斋栗。灵庆以属之。神化以答之。与初相明。其徵乃著。纷纶先兆。非笃信欤。由是言之。统天者人。合符者圣。而美德序命。殊尤卓绝。岂多乎哉。至如古之兴王。必有所感。五帝更尚。五运旁通。土者黄中之精。于金为母。水者善利之物。于土为妃。苟膺期而有来。必合德而为表。是则然矣。天其或者亦以阜育偫化。发挥茂祉。始告以圣有明徵。终成乎帝之神册。因其立象之本。会以相乘之数。则载代六百。历纪千年。变而通之。胡可量也。宗子宗正卿袖信郡王璆等若干人。伯父伯兄。仲叔季弟。聚族相与。诣阙上言。天意昭著。固已久矣。人事符合。亦云至矣。而一德是建。泰阶既平。灵台灵沼。赫赫明明。天之为大。虽莫能名。王之在镐。岂无颂声。上初克让。抑而未许。至于累请。乃曰俞哉。史臣不敏。敢献颂曰。
茫茫元昊,载凝载薄。
在帝庖牺,继天而作。
浩浩洪水,包山襄陵。
舜亦命禹,夏氏以兴。
龙图龟书,二王是膺。
汤武已下,夫何足徵。
附北齐五主(高洋以梁大宝元年庚午篡东魏,是为文宣。神武渤海王欢之子,文襄大将军澄之弟也。在位十年。子殷立,洋弟演废之自立,是为孝昭,一年。弟湛立,杀其子百年,是为武成,四年。传子纬,又三年殂。后主纬,以十一年丙申奔邺,丁酉被擒,周主杀之,夷其族。共二十七年) 明末清初 · 郭之奇
齐主洋与其父渤海王,皆两截人也。欢初见尔朱,不加羁绊,而剪其悍马,竟不蹄齧,起谓荣曰:“御恶人,亦犹是。”遂说以乘时奋发,成其霸业。及荣以胁主被诛,兆为弑君行虐。欢因天下心,率六州之众尽灭尔朱氏。以顺讨逆,如汤沃雪。可不谓绝世英豪、出群谋略乎?独奈何酖节闵于门下,走孝武于长安,举桓、文之功而有操、懿之迹,深可惜也。然能抱逐君之惭,尽恭以事静帝,没身不怠。奸雄戢志如斯人,亦可称矣。鲜卑小儿,举觞属主,詈为狗脚,朕殴而幽之。今古乱臣,未有逞凶逆于阶陛之上,作如此举动者。膳奴之刃,宜哉!太原公神彩英畅,既服群情,遂移魏祚。当其刀斩乱丝,非凡识虑早为父知;安能终身北面,不及父兄,卒从母训乎?得国之初,三方鼎峙。每临行阵,屡犯艰危。后以功业自矜,肆酒纵欲;沉谏臣于流中,烧两弟于地穴;俾元族之尽赤裸羞形而自涂。嗟!狡童之善终,岂遑恤于孱子?常山入纂,子殷出宫。邺中天子气,难令济南无他矣。长广效颦,毙百年于乱梃。虽孝昭贤明,武成暴淫,不可同日语;其攘位除逼,后先同轨也。高纬昏狂尤甚,盲人入而国家破,明月沉而桃枝王。琵琶曲罢,鼙鼓声喧。之晋之邺,东走就擒。虽欲行乐酣歌,守黄河以北,作一龟兹国,其可得乎?身殒族夷,周之于齐,亦如齐之于魏。魏元齐高,不二十年,而九京之下裂眦相指。恢恢不漏,岂非天欤?
