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序
唐故朝议大夫高平郡别驾权公神道碑铭 唐 · 独孤及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 创作地点:安徽省滁州市
开元天宝之际。玄宗始以八柄付三公。由是台司得专其废置。其中或凭宠固位。惧天下有异已者。诸附离之者皆出入三台。若公才令名。以望见惮。则稍稍优其俸而黜其职。故天水权公幼明由新安县令为绛郡司马高平郡别驾而殁。同于道者皆窃叹之。是岁天宝六载秋八月也。殁后廿有二载。岁次巳未春二月。返葬洛阳故茔。夫人新郑县君荥阳郑氏祔焉。县君某县某官某之孙某之子。以仁俭好礼。辅佐懿德。柔明之风。训齐闺门。寿六十五。大历二年十月某日。终于丹阳。初公娶于博陵崔氏。生子曰骅而终。新郑以继室。生四子。曰轶。曰申。曰器。曰舒。舒不幸短命。骅轶申器。悉忠信好学。善属文。位未显而令名归之。庆之垂训之流也。至是既卜宅兆。骅等惧日月逾远。后裔不知其先人之德善。谓及忝乡举之旧。故使录而铭之云。公讳彻。字幼明。陇西天水人也。权氏之先。出于颛顼。其远相殷武丁之小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权。因以权受封。且命氏焉。至周为楚武王所灭。国除。其后有仕陇西者。遂家于天水。历汉魏晋宋间。子孙世都尉为郡守。至裔孙翼。与王景略同佐苻坚。官至仆射。后仆射数世至景宣。景宣生士玢。并知名于时。士玢生万春。历华州刺史。封千金县公。华州嗣右领军将军曰文奖。领军嗣永兴令曰怀育。公永兴之嗣也。奕叶之明德粹气。丛于其躬。故融而为仁行。播而为文学。童子时。舅氏崔湜奇其文。尝谓有何无忌之似。其乡举也。考功郎中苏颋拔诸偫萃之中。连尉湖城汾阴新繁渭南河南五县。开元二十三年拜监察御史。会监祭太庙。先时同事者约相与偕赴。及将赴祭。约者有故不至。遽不暇告。公曰。人约我矣。可先已而后信乎。遂不赴。坐是降为河南府法曹。君子义之。初选部旧制。每岁孟冬以书判选多士。至开元十八年。乃择公廉无私工于文者。考校甲乙丙丁科。以辨论其品。是岁。公受诏与徐安贞王敬从吴巩裴朏李宙张烜等十学士参焉。凡所升奖。皆当时才彦。考判之目。由此始也。于是天下无兵百二十馀载。搢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公攘臂其间。以仁义为已任。片言只字。动为学者所法。时辈荣之。而居家清方。惟德礼是仗。润身饬吏。不过经术。不矫持操以游媚贵倖。行威作福者忌之。由是官徙而阶不迁。从法曹数岁而后有新安之拜。及至历绛郡高平。任愈疏远。安贞中立。未尝易方。虚舟其心。与位升降。春秋六十四而终。盖道之行止。与时不并。论者以汉梁叔敬桓君山为比。公所著文二十卷。其立言之宗。赵郡李华编而序之。若世系事业。则书诸斯文。其文曰。
咺兮权公,有德有言。
忠恕廉清,道直而温。
行有馀力,言足成文。
居官釐绩,勤约是守。
与明以信,宁黜不苟。
迹屈志伸,义彰身后。
冉政游学,左诗潘诔。
风流遗烈,足以遗子。
九原与归,末由也已。
唐故监察御史里行太原王公墓志铭 唐 · 王叔平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四
