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序
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 其一 汉 · 无名氏
 押虞韵
古《诗纪》依据广告编苏、李诗七首于汉诗卷二。而以古文苑李陵录别诗十首附在汉诗卷十。盖谓《文选》所载为苏、李自作。古文苑所载乃后人假托。丁福保全汉诗总汇《文选》、古文苑各诗。分别编之苏、李名下。盖以为皆少卿子卿之辞也。逯案。《文选》、古文苑苏、李诗十七首以外。《书钞》及《文选》注尚引李诗残篇两首。古文苑之孔融杂诗二首。亦原属李陵。依此计之。苏、李诗今存者尚有二十一首也。然检宋颜延之庭诰云。逮李陵众作。总杂不类。元是假托。非尽陵制。又检隋志。只称梁有李陵集二卷。不言有苏武集。而宋、齐人凡称举摹拟古人诗者。亦只有李陵而无苏武。据此。流传晋、齐之李陵众作。至梁始析出苏诗。然仍附李陵集。昭明即据此选篇也。以出于李集。故《文选》苏武各诗他书尚有引作李陵者。要之。此二十一首诗。即出李陵众作也。又此二十一首种类虽杂。然无一切合李陵身世者。说明既非李陵所自作。亦非后人所拟咏。前贤如苏轼顾炎武等皆疑之固是。然亦未能释此疑难也。钦立曩写汉诗《别录》一文。曾就此组诗之题旨内容用语修辞等。证明其为后汉末年文士之作。依据古今同姓名录。后汉亦有李陵其人。固不止西京之少卿也。以少卿最为知名。故后人以此组诗附之耳。今总以李陵录别诗为题。略依古《诗纪》。编之本卷之中。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
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驱(○《文选》二十九作与苏武。《类聚》二十九、事文《类聚》别集二十五、合璧事类续集四十六并作赠苏武别。《初学记》十八作赠苏武。文章正宗二十九作与苏武。《诗纪》二作与苏武。又《御览》四百八十九作赠苏武。引逾、涯二韵。)
佥知南公墓志铭 明 · 李廷龟
四言诗 出处:月沙先生集卷之四十八
湖南丈。居汉之东村。世人皆称南丈。而不称其官与名。卿邻之凡与丈人友者。咸老而死。存者皆后生。以其罕出。故不识其面。生久故不知其名。但见其乌巾竹杖倘佯于松阴之下。指示而尊慕之曰。为人如丈人足矣。天朝经理杨公镐。尝一游其园。见丈人须眉皓白。风神清古。瞿然起拜。迎之上座曰。不图遐方有此伟人。手题其门曰。齿德俱优。达尊之闾。丈人天性豪爽好读书。不屑为举子业。独慕古人奇节伟行。乐善嗜义。有嚣嚣尚友之志。家故多赀。悉散以赒人急。摆落世念。沈冥文字间。尤喜庄老之书。盖取其清心养性。而颇有自得之趣。达死生解外胶。冲澹泊如也。孝友出天。敦睦之行。老而不衰。有二弟鼎居其邻。晨必招邀共衣食。同坐卧一室。欢娱到死如一日。家是宜城。赐第园林池馆。擅胜于都中。晚年杜门却扫。与群弟子日哦其间。或荷锄而种蔬。决渠而灌花。观棋于竹坞。邀月于檐。或负杖而歌。或临井而漱。性不解饮。而客至必置酒。饮一盏辄大醉。醉必颓然凭几。清谈古今。取笔题诗。乐而忘疲。不知老之将至壬寅三月十三日。看花园上。步归中堂。谓家人曰。今日吾病矣。遂卒。距其生正德庚辰。得年八十三。讳尚文仲素字也。宜宁人。乡里举其行义。初授义禁府都事历官高城郡守。以翊卫翊卫告病解官。宰相筵白丈人年德。升授通政大夫佥知中枢府事。考讳沂。敦宁参奉。妣李氏。宗室荣川守之女。祖讳致元。尚成庙女。封宜城尉。以风流文雅名。曾祖讳憬。善山府使。高祖讳伦黄海道观察使。上世有讳君甫。仕丽朝。官至密直副使。是其鼻祖。至讳乙蕃。宜宁府院君。生讳在。入我朝。勋封开国。位上相。生讳景文兵曹议郎赞成事。是生左议政讳智。于丈人实五代祖。丈人前娶仪宾经历黄范女。后娶司宪府监察吴景闵女。皆无后。庶出有二子。曰履常、保常。以其年四月二十九日。葬于杨州牛耳洞先茔之侧子坐午向原。廷龟自稚少时。屡陪先君。拜丈人于月轩。尝辱一言之誉。孤拙不幸。先君先下世。丈人感念存没。怜爱异他人。闲时趁日招呼。觞咏以自遣。今年三月。不佞傧诏使。回自关西。丈人贻书邀之曰。为贮一壶以待君。会病谒告未即趋。俄报丈人亡矣。及奔哭于床。则夫人命女奴以壶酒。哭且言曰。所以待君者。呜呼。尚忍言哉。尚忍言哉。将葬。履常累然衰服来。致其主夫人之语曰。知吾夫子莫如子。愿得一言以藏之。噫。不腆之文。丈人实知之。惟车马币玉。不足以称丈人之德。敢用其所以知者酬焉。铭曰。