六浑呈身繇剪马,蛟龙云雨初飞洒。
长歌赵郡天遣来,殷冀主人皆接踝。
尔朱穷暴自成灰,黑獭非常难遽扯。
逐主怀惭复事君,东分魏国犹相假。
挥拳詈狗独何人,膳奴屠尔真如猳。
太原神彩众皆惊,父龙兄虎终居下。
已成篡夺日骄淫,颠痴皇帝繇来寡。
有弟双教绝地牢,元宗那得思全瓦。
传位常山本戏言,子殷出舍依谁把。
孝昭获嗣果齐英,济南必杀何为者。
长广从兹亦效颦,百年乱梃畴招惹。
可怜后主羞语言,一曲琵琶播朝野。
无愁天子善歌弹,开府苍头工拉打。
百升谣布明月沉,平阳晋邺同倾厦。
夷人之族亦自夷,疏而不漏皆天也。
周五主(宇文觉以梁太平元年丙子受魏禅,陈高祖永定元年丁丑称天王,是年被弑,谥闵帝,泰之嫡子也。兄毓立,为明帝,三年,被弑。弟邕立,为高祖武帝,十八年,殂。子赟立,为宣帝,一年。传子阐,为静帝,赟自称天元皇帝。次年庚子,殂。辛丑,静帝禅于隋,身弑而族灭。共二十六年) 明末清初 · 郭之奇
押敬韵
周主觉既受魏禅,废魏主而杀之。《纲目》书“周冢宰护弑中山王”,何以不罪觉?觉幼而护专也。不数月,护弑其君觉,觉恶护之专也。宁都公毓立,甫三年,护复进毒弑之。鲁公邕立十三年,始能讨护,诛之。繇来乱逆,手弑三君,身总国政,未有甚于护者。向非明帝明敏有识量,将殁授遗,舍幼子而立介弟,安能克剪大憝,弘我周家?予独怪宇文泰英略盖世,收疲散之兵,抚贫困之众,取人家国如反掌,而遗命之托,独以天下事属护,岂天夺其魄?泰加逆于二君,终留报于二子耶?向使泰无酖孝武、废子钦之罪,则自为贺拔司马,请诣晋阳,而知图欢不难。既统贺拔之军,遂能讨陈,悦而定秦陇,奉舆驾而主军国,远近归心,士卒用命。迎战渭曲而武功旌,救援金墉而敌胆丧。为彊国富民之法,颁六条,作大诰;行府兵周礼之制,为百府,定六官。凡所施设,皆依三代而为。其才略识干,岂当日为政者所能并辔而驱乎?武帝以杰出之资,敛锋戢铓,一旦操阿,歼巨奸若振落,六师张皇,东齐席卷,使有周之境东渐于海,南薄于江。虽元魏全盛,未能及也。自亲政及平齐,听览不倦,用法严正,且能废佛道,崇儒术,以壹圣贤之教。武帝之武,进于文矣。惜也嫡嗣非才,空烦捶楚。天元称天,终自绝于天。法驾朝还,后父旦入。骑虎之势不得下,大象之主居别宫。我不敢知,曰“天之以魏、齐与周,复以周授隋者何心?”我亦不敢知,曰“天之假隋以周、陈,而终归于唐者何心?”其化夷为华,以渐除腥膻之世界欤?其使南北分而复合,以卒收破碎之乾坤欤?
宇文窥欢入晋阳,高王悔遣归复命。
此儿瞻视果非尝,英雄耳目真堪竞。
讨悦初收秦陇心,迎舆始作尚书令。
操戈宁肯复授人,魏脩枉就长安阱。
宝炬空将玉烛燃,安定已司军国政。
金墉胆丧东人悲,渭曲柳株西人咏。
府兵属军军寓农,周礼命官官复正。
如此施为出汉秦,奈何事主同枭獍。
子觉称周未一年,宁都及三天禄竟。
弘我周家非鲁公,逆护谁教落斧柄。
三教归儒佛道除,六师指邺高齐并。
可怜二九日孜孜,狡童一旦居天圣。
乌丸漫捋好公须,杖痕宁改凶人性。
剪羽摇根自速亡,天时人事互相庆。
天元天兴法驾还,曙星曙入东宫映。
南北从兹王气合,杨花满目中华盛。
伤心言 其一 明末清初 · 钱澄之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田间诗集卷第十五
康熙七年十月二十四夜,盗杀吾子孝则。值澄偶出,县令胡必选匿不上闻。澄归,力争之,渐为诸上台所觉,乃撰诬词,图塞盗案。澄老病衰迷,无力上控。天道甚迩,公论自存。澄惟伏地吞聋,以听冥报而已。
吾儿遇难已经年,饮泣终朝痛未宣。
劫数也应容孝子,报施不敢信苍天。
细推骨相无凶法,检点平生少罪愆。
莫是还家忘毁戒,佛前未忏牒空悬(儿在闽曾受戒,既归,有室家,疑毁戒未忏,故罹此。死后戒牒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