公讳仲堪。字仲堪。其先太原人也。奕世圭鼎。纷纶葳蕤。国史家谱。详之备矣。十九代祖西晋京陵公浑。位极台司。功格帝室。冑允枝散。遍于九州。五代祖冲。徙居幽州安次县。子孙家焉。今则又为邑人也。为郡右族。继生才贤。曾祖掞王父干。儒墨传家。以孝悌自任。故时君不得而官之矣。皇考令仙。蕴孙吴之术。好立奇功。累以勋伐。稍迁大理评事。公即评事府君之元子。生而岐嶷。体备刚柔。越在龆年。便志于学。逮乎弱冠。乃为燕赵闻人。经史该通。词藻艳发。本道廉察使贤而荐之。自乡赋西游太学。群公卿士。聆其声而交之。所居结辙。名动京邑。大历七年进士擢第。稽古之力。自致青云。所谓拔乎其萃。为山九仞者也。解褐授太原府参军事。居无何。丁太夫人忧。服阕。本道节使奏授幽州大都督府户曹参军。以能转兵曹参军事。雍容府寮。名检摽举。局无留事。庭宇生风。节使嘉之。俟其硕画。乃奏充节度参谋。拜监察御史。卢谌本郡。未足称荣。买臣居乡。岂云显达。我相国彭城王方任以参佐。宏赞庙谋。略迈韩彭。幕继袁伏矣。以为诸侯聘问。岁惟其常。妙选行人。以通两君之好。十二年冬十一月。公奉使于蒲。春二月旋车。自蒲经途遥遥。旅次云鄙。以贞元十三年二月三日。不幸暴殂于望岩之传舍。享年六十有四。呜呼哀哉。自古有死。人谁不终。公有厚德。而寿不永。公有全材。而位不高。则梁竦悲乎州县。冯唐老于郎署。可以言命矣。以贞元十三年二月十七日。殡于蓟东之别墅。从权也。以其年四月六日。迁神于蓟县燕夏乡甘棠原。礼也。不祔旧茔。从先志也。次弟仲坰季弟僧法源等。悲摧雁序。痛折连枝。嗣子存。次子较。方在幼童。茹戚过礼。子婿前乡贡明经清河张存。义感于情。眷深国士。虑绝故老。永遗志业。刊石纪德。铭而旌之。所谓没而不朽者矣。铭曰。
易水汤汤兮燕山崇崇。有斐君子兮穆如清风。簪笔拽裾兮佐我上公。直哉惟清兮允执厥中。奉使于蒲兮自西徂东。天胡不仁兮如何道终。丹旐戾止兮启兹元宫。青松森列兮永翳我宗。悲壮图兮已矣。惟芳名兮不穷。
太一观董真人殿碑铭 唐 · 倪少通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八
原夫自然生道。道生太一。太一生二仪。二仪既立。衒明三景。三景列像。以均四气。四气氤氲。潜配五行。五行相属。而声六律。六律爰叙。以旋七政。七政将平。而定八方。八方布设。是为九宫。九宫各据。周罗十极。十极剖判。而成万汇。万汇既终。返乎太乙。即太子孕灵之道。变化还元妙用虚无之旨也。混沌既分。张乾裹坤。中有太乙。虚无之尊。腾辟二气。散为真根。清浊异体。元牝通门。道德之祖。自然之孙。即太乙真精灌溉之理矣。右月左日。光轮星质。大游小游。分纲列职。照运寰区。定临凶吉。寒暑数迁。灾福靡失。唯德可顺。唯道无窒。即太乙神处变迁之用矣。动静杳冥。中含一精。冲和纯粹。天清地宁。统贯三才。神灵谷盈。春发夏养。秋合冬成。逐道开布。万化俱生。即太乙神气覆育之道矣。紫清之上。玉皇御中。有太乙之府。上台之宫。宫有九署。三官所宗。太乙真人。太伯仙翁。定生丹籍。落死北酆。统制万灵。元化无穷。即太乙掌符录权总之化也。故阴阳不测之谓神。神者太乙之祖气也。是以一大谓之天。故经云。象帝之先。即元元之首矣。庐山真人殿者。按仙传。即太乙真人隐化之所治也。连虎溪福地。按咏真洞天。上应仙曹。下通阴府。真人逐代降世。魏末晋初。孕灵于闽川侯官。寓姓董氏。名奉字君异。托迹混时。行仁布惠。活士燮于交址。救屈女于柴桑。种杏拯民。苏苗降雨。摄欺□以威虎。归贞信以轻金。验太乙丹符。知非常道。散无功谷帛。远非常名。真人久处下方。将朝上界。以晋永嘉元年三月十五日。感上帝锡命曰。太乙真人。历居凡世。功满三千。可任碧虚上监。仍掌吴楚人民生死之文。罪福之籍。旌幢降处。千条之蜺影盘空羽驾行时。万朵之仙花出洞。竟望天门。隐隐而上。即知圣人遁世。俗眼何辽。千载累功。一朝现化。暨乎风遗今古。事有改迁。道隐时讹。民嚣淳散。巨唐天宝初。制下重加葺修。后值世更。屡经兵火。山口半里。额挂卑祠。少通幸憩名山。访兹圣境。榛芜隘道。荆棘漫穹。水石乱基。狸鼠交穴。目淩幽谷。对百鸟伤嗟。情断孤云。听流泉呜咽。