匪富而盈,匪贵而荣。
介而能群,华不为名。
惟灵之灏,惟气之浩。
得之而生,养之而老。
全之而归,庶几乎道。
雁栖沙碛 清 · 玄烨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圣祖仁皇帝御制文第二集卷四十六
朕亲提士旅迅埽边尘野宿宵兴风高月冷慨居人之绝迹见沙雁之群栖旷远萧条艰难跋涉念兹徂征之役实殷求定之心眷彼昔贤斐然有作览遗文之垂后在息武以宁人夙抱此怀因物兴感
为靖风尘夜不眠,平沙四顾断人烟。
征夫欲度阴山外,北雁偏栖瀚海边。
黩武诗书天子戒,惟仁经史帝王先。
须看战垒生灵骨,吊古文章信可传。
毛延寿丁丑 清 · 申纬
 出处:警修堂全藁册四苏斋续笔
顾宁人日知录。书毛延寿事。引西京杂记以證之曰。据此则画工之图后宫。乃平日而非匈奴求美人时。且毛延寿特众中之一人。又其得罪以受赂。而不独以昭君也。后来诗人谓匈奴求美人。乃使画工图形。而又但指毛延寿一人。且没其受赂事。失之矣。其说精密可喜。以诗记之。
汉家六宫盛粉黛,一夕难遍更衣对。
君王案图召幸之,画家日积黄金币。
名画记蹠张彦远,有毛延寿(白)(宽)(望)
兼工众势善布色,人形好丑分毫芒。
天生佳丽难自售,造命反在工之手。
王嫱不虞阏氏求,子羽遂失东家取。
临行色掩蛾眉班,际会一眄何阑珊。
县官重信留不得,马上琵琶无日还。
赫然皇威穷按事,东市狼藉丹青弃。
三章盖以赃贿论,一着误不昭君啻。
顾氏幽剔西京编,逸史可补竟宁年。
能画不止毛延寿,图形已在匈奴前。
顾祠听雨图为王子梅鸿 其一 乙卯 清 · 祁寯藻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䜱䜪亭后集卷三
亭林先生康熙初年曾寓京师慈仁寺道光二十三年何子贞编修绍基)鸠资建祠于寺西偏,次年落成,同人致祭,自是岁以为常。张石州)重辑年谱,刊行于世。
名冠儒林传,书尊学海堂仪徵阮文达公史馆日,刱纂《儒林传》,首载亭林总制两粤,刊《国朝诸儒经解》于学海堂,亦以顾书为首。)
大贤关世运,馀事付文章。
两马游应勌,双松径未荒。
至今过古寺,如谒郑公
寄题丁俭卿获嘉祐二体石经册丁巳 清 · 何绍基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东洲草堂诗钞卷十九
丁俭卿舍人兄新得宋嘉祐二体石经三百七十馀纸,为《易》《书》《诗》《春秋》《礼记》《周礼》《孟子》七经、《玉海》等书。述汴石经,不言有《孟子》。表章亚圣,自此刻始,是足补史志之阙。吴山夫尝见四册于吴门薄自昆家,乃《尚书》《周礼》《礼记》《孟子》。山夫自得五碑,止有《易》《书》《周礼》。顾亭林朱竹垞皆谓汴经久佚,拓本之富,未有如今日所得者。既黏缀为四大册,有重出者卅馀片,另为一册,寄京师付贤郎颐伯兄弟。颐伯来饮余斋,持册丐题。余因忆祥符陈留两处二体石经,余皆曾寻获摩赏。行路悤悤,未及详讨,不知汴中湮匿者尚有几碑。亭林竹垞谓其全佚者,非也。太宗表章《说文》,仁宗特刻二体石经,右文稽古,前代所无。而有宋一朝,篆学荒芜特甚,深可慨叹。酒后纵笔成诗,奉柬俭老。俟南游时诣六萟堂,当获饱观快订也。
昔年南北随计吏,访古寻碑剧閒恣。
祥符陈留两县学,谛观二体石经字。
当时单车急驰走,毡蜡无缘自携致。
数纸虽从帖贾收,末由手拓穷精致。
三十年来成老㝱,百事荒凉从弃置。
今宵忽枉故人子,翠墨持示而翁寄。
