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唐故给事郎使持节房州诸军事房州刺史赐绯鱼袋崔公墓志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
公讳述。字元明博陵安平人。自东汉长岑长济北相代擅雕龙之美。济北五代大司农宏。司农八代至北齐右仆射昂。仆射三代至公曾祖皇朝散大夫冀州武邑县讳绍。大父同州白水县讳顼。烈考晋州汾西县定州刺史讳升之。代有文行懿德。为北州冠族。公夷雅温粹。安舒廉静。于座右铭得含元之妙。于政论得理道之奥。以之修身。以之莅官。盖家法积厚。而公能践之之故也。始自宫卫试守。未弱冠而为蓝田。已有嘉闻。寻转婺州浦阳扬州兵曹参军。皆以吏理著称。故辟书交委。命书随之。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再为侍御史。实佐寿潭洪三邦车赋之重。拊循辑睦。繄上介是赖。府迁于荆。荐言于朝。拜著作郎虞部员外郎。论著奏议。率循宪矩。不毁方以求合。不由径以取捷。贞元十二年出为房州刺史。承长帅刚严之理。当舆师馈饟之殷。暴征继起。烦言狎至。而能推情廑身。以裕劳人。恻隐所被。四封嘉靖。十七年秋九月辛酉。感疾捐馆舍。春秋五十七。夫人京兆韦氏。承公宫之训。为女士之表。凡合姓二纪。柔而正劝以义之道备焉。其孤文伯武伯等。学通礼籍。姿性纯至。斩焉相视。泣奉裳帷。以冬十一月甲子。祔葬于东都某原。礼也。初公仲左庶子安平公。有重名于时。安平所与游者。公皆从而游焉。故常与贤士大夫推古今世道。博约论辨。摅之于词。凡数千言。因曰。胜质之文。吾所甚惧。彼奔驰塞路者。既不可遏。又恶用斐然之为也耶。遂辄削去。其用晦如此。行义醇备。慈仁任恤。安平既即世。伯兄继殁。犹子之解巾结缡。先于已子。故不举火之日。男未仕。女未行。其于疾则十起。衣无常主。虽伯鱼。不能加焉。偫从族姻。均禄直以赒其乏。不结党友。不趋声利。常欲修性息迹。考一邱之乐而未克。齿与位皆负其实。奄然不淑。为知者所叹。建中初德舆遇公于九江之西。其后辱安平戴侯之知。于公获南容之眷。刻石志美。不敢曼辞。而实录焉。铭曰。
齐称大风,汉有文宗。
隽贤葳蕤,似续昭融。
坦坦房陵,劳谦孝恭。
优游禄仕,惟道之从。
素履不华,黄裳在中。
乃仪列星,乃饰伏熊。
居易处厚,有初有终。
魂气杳冥,诸孤哀恫。
大蔡,先远攸同。
刻兹贞珉,永贲邱封。
唐故灵泉寺林禅师神道碑 中唐 · 陆长源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
法本无生之谓真。心因不染之谓寂。执有求真之谓著。体真归寂之谓如。非夫善发惠源。深穷定窟。何足以大明观行。独秉禅宗。使定惠兼修。空有俱遣。道流东夏。圣齐北山哉。禅师讳元林尧城人也。俗姓路氏黄帝之后。封于路国。因而为氏。捕虏将军端见伪后燕录。豫州刺史永出晋中兴书。迈种于人。嗣有明德。禅师襟灵爽岸。神气俊远。生而克岐。弱不好弄。初游神书府。精意儒术。睹百氏之奥。穷九流之源。平叔之疑义两存。康成之未详多阙。莫不穷赜至妙。剖析元理。涣若冰释。朗然云开。并如枝拒蹶张。步骑弹射。人则旷劫。艺皆绝伦。后读阿毗昙藏。遂发心入道。依龙兴寺解律师学业。依年受具。隶居灵泉佛寺。抠衣之岁。惠远即风雅书生。落发之年。道融乃聪明释子。以戒为行本。经是佛缘。