默然愤志。誓续真风。与弟德规。力勤三祀。形忘疲倦。手觉胼胝。乃遇韩王。节镇江城。仁沾野泽。减有馀之俸。助无罄之缘。匠运斧斤。基圆殿宇。时感松凝甘露。山吐灵光。沼绽交莲。林抽合竹。祯祥异事。郡国咸惊。即今上皇帝膺嗣明堂。丕图宝位。尧云四布。舜日广昭。仰紫气于函关。重光道德。敬朱鬃于羊角。继肃乾坤。文明丕彰。无为自化。保大十一载。遣北苑使董源。支庆王帑藏钱物计三百万。大建仙宫。造四殿五堂。重门诸厦。都一百三十间。正宇塑五十九品真容。莫不山见良材。岩呈异础。工勤商伯。匠巧般输。神助萦劳。元资夙智。首尾四稔。备用都周。繇是梁竦虹躯。檐飞凤翅。风摇金铎。岩洞响清。日映朱栏。松筠影翠。丽移昆岛。景象蓬瀛。瀑注方池。称养琴高之鲤。云铺謺砌。宜升索靖之凫。九水民欢。五峰灵畅。山灯夜照。岩香晓喷。文武星攒。缁黄云集。宝台斋建。霞分红杏之原。绀殿晨开。光射白莲之顶。鲸鲵锁跃。簨簴龙吟。灵应九霄。道传万古。功褾丹雀。善记罗酆。福利幽阴。神超静冶。冀扶帝座。长庆皇宫。少通受业朱陵。叩兴真迹。非邀名誉。贵显元猷。愧无夙契之人。直纪象先之德。用刊贞石。永固仙坛。诚恳诚欢。勉为铭曰。
元黄未判。
大道爰升。
太乙将兆。
万化俱兴。
为而不恃。
得而不矜。
日用匪测。
混然常澄。
无象有象。
非真是真。
道既设教。
德乃通神。
功动幽壤。
福慧生人。
圣恩不泯。
等劫长春。
皇化元化。
真功神功。
灵光出谷。
仙花散空。
殿云香霭。
坛星灯红。
天长地久。
算福无穷。
江岭瓯闽。
高仙混尘。
丹生冥腐。
杏拯孤贫。
遗风碧洞。
流香紫宸。
感乎圣德。
像化咸新。
湓水城南。
咏真天北。
晃晃真宫。
巍巍圣德。
道合昌时。
灵扶睿国。
自晋流唐。
元功靡测。
日月轮明。
人生万遍。
山无改迁。
化有更变。
杏拥仙坛。
香喷宝殿。
实谓瀛洲。
飞来岳面。
山锁平原。
亭台秀丽。
甘露凝松。
祥云绕砌。
天上何殊。
人间莫继。
化奖元风。
百千万岁。
唐保大十二年岁次乙卯十一月记。
九讽系述 其一 正俗 唐 · 皮日休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八
在昔屈平既放。作离骚经。正诡俗而为九歌。辨穷愁而为九章。是后词人摭而为之。皆所以嗜其丽辞。掸其逸藻者也。至若宋玉之九辨。王褒之九怀。刘向之九叹。王逸之九思。其为清怨素艳。幽抉古秀。皆得芝兰之芬芳。鸾凤之毛羽也。然自屈原以降。继而作者。皆相去数百祀。足知其文难述。其词罕继者矣。大凡有文人不择难易。皆出于毫端者。乃大作者也。杨雄之文。某轲乎。而有广骚也。梁竦之词。班马乎。而有悼骚也。又不知王逸奚罪其文。不以二家之述。为离骚之两派也。昔者圣贤不偶命。必著书以见志。况斯文之怨抑欤。噫。吾之道不为不明。吾之命未为不偶。而见志于斯文者。吾惧来求世任臣之君。因谤而去贤。持禄之士。以猜而远德。故复嗣数贤之作。以九为数。命之曰九讽焉。呜乎。百世之下。复有修离骚章句者乎。则吾之文未过。不为乎广骚悼骚也。
粤句亶之薄俗兮。其风狡而且苦。
吾欲以直道揠其邪心兮。皆逞容而莫顾。
前诲行兮后止。高谕仰兮下俯。
咸谓吾之儇为愚兮。并以吾之𢟆为伛。
羌灵修之乃吾知兮。先职我而为辅。
奈其臣之狺狺兮。乃不知吾之所抚。
吾欲以明哲之性辨君臣之分兮。定文物之数。
吾欲以正讦之道兮。进忠贤而退奸竖。
吾欲以醇醲之化兮。反当今而为往古。
吾欲以忖度之志兮。定觚圆而反规矩。
念儓覈之在位兮。若枭羊之当路。
内灼怛以如倳兮。复何知其所愬。
乃指天而郁悠兮。将天夺乎国之祜。
永惄惄以何言兮。将求知于吾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