三百七十有馀幅,得自淮安破书肆。
易书诗礼春秋经,附庸孟子七经萃。
溯惟宣圣定六经,古文特秉周公制。
中兴籀史屏不录,鲁国儒书赖弗坠。
臣斯敢以秦革周,仓雅茫茫委荒翳。
惨到焚书万古无,三代斯文真坠地。
桃源俎豆无处问,孔壁金丝定馀几。
何怪中郎校石经,止写八分不求备。
先时洨长正六书,博采通人理群类。
上通古籀成大宗,李相秦文多割弃(秦刻石多与许书不合,知叔重自云合以古籀,即刊落秦文也。)
黄初三体果嗜奇,本邯郸纯及卫觊
惜哉入石止两经,臆造科文相杂厕(三体石经止有《尚书》《春秋》,其古文特依科斗形造出。)
五胡扰扰纷谬体,有唐巍巍握神器。
昭陵茧纸宝俗书,开成石壁斠同异。
虽然事有本末歧,要知俱远篆分意。
后蜀刊石兼传注,翔实一更前代例。
莫嗤闰位孟知祥,贤哉仆射毋昭裔
右文崛起宋雍熙,应时果有徐常侍
远从祭酒续遗绪,特斥阳冰出新义。
传及仁庙崇正学,首重篆文真楷配。
七经朗朗列胶庠,二体森森标职志。
无如讲义忽郁兴,坐使奇文堕幽閟。
文笔骋雄骏,周程学术真渊粹。
不闻论据到石经,神物嗟从何处避。
许氏遗书幸已传,徐家系传孤行世。
兹经寥阒少人窥,岂待渡江落胡骑。
打本都如凤羽稀,贞珉那免牛角砺。
先生微尚在高密,淬掌镂心研六艺。
精诚所感经有神,秘奥来逢天所赐。
零琼碎璧不肯舍,缄付贤郎勤诲示。
贤郎恳恳敬父执,手编来破猿翁醉。
猿翁经畬久不锄,粗识𧒘扁迷次弟。
旧学温寻四十年,灵光想象三千岁(四目灵光,见《仓颉碑》。)
其箕云云与于乌(即此册中篆书「其」作「箕」,「云」作「云」,「于」作「乌」,古气可掬。),触手摩挲古芬腻。
颇望时髦略识字,休竞词华忘典记
几时去泊淮浦舟,与君细剪寒镫穗。
金石重探钱阮遗,觚彝远索商周邃。
江上烽烟当渐息,中天日月还重丽。
古篆不毁圣不死,礼乐可兴经可继。
莫惊此语迂且夸,请读山阳丁氏新装巨册四。
题智师千文戊午 清 · 何绍基
 押元韵 出处:东洲草堂诗钞卷二十
右军派,自大令已失真传。南朝宗法右军者,简椟狎书耳。至于楷法精详,笔笔正锋,亭亭孤秀,于山阴棐几,直造单微,惟有智师而已。永兴书出智师,而侧笔取妍,遂开宋元以后习气,实书道一大关键,深可慨叹。薛嗣昌刻石,计当在为梓州陕西转运副使时,故止见长安崔氏本,且云置之漕司南厅。然所云八百本施于江东诸寺者,何以南方绝无闻见?孙退谷云今尚有墨迹存世,恐亦传闻之词,未曾目睹确知也。翁覃溪以欧阳不见全本,赵氏不入著录,径臆断以为宋初书迹,薛氏不当遽以入石。且谓薛氏能品鉴《定武兰亭》,非不知古书者,亦误信而镌勒之。又谓顾亭林精考金石,亦收入此帖,并疵退谷推重薛氏之功为谬。薛氏父子固皆以翰墨名,即顾、孙二子之精核,亦岂翁氏所能企?特以生平祖述《庙堂》,醉心赵、董,习为攲侧,故于此帖之横平竖直有意贬之耳。先文安公藏宋拓本,临仿有年,每以「横平竖直」四字训儿等。余肄书汎滥六朝,仰承庭诰,惟以此四字为律令。于智师《千文》,持此见久矣,未敢诸楮墨也。雨舲中丞工书耽古,出示一本,虽非宋拓,然神采腴润飞动,自是数百年物。假归与家藏本对看,无端触发,一泄鄙私,质之雨翁,以为何如也?铺张大指,复成一诗。
右军南朝尊,萧羊王谢相叩扪。
官奴难嗣况馀子,传之方外七代孙。
团蒲曲几书千文,八百本止一本存。
迄今是否有墨迹,无由访遍江南村。
宋初官帖称祖石,千家模刻枝叶繁。
手眼独出有薛氏,父子弟兄精讨论。
兰亭而外智师帖,为书律挽狂澜奔。
棐几流传此血乳,唐人时亦窥篱樊。
永兴侧笔紊师法,寝至楷则失宋元。
乌乎此事非小技,忍令正变淆流源。
覃溪诗僻字亦钝,金石之气非不敦。
特矜博见出溪刻,敢蔽后学为躗言。
先公勤习阅年岁,意境直造铁叶门。
小子肄书惭负荷,谨从平直求巨根。
语铃道人真有道,掔力健运翔鹏鹍。
和诗既许有同调,论书见谓能知言。
公馀不废谭萟乐,石墨磊落谐琴樽。
乍合两美相视笑,忽摅咫见忘厥烦。
欲从实际见本末,敢凭私意为轾轩。
唐突苏斋奚足计,千载伯施谁讼冤。