雅闲持犯。克传秘密。学者号为律虎。时人目为义龙。推步浑仪。昭明历象。天竺跋陁之妙。沙门法愿之能。道契生知。理符神授。既习空观。遂得真如。身常出尘。心则离念。将在此以超彼。不自利以利他。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焚天香以崇发宏愿。鸣法鼓以召集有缘。声振两河。教被千里。树林水鸟。竹苇稻麻。结道缘。争味禅悦。虽先生韨。夫子杏坛。摄齐之徒。未足为喻。于是广度群有。大庇庶情。应悟摄心。随分获益。大云含润。草木无幽而不芳。明镜悬空。妍蚩有形而各兆。尝至城邑。因过巷肆。屠说停刀。酒赵释爵。拥路作礼。望尘瞻颜。师必款曲以情。悦可其意。舍资财以摄其利。言力役以勤其生。渐去客尘。令入佛智。有苛吏败俗。蠹政虐人。伏以刚强。示之易。见方便力。去贡高心。破其重昏。归以实相。夫学偏者量褊。道广者业宏。禅师智括有情。德通无碍。体含虚韵。性有异能。妙穷音律。雅好图画。季长公瑾。别有新声。凯之僧繇。皆得真迹。以是好事君子。翕然向风。檀为施心。居无长物。有流离道路。羁旅风霜。乡隔山川。亲无强近。饥者推之以食。寒者解之以衣。人中之急难。法中之慈济也。景龙三年。敕追与僧元散同为翻译大德。累表恳请。诏许还山。禅师自居此寺。凡六十年。或宴坐林中。累日忘返。或经行岩下。踰月不还。迹异人閒。行标物表。每游峰选胜。建塔崇功。鹫若飞来。雁如踊出。官窑杖之所。得自神人。破坞移灯之处。传诸耆老。今山上数十处有窣堵波者。即其事也。自金人入梦。白马员来。译音议于天竺。布文字于震旦。是为教本。实曰道因。禅师遍写藏经。以导学者。德实无量。行非有涯。不惟总持辩才。禅定智惠而已。故腾声洛下。独步邺中。齐达睿之大名。继稠融之遐躅。噫。日月大地。咸归有尽之源。河海高山。不出无常之境。天宝五载十二月十日。因阅僧务。诣至德里。回首西方。端坐如定。不疾而化。春秋九十馀。僧腊七十一。日黑震惊。车徒奔集。雷恸雨泣。隘谷填山。粤以其月十七日。迁灵坐于本寺。禅师真身。忽然流汗。是知因生有灭。乃现真空。示圣出凡。独标灵相。以八载二月十五日。即身塔于寺之西北隅。以安神也。其夜霜霰沾凝。山川草木。皓然如素。东带云门。西连硔谷。一佛二佛。前身后身。接林岭之风烟。成邺卫之松禅师洞合神契。妙通法源。义则解空。智能藏往。先是寺中新植众果。弱未成林。悉令沙弥。扶之以杖。其夜大雪。折树摧枯。唯时小枝。不动如故。师之冥感。多此类也。门人等味道通经。连州跨境。归宗虽倍。入法益稀。三千门徒。皆传经于阙里。四百弟子。空问道于襄阳。弟子大通。亲奉音尘。常陪庭院。承宫之岁。初执劳以求师。智称之年。载弃俗而从道。调九候以除五疾。明六度以伏四魔。感自旧恩。录凭故事。龛塔山古。霜露岁深。虎溪为陵。高踪不亡于别传。龙山若砺。盛德长存乎此词。其铭曰。
执有非有。睹相非相。
日离诸妄。得法舍法。
悟空非空。是出群蒙。
日景常朗。云藏其耀。
无云自照。佛性常在。
欲生其尘。无欲为真。
无相舍有。出空离法。
大师宏业。睹日除云。
无欲归佛。大师秘密。
茫茫群有。溺于中流。
济之以舟。冉冉八苦。
没于五浊。导之以觉。
因心发惠。惠契于定。
道澄其性。凭缘有生。
生归于无。理不存躯。
恒沙一劫。藏舟阅水。
真身去矣。连岗万古。
云门灵泉。飞塔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